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祺瑞向日本借5億,一毛不還,日本要債人要不到錢,只能自殺謝罪

段祺瑞向日本借5億,一毛不還,日本要債人要不到錢,只能自殺謝罪

百年已過半,秋至轉飢寒。為問彭州牧,何時救急難?詩聖杜甫吟詩討要彭州牧借錢,亦算千古第一人。但現實之中,歷來皆是借債容易討債難,何之難,宛若難於上青天。

近代日本也曾經歷過要債無門的情況,當時段祺瑞豪向日本借了五億,並且有"東北王"張作霖作保。但最終,這筆鉅款未能被追回,甚至令要債者放棄要債,轉而自殺謝罪。

西原借款

熟讀歷史者,應當深知"西原借款"始末,而這場巨大的借款活動中,穿針引線貫穿前後的便是段祺瑞。也因為西原借款,段祺瑞在當時榮升為日本恨得最為牙癢癢的人之一。

"西原借款"的始末並不複雜,1917年至1918年期間,段祺瑞共向日本借款5億日元,其中和西原龜三簽訂的八項借款共計1.45億日元。

段祺瑞向日本借5億,一毛不還,日本要債人要不到錢,只能自殺謝罪

自然,日本政府方面定不會做無本的慈善買賣,段祺瑞能夠打動日本借款的原因,除卻日本妄圖吞沒中國的野心之外,亦是因為這些借款皆有聲名顯赫的"東北王"張作霖作為擔保人。借款中明確指出,如若段祺瑞政府無法歸還這筆鉅額借款,便可用東北的修築鐵路、砍伐森林和採礦等一些列權利抵押。

如此巨大的誘惑面前,無利不起早的日本自然是欣然接受的。後日本方面逢國內經濟危機,要尋回此項借款的。可千日本政府算萬算卻沒有預料到段祺瑞是如此的"厚顏無恥",他在借款之處便打著自己的如意算盤。

段祺瑞對於日本此項借款,一貫秉持的便是利用態度,從未想過會有歸還之日,一味堅持的便是能拖則拖,能賴則來,勢必將"老賴"行為進行到底,唯一的堅持便是絕不還錢。

而段祺瑞會欠下如此龐大的借款,亦實屬無奈,當時的中國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當段祺瑞上臺之時,政府資金嚴重短缺,運轉艱難,為了維繫重要政權的運營,此舉亦是無可奈何,縱然是喪權辱國的條款,亦不得不為之。

段祺瑞向日本借5億,一毛不還,日本要債人要不到錢,只能自殺謝罪

段祺瑞為了上位之前,國家財政已降臨崩潰,當時國內兩大銀行停止兌換,老百姓們存於銀行的錢財皆被上繳。國內軍閥林立,各省之間群雄割據,好不"熱鬧",各地財政紛紛獨立,皆被控制在軍閥手中。國際情形愈發堪憂,高昂的外債已令國力匱乏,政府遭遇極大的信任危機。

在這樣的情形之下,段祺瑞為了收拾前面的爛攤子,縱然知曉日本政府居心叵測,亦無計可施。自然,段祺瑞亦非蠢人,他薅著日本政府的財政羊毛,卻打心底要做個貫穿全局的"老賴",這筆高達五億的借款,他可謂用的得心應手,毫無任何羞愧之心。

而日本政府借款之初的美夢,到後期宛如驚天的笑話,此筆爛賬只能吞入腹中,認了這個巨大的啞巴虧。

漫漫討債路

日本政府對於這筆高達五億的借款,自然是十分上心的。前後兩年,為了這筆鉅款,日本便前後出動了二十餘人,可日本的漫漫討債路,竟是毫無進展可言的,他們不論追討再如何緊迫,亦無法撼動段祺瑞半分。

段祺瑞向日本借5億,一毛不還,日本要債人要不到錢,只能自殺謝罪

段祺瑞打借款之初便未曾想過還款,粗鄙的形容,這筆五億借款便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當日本的借款全部到位之後,段祺瑞可謂上演了"變臉"的絕活,要錢時如何的態度謙卑,被討債時便是如何的"東躲西藏"。

段祺瑞執政期間,中國的財政狀況並沒有太多的氣色,無力償還的他對討債者或是避而不見,或是裝傻充愣,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日本政府方面先後派出的二十餘人,採用緊迫盯人的要債策略亦未能有太大的成效。

在漫長的要債後,日本政府終於頓悟段祺瑞政府絕不會還錢,無奈之下,他們將目光轉向了當時的抵押物上。當時在簽訂借款條約時,段祺瑞請張作霖作為擔保人,將東北幾大鐵路、森林、礦山和各種其他所有權作為質押物寫入其中。於是,在討債無望之下,日本人自是不會放過這麼巨大的利益的。

所以,日本政府方面希望段祺瑞政府能夠幫助他們討要借款條約中的抵押物,作為還款。段祺瑞是知曉東北地區這些主權喪失意味著什麼的,自然是再三推諉,不肯妥協,直至段祺瑞下野,這項五億鉅款都未能解決。

段祺瑞向日本借5億,一毛不還,日本要債人要不到錢,只能自殺謝罪

而在1929年,日本國內爆發經濟危機,日本政府急需錢財支撐國內財政,於是,段祺瑞政府的五億借款再度被提及,此次,日本方面是抱著必勝的決心的,無論如何都要討回該筆借款。

但當日本方面派出佐分利貞男等人前往中國追討段祺瑞政府期間欠下的無意願借款之時,遇到了極大的難題。

難題之一便是段祺瑞已下臺,繼任政府不承認該項借款,日本政府索求無門。難題之二便是擔保人張作霖,繼任政府方面表示無力償還,隨後拿出當初的借款合約,表示可尋擔保人張作霖要求抵押物的所有權。

此舉無疑是日本人自扇巴掌,世人皆知,在1928年6月4日,張作霖乘坐火車之時,被日本關東軍預先埋伏的炸藥造成重傷,最終不治身亡。張作霖身故之後,張學良上位,至此對日本恨得咬牙切齒。如若此時日本政府方面能夠拉下臉面前去要債,可能便是幾發子彈的命運。

面對這樣左右為難的情況,日本派出的要債負責人頓時傻眼,他們進退維谷,當時的中國政府意志堅定,絕不歸還五億借款,並表示國力無法承受。退而求其次的抵押物轉移,更是無能為力。日本關東軍方面早在一年之前便炸死了擔保人張作霖,如今討論抵押物的歸屬權,無異於挑釁,結果如何,顯而易見。

段祺瑞向日本借5億,一毛不還,日本要債人要不到錢,只能自殺謝罪

最終,負責要債的佐分利貞男表示這筆債務他無法索要,無功而返,回到日本之後,選擇了自殺謝罪。

此時不得感慨一句段祺瑞的狡黠和機智,將日本的五億借款變成了無頭爛賬,讓當時在中國囂張不已的日本吃下了這個啞巴虧。而該筆借款的擔保人張作霖算是為此項借款的無法歸還劃上了完美的句號,二人的前後主動巧合,最終造成了日本要債人只能歸國自殺謝罪。

今時今日,再度回顧這段歷史,亦是五味雜陳。近代中國的種種窘迫早已是過去式,但曾經的捱打局面,應該令每個中國人都驚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