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元帅科涅夫在二战结束后,命运如何?

珠峰玉鹤


做为二战苏军著名统帅之一的科涅夫是战争中几乎唯一一位一直指挥方面军部队的将领,他从1941年9月-1945年5月先后指挥过西方面军、加里宁方面军、西北方面军、草原方面军、乌科拉第2方面军和乌克兰第 方面军,善于把炮兵和航空兵的威力与突击的快速性、猛烈性和突然性相结合。1944年2月18日晋升苏联元帅军衔,1944年7月29日和1945年6月1日获得苏联英雄称号。

战后,他的命运不像朱可夫那样坎坷,1945-1946年任苏军驻奥地利的中部军队集群司令,在朱可夫被贬为敖德萨军区司令后,他1946-1950年任苏联武装力量部副部长兼陆军总司令。1950-1951年任苏联军事部副部长兼苏军总监察长,1951-1955年任喀尔巴阡军区司令,1955-1956年任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兼陆军总司令,1956-1960年4月任苏联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华沙条约组织联合武装力量总司令。1960年4月-1961年任苏联国防部总监组总监,1961-1962年4月任驻德国军队集群司令,1962年4月后苏联国防部总监组总监。

与朱可夫相比,他还是属于善终的元帅,尽管两人在军队建设有各自观点,也有过冲突,不过都保持了正义感,互相公正的评价对方,都在对方遭遇困境时及时援手


荣华之武器堂


1945-1946年战争后,奥地利境内中央部队总司令兼奥地利事务高级专员。

1946年:陆军总司令兼苏联武装部队副部长。

1950年:苏联军队总监察长兼苏联军事副部长。

1951-1955年:喀尔巴阡军区司令。

1953年:特别法庭庭长,审判并喂贝利亚吃了花生米。

1955-1956年:苏联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兼陆军总司令。

1956-1960年:苏联国防部第一副部长。

1955年:华沙条约国家联合武装部队总司令。

1956年:镇压匈牙利布达佩斯起义。

1957年:构陷朱可夫并署名《真理报》文章

1962年:柏林危机期间驻德苏军总司令。




科涅夫元帅是苏军当年的“三驾马车”,与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并列,这是个政委出身的天才战将,是二战最具分量的指挥官之一。

二战初期的科涅夫就以“永不后退”而得名,别人都在大崩溃潮中丢盔弃甲,他却能死死的与德军硬扛,以至于巴甫洛夫等败军之将们被斯大林枪毙了几分钟,唯独科涅夫却得到了晋升。

性格上科涅夫很有点古怪,这影响了他的一生。

因为战役指挥失当,科涅夫曾差点把罗科索夫斯基坑死,为此上面下来的莫洛托夫和伏罗希洛夫要治他的罪,科涅夫非常不服,与之大吵,结果惹怒了伏罗希洛夫,如果不是朱可夫说服了斯大林,科涅夫不死也要脱层皮。

当朱可夫就任西方方面军司令时,科涅夫与伏罗希洛夫等人还在吵群架,这足以见其人是个执拗性格。

后来,科涅夫给朱可夫当了两天副手,又被调派去指挥加里宁方面军,在莫斯科反击战的反攻阶段,科涅夫的部队一马当先,狂推德军,一天就顶破了德军的防御,功劳相当大。

斯大林格勒之战时也是如此,科涅夫重新统帅西方方面军,应朱可夫调遣对德军进行猛攻,以巨大伤亡帮助拖住了德军兵力。

但科涅夫却也因为此事与人闹得非常不愉快,连朱可夫也得罪了。他嫌指挥部的命令让自己带着部队打明摆的苦仗,然后死人多了大家全喷他一个,这不公平。

1943年被调为西北方面军司令后,科涅夫居然玩起了执拗,他对指挥部的命令指手画脚,各种表示不行,不好,说到底就是不愿挑担子。

有的人认为这是科涅夫比较耿直,他从来是实话实说有话就说,好比之前与伏罗希洛夫吵架一样。

因为这件事,科涅夫得罪了斯大林,一气之下将之捋下台,发配到草原方面军当司令员。

作为曾经的西方方面军司令,以及朱可夫的副手,当朱可夫当元帅的时候,科涅夫却只能做一个二线部队的头头,就连罗科索夫斯基都比他军衔高了一级。

不过科涅夫反而再一次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他拥有了两支近卫坦克部队,又部署在库尔斯克后方,这让他在库尔斯克战役中成为最具分量的部队,尤其是普洛霍夫卡战役,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硬撼“帝国”装甲师,打得血腥无比,硬是用攻势压住了德军。

