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如果日军不招惹美国,直接配合德国进攻苏联会如何?

O-O你们都是万恶的源泉


方圆论坛观点

首先提问者这个假设就不可能成立。日本二战时期的主要重心点就在中国。所以日本不可能直接配合德国进攻苏联。因为那样不符合日本的利益。其次德国和日本如果共同进攻苏联的话利益不好分配。所以从一开始日本就是牵制苏联策应德国进攻苏,而不是主力攻打苏联。如果真那样做的话不等于德国和日本的利益产生纠葛了嘛。最后日本人招惹美国也是被逼无奈之举。如果日本人有办法相信他们还真就不愿意去得罪美国。毕竟从二战开始日本有相当大一部分能源物资都是由美国所供应的。


1940年9月27日,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三国外交代表在柏林签署《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这也就意味着二战的反面角色三国轴心正式成立。轴心国成立之后对世界范围进行了划分。意大利德国主战欧洲。日本主战亚洲。之后再占领欧洲和亚洲之后合力进攻美洲灭掉美国。而日本在亚洲的主要侧重点就是中国。日本在二战时期提出的所谓“大东亚共荣圈”实际上就是脱胎于日本的“大陆政策”。一直以来日本都把占领中国和朝鲜当作是第一要务。所以日本发动二战的原因就是要占领中国。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美国百般引诱日本北上苏联都无疾而终了。而日本占领了中国东北之后并没有进攻苏联。只是在中苏边境和苏联采取僵持状态。一方面日本的利益诉求点确实不在苏联。另一方面日本也可以借此来牵制住一部分苏联军队来策应正面战场的德国军队。而苏联早在德国和日本签订合作条约的时候就已经划归给了德国来对付。希特勒是非常讨厌苏联的红色革命的。而且希特勒也不看不起苏联军队。毕竟在二战之前苏联先是败给了波兰。后又以绝对的优势进攻芬兰的市场以惨胜收场。所以在希特勒看来苏联也就那个样子中看不重用。而且如果日本真的也进攻苏联的话那么他们两国在苏联的利益不好分配容易冲突。所以日本并没有进攻苏联只是做了策应而已。



后来随着日本在中国战场越陷越深后,日本明显的感觉到物资能源是困扰日本的一个非常要命的问题。虽然当时日本占据了东北获得了相当的能运物资。但是当时日本并没有发现东北的油田。所以日本需要石油只能南下进攻东南亚来获取足够的能源。而日本南下肯定会影响到英美两国的利益。英国自身难保日本可以暂且不顾。但美国的影响日本却不得不考虑。但终究贪念战胜了理智。

日本进攻东南亚之后遭到了美国的强烈反对。美国先是暂停了对日本的能源物资贸易。之后更是命令日本停止侵略东南亚。而日本也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的要从东南亚自己的夺取战略物资和能源。所以从这个时候开始美国和日本彻底闹掰了。后来美国甚至开始封锁日本海域来阻止日本从东南亚运输能源物资。而日本一气之下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策划偷袭了珍珠港开始正式对美不宣而战。所以说日本是不得不招惹美国。日本已经被逼的走到了那一步。走投无路之下日本只能去招惹美国了。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多多关注转发支持一下。欢迎大家留言发表自己的观点。


方圆论坛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二战当中,如果日军不进攻美国,配合德国进攻苏联,那么很明显,苏联将会战败。

1941年冬天,当德军进攻到莫斯科附近的时候,苏联部署了大约125万人的兵力,而德军的进攻部队一共有190万人,苏联是以少打多。这125万人就有来自远东地区的大约40-50万的兵力,可以说,如果没有从远东地区调动到莫斯科地区的兵力,那么1941年的莫斯科战役,苏联将必败无疑。

一旦1941年德国攻下了苏联首都莫斯科,那么苏德战争就在1941年就结束了,也就不用打后来的斯大林格勒等战役了。

但是对于日本来说,他们可能会得不偿失,因为在远东地区,他们面对的是几十万苏联军队,日本要吃下这几十万苏联军队估计够呛,诺门槛战役已经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日本陆军不是苏联陆军的对手。

