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利率時代——在金融危機邊緣徘徊

我們可以看到:在不到4周的時間裡,美國標普500指數已經大幅下跌了近30%;比較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滅加上911事件——跌幅50%多,持續時間2年半;比較2008年的次貸危機——跌幅57%,持續時間1年零5個月,此次疫情導致的股市暴跌,來勢更加兇猛。

疫情加速了美國經濟泡沫的破滅,同時也引發了連鎖反應,加快全球性經濟衰退的步伐,可以認定是一場廣義流動性危機,許多正常的社會活動和經濟活動都受到限制,一季度經濟數據將出現斷崖式下滑。

隨後從美聯儲的舉措看,降息超預期,量化寬鬆力度也超預期,美聯儲的舉措包括,將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從1%-1.25%下調至0%-0.25%的新區間,並在未來幾周內將其資產負債表擴張至少7000億美元。

負利率時代——在金融危機邊緣徘徊

如此大力度地救市,或許是在股市泡沫破滅引發的危機才會使用!這顯然不是在應對經濟危機那麼簡單,可以說是在應對類似08年的金融危機。當前是流動性問題是:疫情導致了人口的流動性和貨物的流動性受阻,這才是貨幣政策無能為力的地方。

我認為應對當前危機,即使再寬鬆的貨幣政策也沒有快速把疫情控制住來的有效,但美聯儲在貨幣政策上似乎慌不擇路,反而導致投資者產生悲觀預期。採用金融手段應對註定難以奏效,唯一最有效的辦法還是全球攜手商討控制疫情,這樣才能讓投資者樹立信心,擺脫恐慌情緒。

負利率時代——在金融危機邊緣徘徊


為何負利率下也會發生危機?

回顧一下過去30多年的歷史,發現每一次美國發生股災時,聯邦基金的目標利率都處在相對高位。如1987年10月發生股災前,利率水平已經回升至7.25%;2000年美國的互聯網泡沫破滅時,利率水平回升至6.5%;2008年美國爆發次貸危機,之前聯邦基金利率是從2003年的1%回升到2007年的5.25%。

再看一下90年代初日本的房地產泡沫破滅,也與高利率有關,日本央行的目標利率從1986年的2.5%上調到了1990年的6%。或許正是因為過去的諸多危機案例,各國金融當局似乎達成一個共識:高利率容易觸發金融危機,低利率或許可以避免危機。


美國、英國、日本、歐盟央行歷年目標利率走勢

負利率時代——在金融危機邊緣徘徊

如今,日本央行的利率水平已經降至-0.1%,歐央行的隔夜存款利率已經降至-0.4%,英央行的基準利率最近也下調至0.25%,三大經濟體的利率水平均處在負利率或接近零的水平。前不久,美聯儲把目標利率調降至1%-1.25%,3月16日又突然大幅降息至0-0.25%,並承諾7000億美元的資產購買,未來負利率可期。

從實際利率的角度看,西方主要經濟體都已經無一例外地實行了負利率政策。問題在於,負利率政策並沒有能夠讓經濟顯著回暖,2019年,美國GDP增速為2.3%,歐盟GDP增速只有1.4%,日本為0.7%,儘管2019年西方股市的表現不錯。

股票資產就是美國居民的主要資產,就像我國主要是房地產一樣。

高利率下的危機,是經濟繁榮導致的,是對經濟活動的高回報加槓桿;而低利率(或負利率)下的危機,是經濟蕭條導致的,是對低融資成本加槓桿。因此,不管高利率還是低利率政策,都不是應對經濟失衡的靈丹妙藥,治標不治本。

負利率時代——在金融危機邊緣徘徊

全球充滿不確定性的情況下,我國已經把疫情控制住,是一個避風港,現在我們是公共衛生事件威脅最小的國家,還是有伸縮的餘地。匯率控制在政府手裡,所有的關鍵資產價格都是有控制的,並且政府有長期的維穩思維,這樣來看短期確定性最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