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之後,諾貝爾文學獎再被華人“嫌棄”,胡適:我不配稱文學家

上學的時候,我們瞭解到胡適先生為代表的“白話文運動”,胡適先生用簡單的

“不幹了。”三個字來替換:“才疏學淺,恐難勝任,恕不從命。”等繁雜的文言文。簡單明瞭,態度明確。

魯迅之後,諾貝爾文學獎再被華人“嫌棄”,胡適:我不配稱文學家

胡適先生在新文化運動上也頗有成就,同魯迅、陳獨秀、李大釗等人成為五四運動的先導力量,是新文化運動的核心人物。歷年來,也有不少人推薦他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可是他和魯迅一樣,都拒絕了。

魯迅回信婉言拒絕參與競選

魯迅之後,諾貝爾文學獎再被華人“嫌棄”,胡適:我不配稱文學家

1927年,瑞典著名的探險家斯文·赫定來拜訪中國,他是瑞典國家學會的會員,想要幫中國謀求一個諾貝爾文學獎的名額,聽到消息的劉半農,趕緊向他推薦了魯迅先生。劉半農覺得,魯迅是最有資格參與此次獲獎名額競選的。

魯迅之後,諾貝爾文學獎再被華人“嫌棄”,胡適:我不配稱文學家

斯文·赫定

也想知道魯迅的態度,劉半農找來了臺靜農商量說,先跟魯迅通一下信件,問一下他的本人的意思,臺靜農自然也希望魯迅先生可以入選,所以就回去給寫了一封信,寄到魯迅的家中。

魯迅在看到信件之後,在一封回信中表明瞭自己的立場:因為感覺自己的能力還達不到能夠獲獎的水平,中國新文學才剛起步不久,在各方面都還不夠成熟,此時若獲獎則會長中國人虛榮心,“以為真可以與別國大作家比肩了”,從而失了繼續前進的動力。

魯迅之後,諾貝爾文學獎再被華人“嫌棄”,胡適:我不配稱文學家

另外,如果自己有機會或獲獎,那今後寫出來的文章“也許變了翰林文學”魯迅或許是害怕,若自己在得了名利之後,失了初心,忘記自己寫文的最初目的,那麼寫出來的文章沒有了最原本的味道了。所以,雖然有機會可以評上候選人,但是魯迅還是謝絕了劉半農推薦的好意。

胡適回絕諾貝爾文學獎

在魯迅回絕之後,斯文·赫定把目光投向了胡適,希望他可以參加候選人提名,可結果還是被拒絕了。

胡適又寫日記的習慣。她從1910年開始寫日記,時間長達半個世紀之久。人們在他的一篇日記中看到胡適有關諾貝爾候選人的相關記載:

“火車上熟人最多,有美國公使,有瑞典探險家SvenH edin(即斯文·赫定),有陳萬里、楊憲武等。H edin同我談:他是瑞典國家學會十八會員之一,可以推舉諾貝爾文學獎金候選人。他希望提出我的名字……此事我有我的意見:如果他們因為我提倡文學革命有功而選舉我,我不推辭;如果他們希望我因希冀獎金而翻譯我的著作,我可沒有那厚臉皮。我是不配稱文學家的。”


魯迅之後,諾貝爾文學獎再被華人“嫌棄”,胡適:我不配稱文學家

那一天在火車上,胡適遇到了斯文·赫定,和他談論了有關候選人的事情,還希望胡適可以將自己的作品翻譯成英文。面對這樣的誠摯邀請,胡適拒絕了。他認為如果是看重他的才華和成就,那他就去參加,但如果是覺得特地為了獎金而去翻譯作品,那麼他就直接拒絕。

最終,胡適也拒絕了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邀請。

回絕之因

其中的原因可能和魯迅有著一定的關係。在他之前,魯迅已經拒絕過一次了。雖然胡適先生和魯迅先生在文壇上觀點、立場不太統一,常常會有爭吵的事情發生,但是魯迅的成就在胡適眼裡確實是存在的,現在魯迅先生已經表明了自己的意思,還說:“我覺得中國實在還沒有可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瑞典最好不要理我們,誰也不給。”而且,胡適也曾自認為自己有不如魯迅之處,所以這樣一來,胡適也不好再去參加。

魯迅之後,諾貝爾文學獎再被華人“嫌棄”,胡適:我不配稱文學家

另外,胡適也是個有骨氣的人,他覺得自己沒什麼厚臉皮,要讓自己為了獎金而去翻譯自己的作品,那就有失了面子。胡適覺得自己那樣做就不配當個文學家,所以也拒絕了對方的好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