所以如果日本配合德国进攻苏联,那么对于日本来说,是得不偿失的。因此日本才会进攻东南亚从而与美国开战。

当然历史不能假设,在这里,因为问题是假设日本进攻苏联,那么结果就是苏联战败,之后的情况,就看怎么发展了。


老威观史


很多人会认为1941年爆发的太平洋战争,是日本军事战略上最大的失误,倘若这一年,日军北上配合德国夹击苏联,或许苏联已经不存在了。

那么,难道日本决策层真的就那么愚蠢,还不如各位网友老爷么?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就要先理解当时日本的处境。

时间到了1940年,纳粹德国在西欧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而日本此时的情况并不是太美好,从30年代开始对中国的侵略,已经使得自己泥足深陷,难以自拔,中国迟迟不能征服,就意味着要一直保持大量兵力,这对日本资源的消耗是极大的。

而且时间到了这一年,美国已经开始动员其经济力量,为参战作准备了,同时也在太平洋上对日本进行了经济制裁,日军看起来风光无限,但战略资源捉襟见肘,力不从心了。

这个时候,日本倘若要对苏联发起攻击,只可能是从陆地上,而非海洋上,因为从海洋上出兵,时间太长不说,航线也并不掌握在日军手中,其经济资源也无法支持大规模海上出击欧洲。

然而陆地上的进攻就能实现么?

早在1939年,日苏及其控制的“伪满洲国”和“蒙古国”在满洲与蒙古的边界诺门交过一次手,这次战役历时135天,双方投入兵力20余万人,大炮500门,飞机900架,坦克、装甲车上千辆,这场战役的结果是苏军以惨烈的代价取得了胜利。

这场战役直接影响了日军决策层的战略决策,放弃了从西伯利亚发动攻势,进攻至贝加尔湖一代。日军的失败,说明了,苏联红军的实力对日本陆军连锁仍然是相当强大的。后世的日本史学家把这场战争称为“日本陆军史上最大的一次失败”。

尽管时间到了1941年,德军在东线对苏联发起了猛烈的攻势,似乎只要日军配合一下,就能够将苏联从世界地图上抹去,可问题是苏联并不是那么好打。

首先其体制决定了其强大的战争动员能力,而苏联军队现代化的程度明显是要高于日本陆军的,从陆地上发起攻击,日军在战力上处于劣势不说,补给线也足够漫长,依托工业不发达的中国作为后勤补给,这是不现实的。所以北进的话,并不能够快速完成既定目标,这对于日军而言,不能迅速结束战争,取得战略目的,就意味着失败,毕竟日本只是个岛国,消耗不起啊。

纵观日本两次赌国运的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其战略谋划就是自己成为主动进攻的一方,甚至不惜在正式宣战前就开战,其根本目的就是在敌人能够全力投入战争之前,夺取战略先机,然后,日军即转入战略守势,以拖待变,直至对手疲惫不堪愿意讲和为止。

概而言之,日军的军事战略由三个基本部分组成:首先突然袭击,以获制海权,这会是从岛国日本向外实施兵力投送的前提条件,其次是陆军凌厉攻势,以期尽快攫取战略目的,最后是顽强防守,以便为和平谈判争取筹码。

以苏联目标,日军的这套常规战略手段,显然是不适合的。但倘若是南下就不存在这个的问题。

日军轰炸珍珠港的目的就是不宣而战突然袭击,摧毁美军太平洋上的舰队,取得制海权,随后,即可大举进攻董亚亚,迅速夺取东南亚资源产地,建立外围防线,以保卫到手的战利品。日军的战略设想,其实是在三个月内征服东南亚地区,建立外围防线,对美国宣战,目的是将美国势力从西太平洋驱逐出去。

事实证明,日军的战略很成功,到了1942年3月下旬,整个南太平洋上除了麦克阿瑟领导下的美菲联军还在做绝望抵抗以外,日军已经完成了其战前既定目标,美军在太平洋上残存的海军力量只能在新生的日本帝国外围地带发起有限的骚扰行动。

然而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上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那就是一步步进逼澳大利亚,迫使美国向澳洲分配更多的资源,正是日本的贪得无厌,才使得美军大幅度提前了对日反攻的日常表。

为什么这么说呢?