可以说,科涅夫完全就是个性格决定命运的范例,但这个人又足够有能力,让他屡屡能被人赏识,自己又屡屡能够放光。

用朱可夫的话说:斯大林一开始对科涅夫并不咋地,动辄撤职给脸色,后来科涅夫在草原方面军指挥的很好,不断的胜利,斯大林发现这人挺能耐的,就开始笑脸相迎。

当后来科涅夫解放布拉格消灭中央集团军群时,斯大林命人在莫斯科放了1000发礼炮庆祝。

因为柏林战役,科涅夫吃起了老战友、老上级,有恩于自己的朱可夫的飞醋,斯大林表示“朱可夫元帅是苏军的胜利象征”,为此,恃宠而骄的科涅夫与朱可夫闹翻了。

那么二战以后科涅夫遭遇了什么呢?想也能想到,过于“耿”的科涅夫属于那种吃枣药丸的人。

二战刚结束,苏联准备搞“胜利大阅兵”,斯大林招来一众将军元帅开讨论会议。

斯大林很给面子:科涅夫元帅可以主持阅兵式,骑白马在最前面检阅部队!

但科涅夫不给斯大林面子:我又不是骑兵,干啥要在前面骑马?我是步兵,我应该走在步兵方阵前面。

斯大林心中顿时一万匹画着羊驼的T-34奔腾而过,当即骂道:同志!你得意忘形了!现在这项光荣的任务交给罗科索夫斯基同志了!

1945年6月10日,乌克兰第1方面军被撤销建制,指挥机关转为机关单位,无缘24日的胜利大阅兵,你说科涅夫这是何苦来由。

1946年时的斯大林决定搞掉朱可夫,到处拉人罗列朱可夫的罪名,说朱可夫密谋反党,搞阴谋组织,要夺权,希望大家将之打倒,起码懂得站位。

结果谁也没想到,与朱可夫早已翻脸的科涅夫,此时却一反常态的第一个站出来为其鸣冤。

科涅夫表示:自己与朱可夫熟的很,他是啥玩意儿自己很清楚,朱可夫根本不会搞这些阴谋,他也没这个胆子。

众将见有人出头,惧怕斯大林又玩过火搞“大清洗”,便纷纷跟着鸣冤,于是斯大林“反党”、“造反”的大帽子最终也只让朱可夫被发配到敖德萨当司令。

其实当时科涅夫自己也在挨整的队列,朱可夫不倒台,他还接不了国防部长的位置。

有些分析认为,科涅夫知道朱可夫倒定了,于是取而代之,借着仅次于朱可夫的威望拉拢人心。

因为这件辩护之事,并没有改善朱可夫与科涅夫的关系,而且科涅夫还是摆出那副有一说一的政委面孔,有功夫就喷失势的朱可夫。

这种行为被认为是明哲保身之举,因为斯大林对朱可夫的罪状下的很明确:“朱可夫元帅怀着仇恨,准备网罗一些失意者、被撤职的司令员,从事反对政府和最高统帅部的活动”

