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掌之“五勁一意

八卦掌功夫是“走”出來的,是由足下“五勁一意”之功錘鍊而成。“五勁”屬外,“一意”屬內。內外合一,方能達“神氣意力,合一集中”之高功境界;方能達以下催上,以內催外的奧妙神形;方能體會出《易經》所說的“剛柔相摩,八卦相蕩”的真正內涵。練就“五勁一意”之功,周身之勁力能掛於腕上、指上,謂之八卦掌之功得矣。勁之所得,法之所生。意之所能,神之所行,松、空、靜之所求,純任自然。功夫由先天八卦的擰旋走轉中求之;由順中用逆,逆中行順中求之;由自然而然、合乎自然、順其自然的修煉中求之。


 蹬、踢、摩、探、踩,為“五勁”,腳的周圍盡是泥水粘拖為“一意”。“五勁一意”之功知者不多,會練者更少。此功是成就“一陰一陽謂之道”之功的重要法門;是“陰陽不測謂之神”的高、奇功夫的最良彰顯;是“生生不已謂之易”的真正體現。然,八卦掌的“五勁一意”之功有別於其他任何拳種,不但外形上具有獨特、嚴格、規範的要求,並且還要求於連綿不斷的擰旋走轉中貫注神形意念。可以說,形雖簡而內涵極豐,於簡易、變易、不易的修煉中生出奧妙無窮之功。
   
  蹬、踢、摩、探、踩“五勁一意”在修煉先天八卦掌中得於擰旋走轉
  
 八卦掌功夫就是煉先天補後天,煉後天返先天。
 何為擰旋走轉?說明白點就是“走圈”,“擰旋走轉”一詞由已故八卦掌明家姜容樵先師所著《八卦掌》一書中提出,將八卦掌練功之大法生動、形象、簡練、有效、具體地描繪出來:“擰旋走轉就是說在走轉時必須是腰要擰,肘臂要擰,手掌要擰,頸項要擰,使頭肘手身擰向圓心的一面,擰成一股旋勁。”身法之擰旋,掌法之剛柔,步法之虛實,神意之體現,完全在擰旋走轉的形體變化上進行,含於動靜之中,又含於“五勁一意”之中。


擰旋走轉指雙手臂一前一後屈曲伸於體側,將身軀的擰旋和手臂擰旋融入繞圓走轉之中。形成步在圓圈上行走,軀幹、頭項與兩臂均向圓心擰旋,直擰至裡手與外足跟和圓心在一個垂直面內,使軀幹的擰旋和手臂的擰旋達成整體的擰繩狀態。走轉中,兩腳不斷交替裡擺外扣,兩臂在擰旋不斷狀態下,形成邊擰旋邊擺扣邊伸縮邊圓形運動的外形。


雙腿於悠然的擺扣步法中如繩擰狀;雙手臂擰旋中尺骨與橈骨折疊成繩擰狀;軀幹在不斷的運動中擰旋成繩擰狀,久之,便會獲得八卦掌獨有的、動中可伸縮、可變化、連綿不斷的陰陽之體,剛柔之勁,和虛實之法,此為八卦掌練功得法之妙道。但須切實掌握住身如繩擰,手、臂如繩擰,腳之擰旋的練功狀態。


切記,擰旋走轉中支撐腳,也必須支撐腳出“蹬勁”。前後腳著地後,後腳做支撐腳為前虛後實,後腳用“蹬勁”將前腳通過“踢”、“摩”、“探”、“踩”而完成五勁運作。待前腳做支撐腳時為前實後虛,前腳使出“蹬勁”帶動後腳平行抬起,將後腳通過“踢”、“摩”、“探”、“踩”而完成五勁運作。後腳起步移動時,前腳的“蹬勁”不可停不可斷,以確保後腳平穩前移或後撤;確保身軀擰旋輕靈;確保虎坐之勢沉穩;確保雙臂隨勁擰旋;確保腳底之勁到腕到手。“蹬勁”產生後身體不得上聳或左右歪斜,更不可搖擺不定,要找準那個穩勁,要有沉穩如虎坐之勢,要有任何力量也推他不動之感。


這種“蹬勁”是怎樣一種勁力呢?打一個比方:就像一個人騎自行車前行,必須雙腳交替前蹬,自行車才能前行。又如蹬梯子上房,又如蹬山或上臺階,要找這個“蹬勁”,使出腳掌之勁力,要求整個前腳掌含有飽滿的勁力。注意,腳後跟不得用全力,只是參與用力,如果腳後跟強用力會導致步法發滯,身法發懈,掌法滯緩,周身不靈便。那麼,“蹬勁”如何練呢?運作“蹬勁”時萬不可用僵力拙力,要在膝松胯活腰靈的狀態下練“蹬勁”。

