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3 許姬傳:梅蘭芳遊美訪蘇的一段佳話

 梅蘭芳先生遊美訪蘇的成功,其中有兩位關鍵人物——在國內籌備是齊如山出力最多,到了美國則張彭春總攬一切,他們兩位並不融洽,而梅先生能夠各用其長,人盡其才。例如,在國內籌備時,齊如山所選劇目以古裝歌舞劇為主,到了美國,梅先生採用張彭春的意見,請他參加劇團,擔任導演,以傳統劇目為主,所有發言稿及一切活動都和張彭春商量,因為他熟悉美國人的生活嗜好,故能應付裕如。

許姬傳:梅蘭芳遊美訪蘇的一段佳話

梅蘭芳與齊如山、張彭春

 當時的情況,齊、張的藝術見解、導演手法並不一致,而梅先生傾向彭春,又調和雙方感情。由於齊二先生和張九先生都是教授地位但二人處境不同,張在梅劇團是客卿,齊則倚梅起家,他創造和改編的劇本有二十餘出,又熟悉場上及後臺事務,赴美演出他是竭力促成的。這可舉一例,在上海齊接到傅涇波從美國發來兩封電報說:美國經濟危機,請緩來。他直到船票買好後,才把電報拿出來,馮幼偉要梅自己拿主意,梅以最大勇氣,撕了電報,如期登輪。事後,姚玉芙對我說:“齊如山的心理是,如果在美國賠了錢,馮六爺一定會籌款把我們接回來。”

 張彭春的專職是教育,戲劇是業餘愛好,他之所以輔導梅劇團有兩種打算:一、是想改革中國戲曲,使之適應國際舞臺的要求,而梅蘭芳的聲名,在國外有影響,所以作為試點。二、根據自己的藝術見解和導演手法,進行一次實踐檢驗。但他的為人不是功利主義者,也不喜歡自我宣傳,所以回國後,沒有寫回憶文章,只是在評論集裡寫過簡短的英文序言,內容是介紹梅劇團在美國受到新聞界的贊助揄揚。

許姬傳:梅蘭芳遊美訪蘇的一段佳話

梅蘭芳訪美演出《天女散花》

 一九三三年,齊如山出版了《梅蘭芳遊美記》,具體述說了遊美動機,籌備經過,以及受到美國人民和僑胞的歡迎的情況。這是一本有文獻價值的書,但提到張彭春幫忙的事卻佔很小篇幅。張彭春之不寫回憶錄,一則避免與齊唱對臺,二來他回國後,忙於自己的教育本職,無暇著書。

 一九三五年梅蘭芳率團應聘訪蘇時,梅先生與馮、吳諸老仍請張彭春同行。當時校務羈身,走不開,經外交部、教育部協商,准假兩月。齊如山擔任籌備,但不參加梅劇團訪蘇,只得另約余上沅同行。事實上,訪蘇比遊美輕鬆得多,首先是經濟上沒有風險,同時有赴美的經驗,成套設備和宣傳品都有舊章可循;另外是蘇聯政府邀請,一切都有照顧,可是張彭春回國後,仍未寫過回憶文章。梅先生曾和我商量要寫一本回憶錄,由於日本發動侵華戰爭而擱置了。他要談的內容是史坦尼斯拉夫斯基、聶米洛維奇·丹欽柯、梅耶荷德對中國戲的看法。

許姬傳:梅蘭芳遊美訪蘇的一段佳話

梅蘭芳與蘇聯戲劇家梅耶荷德等交談,後右為張彭春

 當時,布萊希特尚未享盛名。一直到解放後,有一天,田漢同志對梅先生說:“現在史氏體系之外,還有德國布萊希特體系,在歐洲戲劇界很有影響,他在著作裡!曾提到一九三五年在蘇聯觀摩梅蘭芳的表演,並受到中國戲的影響。”以後,梅先生回憶說:“曾在莫斯科見到此人,並且一起參加座談會,他的觀點與梅耶荷德相似,都是反對照搬生活、日趨僵化的自然主義,試圖打破舊框框,另創新的表演方法。有一次座談時,大家要我便裝表演中國戲的身段,我做了手、眼、身、步的貫串動作,並說明所表達的喜、怒、哀、樂的感情。布萊希特對我說:‘這是演員最難處理的表演,你的精湛表演和卓越才能使我驚歎!’”由此想到,梅蘭芳表演體系,在國際上受到重視,固由於中國戲的特殊組織、形式和代代相承,不斷演進的表演技巧,經梅蘭芳總結、提煉、創造而達到完美的境界,同時由於他團結一切力量,膽大心細,善於辨別精粗美惡等種種因素,才匯成巨流,躋身於世界藝壇之林。這些決非偶然幸致。我記得吳震修先生對他的評價:“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形象而又深刻地道出了梅的成就,其中除藝術之外,還包括立身處世,待人接物。

許姬傳:梅蘭芳遊美訪蘇的一段佳話

梅蘭芳在蘇聯拍攝《虹霓關》片段

 我覺得梅蘭芳先生的精湛藝術造詣,還和他所處的各個時期特殊環境有關,他經歷了封建社會、辛亥革命、軍閥混戰、國民黨統治、抗日戰爭、新中國成立等不同歷史時期,其問還先後赴日本、美國、蘇聯演出,臺下觀眾的不斷變換,促使他的表演也日新月異,不斷昇華。他並不矜才使氣,舉重若輕地度過了層層險灘。我記得他在逝世前三個月對我說:“名利二字對我來說,已經淡極了,但我還想把一生走過的道路,以及對藝術的態度,從電影、錄音、文字各種方式,告訴後來的人,提高他們的思想境界和藝術風格,以無愧乎有幾千年文明歷史的古國。”

 一九八二年三月,梅葆玖、梅葆玥赴港演出梅派名劇,受到出乎意料的歡迎,這固然因為他(她)們是京劇大師梅蘭芳的子女,更重要的是梅葆玖的聲容光彩,能夠引起回憶,名副其實。我想來自各國的觀眾,為了崇仰梅蘭芳先生而欣幸後繼有人,而梅先生一生艱難創業,終於花繁葉茂地延續下去,是文藝界的喜訊。

(《許姬傳藝壇漫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