心理敏感、親密後反而離開?揭開"迴避型"人格的面紗

仔細想想,當你對某個人產生好感後,他對你產生了同樣的感情,你是否討厭這種情感,甚至不再喜歡他?

當你發現你的朋友有一點點敷衍或是不開心時,你是否會惶恐不安、仔細回憶自己是不是哪裡做錯了?

當你偶爾回一次家,面對父親母親時,你是否會害怕他們干涉你現有的生活?

如果有,很不幸,你很有可能擁有"迴避型依戀人格"。

心理敏感、親密後反而離開?揭開

什麼是"迴避型依戀人格"?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這種人格是一種由一些情感障礙引起的心理疾病。

迴避型依戀者是指一旦對一個人產生一種依賴感情,而且很快感覺對方對自己的感情有所變化的時候,就開始畏縮,不敢再進一步的人群。

他們選擇逃離現場、用各種傷人的語言或行為去結束這種即將變質的感情,我們常說的"注孤生"就是這種人格。

DSM-5對迴避型人格障礙的診斷標準 :

一種社交抑制,能力不足感和對負性評價極其敏感的普遍模式;起自不晚於成年早期,存在於各種背景下,表現為下列4項(或更多)症狀:

(1)因為害怕批評、否定或排斥而回避涉及人際接觸較多的職業活動;

(2)不願與人打交道,除非確定能被喜歡;

(3)因為害羞或怕被嘲弄而在親密關係中表現拘謹;

(4)有在社交場合被批評或拒絕的先佔觀念;

(5)因為能力不足感而在新的人際關係情況下受抑制;

(6)認為自己在社交方面笨拙,缺乏個人吸引力或低人一等;

(7)因為可能令人困窘,非常不情願冒個人風險或參加任何新的活動。

心理敏感、親密後反而離開?揭開

迴避型依戀人格會有哪些體現?

1. 對待家人,他們努力成為父母期望的樣子

迴避型依戀者很在意別人對他們的看法,因為他們從別人的看法中收穫喜悅、信心和榮譽。

也許家對於普通人來說是港灣,在那裡可以肆意表達自己的情緒,但對於迴避型依戀者來說,家就像是另一個工作地點。

他們需要用自己獲得的成就來向父母證明自己、小心翼翼的與父母對話,儘量不洩露自己一絲一毫的負面情緒。

在他們的眼中,父母不是可以肆意交流的親人,更像是需要討好的領導。

領導需要什麼他們就做什麼,領導判定是對或錯就是對或錯,領導不會接受你的反駁對抗,那就乖順的隱藏自己的想法,領導不會管你是否有什麼負面情緒,那就笑著回應就好了。

心理敏感、親密後反而離開?揭開

2. 對待朋友,過度縱容、不會說"不"

迴避型依戀的人群中很多人可能都有社恐的經歷,在早年面對朋友時一樣也會。

在他們眼裡,眾多陌生人中出現頻率多了的一部分,慢慢的就成了朋友。同時他們也摸到了對待不同朋友、對待不同人的不同方式,進而總結了一套對付表面社交的公式,甚至還發展出很多有魅力的社交技能,來獲取外界的讚賞。

他們由此得到滿足,也因此越來越害怕失去。

其實總結來說還是:“外界希望我什麼樣,我就什麼樣。”

朋友希望我能做個知心姐姐,我就能做;朋友希望我能陪她瘋陪她鬧,我也能做;朋友希望我能做個垃圾桶,承載他一切煩惱,我也可以。朋友希望我什麼樣,我都可以。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會得到回報,又或者說朋友給予的回饋對他們來說還不夠,不管多少年的好友、多少年知心相交,他們還是會惴惴不安。

