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的「衛」是白細胞和體溫?

1.白細胞的功用謂之“衛”

《內經·營衛生會》:“衛氣之在人身也,上下往來。”

《素問·痺論》:“衛者,水谷之悍氣也,其氣剽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燻於肓膜,散於胸腹。”

構成人體的單位叫做“細胞”。白細胞乃細胞中的一種細胞,其生長由網狀細胞轉變而來,更分化為白細胞母細胞及淋巴細胞,前母者,再分化為粒狀球及單核球,後者變為淋巴球,這種生長,在血管外進行。

屬於白細胞的這些細胞,是能隨環境的條件,或物理的,或化學的,而變化的,能做變形蟲樣狀的運動,因此,能夠進出於微血管壁,這是白細胞最重要的一種功能。

這就與《素問·痺論》“其氣剽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與“營行脈中,衛在脈外”相吻合。

白細胞主要功能為吞噬作用,這種作用乃身體抵抗外來侵略的一種機制,亦為身體消滅無用或已死組織的重要作用。

白細胞的吞噬作用,賴其變形運動,乃由於假爪之凸出及原生質的退縮,故能滲出血管而至各組織,亦即《內經·營衛生會》篇:“衛氣之在人身也,上下往來”。

古人以人體一切疾病的發生,皆由感受風寒而來,而人不得病的原因是“衛固營守”。

成無己《傷寒論注太陽中篇》大青龍條:浮則為風,風則傷衛。

方有執《傷寒條辨太陽上篇》桂枝條:言外為陽,衛亦陽也,風邪中於“衛”則“衛”實,實則太過,太過則強,然“衛”本行脈外,又得陽邪而助之,則氣愈外浮。

《醫宗金鑑太陽上篇》:凡外因百病之襲人,必先於表,表氣壯則“衛固守營”,邪由何入。

由上所引,則古人以“衛”的本能與白細胞抵抗外來侵襲的作用相近似。

在急性傳染病初起時,有發熱、惡寒、身體疼痛或不適症狀,乃身體功能起抵抗作用,故為汗、為吐、為瀉,有因藥物助身體功能以排除病毒,有因人體自然療能的一種現象;

這就是《調經論》所說“上焦不通,則皮膚緻密,腠理閉塞,玄府不通,衛氣不洩越,故外熱”。

在皮膚方面,傷口染有病菌,發生紅腫硬痛,這就是白細胞與化膿菌戰鬥,微血管充血,以便更多白細胞穿過血管,進行戰鬥,而皮膚因此就有紅腫硬痛的現象。

若作戰的部位不大,病菌不多,白細胞足以吞食病菌,而紅腫硬痛就慢慢消退;

若病菌力量相當強盛,白細胞吞食了許多,它的本身也有死亡,於是成為膿液流出來,這膿液就是白細胞和病菌因戰鬥而死亡的混合物;

有的因膿液流完,病就好了,但有時因病菌毒力尚大,白細胞無法吞食全部病菌,而人體的抵抗力薄弱,那麼,這種病就比較厲害,需要靠醫生的診斷,藥物的治療;

這就與《內經》所說“壯者氣血盛,其肌肉滑,氣道通,營衛之行不失其常,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血氣澀,五臟之氣相搏,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及《湯液》篇“精神弛緩,營泣衛除,故神去而不愈

”,有大同小異。

而因古人所說“衛”的作用,其範圍比較廣泛,其意義比較含混,我這粗淺的引證,假如不至大錯,則以古人的“衛”應該是指白細胞。

2.調溫中樞與氧化的作用為“衛”

《靈樞·本藏》篇:“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衛氣和,則分肉解利,皮膚調柔,腠理致密矣。”

人類和動物的體溫,賴於血液循環,而血液循環又賴於氧化作用。

我們日常生活的時候,呼吸比食物更為重要,因此我們必須攝取空氣中的氧,從血液循環運氧到各細胞,在細胞中起氧化作用,才能生熱。

熱的產生一方面由於體內物質的質的分解,因為分解,就發生一種活力,做生活資本,這種叫異化,或分化,體內的物質因異化而破壞、損失;

於是,我們攝取食物以彌補損失,經過消化,吸收,同化等作用,而構成和身體同樣的物質,這叫做同化或構成。

異化與同化兩個作用不斷地在體內交互經營著,而生熱,這就叫做代謝。

其他方面由於化學變化的結果,而其生出的處所,主要是肌肉,這就是古人以“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的意思。

而肝臟、腎臟等都能生熱,如肝臟分泌膽汁,其工作一部就變為熱,腎臟製造尿液,其工作一部也能變熱。

以上乃體溫的來源。

而人體始終能保持在37℃的常溫,一方面由於散熱,如大小便的排洩,呼氣時的蒸散,皮膚汗腺的蒸發等,但主要是大腦的調溫中樞使體溫保持平衡。

這就是《靈樞·本藏》篇所說“衛氣和,則分肉解利,皮膚調柔”;亦即錢璜(《傷寒溯源論太陽篇》四逆湯條)所說:“其氣直達皮膚,而為衛氣,先充滿於四末,然後還而溫肌肉,密腠理”。

3.現代醫家對營衛的見解

以上對“營衛”的引證,不過是一種膚淺的見解,茲引惲鐵樵先生、陸淵雷先生對營衛的見解作為本文的結束。

惲鐵樵先生於《傷寒論輯義按太陽上篇》:

衛之一字,如吾前節所釋為軀體對於寒暖之抵抗力。

此抵抗力所以保衛軀體,故名之曰衛,衛不可見,故曰衛氣,衛氣何所附麗,乃附於營血,血之所至,氣亦至焉。

苟血少即衛氣弱,血無即衛氣亦無,故不得血則無衛,此就衛氣一方言也。

若就營血一方言之,血之所以遇寒而不凝,遇熱而不沸,全賴衛氣之調節,故營衛二字常並舉,陽者外者也,陽者衛外而為固者也,正是說的這個;又營行脈中,衛行脈外,亦是說的這個。

血是在脈管中行的,故曰營行脈中,衛是在血中生出來的熱氣,就是現在人所謂體溫,體溫雖是在脈管之外的,血賴衛氣以保護調節。

陸淵雷先生於《太陽中篇》營衛條:

《靈樞》所謂營衛者,營指血漿,衛指體溫。

體溫之來源在內臟,而隨血行以溫四未,血之行於脈中也可見,故曰營在脈中,體溫之隨血運行也不可見,故曰衛在脈外。

血之運行,至靜脈血而還流,故曰精氣之行於經者,體溫之隨血運行,至淺層血管而放散於外,故曰浮氣之不循經者,營衛之故,如是而已。

謝利恆先生在《中國醫學大辭典》,以“營”為動脈,“衛”為靜脈。

由上所引,則惲鐵樵先生以營為血液,衛為軀體對寒暖之抵抗力,與血之所以遇寒而不凝,遇熱而不沸,全賴衛氣之調節,所謂“衛氣之調節”,乃指調溫中樞之功能;

而陸淵雷先生亦以“營”為血漿,“衛”為體溫,那麼“營”指血液循環,了無異義,“衛”則涵義較廣。

總之,古人對於一切名詞,本無明確的界限,而我這未成熟的見解,亦不過作為一種參考而已。

THE END —



1、文源/肖相如頻道,編校/李雅文。

2、本平臺旨在傳播中醫文化知識,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信息。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協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