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盗龙和阿根廷龙谁更厉害?

小可小猴子


这就好比拿猫和大象比较,猫无法战胜大象,大象也抓不住猫,如果将两者限制在狭小区域里,那大象凭借着体型优势就能立于不败之地。伶盗龙和阿根廷龙也是如此。

伶盗龙,拉丁学名Velociraptor,意为敏捷的盗贼,直译为中文就是伶盗龙。伶盗龙在《侏罗纪公园》里被错误的翻译为“迅猛龙”,这个名称流传已久,影响巨大。在电影里,这种狡猾、敏捷的小型食肉恐龙给人留下了深刻影响,可以说“迅猛龙”和“霸王龙”算是知名度最高的恐龙。

但后来随着对古生物研究的深入,伶盗龙和迅猛龙分别成为两个属名,伶盗龙属是驰龙科,模式种为蒙古伶盗龙。迅猛龙属是美颌龙科,拉丁学名为Xunmenglong,也就是迅猛龙的汉语拼音,迅猛龙属的模式种和唯一物种就是英良迅猛龙,发现于河北省。

▲从前往后依次:蒙古伶盗龙、奥氏犹他盗龙、平衡恐爪龙、汉卿小盗龙

而且《侏罗纪公园》的“迅猛龙”的形象也并非伶盗龙,而是恐爪龙。恐爪龙也是驰龙科的,与伶盗龙是近亲,但体型是伶盗龙的数倍。

所以说伶盗龙不仅名称被错译为“迅猛龙”,甚至连形象都搞错了,这波张冠李戴实在搞得人头晕,那么真正的伶盗龙是怎样的呢?

以模式种蒙古伶盗龙为例。
蒙古伶盗龙成年个体身长约2.07米,臀高约0.5米,体重推测约15公斤,只有一只火鸡那么大,伶盗龙的羽毛使它看起来也有点像走禽。伶盗龙长有锋利的牙齿,脑化指数较高,是很聪明的恐龙。

自从易碎双腔龙的神话破灭之后,阿根廷龙成为争夺“史上最大陆地动物”的1号选手。阿根廷龙的化石比较丰富且完整,椎骨、肋骨、股骨化石都比较多,化石越多也就意味着对它的复原越详细。像易碎双腔龙仅靠一块丢失的脊椎骨就被估算成比肩蓝鲸的大家伙,明显是说不过去的。

阿根廷龙的体长推测有35-40米,体重70-90吨。

比较一下就知道,阿根廷龙的体重是伶盗龙的4667-6000倍。


百科千寻君


没看它们打过,不知道。[呲牙][呲牙][呲牙]


云淡风清2944


两者体型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生活习性区别很大。

而且,阿根廷龙种群中,有植食品种,也有掠食品种……比如马普龙,就是一种类似于霸王龙的存在。

成年阿根廷龙,应该是很难被猎杀的,尤其是阿根廷龙,大多也喜欢群居。

伶盗龙,已知的几个品种差不多习性,那就是吃肉!它们是恐龙时代的狼群,聪慧、凶残相结合的天生猎手,受体型限制,其单体战斗力没有强到可以制服大型恐龙,其狩猎习性,应该也和现代狼群差不多,选择适合的对手,耐心和配合。

厉害,这个词可以有很多理解。

单就战斗力而言,阿根廷龙碾压伶盗龙。

但就智商和生存能力而言,体型更小的伶盗龙,碾压巨大的阿根廷龙。

两者,成也体重,败也体重。

体重大,意味着战斗优势较大;

体重大,意味着环境适应力较差。

谁更厉害,不好断言。

下面是两种恐龙的科普知识:

迅猛龙 蜥臀目兽脚亚目驰龙科恐龙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5个义项展开

伶盗龙(学名:Velociraptor)又译迅猛龙、速龙、快盗龙,属名在拉丁文意为"敏捷的盗贼",是蜥臀目兽脚亚目驰龙科恐龙的一属,大约生活于8,300万至7,000万年前的晚白垩纪坎潘阶[1]。伶盗龙的模式种为蒙古伶盗龙,化石发现于蒙古国及中国内蒙古等地。第二个种为奥氏伶盗龙,是在2008年被命名,化石是一个发现于中国内蒙古的头骨。过去曾经有其他的种,但现多已不被承认。

伶盗龙是最广受一般大众熟悉的恐龙之一,这导因于它们在麦克·克莱顿的小说《侏罗纪公园》(Jurassic Park)以及同名电影中的抢眼表现,但小说与电影版本对于伶盗龙的描述有误。对于古生物学家而言,伶盗龙则是种重要的恐龙,目前已发现超过10个伶盗龙的化石,是驰龙科中数量最多的。而其中一个著名的标本,则保存了与原角龙缠斗中的伶盗龙。

伶盗龙是一种中型驰龙类,成年个体身长估计约2.07米,臀部高约0.5米,体重推测约15公斤。与其他驰龙类相比,伶盗龙具有相当长的头颅骨,长达25厘米;口鼻部向上翘起,使得上侧有凹面,下侧有凸面。它们的嘴部有26到28颗牙齿,牙齿间隔宽,牙齿后侧有明显锯齿边缘,这特征证明它们可能是活跃的捕食动物,可以捕食行动迅速的猎物。它们的大脑较大,脑重/体重比在恐龙中相当大,显示它们是一种非常聪明的恐龙。

类似其他驰龙类,伶盗龙具有大型手部,在结构与灵活性上类似现代鸟类的翅膀骨头。手部有三根锋利且大幅弯曲的指爪,第二指爪是当中最长的一根,而第一根指爪是最短的。伶盗龙的腕部骨头结构可以作出往内转、以及向内抓握的动作,而非向下抓握,非常灵巧。