他們怕有一天自己說錯一句話,做錯一件事,這個朋友就沒了,自己苦心經營的一切都不在了。

他們的不安,來自這個朋友的其他朋友,來自這個朋友與自己的意見不合,來自這個朋友偶爾的不上心。

這種不安會隨著時間距離不斷放大,直到最後他們可能還是不相信有人真的拿他們當兄弟,當閨蜜,當了一輩子。

心理敏感、親密後反而離開?揭開

3. 對待戀人,他們就像冰淇淋,又冷又甜

回想一下自己,當你喜歡一個人的時候,他身上是帶著光的。

你會感恩每一縷光的問候,甚至幻想這個人就是自己苦苦尋找的能牽手走一輩子的人。

但是,當你接近之後,你會發現,事實根本不是這樣。

他身上的光會隨著你們越來越親近而逐漸消失,到最後,你會發現,其實大家都是普通人而已。有優點,有缺點,有你為他著迷的地方,同樣也有你不喜歡的樣子。

普通人的做法是既然大家都不完美,那我們互相促進,變成我們喜歡的樣子就好。但是有"迴避性依戀人格"的人的做法是,拒絕相信這些瑕疵,依然沉浸在"美好幻想"之中。

他們不願意相信,進而選擇逃避,瀟灑的揮揮手去尋找下一個"完美幻想"的人。

心理敏感、親密後反而離開?揭開

這就好像只知道"距離產生美",不相信"接近才有真知"。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但是迴避型依戀者只做到了實踐,卻不敢面對真理。

他們沉迷其中不可自拔,在他的意識中,只有兩人不合適、只有他不是我想要的樣子,卻從來不考慮是否是自己的問題。

當你不喜歡我時,你是硃砂痣,你是白月光。但是當你喜歡我時,我卻接受不了,你成了蚊子血,你成了白色的飯粘子。我無感甚至是厭惡。這就是迴避型依戀者對待戀人時普遍的心理狀態。

"你優秀,我才喜歡你,但是,這麼優秀的你,既然喜歡我,你也不過如此嘛!"

當願望一旦被實現,他們往往會產生一種被欺騙的感覺。有人認為這種人格的人都是自己"作"的結果,其實不然,他們可憐又可悲,他們長這麼大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歡過誰。

他們往往是知道病因的,但是沒有辦法治癒自己。

這道深淵,就怎麼爬也爬不上來。

心理敏感、親密後反而離開?揭開

迴避型依戀人格是怎麼形成的?

1.家庭原因佔比較大

許多學者認為,有這種障礙的人所具有的羞恥感,是由於童年時期的內心經歷和父母訓斥造成的。


他們發現,如果經常遭受父母的嘲笑,孩子就會將這種屈辱的經歷內化,形成消極的自我意向,認為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的,也不相信會真正得到他人的愛。

迴避型依戀人格的人一般不是"別人家的孩子",就是"別人家隔壁的孩子"。父母從小的期盼給了他們巨大的壓力,如果達不到父母的期盼,父母就會用一些侮辱性的詞語"例如垃圾、無能"等來進行長篇大論的教育。

他們做錯的時候得不到安慰,只有父母失望的眼神和充滿嘲諷的話語,又或者是長期的冷暴力。所以他們只有好好做事,父母想要什麼樣就做到什麼樣,才能得到父母的獎勵,才能得到他們渴望的父母的愛。

這種心理也導致他們越來越兩級化,在父母面前越乖,在私下就越叛逆。表面上是父母想要的樣子,其實內心裡一直都有叛逆的種子萌芽,破土而出,逐漸長大。

不過,那些沒有過叛逆期的孩子才是真的很可憐,因為他們悄悄的在心裡渡過了這段叛逆期,自己給自己舔了傷口。

被壓抑的時間長了,他們自己都不清楚自己到底喜歡什麼,自己到底需要什麼。他們潛意識裡是知道反抗的,卻無法反抗,因為反抗之後是無情的鎮壓。

心理敏感、親密後反而離開?揭開

2.情感創傷帶來的"佛系思想"

