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頭山是哪裡?有什麼歷史?

那個靜的遠方


襄陽名山:阿頭山去哪兒?

惜字如金的國史《後漢書》郡國志四記載:“襄陽有阿頭山”

但自從號曰隆中山出現後,襄陽千古名山阿頭山神秘消失了!

質問起來只能亂說亂按。做為襄陽人,連東漢襄陽的象徵阿頭山在哪裡都說不清楚,丟不丟人啊!“縣西九里”是什麼山?是萬山,習鑿齒說的,你們敢說萬山是阿頭山嗎?《襄陽府志》又記載阿頭山在萬山西,笑話,如果萬山西是阿頭山,那肯定這一帶屬於襄陽縣了,我就問問你們,南陽郡怎麼越過阿頭山插到南邊的隆中去管轄它?這種顧頭不顧腚的行徑“襄陽說”是屢試不爽啊!當然,你們還有推翻所有襄陽縣誌府志阿頭山在襄陽城西的記載,採用阿頭山是襄陽城南虎頭山的詭辯,如果這樣,你們還得麻煩譚其驤給你們再篡改一次地圖!因為譚老已經在《中國歷史地圖集》西漢部分將阿頭山明確畫在了襄陽城西和隆中差不多的位置上了。可惜老譚死了,地圖集為你們襄陽再修改一次的可能性不大了吧?

重複一下,阿頭山必須符合幾個條件:

1,襄陽最高最大的山;

2,位於漢水邊;

3,周邊有足夠的面積,岑彭才能“乃潛兵度沔,擊其將張揚於阿頭山,大破之”。“從川穀間伐木開道”。

襄陽周邊符合這些條件的只有隆中山!(石老師)











直播南陽


近年來登山及訪古,一座歷史悠久,重要而又充滿神秘甚至讓人覺得疑惑的山峰引起了我的關注和興趣.這就是位於襄樊城西的阿頭山.

     說它歷史悠久,是因為它是迄今為止在所有志書中最早出現的襄樊地名及山名.在<>郡國四中記載,(南郡)襄陽有阿頭山,這是關於襄樊的最早記載了,僅六個字.這一記載遠遠早於在中國古代享有盛名的峴山隆中山萬山鹿門山.隆中山是東晉襄陽人習鑿池在<>一書中才出現的,'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說阿頭山是襄陽的是第一山或者說它是襄陽的代稱和象徵,一點也不為過.

     說它重要,是因為它與襄陽的很多重大歷史事件及地理定位密不可分.清乾隆<>有3處提到阿頭山.第一處是卷四山川部分,'阿頭山:縣西九里.下有曲隈.傳為鄭交甫遇遊女處.按:是山在萬山西,而接壤曲隈,居兩山之間.故<>兩紀之.漢岑彭破將張揚於此.'

     第二處是卷四山川部分提到解佩渚時說,'解佩渚:在萬山阿頭山兩山下之曲隈.相傳為鄭交甫遇神女解佩處.'

     第三處是卷四之三十八紀事部分,東漢三年,'彭乃潛兵度沔水,擊其將張揚於阿頭山,大破之.阿頭山在襄陽.'

     從上述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阿頭山有漢岑彭破張揚及鄭交甫遇神女解佩等歷史典故,同時阿頭山應該在萬山西並與萬山接壤.

     如果聯繫阿頭山與萬山的關係,則阿頭山的地理位置更加重要.因為杜預的沉碑潭,王粲故居和孟浩然的垂釣處都在萬山上,並且萬山是古時與南陽郡鄧縣的分界。這些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及地理定位離不開阿頭山。

     但是讓人感到充滿神秘甚至讓人覺得疑惑的是,阿頭山似乎消失了,並消失得無影無蹤.從山的形狀來看,在襄陽城西,除了萬山,並無第二座山與其接壤.現在襄樊的老百姓,沒有幾個人知道襄樊還有座阿頭山,既使聽說過山名的,也不知道它的具體位置.不僅如此,1983年版<>(襄樊市地名志領導小組內部資料)也根本無阿頭山的記載.

     這幾年,我一直在尋找著阿頭山.在襄陽城南登山時,我聽當地老百姓說有一座山叫歪頭山,從名稱上看似乎與阿頭山比較接近,但是傳說歪頭山是真武大帝在選廟址時坐歪的,並且地理方位也與歷史記載不符,可以確定不是阿頭山.