按照同盟国最初定下的计划,德国被视为首要目标,这不仅因为德国是轴心国最危险的成员,更是由补给困难程度决定的,美英同为北半球国家,北大西洋航道是美国通往反法西斯战争最短的路径,而通往澳大利亚要远得多,人员、物资的输送和集结更加困难,所以对日战争在战略排序上理应靠后。

日本在东南亚的胜利虽然令人印象深刻,但却并不对同盟国的生死存亡构成威胁,但直到日军步步紧逼澳洲海岸,这一切就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综上,就战略部署上,日军南进其实是完成了所有既定战略目标的,然而倘若是北上,考虑苏日陆军实力对比,补给困难程度,这要比南下困难很多倍,且不能迅速给日本带来极大的收益,以缓和在美国经济制裁下有可能坐吃山空的局面。


江畔初见月


二战期间,日本最初的战略方针就是北上,德国在欧洲已经整军待发入侵苏联,幻想能与日本会师在远东。如果日本最后放弃南下策略主动挑起日苏战争,日本会有胜算吗?




进攻苏联,与日本会师,打通两大轴心国的陆上通道,应该是希特勒的目的。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德国军队早已经通过“闪电战”横扫欧洲大陆,并且有足够的军队、武器、后勤给养来支撑起这一场战争。德国人还希望日本方面能在东线主动挑起战事,以分散苏军兵力,减少苏德战争中德军的压力。而日本,自吞并朝鲜占领中国东三省后,一直在北进或者南下摇摆,本身日本军界内部就存在海军和陆军极深的矛盾,日军一旦选择北上,则以陆军为主力,基本上就没海军什么事了,而南下,则日本多年来构建起来的海军体系将发挥重大作用,因此日本海军极力希望能南下作战。




如果日本选择北上,主力作战部队就变成了陆军和空军。日本曾在日俄战争中打败过俄军,但当时日军是以人数优势取胜。苏德战争爆发的前两年,即1939年5月至9月,日本关东军与苏联红军、蒙军曾在中国内蒙古的呼伦贝尔盟与外蒙古之间爆发过战争,即诺门坎战役。这一战算是日军对北进战略的一次试探性进攻,双方动用了除海军之外的一切兵种和现役装备,尽管大动干戈,但日军仍以惨败结束。此役过后,苏联方面有预感日军会加大对远东地区的军事压制,存在更大军事行动的可能,因此至诺门坎战役之后,即加大了对远东地区的军事部署。




至珍珠港事件爆发前,苏联方面在远东方面军的兵力已经超过了140万人,是1939年时的两倍,拥有近万门火炮,数千架战斗机。而此时,日军在中国东北的关东军仅有70万人,无论军力、装备都远不及苏军,更要命的是,此时日军早已深陷中国战争泥潭,如果要全力北上,则必须要从本土及中国方面军抽调部队,且在人数上要对苏联方面形成压倒性优势,所需部队至少要在200万以上。这无疑让日本在中国的侵略战争形成巨大的压力。




那么,当年日本想要北上的初衷是什么呢?除了为德国分担一部分苏联方面的压力,掠夺远东地区的战略资源才是最重要的,石油及其他战略物资的匮乏,各国对日本的经济封锁都促使日本铤而走险,但远东地区的资源并没有日本方面想象中的那么丰富,严酷的自然条件及苏军顽强的战斗力,都是日军所不可小觑的。


张鼓峰事件及诺门坎战役的失败已经给日本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可以预见日军一旦谋求与德军会师,面对早就厉兵秣马严阵以待的苏军,日军必败无疑。


大国布衣


日本不招惹美国跟德国一起打苏联,我想结果也一定还是后来的结果,只不过战争时间变长或者变短了。日本和德国依旧会战败,只不过过程可能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多了一些日本和苏联之间的战役而已。



为什么会这么说,下面分析一下,首先就是苏联是个两亿人口,面积两千万平方公里的国家,这个体量完全可以把两个国家拖进全民战争的泥潭,直到把德国和日本拖垮掉。日本进攻苏联会让德国的压力变小,这样就会出现两种情况,德国对苏联的进攻更猛烈了,或是抽出力量继续在北非作战或是与英国作战。



不管是哪种情况,美国都不会放任德国去打败英国,因为它也不想看到有一个更大的、更危险的强国在大西洋彼岸崛起,这样早晚会威胁到自己,美国就会出兵在欧洲西线作战。这样苏联的压力会缓解,苏联空军和坦克的大集群一旦调转日本,那日本难以阻挡,毕竟日本在亚洲各战场投入了大半的陆军。