八卦掌之“五勁一意

“踢勁”:非朝前或朝後踢去,也非向敵之身踢去,而是後腳起步前移時,或行進擺步或扣步時,腳背和小腿脛骨夾角處,也就是俗稱“腳脖子”處要有向前的“踢勁”。從後腳起步向前行進一直到落地,“腳脖子”處必須含有這種“踢勁”,這種“踢勁”實際是將腳背上的東西穩穩、輕輕地送踢出去,用力猛踢就失去了含蓄勁。這種勁力是含於內而不使其發於外,於含而不發之際使整個下肢、整個身體含勁而待發。對於下肢而言,因為有了“踢勁”,下肢產生力量,可使五趾自然抓地,對於身體而言,會使勁力含於體內。這種勁力是“活勁”,存在於身體每個部位。“踢勁”對保持身體之平衡、靈活,“虎坐”之勢更加穩健、沉實起到很大促進作用。但須注意的是,後腳前行中的“踢勁”不可主觀的用拙力向前踢出,如此就失去了習練“踢勁”的真正含義和目的。走轉中須以意行之,使“腳脖子”鬆下來、活起來,輕慢圓柔緩行之,如練太極拳一般無二。


實際上,擰旋走轉在八卦圈之上,行雲流水般繞走八方,練的就是太極,太極即一氣,一氣即太極,走轉練一氣之伸縮,整個身體松活捷靈。不停頓的走轉中以腳背和小腿脛骨夾角處的松靈活帶動膝和胯的松靈活,達到腰、胯、膝、足、趾的松靜、松活、松靈、松空、鬆通,促進整個下肢氣血暢通無阻,周身內外構成一家。肌體松活才能隨動靜而呼吸,內外合一才能動轉自如,“踢勁”依附於“蹬勁”才能頂天立地,不偏不倚才能保氣力之中和。走轉中的“踢勁”是強化和保證雙腳平起平落的有效技法;是使身體“走時周身莫動搖,全憑膝下兩相交”的練功之法;是八卦掌早出功夫,快出功夫,出好功夫的重要法門。


一旦身體某個部位與其他物質發生摩擦,哪怕是細微的,也會引起你的警覺而精神為之一振,做出及時反應。“蕩”是不斷的旋轉激盪,可以盪出去又可以蕩回來而沒有停頓。“摩”有裡摩、外摩之分,勁又有剛柔之別。《八卦掌》中說:…摩脛’是指在走轉時前行之腳必須輕邁,後行之腳必須蹬勁,向前進步必須貼近前腳脛骨裡側摩擦而過,不要將腳提得過高或過寬。”“摩脛”也好,“摩勁”也罷,都是講八卦掌的運動,八卦掌是在不斷的運動當中變化和發展的,是在走轉中不停完成技擊動作的。


雙腳交替“摩勁”而過,不使步子過高、過寬是為了加快行進速度,促成雙腳內側產生平衡之力,如與人較技,此步法可輕靈靠近,身子已擰旋到位,掌法剛柔之變隨之完成,這些全依賴於“摩勁”所產生的輕靈敏捷之效。“摩勁”是八卦掌練與用非常有實際作用的基本技法。“摩勁”的直接作用是,可以給身體內外一個感而逐通的效果。“摩勁”發生後,得到意識上逐漸敏感的鍛鍊,發生四肢的敏感和周身汗毛孔的敏感。久之,敏感發生後,產生一觸即發之效,產生有感皆應之奇效。“摩勁”功夫出來後,周身上下,內外都有快速反應的靈敏度,對手的勁力還沒有觸及你的肌膚,你的身體就會敏感的反應出突遭襲擊一般,機警做出相應反擊。


“摩勁”的功夫即簡單又艱難,簡單的是雙腳僅僅是一走一過便練功了,艱難的是很難持久堅持。但,一定要“摩”出靈敏反應、快速回應的信息反饋;“摩”出一觸即發、發而中的神明感覺;“摩”出八卦掌先後天之體與用的過人的有機結合。“摩勁”如何練呢?不但要實實在在的“摩脛”,而且還要擴大“摩勁”的範圍,當後腳抬起前移時,必須腳掌平著抬起,“腳脖子”含住“踢勁”,在於支撐腳相互摩擦發生“摩勁”時,不僅脛骨相摩,實際上大腿內側都在相摩相擦相擊,大腿內側的經絡通大腦,如此,使大腦的反應神經敏感回應。雙腿內側的“摩勁”日久,則會產生八卦掌特有的一種力量,這種力量既能很好地支撐身體的平衡,又能有助於“溜臀收肛”功夫的習練,還會更快的使下肢的勁力上達肩肘腕指。


“探勁”不是僵硬和笨拙的,是在步子輕移、輕送、輕探的練功中,像蛇一樣緩緩前移,是在保證、加強下肢力量於變化中增長前提下,於肢體和勁力變化中仍然遊刃有餘的、有靈活的、變動不止的、有伸縮性的的鍛鍊下肢力量,並且使之不斷加強。周身松得越好,“探勁”越足,前探之腳探得就越活、越遠,還有助於練周身“活勁”和“順項提頂”。“探勁”發生後,小腿和大腿彎處委陽穴、委中穴中間的大筋得到松、靈、活的鍛鍊,久之,就會產生抻拉的彈力及張、縮的勁力,這種勁力如同很有彈力的彈簧,即能承受外力又有很強的張力,大腿彎處的大筋之力可促進膝蓋松活,促進腰胯松長放遠,使小腿、大腿運轉自如,步法靈活,擺扣如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