     也許阿頭山與萬山是同一座山?也許阿頭山與萬山在歷史上確實是兩座山但緊緊相連,不分彼此,後來因為修建道路闢山為路而成為一座山?阿頭山是從哪個朝代開始湮陌無聞並從官方記載消失的?這些都有待於我們的進一步考證.不管是什麼原因,作為襄樊最早的歷史記載及象徵,作為襄樊的一段重要的歷史,我們不應該忘記它.






華嚴


襄陽城西有二十多座山頭,如隆中、萬山、扁山、虎頭山、阿頭山等等



楚襄人


阿頭山位於襄樊城西,是一座歷史悠久,重要而又充滿神秘甚至讓人覺得疑惑的山峰.

    說它歷史悠久,是因為它是迄今為止在所有志書中最早出現的襄樊地名及山名.在<>郡國四中記載,(南郡)襄陽有阿頭山,這是關於襄樊的最早記載了,僅六個字.這一記載遠遠早於在中國古代享有盛名的峴山隆中山萬山鹿門山.隆中山是東晉襄陽人習鑿池在<>一書中才出現的,"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說阿頭山是襄陽第一山或者說它是襄陽的代稱和象徵,一點也不為過.

    說它重要,是因為它與襄陽的很多重大歷史事件及地理定位密不可分.清乾隆<>有3處提到阿頭山.第一處是卷四山川部分,"阿頭山:縣西九里.下有曲隈.傳為鄭交甫遇遊女處.按:是山在萬山西,而接壤曲隈,居兩山之間.故<>兩紀之.漢岑彭破將張揚於此."

    第二處是卷四山川部分提到解佩渚時說,"解佩渚:在萬山阿頭山兩山下之曲隈.相傳為鄭交甫遇神女解佩處."

    第三處是卷四之三十八紀事部分,東漢三年,"彭乃潛兵度沔水,擊其將張揚於阿頭山,大破之.阿頭山在襄陽."

    從上述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阿頭山有漢岑彭破張揚及鄭交甫遇神女解佩等歷史典故,同時阿頭山應該在萬山西並與萬山接壤.

    如果聯繫阿頭山與萬山的關係,則阿頭山的地理位置更加重要.因為杜預的沉碑潭,王粲故居和孟浩然的垂釣處都在萬山上,並且萬山是古時與南陽郡鄧縣的分界。這些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及地理定位離不開阿頭山。

   但是讓人感到充滿神秘甚至讓人覺得疑惑的是,阿頭山似乎消失了,並消失得無影無蹤.從山的形狀來看,在襄陽城西,除了萬山,並無第二座山與其接壤.現在襄樊的老百姓,沒有幾個人知道襄樊還有座阿頭山,既使聽說過山名的,也不知道它的具體位置.不僅如此,1983年版<>(襄樊市地名志領導小組內部資料)也根本無阿頭山的記載.

    也許阿頭山與萬山是同一座山?也許阿頭山與萬山在歷史上確實是兩座山但緊緊相連,不分彼此,後來因為修建道路闢山為路而成為一座山?阿頭山是從哪個朝代開始湮陌無聞並從官方記載消失的?這些都有待於我們的進一步考證.不管是什麼原因,作為襄樊最早的歷史記載及象徵,作為襄樊的一段重要的歷史,我們不應該忘記它.


小小滴吟兒


1986年12月,國務院公佈南陽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後,為了讓國內外各方面人士瞭解南陽,加強同南陽的聯繫,促使南陽市在改革、開放中取得更大成就",南陽市委宣傳部編印了《歷史文化名城南陽》一書,就南陽的發展歷史、名人名篇、名勝古蹟、傳統工藝、名優產品等"一一作了介紹。該書於1987年3月出版,直到1989年臥龍岡武侯祠小賣部還在出售這本書。書中多處稱臥龍岡武候祠是"諸葛亮紀念地",武侯祠內的"諸葛廬""雖系贗品,但由於諸葛亮名氣大,"故而南陽的武侯詞便頗有名氣了"。\r

  該書的第一篇文章,是1987年3月中共南陽市委書記張新玉同志撰寫的《歷史文化名城南陽在開放中前進》。文章第三段介紹南陽的文物古蹟說:"紀念三國時期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的'武侯祠',地處風景秀麗的臥龍岡上",明確指出臥龍岡"武侯祠"是紀念性建築,而不是故居。該書第10頁,在介紹臥龍岡武侯祠內的"三顧堂"時說:"傳說中的'三顧茅廬',劉備在這裡見到了諸葛亮。劉備向先生請教,諸葛亮提出統一天下的戰略方針。這次談話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草廬對',也叫'隆中對'。"這段話指出臥龍岡是"傳說"的"三顧茅廬"地,《草廬對》也叫《隆中對》,即在隆中草廬作的對策。\r

