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留下的傷痛,我們該如何撫平?

摘要:心理創傷,看似雲淡風輕,實則暗潮洶湧




歷經2個多月的全民奮戰,我們終於取得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攻堅戰的階段性關鍵勝利。但是,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中,人們經歷的病痛,緊張、恐慌、悲傷等情緒可能會傷害他們一輩子。

心理創傷問題逐漸浮出水面。

疫情留下的傷痛,我們該如何撫平?

圖片源於圖蟲網



1、心理創傷是什麼?


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分類標準》(DSM-4)中的定義,心理創傷包含兩個方面:一是這個人要經歷一件危及生死的嚴重事件,二是他要表現出一些典型的、不受理性控制的症狀。如果這些症狀在一個月左右的時間裡不能自行緩解,就會發展出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

感染爆發後,核心疫區的人被感染,死亡的威脅籠罩,身邊的親人、朋友被確診,甚至死亡,正經歷著恐懼和悲痛。

而還有一類人,雖不在核心疫區,身邊的親人、朋友也沒有感染,但他們也可能會出現心理創傷。


疫情留下的傷痛,我們該如何撫平?

短短兩個月時間,超過8萬人感染,奪走3000個生命。在24小時不停滾動的疫情新聞面前,我們每一個個體想完全抽離,置身事外是很難的。即使你遠離疫區,也同樣「感同身受」。


疫情留下的傷痛,我們該如何撫平?

(圖片源於pixabay)



2、別人的創傷也能傷害我們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國,作為精神心理科醫生,我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參與疫情公益心理援助工作。除了為堅守抗戰一線的重點疫區醫務人員予以心理支持外,我還接到了許多來自非核心疫區的求助電話,他們經常看著新聞就莫名流淚,感到無助恐懼、麻木、絕望,感覺每天遊走在崩潰邊緣。他們問我,我家人、朋友都好好的,可為什麼自己會如此難受?

疫情留下的傷痛,我們該如何撫平?

(圖片源於pixabay)

這種傷害,也是心理創傷,我們把它叫做替代創傷

替代性創傷(vicarious traumatization,VT)由 Saakvitne 和 Pearlman 在1996 年提出,最初是指專業心理治療者因長期接觸患者,受到了諮訪關係的互動影響,而出現了類似病症的現象,即治療者本人的心理也受到了創傷。在武漢封城之後,自己並沒有親歷創傷事件,但是自己目睹、聽說,甚至從新聞上閱讀到別人的創傷經歷,也會給我們造成心理傷害。

後來,它的涵義可以延伸為體驗到大量負面情境導致的心理創傷

在目擊大量殘忍、破壞性場景之後,損害程度超過其中部分人群的心理和情緒的耐受極限,間接導致其出現各種心理異常現象。這些異常現象通常是出於對生還者及其創傷的同情和共情,而使自己出現嚴重的身心困擾,甚至精神崩潰。

疫情留下的傷痛,我們該如何撫平?

(圖片源於pixabay)

就像傳教士明妮·魏特琳就是典型的替代性創傷的「患者」。

南京大屠殺期間,他在金陵女大保護了很多女性,閒暇時間寫寫日記。他不是首當其衝的受害者,相反,他是很多人的「守護神」,在他的庇護下很多人倖免於難,得以保住性命。

但在救護了很多中國難民和婦女後,他卻得了嚴重的精神疾病。後來在離開南京一週年的時候選擇自殺結束自己的生命。

疫情留下的傷痛,我們該如何撫平?

(圖片源於網絡)



3、疫情期間宅家,怎麼還是受傷了?


創傷性事件可以發生在任何人身上,無關性別年齡,也無關社會經濟地位;但也並不是說遭受同樣的災難性事件都會出現同樣的創傷,正所謂「彼之砒霜,吾之蜜糖」。

比如這次新冠疫情,對於大多數人而言,負面影響是短暫的,所有的美好都會像春天一樣如期而至。然而,對於有些人來講,這些負面的影響是普遍而長期持續的。


(1)共情能力過強

共情是指體驗他人情感的能力,如日常所說的「感同身受」、「身臨其境」。而共情能力強的人往往發生替代性創傷的風險更高。

共情能力過強的個體由於情感投入過多,如果再加上對現狀改變遲緩感到失望,導致個體

對於安全、控制、可預測和受保護的信念發生變化,可能使得個體間接獲得災難當事人的創傷體驗,使得身心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

疫情留下的傷痛,我們該如何撫平?

