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種植水稻,到了7月底還可以種第二季嗎?為什麼?

常德農村老趙


在七八十年代的時候,在我們華東地區的農村,那時候由於化肥少,生產隊使用的大多是農家肥作底肥。農家肥包括,人畜糞便,城河泥以及種植的花兒草(綠肥)。

化學肥料只有胺水,磷肥和碳胺,肥效單一,當時袁隆平院士的雜交水稻,還沒有問世,由於肥效單一和品種的問題,造成了當時的水稻產量普遍不高,每畝地大約在六七百斤左右,又要上繳國家的統購糧,又要為全隊的老小分囗糧,所以在當時的農村普遍都是通過栽雙季稻來補充糧食缺口的。

那時候是以糧為綱的時代,工業還處在小白階段,根本沒有工業汙染。國家號召以農補工,更沒有象現在那麼多的氣車尾氣排放,所以那時的天空是藍色的,雲朵是白色的,地球回報給我們的是每年的風調雨順。

當時生產隊種植的雙季稻分為兩種:一種是秈稻,另一種是晩梗稻!都是通過提前一個月育秧!因為冬春作物生長慢耐地,而兩季水稻生長的時間也非常地長!所以只能通過提前一個月育秧來彌補時間差。

那時候都是靠純手工種植,絕對沒有機械化作業,速度上又大打折扣,所以在當時的農忙時節都用一個搶字來形容。在當時只要一說雙搶,人人都懂的其中的含義。

記得當時生產隊育早稻秧是在農曆的二月底和三月初,早稻大田移栽是在農曆的四月初!而晚梗育秧都是在農曆的六月初,七月初就開始大田移栽了!早稻是插秧冷,而晚稻是收割冷!一類田和二類田由於要搶種冬春作物,都是按正常收割時間收割的!而由於那時的糧食太過短缺,生產隊絕對不會放過一寸土地,那時每個生產隊都會去填溝成田,由於是新填的,地勢極低,終年積水,只能種水稻,根本種不了冬春作物的小麥和油菜!於是生產隊往往會把低窪田中的水稻留到最後收割。通常都會在霜降節氣之後,那時的霜降節氣一過,氣溫已經達到零度左右,水田內已經結有薄冰了,農民們還得捲起褲腿,赤腳下去撈水稻!當時有多冷,是可想而知的!

但是為了能夠吃飽飯,農民們是幹勁十足,沒有一句怨言!

現如今,袁隆平院士的雜交水稻,創造了水稻產量的奇蹟!再加上各種化肥的使用,產量是越來越高。而人們的生活好了,吃的也少了!人們從當初的吃不飽,到2000年時候的吃得好,再到現如今的追求美味佳餚,從生活水平來看,是達到了顛峰!人們再也不會為了吃不飽穿不暖而煩惱了!所以現在的人們再也沒有了當初的吃苦耐勞的精神支柱了!換句話說就是越來越懶了,再也不會去,也不需要象過去那樣種植雙季稻了……!

本人觀點!


三農問題探討者


你好!我是南疆詩哥,來回答這個問題,就說我那個年代的,我家是南寧農村的,按氣候劃分,傳統上我們村每年可以種兩季水稻,在我印象中,第一季就是在清明前後種植,往往是轟轟烈烈的去種水稻,種到一半就停工去拜山,拜完山又繼續種。七、八月收稻穀,收完第一季稻穀,接種第二季水稻。我們把第一季水稻叫頭糙、第二季叫晚糙。頭糙收割正好碰上暑假,因此我們學生都在家參加搶收,還互相比力氣,看誰割得多、挑得多、種得好。晚糙收割一般在十月底十一月初,當時學校還放兩天假讓我們回家參加勞動,然後再以勞動為主題部置我們寫一篇作文。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的學習生活都很充實很快樂。

後來,慢慢的,慢慢的,鄉親只種第一季,沒有人再種第二季了。秉承“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理念,我和我兄弟姐妹們都通過“考上大學、大專、中專”途徑,跳出“農門”,畢業參加工作後,就沒有回村當農民了。我家就把家中僅有的幾畝田地交給我堂哥來種,而且不收一分租,我們目的是讓堂哥多種一份地,多有一份收成,生活好過一些,不要那麼貧窮。

今年清明我回老家拜山,望著那一片片拋好秧的稻田,我就打聽堂哥種田的事情。我媽說堂哥只種一季,其他時間都外出打工,補貼家用,而且全村的人都是這樣。我瞭解到,村民不種第二種水稻的原因有五:

第一,種田收入低,村民積極性不高。村民認為,種水稻收入低,辛辛苦苦一年到頭,賣稻穀賣米掙不了幾個錢,種第一季維持家庭夠吃就行,寧可去做別,也不願意種第二季。

第二,經濟發達地區需要勞力,給農民提供了很大的就業機會。改革開放不斷深化後,村民都到廣東、深圳、上海等經濟發達地區去打工,打工收入遠比種田種地收入高。物價上漲,生活成本大,謀生壓力大,家庭負擔大,僅僅在家種田種地,已經不滿足生活開支,外出打工變成農民謀生的重要方式,沒有人再願意留在家裡老老實實種田種地了。也只有等村民接近五十、六十歲,外面打工不要他們了,他們才回到村裡做農活,而且也僅做力所能及的農活。

第三,缺少勞動力。村民中、壯勞力都外出務工,家裡只剩老弱病殘群體,沒有體力和能力去種第二季水稻。在留守在家的婦女、老人能做多少算多少,不種也可以,家裡又不缺吃不缺穿的。有的農戶連第一季都不種了,寧可象機關幹部一樣到街上買米吃。

第四,長期外出務工,衍生了不一樣的農民子弟。農民外出打工是從八十年興起九十年代盛行的,時歷四十多年了,按20年為一代算,農民外出打工已經進入第三代了,一代接一代,生生不息。成長起來的子輩孫輩從大學、大專、中專等院校畢業後就去打工,有的連高中、初中都沒有唸完也出去打工。他們少年離家,終年不回,有的幾年才回一次,早就沒有做農民的感覺,連種水稻、種地等農活都不會做了。他們外出務工後,都想留在城市買房子結婚生子,不願意再回村當農民,只有那些在外面混不好或混不下去的人才回到村裡,而且這類人眼高手低,習慣享受城市生活,也不甘心種田種地。有的人對種田種地沒有興趣,還養成好吃懶做,吃喝賭博,偷雞摸狗,敗壞鄉風。因此,農村出現兩個尷尬的局面,一是農民子弟不會做農活,就象老鼠的兒子不會打洞一樣令人覺得新奇;二是農田旱地丟荒,特別地處偏僻、品相不好的地塊幾乎是無人問津。

       第五,土地流轉。在當地政府主導下,充分保護農田耕地使用,保障國家糧食生產安全,引進經營主體進村進屯承包開發閒置土地。那些長期在外務工無閒暇顧及農活的村民都願意把土地租給經營主體經營,既斷了他們的後顧之憂,安心在外務工,又多掙一份收入。

         可喜的是,現在我國上下正在實施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偉大工程,著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農村正逐步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到處都是舊貌換新顏,山青水秀、風景如畫,比比皆是。特別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個總要求,實施“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五個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人才是鄉村振興的基本保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給創業發展、安排就業、人才使用等方面提供很多很大的機會和空間。現在農村迎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鄉村產業逐步興旺發展,將吸引越來越多的農民工返鄉創業。到今年底,鄉村振興要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

         以上僅是我個人看法,如有說得不對,請多多見諒和指導。








南疆詩哥


過去在咱們農村,種植水稻一般情況下分為早晚稻兩季,早稻田一般情況下在四月底,五月一號完成了,而種植晚稻的時間在七月底,八月一號要完成的,所以,你在到了七月底的時候,是還可以種植第二季水稻的。

農封種植水稻,到了七月底為什麼可以種植笫二季呢

在咱們農村,到了七月底種植第二季水稻,一般情況下都屬於晚稻,種植時間一般情況下都是六月底育秧,秧齡期一個月,不能推遲,如果你把秧齡期推遲了的話,到了八月份的時候再去插秧,秧苗就會超期拔節在秧田裡生長了,會影響到禾苗在大田的產量低。

再一個如果你超過了30天的晚稻秧齡期,禾苗在大田裡就會影響到禾苗的發蔸分藥,會造成禾苗抽節,抽穗揚花較早,而且抽穗出來的禾苗穀粒較少,只有正常扦秧期間穀粒的一半了。

再者如果你選用八月份的時候,再去種植第二季水稻的話,會影響到禾苗的生長髮育期所需要的溫度低,造成第二季水稻抽穗揚花期,所抽出來的穀粒秕穀多,產量低,因為你八月份的時候種植第二期水稻,水稻的生長髮育期需要三個月,你八月份種植第二季水稻的話,必須要等到十一月份才能夠收割,而到了十一月份的時候,氣溫已經進入了冬季,已經不適合於種植水稻的時間與溫度了,縱然是你水稻已經抽穗揚花灌漿,穗上的秕穀多,爛粒多,產量低。

所以,七星老農個人認為,農村種植水稻,到了七月底的時候,正是種植第二季水稻的時候,這時候種植的水稻,由於外界溫度高,發苗分櫱率高,產量同樣的也高,再加上你十月底收割了晚稻以後,還可以在田裡種植一些油菜',白菜作為冬種作物來增加自己的收入。大家認為呢?歡迎大家都發表評論!

[熱愛生活,喜歡交流,請大家多多關注七星老農回答,不勝感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