  該書第18頁,在《柏--臥龍岡小記>一文中說:"南陽的'諸葛廬'、'抱膝石'等等雖系膀品,但由於諸葛亮自稱'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唐人劉禹錫在他的名文《陋室銘》中,曾將'南陽諸葛廬'和'西蜀子云亭'相提並論,故而南陽的武候祠便頗有名氣了。"\r

  該書在《名人一覽》一章中,介紹了26位古今南陽人物(包括南陽籍和客居南陽人物),諸葛亮未列入其中。\r

  該書《名篇佳句》一章中,以《隆中對》標篇名,摘錄了《三國志·諸葛亮傳》中記載三顧茅廬和草廬對策的一段史事。\r

綜上所述,南陽的同志對諸葛亮躬耕隱居之地在哪裡,或者說三顧茅廬史實發生在哪裡,是非常清楚的。歷史文獻記載那麼明確,誰沒有讀過那些書呢?但當某些人發現挑起諸葛亮躬耕地之爭可以從中得到一些好處後,他們就提起了精神,迫不及待地發表經不起推敲的文章,並美其名曰"學術領域的爭論"。而既然是"學術爭論",就應該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可笑的是,當他們掀起這場"學術爭論"已達兩年之久後,仍然將本市編寫的認定諸葛亮躬耕隱居之地不在南陽臥龍岡,而在襄陽隆中的書刊放在櫥櫃裡出售。這大概是因為他們倉促挑起爭論,來不及清理過去已出版的書刊,把這些書刊收藏起來,或加以銷燬,結果反而授人以柄,幹出自己否定自己的蠢事。這難道談得上什麼"學術爭論"嗎?這難道是什麼學術上的難題,需要"爭鳴"才能得出正確結論嗎?


暉光日新


阿頭山是襄陽曆史上的一座名山。在約2000年前的東漢初年,劉秀手下大將岑彭曾在阿頭山大破敵軍張揚。

據《後漢書.郡國志》記載:“襄陽有阿頭山。” 《後漢書.馮岑賈列傳》則記載:“(岑)彭乃潛兵度沔水,擊其將張楊於阿頭山,大破之。”


東吉足球


自秦到東漢建安十三年( 公元2 0 8 年) 前,南南( 陽) 兩郡一直是以漢水為界的。漢水以南,一無“隆山”,二無“隆中”的任何記載。現在的普遍說法認為隆山古時叫阿頭山,是依據當代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編著的《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二冊,秦漢時期,譚其驤主編,1982年),在現“隆山”處沒有注“隆山”而標註為阿頭山的。經初步考證,“阿頭山”地理方位歷來說法同樣不一。(襄陽的地名咋就那麼多不同說法呢?)

    

  1,《後漢書•郡國四》的南郡條下載,南郡轄17城,襄陽是其一,“襄陽有阿頭山”。沒有說明地理方位。

  2、《後漢書•岑彭傳》:“彭乃潛兵度沔水,擊其將張楊於阿頭山,大破之”。也沒有說明地理方位。

  3、《資治通鑑卷四十》:“岑彭等卻暗中派兵渡過沔水(即漢水),直取阿頭山(今湖北襄陽西),打敗秦豐...”。引者注的今湖北襄陽西非《資治通鑑卷四十》記載。

   4、《襄陽府志》:“緣表舊治之,鄧縣,新野並於襄陽郡......漢陰阿頭山歸鄧縣”。說明“阿頭山”以前歸漢陰縣。查漢陰縣在襄陽西部很遠,是否屬實?

  漢陰縣秦時為西域縣地。漢始置安陽縣(縣址在今上七鎮鰲頭山下的冉家壩)。晉改安康縣。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稱漢陰(縣城位於漢水南岸的社溪,今石泉縣與漢陰縣緊鄰的石泉嘴,因水之南為陰,故名漢陰)。後因漢水氾濫,城池被毀,宋紹興二年(公元1132年)縣城遷至漢水北面100多里的新店(即今縣址),仍沿稱漢陰至今。元撤銷縣制,轄地劃歸金州。明初復置漢陰縣。清改漢陰廳,辛亥革命後復置漢陰縣。1949年11月29日解放。1958年併入石泉縣,1961年恢復漢陰縣建制。

  5、《讀史方輿紀要》王寵正文•卷七十九 湖廣五:“虎頭山府南三里。一作阿頭山。東漢初,岑彭破張揚於阿頭山,後改為虎頭。宋末,蒙古將阿術謀取襄陽,登虎頭山望漢東白河口,是也。《志》雲:府西南九里又有阿頭山”。

  這裡明確指明瞭地理方位:“府西南九里又有阿頭山”。並說 “阿頭山”後改為虎頭。但“虎頭山府南三里。一作阿頭山”。 “府南三里”與“府西南九里又有阿頭山”該做何解釋呢?“登虎頭山望漢東白河口”能看到嗎? 