为了不被当做是“失意者、被撤职的司令员,从事反对政府和最高统帅部的活动者”,科涅夫必须保持距离。

干到1950年时,科涅夫也翻船了,他被调去当捷克附近的“喀尔巴阡山脉战区司令”,与扔进山沟发配无异。

一直到斯大林死了以后,科涅夫才在赫鲁晓夫的拉动下,当了华约的军事总司令,还成了赫鲁晓夫的“亲密战友”。

1953年,赫鲁晓夫让科涅夫去审判贝利亚,科涅夫这个老政委干的相当辣手,他成功判处贝利亚死刑。

之后,获得信任的科涅夫先后任职“陆军总司令”和“华约组织三军统帅”、“苏联驻东德总司令”。

但这个时期的科涅夫同样复杂,他的署名文章打倒了朱可夫。

斯大林死后,赫鲁晓夫与马林科夫、莫洛托夫等人争权,绝境之下,是朱可夫站出来支持赫鲁晓夫,这才让其获得了胜利。

但因为朱可夫帮助清除“反党集团”后,势力愈发强大,引起了赫鲁晓夫的猜忌,他决定整垮朱可夫。

于是科涅夫在《共青团真理报》上发表了一篇炸裂性的署名文章,名为《苏联陆军和海军的力量在于党的领导,与人民密不可分》,引发轩然大波。

标题虽普通,内容却是喷朱可夫,说朱是“波拿巴分子”,是“有军事政变野心的坏分子”,有过错如下云云……

(注:波拿巴主义者即“欧洲阴谋政变上台的军国主义独裁者”,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即死于此种罪名)

之所以是署名文章,是因为此文完全是赫鲁晓夫授意,苏军总政炮制的,科涅夫被要求署名,因为对方告诉他,这是“委员会的命令”。

据说科涅夫在签名后非常不安,他给赫鲁晓夫打电话,用一反常态的语气表示能否别发这个文章,但赫鲁晓夫说:“管你愿不愿意,文章必须用你的名义发表!”

于是文章发表了,把朱可夫气得暴跳如雷,要不是隔得远就要掏波波沙去找科涅夫算账了。

后来朱可夫在路边逮住了科涅夫,他揪住对方:“还老夫的清白啊魂淡!”

科涅夫说:“朱可夫同志,这是组织的决定。”

朱可夫说:“那你再写一篇辟谣的。”

科涅夫回答:“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在我们的国家,党就是法律。”

1957年10月26日,朱可夫的国防部长被免,还失去了党中央主席团和中央委员的资格,一撸到底。

朱可夫为此受到重大的精神打击,他回到了老家,整日靠安眠药度日,醒了吃完饭就吃药,如此反复,直到1958年退休。

科涅夫此后和赫鲁晓夫的冲突非常大,又回归了那种执拗。

赫鲁晓夫曾经要他在裁军的文件上签字,科涅夫坚决不签,于是赫鲁晓夫表示:“我迟早让你认输”,结果科涅夫更加执拗。

偏偏他拧巴还有拧巴的本钱,赫鲁晓夫已经失去了朱可夫,朱在1958年退休,整日靠安眠药和钓鱼度日,赫鲁晓夫曾想找他回来,可最终失去了这个机会,所以他实在放不下另一个素有威望的元帅。

比如1961-1962年柏林危机时,两德剑拔弩张,美苏关系高度紧张,大战一触即发,欧洲陆军总司令布莱德利在对面摆坦克叫嚣,赫鲁晓夫让科涅夫去镇场子,科涅夫一下飞机,布莱德利就哑火了。