迴避型依戀人格往往是冷漠甚至冷酷的,他們好像對世間萬物都沒什麼追求,也沒有特別熱烈的喜好。即使是有,過了一段時間之後無論多在意的東西也都會一文不值。

孤傲又獨立,是他們給自己立下的人設。

一些理論家認為,生物化學方面的異常、易患病的基因、習得性恐懼、令人不安的思維方式等是形成迴避型人格障礙的主要原因。

迴避型依戀人格的根源是 "情感障礙",是一種心理疾病。這種人格之所以沉浸在"幻想"中無法自拔,是因為在人生的某一階段受過嚴重的情感創傷,導致他們產生這樣一種佛系思想。情感來的時候,就接受它;情感不順的時候,就放任自流、隨他而去,準備接受下一個的到來。

迴避型依戀人格之所以會有這種佛系思想,是因為他們長期缺乏安全感、生性多疑且自卑。

他們普遍都會有一段非常不好的經歷,這段經歷可能來自父母師長的冷漠蔑視、競爭對手的無情碾壓,或者是親近的朋友戀人的傷害背叛。

這些不好的經歷會像夢魘一樣,時時刻刻纏著他們,就像是一條深淵,跳進去了就再也出不來。所以他們學會了給自己築巢,給自己披上冷硬的外殼,稍稍有一點不安全性,都會縮回探向外部世界的爪子,抱著自己微微顫抖。

這樣的他們生活得非常累,可能會有一天他們實在受不了這種生活,會想著爆發,但是考慮了一下,有太多不確定因素,還是安安靜靜的在自己的安全區療傷吧。

心理敏感、親密後反而離開?揭開

3.深埋心底的自卑,口是心非的壓抑

沒被愛過的人遇到愛會惶恐不安,他們會怕自己鼓起老大勇氣展露出的柔軟內裡會被傷得體無完膚。所以在面對愛時,他們選擇迴避,或是在最初就給自己留了一條後路。

以對待戀人為例,他們在戀愛初期也會表現出一定的熱情,但是一旦親密關係確立之後,過多的親近會變得痛苦。他們開始害怕自己的安全領域被侵入,害怕一旦建立戀愛關係就覺得自己要承擔義務一樣,喜歡對方的心境也跟著變了,這時冷漠與退縮就會浮出水面。

他們在感到會失去對方時,便會討好取悅,而一旦稍稍有了一點安全感,就又會退縮回避。

在這回避的背後是壓抑與自卑。壓抑自己,口是心非。

心理學上講,當我們無意識做出一些行為,比如迴避、厭惡時,是內心去保護那個最弱小的自己。因為只有這樣的表現,才不會受到傷害。

迴避型依戀者其實是不厭惡親近接觸的,甚至他們是很期待的,只是越期待就越不敢靠近。

他們幻想這種親密關係不止於戀人間的曖昧或者是好朋友之間的善意調侃,但他們也只是在幻想,不敢邁出一步來實現這個幻想。

其實他們心裡也很想去依賴別人,但真的很難做到。

心理敏感、親密後反而離開?揭開

擁有"迴避性依戀人格"怎麼辦?

說到底,這種人格其實就是自卑,以及對別人的不信任。

他們的自卑不會讓人輕易察覺,但卻真真實實的存在,緊緊的扼住他們的喉嚨。

他們的想法追究到底也很簡單,就是想回到自己的小窩,回到自己的安全區域,因為那裡不會有人傷害他們,同樣也不會有人進入。

迴避型依戀者真正需要做的就是面對內心的恐懼,學會真實表達自己的感受,學會為自己的期待負責。

我們每個人都不完美,我們這一生就是在不斷的發現自己,改變自己,接納自己。

越自卑就越不敢靠近,越不敢靠近就越自卑,這是一種惡性循環。

心理敏感、親密後反而離開?揭開

自卑的原因有很多,但是自信不需要理由,內心強大的人從不奢望陽光,因為他們自己就可以做自己的太陽。

天不得時,日月無光;地不得時,草木不長;水不得時,風浪不平;人不得時,利運不通。

我們無法掌控我們未來的發展,天時地利人和可能總有一點會阻擋你前進的腳步,但是逃避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試著把那些迴避的事情做一做,然後和自己確認,你會發現原來這世界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糟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