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考研:方劑學高頻知識點之溫裡劑(一)

方劑學各論——溫裡劑(一)

(全國卷歷年出題數:22道)

1.概念:凡以溫裡藥為主組成,具有溫裡助陽、散寒通脈作用,治療裡寒證的方劑,統稱溫裡劑。屬於“八法”中的“溫法”。


2.適應範圍:溫裡劑治療裡寒證。不論外來、內生之寒,治法皆以“寒者熱之”為原則。裡寒證以畏寒肢涼,喜溫蜷臥,面色蒼白,口淡不渴,小便清長,脈沉遲或緩等為主要臨床表現。


3.配伍規律:本類方劑多配伍補氣藥物,以使陽氣得復。若陰寒太盛或真寒假熱,服藥入口即吐者,可反佐少量寒涼藥物,或熱藥冷服,避免格拒。


4.分類

:分為溫中祛寒、回陽救逆、溫經散寒三類。


5.注意事項:


①本類方劑多由辛溫燥熱之品組成,在臨證運用時,首先應注意辨清寒熱真假。若誤施於真熱假寒證,禍不旋踵。


②應注意病人素體如有陰虛、失血之證,不可過劑,以免重傷其陰,寒去熱生,或辛熱之品劫陰動血。


6.本章相關方劑的對比分析及鑑別應用——溫中祛寒


本類方劑主治中焦虛寒證。理中丸溫中祛寒,益氣健脾,亦常作湯劑用,是治中焦虛寒,腹痛吐利之主方。吳茱萸湯溫中補虛,降逆止嘔,能治陽明、厥陰、少陰三經虛寒證,以陰寒上逆之嘔吐為主,重點在胃。大、小建中湯溫陽祛寒,降逆止痛,是祛邪為主。

7.具體藥物

理中丸


【方歌】理中乾薑參術草,溫中健脾治虛寒;中陽不足痛嘔利,丸湯兩用腹中暖。


【組成】人參、乾薑、炙甘草、白朮。


【用法】作丸劑,或水煎服。服湯後,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微自溫,勿發揭衣被。


【功用】溫中去寒,補氣健脾。


【主治】


①脾胃虛寒證。脘腹綿綿作痛,喜溫喜按,嘔吐,大便稀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潤,脈沉細或沉遲無力。


②陽虛失血證。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暗淡,質清稀,面色㿠白,氣短神疲,脈沉細或虛大無力。


③中陽不足,陰寒上乘之胸痺;脾氣虛寒,不能攝津之病後多涎唾;中陽虛損,土不榮木之小兒慢驚。


【方義】


①乾薑為君,大辛大熱,溫脾陽,祛寒邪,扶陽抑陰。


②人參為臣,性味甘溫,補氣健脾。君臣相配,溫中健脾。


③脾為溼土,虛則易生溼濁,故用甘溫苦燥之白朮為佐,健脾燥溼。甘草與諸藥等量,寓意有三:一為合參、術以助益氣健牌;二為緩急止痛;三為調性藥性,是佐藥而兼使藥之用。


【加減應用】


虛寒甚者,加附子、肉桂以增強溫陽祛寒之力;嘔吐甚者,加生薑、半夏降逆和胃止嘔;下利甚者,加茯苓、白扁豆健脾滲溼止瀉;陽虛失血者,乾薑易為炮姜,加艾葉,灶心土溫澀止血;胸痺者,加薤白、桂枝、枳實振奮胸陽,舒暢氣機。


【注意事項】


溼熱內蘊中焦或脾胃陰虛者禁用。陽虛失血而陰血虧損者當慎用。


【附方】


①附子理中丸


組成:附子、人參、乾薑、炙甘草、白朮。


功用:溫陽祛寒,補氣健脾。


主治:脾胃虛寒較甚,或脾腎陽虛證。


附子理中丸是在理中丸的基礎上加用大辛大熱之附子,其溫中散寒之力更強,且能溫腎,適用於脾胃虛寒之重證或脾腎虛寒者。


②桂枝人參湯


組成:桂枝、炙甘草、白朮、人參、乾薑。


功用:溫陽健脾,解表散寒。


主治:脾胃虛寒,復感風寒表證。桂枝人參湯即人參湯加桂枝,溫陽健脾,兼解表寒,表裡同治,適用於脾胃虛寒而外兼風寒表證者。

中醫考研:方劑學高頻知識點之溫裡劑(一)

小建中湯


【方歌】小建中湯君飴糖,方含桂枝加芍湯;溫中補虛和緩急,虛勞裡急股痛康。


【組成】桂枝、炙甘草、大棗、芍藥、生薑、膠飴。


【用法】煮取去滓後內膠飴,上微火消解。


【功用】溫中補虛,和裡緩急。


【主治】


中焦虛寒,肝脾失調,陰陽不和證。腹中拘急疼痛,喜溫喜按,神疲乏力,虛怯少氣;或心中悸動,虛煩不寧,面色無華;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煩熱,咽乾口燥,舌淡苔白,脈細弦。