但最终科涅夫还是倒在了赫鲁晓夫手里,1962年同年,他罗织了大量科涅夫的“罪状”,发动其战友和手下,甚至还有朱可夫的部下告状,差点把其送上法庭。

关键时刻,还是退休的朱可夫站出来,帮助作证,辟谣,把科涅夫从军事法庭捞了回来。

自此,科涅夫也离开了政治核心,开始了退休生活,他感激于朱可夫的大度与正直,又痛心与自己同僚和心腹手下的告发。

科涅夫之后开始学习历史,搞军史研究,四处作报告,以及撰写回忆录,很多苏联将帅晚年都好这一口。

他在苏联民间很受欢迎,被认为是最令人敬佩的军事偶像,是苏联伟大的卫国英雄,伟大的军事家。

但军政界与之交往很少,甚至在科涅夫病重卧床时,都没人哪怕打个电话慰问,只有苏联人民委员会副主席兼俄罗斯联邦人民委员会主席柯西金跑来探视,双方聊了很久。

1964年赫鲁晓夫在黑海度假,勃列日涅夫突然发动政变,迫使其下台,但科涅夫却没能再次上台,他已经被政治圈子边缘化了。

1967年,科涅夫70大寿,朱可夫终于与之和解,双方见了一面,也是最后一面。

1970年,朱可夫因为自己的回忆录《回忆与思考》被不能过审,气得中风了。原因是勃列日涅夫不满元帅的巨著居然只字不提自己的名字。

后来勃列日涅夫还不允许被当选为莫斯科州苏共代表大会的朱可夫参加会议,理由是“中了风的老人受不住那种场合”。

于1974年底,朱可夫因心肌梗死而病逝。

然而早在1973年5月21日,科涅夫就已经因为癌症在莫斯科病逝了。


王司徒军武百科


一本很不成功的回忆录

1969年苏联国防部出版了一本285页的战争回忆录,并且起了一个奇怪的名字——《45》。回忆录的作者就是二战名将伊万·科涅夫元帅,他以这个书名纪念自己45年的军事生涯,那年他72岁,自觉来日无多。


从文学性和销量上讲这本回忆录算不上成功,比起曼斯坦因那本《失去的胜利》,它缺少太多形容词,全无跌宕起伏可言。比起朱可夫那本《回忆与思考》,它没有太多关键解密,趣味性不算很高。

科涅夫元帅平铺直叙了卫国战争中他亲历的12场战役,却对战役过程惜墨如金,他把大段文字留给战前的准备工作,又把战后总结的重心留给了红军战士。他总是重复的说那些战士如何骁勇忘我,总是把赞美留给统帅部与同僚,却绝口不提自己的指挥,放佛他只是个发布命令的机器。即使仗打的不尽如人意,他也很少甩锅。

一个很成功的老实人

从回忆录的行文风格我们就可以看出,科涅夫大抵是个性格温和的老实人,事实上他的一生都很平顺,没有太多激烈的时刻,连黑点都少得可怜。吐槽机翻遍他的传记,只能找到两个比较大的黑点。

科涅夫出生在基洛夫州一个不上不下的富农家庭,15岁村学毕业后就当起了伐木工人,他本人没有强烈的建功立业欲望,只是因为一战爆发不得不参军。参军一年半时间就爆发了十月革命,他也没选择借势而起,反而退伍回到了家乡。

回乡后他才加入布尔什维克,依靠自己扎实的军事技能很快成为地区军事委员,随后又因为良好的文化加品行当上政委,在与白军的战斗中逐渐成为苏联红军中少数的军政全才。甚至破格进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那时候他已经是一个师长了。

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后他被揭发了人生第一个黑点,这老兄在1921年悄悄的修改了家庭成分,从富农变成了贫农。好在那份揭发文件在1938年才送到斯大林手里,那时候大胡子已经决定终止大清洗的逮捕潮,况且与日军在张鼓峰的冲突也需要科涅夫处理,他幸运的躲过一劫。

二战爆发后,已经成为中将的科涅夫开始了自己的华丽表演,他的部队即使仓促间没完成集结也没被德国打垮,莫斯科反攻中又是他的部队第一天就全线突破掉德军的防御,直接怼到白俄罗斯边界。

随后的库尔斯克会战、第聂伯河会战、反攻波兰等一系列战役都有他的身影,臭名昭著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也是由他解放,甚至真正率先攻占柏林的也是他率领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只是斯大林把国会大厦升旗的荣誉留给了朱可夫,把与美军会师留给了科涅夫。

战后生涯

战后的科涅夫验证了老实人常在这一真理,接替朱可夫担任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兼陆军总司令没让他得意忘形,随后被贬成喀尔巴阡战区司令也没让他心怀不满。在回忆录中他没有一个字贬低斯大林,即使所有人都知道是斯大林的平衡。

斯大林死后科涅夫再次被启用,与朱可夫共同支持赫鲁晓夫收拾掉贝利亚,并于1955年再次成为陆军总司令,次年他担任了华约武装总司令,却留下人生第二个黑点。1956年他派兵入侵了匈牙利,即使职责所在,但总归那是侵略。

1960年科涅夫卸任,毫不栈恋的宣布退休,虽然曾短暂担任驻德国集团军司令,但终归还是没有太多参与权力角逐。1973年5月21日,科涅夫以75岁高龄逝世,结束了平顺稳健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