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初三傑之張良

漢初三傑"指西漢建立時張良、蕭何、韓信這三位開國功臣,另外還有漢初三大名將之說。漢高祖劉邦曾問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領。劉邦遂說:"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於三個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位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漢初三傑之張良


今天我們來說說張良。

張良(約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漢族,為漢初城父(河南新鄭)人。漢高祖劉邦的謀臣,秦末漢初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漢王朝的開國元勳,"漢初三傑"之一。

張良是秦末漢初謀士、大臣,祖先五代相韓。秦滅韓後,他在博浪沙狙擊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時遇黃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韜略,足智多謀。秦末農民戰爭中,聚眾歸劉邦,為其主要"智囊"。楚漢戰爭中,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結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又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為劉邦完成統一大業奠定堅實基礎,劉邦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這一名句,也隨著張良的機智謀劃、文韜武略而流傳百世。漢朝建立時封留侯,後功成身退,千古流芳。

張良先祖原為韓國潁川郡貴族其祖三代為韓丞相本姓韓。秦滅韓後,他圖謀恢復韓國,結交刺客,在古博浪沙狙擊秦始皇未遂,逃亡至下邳。秦末農民起義中,率部投奔劉邦,不久遊說項梁立韓貴族成為韓王,為韓申徒。以韓申徒之職率軍協助平定關中,劉邦西入武關後,在嶢下用計破敵;鴻門宴上幫助劉邦脫離險境;灞上分封時"為漢王請漢中地"。後韓王成被項羽殺害,復歸劉邦,為其重要謀士。楚漢戰爭期間,"長計謀平天下",都為劉邦所採納,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合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又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漢朝建立,封留侯。見劉邦封故舊親近,誅舊日私怨,力諫劉邦封夙怨雍齒,釋疑群臣。劉邦曾贊其"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外,子房功也"。

漢初三傑之張良


在漢初三傑裡唯有張良可以算得上仁、智、勇三者皆備的完人了。張良的智在劉邦說的"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這句話裡可以得到最好的詮釋,就不贅言了;張良的勇從他敢於和志同道合的力士一起在博浪沙刺殺由大批衛隊護衛的暴君秦始皇的大無畏的行動中即可看出,也用不著多說;張良的仁是值得大書一筆的。

張良世代為韓國貴族。秦末亂起,張良也組織了一支百餘人的隊伍反抗暴秦,在留縣遇到劉邦,兩人很談的來,劉邦對張良言聽計從。這才有了"約法三章"滅亡秦朝;鴻門宴有驚無險,被封漢王;火燒棧道,使項羽放鬆了警惕,為日後的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打下了基礎。後來張良從彭城再投劉邦,受封為"成信侯"。做為實際上的軍師,開始與劉邦真正合作,幫助劉邦滅項羽,平定天下。劉邦封賞功臣時,對張良的封賞是"自擇齊三萬戶",張良謝絕,只要了"留"這個地方。功成名就的張良此時已形同隱居,除了在封賞功臣、建都問題上出了點主意外,就是後來在保護太子上發揮了作用。在劉邦的三傑中,張子房精通黃老之學,深知"不伐其功,不矜其能",功成身退的道理,使得劉邦一直尊重張良。

張良身纏病魔,體弱多疾,又目睹彭越、韓信等有功之臣的悲慘結局,聯想范蠡、文種興越後的或逃或死,深悟“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哲理,懼怕既得利益的復失,更害怕韓信等人的命運落到自己身上,乃自請告退,摒棄人間萬事,專心修道養精,崇信黃老之學,靜居行氣,欲輕身成仙。但呂后感德張良,勸他毋自苦,張良最後還是沒有聽從呂后的勸告,仍就服人間煙火。功成名就的張良最終安享晚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