再有就是日本不太可能不招惹美国人,日本的陆军和海军积怨已久,而且很深,如果日本进攻苏联,那整场战争海军还是没戏可唱。陆军就会成为日本高层心中的主角,一切的军费和资源都得流向陆军,这是日本海军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就必须找一个能以太平洋为战场可以打海战的国家进行侵略,以显示海军的作用。



所以说不管日本侵略不侵略苏联,海军都得去招惹美国,侵略苏联反而更加速它的衰落,到那时孤立无援的德国也会更被动。


齐继同志


看了很多回答,我认为都没说中要点,下面谈一下我的看法。

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有个前提,那就是日本全面进攻苏联之前必须先占领中国东北和朝鲜,作为后方基地。否则日本不可能对苏联远东地区和西伯利亚以及蒙古国发动全面进攻,而且日本还必须保证中国东北和朝鲜这个大后方稳定,战争才可能持续。很显然,日本无法保证这个大后方的稳定。所以我认为这才是日本不敢对苏联发动全面进攻的主要原因。




文史小驿站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日本陆军将加速灭亡,日本空军将受到重创,日本在失去东南亚石油、矿产资源的情况下,会加速投降!因为:

一、对于苏军来说,日本的优势是海军,日本海军除了在库页岛、海参崴有用武之地外,在夹击苏联的过程中毫无用武之地。

二、日本空军对苏联空军无任何优势,日军如果仅北上而不南下,那么,它就得不到东南亚的石油、橡胶、铁矿石等战略资源,日本空军在与苏联空军的作战中,因为燃油、铁矿石、橡胶的匮乏,战损的飞机将得不到补充,制空权将迅速被苏军夺取,一年之内,日本空军必然玩完。

三、诺门坎战役已经证明,苏联陆军对日本陆军占有压倒性的优势,首先是坦克,日本陆军的坦克薄如纸片,在苏军的重炮和坦克面前完全不是对手,其次,西伯利亚和蒙古大草原是日本陆军巨大的坟场,苏联和蒙古骑兵对矮小的日本陆军、骑兵具有压倒性优势,日本陆军在苏联陆军的重装部队和骑兵的打击下,将迅速崩溃。

结论:日本放弃北上,选择南下抢资源是明智之举,如果改南下为北上,日本陆军和空军在开战后的一年内必然玩完,会加速日本战败,被提前赶出朝鲜半岛,日本唯一获利的可能只有库页岛。


匹夫有责2019


问这种问题的,真的对二战太不了解了,凭空在脑子里想当然,比赵括的纸上谈兵还不如。

二战的战争形态已发生了重大改变,不再是仅靠人口和国家战斗意志,而是要靠武器的先进,海陆空三位一体的作战能力,要消耗大量的资源。日本军国主义的全民洗脑,加上明治维新后,日本在亚洲率先进入工业国家,在战意和武器先进上都有很强的基础,甚至在海军战术战法上,以航母为核心的海战理念是领先于世界的。可日本是个资源匮乏的岛国,虽在东北掠夺了大量木材、粮食、煤炭,可钢铁、石油、橡胶等战略物资,还得依靠进口。美国虽受国内孤立主意所限,但欧战爆发后,依然对德、意、日等国进行了严重的经济制裁和禁运,要求日本退出侵占的中国、朝鲜等国领土。日本一直力图通过与美谈判解除禁运未果,同时不可能答应美国条件,退回国内,那么与美一战,就成了必然,他必须击败美国,侵占东南亚,才能打战争继续下去,偷袭珍珠港成为必然。

而北向夹击苏联,去履行轴心国的同盟协议,对日本一点好处没有,并且日、德间的协议并没有协同作战这样的条款,这可能是很多人并不了解的。

在历史上公认的二战爆发起始点,德军入侵波兰之前(39年9月),苏日之间在诺门坎就有过一战(39年5月始),结果是日本战败,并签署了停战协议,还承诺决不卷入欧战。此战的结果,让苏德战争爆发后,斯大林可以放心的抽调远东部队投入欧洲战场。

就算没有诺门坎之战,日本内部虽有过北进南进之争,但结果却一定会是南进东南亚。因为苏联远东地区的资源和中国东北是完全重叠的,别说那时远东有石油和天然气,那都是二战后才发现的。有了东北,北进的掠夺资源的意义是没有的。而苏联国土虽一直覆盖到远东,可在远东也就海参崴等几个重要堡垒城市,中间是茫茫的西伯利亚无人区,通过远东铁路与苏联欧洲部份相连。如果日本夹击苏联,苏联会放弃远东地区,把远东铁路彻底破坏,那日本的军队靠重新修路或汽车运输,消耗物资巨大不说,部队到达欧洲也得半年以上,这样的远征是不可想象的。从政治上看,日本目标是东亚、东南亚称霸,欧洲并无他太多利益,怎么会劳师远征去帮德国?与美宣战,把美国吸引到亚洲,就是对德国最大的贡献了。

这样算是讲清楚了吗?





