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死后,北洋六镇最终是什么历史结局

1901年清政府在全国实行“新政”,重头戏便是“筹饷练兵”,编练新式陆军,推行常备军制。随后,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1902年拉开了北洋六镇的建军大幕,主导了清末新式陆军的组建。

袁世凯最先组建的是北洋常备军左右两镇,而后将它们改为北洋常备军第一镇、第二镇,并在三年半的时间内增建至五镇北洋常备军。1905年,清政府将北洋常备军改称陆军,原先的五镇北洋常备军与另一镇京旗常备军,统一编为北洋陆军第一镇至第六镇。

“北洋六镇”只是民间俗称,它的正式名称为新建陆军第一至第六镇,是清末拱卫京畿最强的武装力量,也是后来民国时期北洋军阀的前身。民国后北洋六镇被改称民国第一至六师。

袁世凯死后,北洋六镇最终是什么历史结局

北洋陆军第一镇(师)

北洋陆军第一镇的前身是京旗常备军,该军的建立时间晚于北洋常备军第一镇。京旗常备军以八旗子弟为主要兵源,仿照北洋常备军的章程而建,于1905年4月正式成军,被称为最后的“旗军”。

1902年11月,在北洋常备军创练之际,清政府从八旗子弟中挑选兵丁约万人,由魁斌、溥伦、桂春、铁良、姜桂题等人从这万人中选出3000人,交给袁世凯创练京旗常备军。所以这支军队相当于是清末新式陆军中的“御林军”。

1903年12月,袁世凯、铁良对京旗常备军进行员额扩充,相继增建2营步队、1营马队、1营陆路炮队和1队工程队。1905年初,袁世凯、铁良再次扩编京旗常备军,增建了1营马队、1营陆路炮队、1队工程队和1队辎重队,使这支军队达到一镇的编制。

同年5月,清政府将北洋常备军改称陆军,京旗常备军被编为北洋陆军第一镇,首任统制官为凤山,驻守北京北苑仰山洼。

事实上,袁世凯最不能掌控的就是北洋第一镇,清廷对他留了一手,所以把第一镇交给满人自己掌握。

满人知兵的不多,凤山还算可以,可惜后来当了广州将军,被革命党炸死。死后,凤山获赠太子少保,跟袁世凯比肩。凤山还是一个藏书家,他家藏有很多精品,非常珍贵。

凤山之后,北洋第一镇的统制换成了袁世凯的嫡系何宗莲。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后,何宗莲被提拔为侍从武官。袁世凯死后,何宗莲卷起细软和五万大洋,回到山东老家,再也不过问政事。这个人很识时务。

袁世凯死后,北洋六镇最终是什么历史结局

北洋陆军第二镇(师)

北洋陆军第二镇的前身是北洋常备军左镇,是清末新式陆军中成军最早的一镇。

1902年1月,袁世凯筹集100万两军费,派武卫右军营务处的王英楷、王士珍前往正定、大名、广平、赵州等地征募6000兵丁。这些募兵的地方都在直隶南部,是庚子事变中义和团最活跃的地方,募兵之时民间谣言四起,传言说这些兵丁将会被运往国外,抵偿那些被拳民打死的洋人。

这6000人实际上是被送往保定训练,于1903年7月编成北洋常备军左镇。后来经过扩建,编成步队12营、马队4营、炮队2营、工程队1营和辎重队1营,员额共计19120人,并于1904年4月改称北洋常备军第一镇。

1905年5月,北洋常备军第一镇被编为北洋陆军第二镇,首任统制官为王英楷,驻守迁安。

王英楷和张怀芝。这两位都算是袁世凯的心腹之人。其中,王英楷是孙传芳的姐夫,不幸在1908年早死。张怀芝则在1934年病逝。

袁世凯死后,北洋六镇最终是什么历史结局

北洋陆军第三镇(师)

北洋陆军第三镇的前身是北洋常备军第三镇,该军以北洋常备军第一镇、第二镇的将弁与兵卒为基础,是北洋六镇中成军速度最快的一镇。

1904年1月,因日俄在东三省开战,北洋常备军左镇和右镇主力离开保定和马厂驻地,向北移防到山海关一带,京畿地区出现兵力真空。袁世凯趁此机会,从山东、河南、安徽三省征募兵丁,迅速扩军编练北洋常备军第三镇,至1904年3月便完成了编建。

1905年5月,北洋常备军第三镇被编为北洋陆军第三镇,首任统制官为段祺瑞,驻守保定。

北洋第三镇绝对是袁世凯的主力和嫡系,统制先后有段祺瑞、段芝贵和曹锟。这三位当然都是袁世凯的死党。其中,段祺瑞是袁世凯手下第一猛人,后来皖系军阀的首领,四度出任民国总理。

而段芝贵则号称是袁世凯的干儿子,能力不咋地,为人却善于逢迎,后来当过湖广总督和陆军总长。曹锟则是袁世凯的虎威将军,后来居然花钱,买了一个大总统当当。

袁世凯死后,北洋六镇最终是什么历史结局

北洋陆军第四镇(师)

北洋陆军第四镇的前身是北洋常备军右镇,是最初的北洋三镇之一。

1903年初,袁世凯筹划组建北洋常备军右镇,他将保阳马队各营裁改归并,编成一标四营开赴马厂训练。1904年2月,袁世凯再次抽调淮军肃毅亲军、元字马步等营进行编练。而后继续在直隶、河南等地编练步队1协、炮队1标、工程队1营和辎重队1营。

