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仁”談起,看看中國到底有沒有哲學!

東方人是極講悟性的,所以我們的先哲大師永遠沒有說透的話,以中國為首的東方哲學體系不會像西方哲學那樣有完整而嚴謹的結論。老子在《道德經》開篇即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與西方哲學“非道非名”外的“可道可名”相比,我們先哲們看似含糊、麼稜兩可、陰陽互滲的簡語,更會令人茅塞頓開徹悟人生。

從“仁”談起,看看中國到底有沒有哲學!

什麼是“仁”?黑格爾在《論語》裡沒找到結論性的答案,這樣一部能左右中國、左右中國人的儒家經典,通篇只有孔子的散語,這令他很失望,因此他下結論說中國沒有哲學。黑格爾的話未免有些片面了,哲學固然需要嚴謹的推理、羅輯、合乎體統的結論,但不是必須的,中國哲學的特色都在“悟”裡。

從“仁”談起,看看中國到底有沒有哲學!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給顏回的回答是“能夠戰勝自己的私慾,讓自己的行為回覆到禮的要求上,就是仁(的做法)。不論任何時候,只要能夠自己作主去實踐禮的要求,天下人都會歸復到禮的要求上。做仁義的事情是完全靠自己的,難道還能靠別人嗎?";子貢問孔子什麼是“仁”,孔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從“仁”談起,看看中國到底有沒有哲學!

孔子對“仁”沒有下一刀切的定義,而是根據不同人的心性提了不同的要求,顏回生活儉樸,所以孔子只用“克己復禮”簡單地要求他,在孔子的眼裡,顏回已經是做到“仁”了,他讚歎顏回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對於普通人,我們只要像顏回那樣“克己復禮”就能活出真實的自我人生,這難道不也是哲學的目的嗎?

從“仁”談起,看看中國到底有沒有哲學!

子貢是位富商,孔子周遊列國的大部分費用就是子貢贊助的,對於像子貢這樣有能力的人,只做到“克己復禮”顯然有些淺薄了,孔子對他們行“仁”的要求提高了一個層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就是社會擔當,孔子鼓勵有能力的人要勇挑社會重擔,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只有諸立、諸達,自己才算真正的立真正的達。諸生慧根顯然不同,各自心性下人生的指向更是千差萬別,中國的先哲們正是由於深刻這一點,才形成我們自己的哲學特色。

從“仁”談起,看看中國到底有沒有哲學!

什麼是“仁”?“務本”下的心性所發即為仁,而心性所發關係到個人安危、幸福、快樂等,而人的狀態是所有哲學的終極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