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田园生活不只是采菊东篱下的悠然自得,还有?


陶渊明的田园生活不只是采菊东篱下的悠然自得,还有?

古人常说:“若无花月美人,不愿生此世界。”清人张潮接了下一句:“若无翰墨棋酒,不必定作人身。”如果世上没有舞文弄墨的闲情寄托,没有敲棋手谈的妙趣,没有美酒流连来承载忧伤与欢喜,此生是否来人世间还未可知。一切只为“翰墨棋酒”。酒中虽然徘徊着重重叠叠的忧思,但酒也能让人格外清醒,借以洞悉世相,更洞悉自己的内心。


陶渊明的田园生活不只是采菊东篱下的悠然自得,还有?

古人常常在郁郁不得志时,往往会选择隐逸在酒中,寄情于酒,陶渊明便是如此。他爱琴、爱酒、爱诗书等等,一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他将自己的魂魄从官场上招回来,心接万古,在酒中寄托了一段清醒闲适。


陶渊明有“酒圣”之称。早年家中困顿,无钱买酒,却嗜酒如命。朋友邀请赴宴,必定一醉方休。“吾尝得醉于酒,足矣。”有酒常醉,便知足了,算是他的人生宣言。

一个人独处时就抚素琴、阅诗书,朋友来了就痛饮。他去别人家,喝完酒就走,“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别人来自己家,他喝醉了,就告诉朋友,“我醉欲眠,卿可去”。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酒中醉情的人,活得简练而天真,根本就不在乎世间的俗事俗礼。陶渊明喝酒时全然不顾世情,却深受他人的敬重。人们敬重他的自尊,敬重他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风神。朋友想送酒送钱给他,都小心翼翼的,不敢直说。


陶渊明的田园生活不只是采菊东篱下的悠然自得,还有?

王弘是东晋、刘宋之交的大臣,他的曾祖父就是东晋开国功臣王导。王弘想给陶渊明送酒,以便结识他,但考虑到自己身居刺史职位,担心陶渊明不愿接受。同样也是文人雅土,并且身居高位,想要礼赠一介布衣,心中却犹豫着抱有愧意,这可谓是真尊重。想送又不能直接送,该怎么办呢?王弘找来一位二人都相识的朋友庞通之,精心安排他在陶渊明必经之路的亭子里摆了一桌酒席。陶渊明路过,庞通之迎上他说,这么巧遇上了,我这里有好酒好菜,一起过来喝酒吧!于是,三人就在亭中对饮。远见王弘走过来,庞通之又说,这个人也是我的朋友啊!请他过来一起坐吧。借着这样貌似偶過的安排,王弘得以结识陶渊明。这份小心翼翼,包藏着一份谦卑的恭敬。


陶渊明的田园生活不只是采菊东篱下的悠然自得,还有?

陶渊明有一个好友叫颜廷之。有一次颜延之到陶明家做客,临走时给陶渊明留下两万钱,陶渊明分文未留家用,而是将这笔“巨款”悉数存入酒铺。这样一来,呼朋唤友一起喝酒,就可以底气十足,随时划账了。

即使在陶渊明很短时间的彭泽令任上,也是到任之初就让人在自己的三顷公田里全部种上糯米,想用来酿酒。妻子急了,说都种了米,靠什么为食,还是留出地来种大米吧!商量来商量去,一半种了糯米,一半种了大米。


陶渊明的田园生活不只是采菊东篱下的悠然自得,还有?

还有一次,陶渊明去看人酿酒。谷物发酵后,要将酒槽过滤掉,一时找不到滤酒的布巾。陶渊明情急,摘下自己的头巾用来滤酒,就为了能立即品尝到这一口素舌绕齿的美味。随后,他将滤完酒的头巾不经意地带回头上。这就是“葛巾漉酒”典故的由来。酒给了陶渊明一份安顿,给了他生命的支撑。辞官归田之后,渊明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分辞》和《归园田居》,以明心志。


“策扶老以流浪,时娇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每天在自己小小的庭院里散散步,看看天,看白云从山谷里飘出来,看小鸟倦飞归巢。“富贵非吾愿,帝多不可期。”这一生对富贵并无追求,对得道成仙也不抱希望,自己一个人“倚南窗以寄做,审容膝之易安”,就在斗室之中诗酒流连,自得其乐。宁可“带月荷锄归”,“种豆南山下”,也定要“但使愿无违”,不违背自己的心愿,过着那种“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的日子,且自天真乐陶陶。


陶渊明的田园生活不只是采菊东篱下的悠然自得,还有?

其实陶渊明喝的也许并非佳酿,即便是普通浊酒也不见得能有保障,但他的微醺灿烂了千古田园,他的斜阳温暖了一丛丛带霜的菊花。他一生困顿,却安贫乐道,堪称“酒中圣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