如同其他的兽脚类恐龙,伶盗龙的第一根脚趾是小型的上爪。但与其它以三根脚趾行走的兽脚类恐龙相比,伶盗龙只依靠后肢的第三、四趾行走,驰龙类都是以这种方式行走。伶盗龙的第二脚趾可以向上、向后收起离开地面,上有大型、镰刀状的趾爪,这是它们著名的重要原因,也是驰龙科与伤齿龙科的典型特征。这个大型趾爪的外缘长度可达6.5厘米,是可怕的攻击武器,可能用来撕开猎物。

伶盗龙尾椎上侧的前关节突,以及骨化的肌腱,使它们的尾巴坚挺。前关节突开始于第10节尾椎,往前突出,支撑前面4到10根其他的脊椎,数量依所在位置而定。这些结构使得整个尾巴在垂直方向几乎不能弯曲,但一个伶盗龙标本保存了完整的尾巴骨头,这些骨头以S状水平弯曲,显示尾巴在水平方向有良好的运动灵活性。这样的尾巴可以帮助伶盗龙在高速奔跑时保持平衡和灵活转向,也说明了伶盗龙是出色的奔跑者。

在2007年,古生物学家爱伦·特纳(Alan Turner)、彼得·马克维奇(Peter Makovicky)、马克·诺瑞尔(Mark Norell)以及他们的同僚宣称在一个来自于蒙古的伶盗龙化石的前臂发现了羽茎瘤(Quill knobs),确定伶盗龙具有羽毛。

阿根廷龙

阿根廷龙属于蜥脚类恐龙的泰坦龙类, 命名十分简单, 意思是在阿根廷发现的恐龙。

生存年代: 1亿年前白垩纪中期阿尔布阶-9300万年前白垩纪晚期森诺曼阶。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陆地恐龙之一阿根廷龙属于蜥脚类恐龙的泰坦龙类, 命名十分简单, 意思是在阿根廷发现的恐龙。

至今我们仍然未发现这种恐龙的完整骨骼化石, 不过我们发现了属于这种恐龙的超巨型脊椎骨。

蜥脚类恐龙可以说是地球史上最成功的生物种类之一, 它们成功地统治了整个晚侏罗纪时期。由于侏罗纪晚期有一段很长的气候稳定期, 气候暖和、适合大量蕨类等蜥脚类恐龙所喜好植物生长, 所以这些恐龙可以生长到极为庞大。到了白垩纪, 由于气候变化的缘故, 大部分蜥脚类恐龙都消失了。不过在阿根廷就有一种蜥脚类不但没有灭绝, 而且演化到比侏罗纪时期的祖先更为庞大--这就是阿根廷龙。阿根廷龙毫无疑问是蜥脚类动物进化的终极产物, 在侏罗纪和白垩纪交替的时候, 地壳的活动非常剧烈, 大部分曾经在侏罗纪名噪一时的蜥脚类动物, 最后都不能适应地壳导致的气候变化而灭绝。白垩纪初期的气候比侏罗纪更加冷, 从非洲分离的南美洲逐渐移动并越来越接近赤道, 所以气温和暖。而南美洲所处的隔离且独立的生活环境,也使得一些古老的物种得以延续(如印度剑龙)。在白垩纪的时期, 南美洲是一个非常适合蜥脚类动物生存的地方; 当地的蜥脚类动物不但没有退化, 而且变得更大, 连在侏罗纪时期生活的大部分蜥脚类恐龙都给比下去了。1987年, 南美洲发现了一些长2公尺, 阔1.5公尺, 重量1.0公吨的脊椎骨。古生物学家相信该批脊椎骨的。 而且比大部分侏罗纪的「巨人」还要大至少40%。由于这种恐龙仍然不完整, 我们所知的非常有限, 相信只有突破性的发现才能够使我们对这种恐龙有更深入的了解,阿根廷龙是种大型食草恐龙,体长30-40米,在当地只有马普龙敢惹它们,是世界上最大的蜥脚类恐龙之一,在最初发现阿根廷龙的化石时,别人还以为是某种怪物的骨头,最后被科学家发现,这是一种巨大的恐龙化石,已存在亚特兰大博物馆。

庞大体型

阿根廷龙是曾经漫步在大地上的最大型动物之一,身高12米,身长42米。在迄今为止所有生物里,只有易碎双腔龙比它长,有一些别的恐龙跟阿根廷龙一样长,也有的身高比它高。尽管如此,阿根廷龙还是要比其他的恐龙都重得多,它有可能重达94吨,相当于20头大象的总重量。然而就算是阿根廷龙这么庞大的动物,也未必能逃过捕食者的攻击。

像最大的食肉恐龙之一马普龙便是阿根廷龙世界中霸主。

天敌

很长一段时间人们认为像阿根廷龙这样的巨型植食恐龙是没有天敌的,凭借着自身的巨大体型它完全可以吓退那些虎视眈眈的掠食者。但直到1995年英国古生物学家在一块较小的同类恐龙颈骨化石上发现了明显的牙齿咬痕,随后随着发掘的深入,一具巨大的肉食恐龙骨架被发现。这便是令人惊骇的玫瑰马普龙!这是一种接近于暴龙体型的掠食者。但即使面对阿根廷龙这样的巨型猎物,马普龙也会感到很有压力感。所以科学家们推测马普龙极有可能像侏罗纪时期的异特龙一样,采用群体进攻的方式来围攻一只年老或体弱的阿根廷龙。但总的来说,相对于其他体型较小的当地恐龙,如禽龙和萨尔塔龙,阿根廷龙的日子还是很安详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