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其敏: 齊如山其人

談到北京的掌故軼聞、民俗風情,特別是京劇和一-代宗匠梅蘭芳,都必然和一代文豪齊如山聯繫在一起。

曹其敏: 齊如山其人

齊如山(1875~1962),河北高陽人,世居北京。齊如山的祖父齊竹溪和父親齊禊亭,兩代都是進士。齊如山生長在這樣一個詩書傳世的家庭中,自幼即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他五歲到十七歲,博習古代經典,正像封建社會中其他知識分子一樣,他吮吸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而成長。十九歲進同文館學習德文及法文,同文館是由曾紀澤奏請成立於1862年(同治元年)的一座培養翻譯及外交官的學校。1900年義和團運動起,同文館停辦。齊禊亭鑑於帝國主義的侵略及滿清朝廷的昏庸腐敗,不許自己的兒子再給清朝做官,也不許給外國人當翻譯,齊如山遂改業經商,做了買賣,字號叫義興局。以後李石曾和齊如山的長兄齊竺山在法國經營巴黎豆腐公司,需從國內招聘工人前去,齊如山送工人去法國,因此有機會三次遊歷歐洲。在法國見到過蔡元培、張靜江、張溥泉;在英國見到過吳稚暉,更為幸運的是他還見到了孫中山先生。

對於中國戲曲,歷代學者都以此為小道不足觀,沒有人肯認真研究它,而戲曲演員又為文化視野所囿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齊如山卻盡其畢生心力,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之內,殫精竭慮從事於國劇(京劇及其他地方戲曲)的專門研究。他知識淵博,治學嚴謹,但他並不滿足於書本的研究,而是在現實生活中廣泛蒐集資料,並與書本記載相參照,得出確切的結論。在將近四十年的時間內,他曾訪問過京劇界老角名宿達三四千人,紀錄下豐富生動的原始材料,並從古代經籍、辭賦、筆記、風土誌以及西方有關的心理學、戲劇理論著作中尋找線索和印證,最後整理歸納為著作,主要有《說戲》、《觀劇建言》、《中國劇之組織》、《京劇之變遷》、《臉譜圖解》、《梅蘭芳藝術之一斑》、《梅蘭芳遊美記》等三十餘種。他提出的“無聲不歌,無動不舞”論點,是對中國傳統戲劇最精煉、最準確的概括,他晚年的著作《國劇藝術匯考》內容豐富,考據周詳,更修訂了自己早期研究中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將有關京劇藝術的種種問題,擘肌分理,予以客觀精審的考證,為京劇研究提供了一部充實完備的參考書。

曹其敏: 齊如山其人

除了理論上的研究,齊如山還身體力行,從事於藝術改革的實踐,這就不能不提到齊如山與京劇大師梅蘭芳的關係。齊如山與梅蘭芳誼兼師友,早在民國初年,他就為嶄露頭角的年輕的梅蘭芳編寫排演了大量新戲,如《天女散花》、《廉錦楓》、《洛神》、《霸王別姬》、《西施》、《太真外傳》、《鳳還巢》等等。在舞蹈動作、服飾化妝、劇本文學性各方面皆卓有創造,開一代新風,為梅蘭芳創建獨樹一幟的梅派藝術打下了牢固的基礎。在他的倡議奔走下,二三十年代梅蘭芳幾次出訪日本、美國及歐洲,使中國京劇得以弘揚海外,躋於世界三大古老戲劇文化之林。

曹其敏: 齊如山其人

齊如山還是一位歷史學家,他的不少著作屬於社會史範疇,而且都是活潑新鮮、極其生動具體的第一手資料。他自述:“我做了十來年買賣,與各界的人都接觸得很多,真可以說是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二'農工商賈,各種技藝人員都認識了不少”,而“欲研究經史,不能離開社會”,他認識到“由社會中的許多情形,可以明瞭經史的意義;由經史中的記載,又可以知道社會中各事之來源”,所以,他屏棄了皓首窮經老一套的做學問之道,而是另闢蹊徑,走向社會。他對於社會中的文化、風俗、習慣、人情以至婚喪、慶弔、酬應、來往、買賣、工藝、技術、娛樂、遊藝、飲食等等,都極感興趣,並悉心加以調查研究。這方面的著作有《北平三百六十行》、《故都瑣述》、《北平零食》、《北京土話》等,都是他親自調查訪問所得,是第一手真實可靠的材料,而不是從書本中爬梳檢核出來的。齊如山可謂近代社會掌故的宗匠。

曹其敏: 齊如山其人

齊如山晚年所寫《齊如山回憶錄》的內容更是包羅萬象,文字生動樸實,全用日常口語,讀來十分親切感人,令人不忍釋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