【方義】


①重用甘溫質潤之飴糖為君,溫補中焦。緩急止痛。


②臣以辛溫之桂枝溫陽氣,祛寒邪;酸幹之白芍一者滋養營陰,以補營血之虧虛,二者柔肝緩急止腹痛,三者與桂枝相配,調和營衛、燮理陰陽。


③佐以生薑溫胃散寒,大棗補脾益氣。炙甘草一則益氣補虛,二則緩急止腹痛,三則調和諸藥,是為佐使之用。其中膠飴配桂枝,辛甘化陽,溫中焦而補脾虛;芍藥配甘草,酸甘化陰,緩肝急而止腹痛。


【配伍特點】


本方重在甘溫,兼用陰柔,溫中補虛,柔肝理脾;且辛甘與酸甘並用,滋陰和陽,營衛並調。


【鑑別】


本方與理中丸同為溫中祛寒之劑,但理中丸純用溫補藥物,以溫中祛寒,益氣健脾為主。小建中湯乃溫補藥配以調理肝脾之品,重在溫中補虛,緩急止痛。


【加減應用】


若中焦寒重者,可加乾薑以增強溫中散寒之力;兼有氣滯者,可加木香行氣止痛;便溏者,可加白朮健脾燥溼止瀉;面色萎黃、短氣神疲者,可加人參、黃芪、當歸以補養氣血。


【注意事項】


嘔吐或中滿者不宜使用。陰虛火旺之胃脘疼痛忌用。


【附方】


①黃芪建中湯


組成:桂枝、炙甘草、大棗、芍藥、生薑、膠飴、黃芪。


功用:溫中補氣,和裡緩急。


主治:陰陽氣血俱虛證。


②當歸建中湯


組成:當歸、桂心、炙甘草、芍藥、生薑、大棗。


功用:溫補氣血,緩急止痛。


主治:產後虛羸不足,腹中疼痛不已,吸吸少氣,成小腹拘急攣痛引腰背,不能飲食者。

吳茱萸湯


【方歌】吳茱萸湯重用姜,人參大棗共煎嘗;厥陰頭痛胃寒嘔,溫中補虛降逆良。


【組成】吳茱萸、人參、生薑、大棗。


【功用】溫中補虛,降逆止嘔。


【主治】


①胃寒嘔吐證:食谷欲嘔,或兼胃脘疼痛,吞酸嘈雜,舌淡,脈沉弦而遲。


②肝寒上逆證:乾嘔吐涎沫,頭痛,巔頂痛甚,舌淡,脈沉弦。


③腎寒上逆證:嘔吐下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舌淡,脈沉細。


【方義】


①吳茱萸味辛苦而性熱,歸肝、脾、胃、腎經。既能溫胃暖肝腎以祛寒,又善和胃降逆以止嘔,一藥而三經並治,是為君藥。


②原方重用生薑六兩溫胃散寒,降逆止嘔,用為臣藥。吳茱黃與生薑相須為用,溫降之力甚強。


③人參甘溫,益氣健脾,為佐藥。大棗甘平,合人參以益脾氣,合生姜以調脾胃,並能調和諸藥,是佐使之藥。


【配伍特點】


本方主證有三:一為陽明寒嘔,二為厥陰頭痛,三為少陰吐利,證屬三經。因此,本方為肝、胃、腎三經同治,溫、降、補三法並施,但以溫降為主。

大建中湯


【方歌】大建中湯建中陽,蜀椒乾薑參飴糖;陰盛陽虛腹冷痛,溫補中焦止痛強。


【組成】蜀椒、乾薑、人參、膠飴。


【用法】微火煮,分溫再服,如一炊頃,可飲粥二升,後更服,當一日食糜,溫覆之。


【功用】溫中補虛,降逆止痛。


【主治】


中陽衰弱,陰寒內盛之脘腹劇痛證。腹痛連及胸脘,痛勢劇烈,其痛上下走竄無定處,或腹部時見塊狀物上下攻撐作痛,嘔吐劇烈,不能飲食,手足厥冷,舌質淡,苔白滑,脈沉伏而遲。


【方義】


①用味辛性熱,溫脾胃,助命火,散寒除溼,下氣散結之蜀椒為君藥。


②乾薑溫脾暖胃,助蜀椒散寒;飴糖溫補中虛,緩急止痛,助蜀椒止痛,共為臣藥。


③佐以人參補脾益氣,補虛助陽,合飴糖重建中髒,使中氣旺而邪不可幹。


④如此配合,雖已對病,但邪甚勢急,服藥須及時,故方後註明,初服後“如一炊頃”,或”如飲粥二升”,便當“更服”,使藥力相繼,一鼓成功。然而病雖去,胃氣未必便復,所以“當一日食糜粥”,將養胃氣,亦為《素問·髒氣法時論》中“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之意。同時,還考慮到陽氣素虛,易感風寒,所以“溫覆之”,免外寒人裡而復發。


【配伍特點】


本方純用辛甘,溫補兼施,溫中以散陰寒,補虛以建中陽,但以溫為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