(圖片源於pixabay)

(2)不合理信念

不合理的信念是指個體內心中不現實、不正確、不恰當的看法或觀點,常讓人產生不應有的壓力體驗。絕對化、過分概括化以及糟糕至極是其主要特徵。

具有替代性創傷體驗的人,頭腦中可能會有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比如:病毒這麼厲害,醫護人員都無法避免,那普通人跟「裸奔」有什麼區別、"無論做什麼都沒用了"…….這類不恰當的認識很容易催生莫名的焦慮和苦惱。


(3)情緒調節方式

有研究表明,即較多使用積極應對方式的個體,其替代性創傷程度越低;較多使用消極應對方式的個體替代性創傷程度越高。

疫情留下的傷痛,我們該如何撫平?

(圖片源於pixabay)



4、如何走出創傷?


首先,創傷是可以自愈的

i.做好信息隔離

短時間內大量疫情信息的灌注無異於讓人身臨其境,感同身受,五花八門的信息會讓情緒跟著「分崩離析」。屏蔽不必要的垃圾信息,定時關注官方報道,既保持對疫情的警惕性,獲得一些掌控感,又不至於捲入過多的負面信息中產生負面情緒。


ii.正視負面情緒

疫情期間生活受到很大影響,出現負面情緒很正常。維持正常的規律和生活作息,關注當下,吃喝拉撒,追星煲劇,體驗生活帶來的真實感受,擺脫負面新聞帶來的焦慮。

適度的娛樂活動可以幫助我們形成更多的正面情緒,也可以將負面情緒發洩出去。如果感覺自己難以處理,學會積極尋求專業幫助。


疫情留下的傷痛,我們該如何撫平?

(圖片源於pixabay)

iii.梳理、改變不合理信念

如果發現情緒超載荷,不妨將心中的雜念寫下來,用現實去驗證,用理性的自己與之相辯駁,並試著改變,接受新的合理信念。

比如"病毒那麼厲害,醫護人員都無法倖免,何況普通人?"不妨這樣想,"病毒雖然厲害,普通人不四處走動,勤洗手戴口罩就不會有事的。"


iv.行為激活,迴歸現實

為自己安排一個工作或生活計劃表,將注意力轉移到每天需要做的事情上來。每天給自己留出一定的運動和休閒時間;加強人際互動,多與家人或身邊的朋友聊天,傾訴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在臨床上,我也會建議求助者主動尋找身邊的親人、朋友分享自己的感受、表達心中的苦楚,以及積極投入可使得自己獲得愉悅體驗的活動,例如唱歌、畫畫、跑步等。往往也得到他們積極的反饋,在向親友傾訴和投入休閒活動的過程,正是逐漸脫敏、走出創傷的過程。

疫情留下的傷痛,我們該如何撫平?

圖片源於圖蟲網

其次,治癒需要時間,尋求幫助很關鍵

根據統計,大約有30%的人在經歷創傷後無法自愈,需要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這一類人除了缺乏自愈的條件,還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心理創傷太嚴重,刺激太強烈,導致大腦的功能徹底受損,所以無法自愈。另一種是雖然這一次經歷的心理創傷沒有那麼嚴重,但是他可能有更深層的心理問題,比如原生家庭的傷害。

疫情留下的傷痛,我們該如何撫平?

圖片源於圖蟲網

每當我在門診遇到心理創傷的來訪者,我會先確認來訪者的創傷程度,如果是重度創傷,難以痊癒。我會尋找難以痊癒的原因,比如,是大腦功能受損,還是由陳舊性的創傷,或者是缺乏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當我找到原因,就會針對性、系統性地提供解決方案。

疫情終究會過去,而心理創傷,就像雲淡風輕之下的暗潮洶湧。無論你是在疫情中確診的患者及其家人、親人、朋友,或者是在一線抗疫的醫務人員、志願者,還是遠離疫區的「旁觀者」,不要讓負面情緒在自己的心裡發酵,如果有需要,我們一直都在。


<code>參考資料:
[1] 中國日報網.支援湖北醫療隊陸續撤離武漢.中國日報網官方賬號,2020-03-22.
[2] 參考消息網.外媒關注武漢新增確診病例首度「清零」:中國疫情迎來轉折點.新浪新聞,2020-03-20.
[3] 施琪嘉.創傷心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
[4] 全科醫生小詞典——替代性創傷.中國全科醫學,2014,17(14):1680.
[5] 覃琴.心理助人工作者的情緒調節方式在共情與替代性創傷關係中的中介效應研究[D].四川:四川師範大學,2016.

[6]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7
/<cod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