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秦腔名旦---王天民

秦腔名旦---王天民

王天民(1913-1972)乳名天貴,字子純。原籍陝西岐山,生於陝西咸寧東羊市(今屬西安市碑林區)。1924年入陝西易俗社,初習小生,後改旦角。初出臺演《櫃中緣》即獲成功,12歲即成為易俗社的“臺柱子”。他在花衫技藝上造詣至深,是易俗社繼劉箴俗以後最著名之旦角演員,被觀眾讚譽為“西京梅蘭芳”。

王天民先生天生麗質,身段靈巧,扮相俊美,嗓音甜潤,唱腔柔膩。在1931年出版的《簡明報告書》中稱他“面若漏月,行若浮雲,莊重而不板滯,活潑而不輕佻,喜怒哀樂能合分際。其聲若鶯兒若笙簧,唱工之娓之動聽,為本社歷來所未有。若聲譽之在今日,猶昔日之劉箴俗。”

自14歲時唱紅《櫃中緣》後,他接連主演了《金貞記》《螟蛉案》《蜂蜜計》《復漢圖》《淝水之戰》《還我河山》《頤和園》《蝴蝶杯》《少華山》《黛玉葬花》《奪錦樓》等戲。為秦腔舞臺上塑造了陰麗華、盧鳳英、尹碧蓮、林黛玉等一系列生動的古代婦女形象。

秦腔名旦---王天民

1932年西安《新秦日報》舉辦的“菊部春秋”秦腔演員評比中,王天民名列第一。並刊《王天民專號》,對他的表演藝術進行專題研究和評論。1932、1937年,易俗社兩次去北平演出《蝴蝶杯》《楊貴妃》《山河破碎》《還我河山》等。主演王天民先生得到北平的戲曲界一致好評。在北平演出期間,平、津《全民報》《京報》《大公報》發表評論文章,贊曰“杏眼桃腮,身材合度,嫋娜生姿,蘭芳二十年後,不過如是也”;“天生麗質,聲音尤佳,身段自然美觀,有硯秋之端麗,慧生之嫵媚。”在此期間,王天民先生得到了尚小云、齊如山、荀慧生、馬連良等名家的指點和幫助。北平演出歸來之後,王天民先生在藝術上更上一層樓,聲名益隆,而他對自己要求更嚴,唱腔表演,都達到了熱火純青的程度。在此後的十多年裡,在易俗社的《雙錦衣》《軟玉屏》《宮錦袍》《奪錦樓》《毀桃娘》《盜虎符》等戲中擔任主角,為秦腔觀眾創造了眾多的藝術形象。

1950年王天民先生出席了全國觀摩演出大會,會上給他頒發了獎狀。此後身患重病,無法登臺,長其休養。1962年紀念易俗社五十週年時,應廣大觀眾要求,帶病演出了《洞房》《烤火》《櫃中緣》等戲。文革中,傳統戲禁演,身心受到了極度摧殘,於1972年抱憾離世。肖若蘭、全巧民演出風格受其影響最大。

王天民在四十多年的藝術生涯裡,塑造了一系列不同的藝術形象,這些人物或端莊持重,雍容雅緻;或輕盈浮蕩,嬌巧玲瓏;或氣壯山河,威武凜然;或工雕細膩,悱惻纏綿;都各具特性,惟妙惟肖。他的唱腔珠圓玉潤,行腔自若。王紹獻在《秦腔記聞》中,對王天民有“鸝聲谷鳴,裂帛清脆”之贊。他在表演上嚴謹規範,入情入理,尤其感人的是他的“哭”“笑”技巧。他在代表劇目《洞房》一劇中,幾次人物心緒變化不同的“媚笑”“喜笑”“痴笑”“怒笑”,依照劇情都得到充分的發揮。往往一出臺,一個臺步,一個神情,都能給觀眾以極大地藝術享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