1904年3月,袁世凯将他们合编组建成北洋常备军右镇,分驻马厂和小站。次月,北洋常备军右镇改称北洋常备军第二镇。

1905年5月,北洋常备军第二镇被编为北洋陆军第四镇,首任统制官为吴凤岭,驻守马厂。

北洋第四镇统制吴凤岭,从小在袁世凯家里长大,后来一直跟着袁世凯,当过袁世凯的护卫。此人也绝对是袁世凯的嫡系。可惜吴凤岭在1912年先于袁世凯死去。

袁世凯死后,北洋六镇最终是什么历史结局

北洋陆军第五镇(师)

北洋陆军第五镇组建时,恰逢清政府改常备军为陆军,这一镇便直接被编为北洋陆军第五镇。

1905年4月,署理山东巡抚杨士骧从将武卫右军先锋队中抽调12营,又从马厂北洋常备军第二镇抽调步队4营、马队1营、炮1营,再挑选青州、德州、沧州、密云等地驻防的旗兵,将兵员补充至一镇的编制,共建成步队12营、马队3营、炮队3营以及工程队和辎重队各1营。

1905年5月,北洋陆军第五镇组建完成,首任统制官为吴长纯,驻守山东济南及潍县一带。

北洋第五镇统制吴长纯,袁世凯老上司吴长庆的堂弟,这是一位被忽视的抗日名将。甲午战争那会,吴长纯驻守旅顺,和日军血战六十余天,坐骑被子弹打中,而他却毫无惧色。

袁世凯死后,北洋六镇最终是什么历史结局

北洋陆军第六镇(师)

北洋陆军第六镇的前身是北洋常备军第四镇,是北洋军中有名的“凶镇”。

1905年,袁世凯抽调武卫右军7000人、南洋自强军260余人以及北洋常备军第三镇步队各标第二营进行编练,合编为北洋常备军第四镇。由于武卫右军此前多次担任宿卫宫禁的任务,北洋常备军第四镇成军后仍驻扎南苑、海淀等地,负责宿卫宫门。

1905年6月,北洋常备军第四镇被编为北洋陆军第六镇,首任统制官为王士珍,驻守北京南苑、海淀等地。

北洋第六镇,统制先有王士珍,北洋三杰之首,后为赵国贤。王士珍后来也当过陆军总长和民国总理。赵国贤呢?那是河南项城人,袁世凯的老家人啊,绝对的自己人。赵国贤在1911年死于革命军之手。

袁世凯死后,北洋六镇最终是什么历史结局

北洋六镇(师)最后的结局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发生了分裂,出现了冯国璋的直系与段祺瑞的皖系相对立的局面。

皖系领袖段祺瑞曾担任过第2、3、6镇(师)的统制,但这些部队都成了直系的军队。而冯国璋从没有担任过北洋六镇的统制,但直系反而收获了北洋六镇的大部分军队。究其原因,是由于段的性格强势,喜好发号施令,其经营重心在中央,屡有损害其他派系与地方势力以自固之举,造成北洋团体内部对他离心离德。而冯国璋在清末主抓军事教育,北洋军官大多为其门生,又年与北洋系大小军阀们利益较为一致,同气连枝,但冯国璋入京为大总统后,进入了段的樊笼,难以施展抱负,屡屡处于下风,最终被迫出局。

袁世凯死后,北洋六镇最终是什么历史结局

冯国退出历史舞台后,原先在直皖两系间态度暧昧的曹锟异军突起成为新直系的“共主”,曹锟的部队是老六镇里面的第3镇,经过吴佩孚整顿后,在民国时期战力跃居老六镇之首。

曹锟吴佩孚集团的嫡系干部大多来自第3镇(师),老六镇中,除了第1、5两镇(师)基本没有参与直皖纷争外,在直系手中有第2、3、6三个镇(师),皖系仅有第4镇(师),还远在沪浙地区,段祺瑞手里无可用之兵,遂借对德宣战之机编练“参战军”。然而,段棋瑞新编的军队在直皖战争中终究不故身经百战的直系老队,招致了失败的命运。

袁世凯死后,北洋六镇最终是什么历史结局

曹吴集团统治时期,其直接控制的兵力多达30万人,连同各省附属者,总计50万以上,是北洋军阀继囊世凯之后的又一次大扩张。但是曹贿选失尽人心,孙中山、张作霖与卢永祥结成了反直三角联盟,直系政权内部的矛盾加剧,终在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倒台。战后,直系的主力北洋第3镇(师)、第6镇(师)被先后撤销,老六镇一下子去掉了1/3。

孙传芳的起家队伍是原王占元的第2镇,在王下台后孙传芳奉曹吴政权之命,率部“援闽”。三年后先后控制了福建、浙江,1925年驱逐了奉军,成立了“浙闽苏皖赣联军”,人称“五省联军”。孙传芳麾下的嫡系将领,大多也出自第2镇(师)。孙传芳拥兵20余万,原北洋六镇中所余的4个镇(师),除第5镇(师)在山东外,第1、2、4镇(师)均握于孙氏之手。

在山东的第5镇(师),长期驻扎山东,实际上成了山东的地方部队,虽有老六镇的盛名,但难副其实。该师在1925年张宗昌主政山东后,被改编为直鲁联军第4军,1927年4月因对北伐军作战不力被张宗昌解散。

袁世凯死后,北洋六镇最终是什么历史结局

相比于同时期北方的吴佩孚、张宗昌等军阀,孙传芳的军队战斗力显然要高出一截,曾给北伐的国民革命军造成过不少麻烦。1928年北伐战争结束后,孙军残部被收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47师,第1、2、4镇(师)这些从北洋六镇延续下来的最后精华统统被编入了这个师里。第47师后来历经内战、抗战,被逐步中央军化,最终于1949年12月的川西战役中被人民解放军歼灭。

至此,袁世凯一手操办的北洋新军六镇全部走向了历史的末路,烟消云散,不复存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