  6、《襄樊地名與名勝叢書》一書中《阿頭山地理位置》:“阿頭山是萬山向東延伸的一小丘。那麼,萬山與阿頭山是一回事了。

   7、《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二冊,秦漢時期,譚其驤主編,1982年)。該地圖集中東漢時南陽郡與南郡以漢水為界,離襄陽約20餘里的阿頭山(即今隆中山)及襄陽都在漢水南岸,屬南郡管轄。這本歷史地圖集是真正的歷史研究者在大量歷史資料的基礎上編纂出來的,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因此也是很有權威的。

  8、乾隆版《襄陽府志》關於襄樊市區山名的記載一共有32處,主要包括萬山、阿頭山、募旗山、紫蓋山、虎頭山、望楚山、大成山、峴山、峴首山、龜山、襄山、鳳凰山、臥龍山、谷隱山、白馬山、匾山、伏龍山、百丈山、鹿門山、蘇嶺山、霸王山、陽橋山、玉山、桃花山、隆中山、獨樂山、柳子山、團山、陳莊山、梅林山、土門山、鶴子山。

  這32座山的記載包括萬山、阿頭山、虎頭山、隆中山、獨樂山等。是各自為山還是重名? 

   9、1983年5月編纂的《襄樊市地名志》記載,襄樊市區的山及埡子、山衝共有48處,其中山脈有27座,分別是峴山、峴首山、萬山、琵琶山、真武山、羊祜山、鄭家山、順安山、虎頭山、華山、尖山坡、癩毒山、鳳凰山、雙背樑子、谷隱山、摩旗山、火石山、尖山、饅頭山、鐵帽山、石匠山、扁山、泰山廟山、大朱山、小朱山、罩山、隆中山。

  其中沒有了阿頭山、獨樂山的記載。 是合併了同類項嗎?

  10、還有一些說法無考:“從原在南漳居住的司馬徽處得知,這阿頭山是襄陽城西的丘陵,離襄陽城不過三四十里,約有兩三百丈高,十數里方圓,漢水從它的北邊折轉流向襄陽”。

    

  鑑於以上記載不一的情況,本人認為《中國歷史地圖集》正如前面說的:“是真正的歷史研究者在大量歷史資料的基礎上編纂出來的,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因此也是很有權威的”。古時的“阿頭山”即今日的“隆中山”。





爭議


南陽人為了搶奪諸葛亮躬耕地,不顧一切摸黑襄陽、否定古隆中,現在又汙衊襄陽的隆中山是萬山旁邊的阿頭山改的,如此行徑真不可取


海的故事15


阿頭山是襄陽曆史上的一座名山。在約2000年前的東漢初年,劉秀手下大將岑彭曾在阿頭山大破敵軍張揚。

據《後漢書.郡國志》記載:“襄陽有阿頭山。”《後漢書.馮岑賈列傳》則記載:“(岑)彭乃潛兵度沔水,擊其將張楊於阿頭山,大破之。”

具體位置

阿頭山具體位置在襄陽西九里。雖然今天的地圖中沒有阿頭山這個地名,但在史料中有明確的記載。據《大清一統志》記載:“阿頭山,在襄陽縣西九里。《後漢書郡國志》:襄陽有阿頭山。又《岑彭傳》:彭潛兵渡沔水擊張揚於阿頭山。”《大清一統志》同時還記載了:“摩旗山,在襄陽縣西十里。相傳元人聚兵嘗摩旗於此,有岡巒起伏凡九里,名九里衝。隆中山,在襄陽縣西二十里。諸葛亮家於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縣誌》:山畔為草廬,半為抱膝石,隆起如墩可坐十數人,下為躬耕田。"[3] 這些位於襄陽城西的名山互為座標,標定了阿頭山的位置就是襄陽城西九里緊靠摩旗山東側的山峰。


市井小販


古隆中 一 位於湖北襄陽的西山,魏晉前曰阿頭山。歷史上著名的劉備三顧茅廬的史事和草廬對策發生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