净月暖阳


日本打苏联只会是越打国力越弱,因为在苏联他掠夺不到资源,更是还会让其军队深陷苏联广袤的国土之中。

这对于日本来说不划算,花大力气拿下的土地,却不能给予其成正比的收益,这笔账很容易算。


日本确实计划过进攻苏联,但是前提是苏军不堪一击,那么日本还是愿意攻取远东地区,为其满洲提供战略缓冲区。

然而苏军却不是1904年的俄军,在诺门坎战役中,日军被苏军的机械化部队给收拾的服服帖帖,从此都患上了恐苏症。

所以日本进攻苏联的可能性,自诺门坎战役之后,就成为了零,转而是开始防止苏军进入东北。

当年莫斯科保卫战打的正白热化的时候,斯大林果断的调集了远东的部队回莫斯科,之所以敢如此做,就是因为明白日军不可能进攻苏联。

而且日本这个国家石油资源基本依赖于美国进口,但是日美两国却因在华利益产生了巨大的矛盾。

这个矛盾的根源在于日本挑战了美国在东亚推行的门户开放原则,当时美国占据了在华财阀的大量股权。


可以说日本的侵略活动,从全面侵华之后起,便是让美国倍感头疼,美国不能让日本在东亚一家独大。

所以在美国掌握日本石油、橡胶等资源的供应之后,美国制裁日本只是时间问题,一旦日本进攻苏联,制裁会来的更快。

因为美国更愿意看到德国在欧洲一家独大,美国需要苏联来抗击德国,否则英法等国就都保不住,美国也就失去了欧洲。

正是出于这些考量,日本依靠优势的海空力量进攻美国,是最佳的战略选择,除此之外对于日本来说,除了停战没有其他选择。


小司马迁论史


拿一个地球仪,看一下就能明白。在中国东北到苏联的的欧洲部分之间是广阔的西伯利亚荒原。假如,你是日军指挥官,你如何让你的百万大军跨越西伯利亚荒原直捣东欧呢?假如,你的百万日军跨越几千公里的西伯利亚打到欧洲,你能保证身后几千公里的补给站不被切断吗?一旦这几千公里的补给线中任何一点被切断,百万大军在冰天雪地里会是什么结果?想想都觉得不靠谱。日军即便打赢诺门罕战役,作为斯大林而言最大的可能性就是放弃远东,仍旧集中力量对付德军,在东北亚苏联一定会是坚壁清野,一定会破坏铁路,扔下二十万苏军和日本打游击就是了。日本能得到什么?木头?荒地?这些难道中国东北没有?所以,对于日本来说,苏联远东部分的利用价值非常有限。日军发动诺门罕战役,实际上带走很大的试探味道。日军通过918事变几乎用零成本就拿下了满洲。这很大程度上让日军过于膨胀,如果远东苏军和张学良一样不堪一击,那么日本顺手牵羊拿下苏联远东,这种情况下不要白不要。但日军绝不会拿出更大成本,绝不会拿出打到东欧的决心去进攻苏联。那样对于日军来说,在陷入中国这个泥潭后,日军又要陷入苏联远东冰天雪地的又一个泥潭。日军反而会更快败亡。而且日本和德国这两个法西斯盟友,他们间是互相利用的关系,并不是互相配合的关系。日本当然不可能为了德国的利益,消耗自己宝贵的资源。日本在陷入中国泥潭的时候,本质上是绝不愿意展开两线作战的。之所以北上进攻苏联或者南下东南亚,本质上都是为陷入中国的日本解困。日本的资源已经无法支持在中国的长期作战,在还没有耗光全部资源前日本北上或南下其主要目的都是获得战略资源。所以,北上苏联无利可图。所以诺门罕之后,日本发觉得不偿失后,就自然放弃了北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