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愁題材加入喜劇手法《廉錦楓》描述市井俚俗的仁義禮信唯善爲寶

取材於清代李汝珍小說《鏡花緣》的梅派名劇《廉錦楓》,是上世紀20年代初由齊如山執筆編寫,專為梅蘭芳大師量身定做的劇目。故事內容為:武則天時候,廉錦楓生長在君子國,因母親生病思食海參,於是自己練就水性,潛海撈參,孝奉老母,不幸被青邱國的漁人網得,縛於船頭,竟要將她典賣。幸遇來自大唐的讀書人唐敖。唐敖因科舉落地心情鬱悶,隨其妻弟林之洋泛海出遊。唐敖憐惜清貧孤女,當即出銀贖救。廉錦楓得以重返大海,後刺蚌得珠,回報救命恩人。《廉錦楓》是小說作者孝女理想的化身。齊如山、梅蘭芳通力把它搬上京劇舞臺,寓意深刻,審美高妙。突出了一個“孝”字,弘揚了一個“仁”字,把小說作者超越現實對人性理想化的追求,以載歌載舞的京劇表現形式呈現於舞臺。

悲愁題材加入喜劇手法《廉錦楓》描述市井俚俗的仁義禮信唯善為寶

.

悲愁題材加入喜劇手法《廉錦楓》描述市井俚俗的仁義禮信唯善為寶

這出戏是梅蘭芳30歲之前的作品,唱唸做舞俱佳,頗見功力。重點場次有:“奉萱”、“探海”、“遇救”、“刺蚌”。既體現了廉錦楓這位年僅十四歲的妙齡少女在父亡、母病、弟年幼的艱難環境中取參救母的體貼孝順,又表現了市井民俗的仁義禮讓;反襯彰顯出仗義行俠、知恩圖報、愛民廉政、唯善為寶等君子風範。寓教於樂,很有情趣。劇中廉錦楓刺蚌得大珍珠一顆,奉與唐敖報救命之恩,唐敖勸其敬獻給國王以沾沐殊恩。廉錦楓卻說:我國國王向有禁令,臣民如將寶珠獻進,非但燒燬寶物,還要將進寶之人治罪。國門大書“唯善為寶”就是此意。還有在布攤前,劉義見到慕仁,兩個人一個買一個賣。賣的減示低開,買的嫌太便宜,不好意思拿大塊的布,只是挑了一小塊。如此謙讓,也只有君子國才有哦!瞧一瞧,這可是上世紀20年代的作品呀!宣揚的是仁義禮讓,講究的是禮讓不爭。

悲愁題材加入喜劇手法《廉錦楓》描述市井俚俗的仁義禮信唯善為寶

.

悲愁題材加入喜劇手法《廉錦楓》描述市井俚俗的仁義禮信唯善為寶

梅派的動作設計,向來優美獨特:“以意隨形,行而有序;形神兼備,風骨合一”。劇本本身給予了充分的場景描述,梅大師可以合理地運用西皮散板、二六、慢板、原板、南梆子等各種板式來體現不同場景、心境。還加入了二胡和海笛的演奏,更賦予了梅大師足夠的表演空間,也因此產生了優美的“探海”之舞和“刺蚌”雙人舞。一根揮灑的魚竿,一身幹練的漁家少女裝扮,手眼傳神的表演生動細膩,觀眾如同看見那大海、藍天、沙鷗、白鷺,達到了意境合一的藝術效果。尤其當南梆子優美的過門起範兒時,一個俏麗的轉身拉起魚竿,一聲小鑼,揮竿揚線、鉤取海參的這個造型,腳踏滔滔海浪,眺望茫茫海天,亭亭玉立的身材,清純脫俗的氣質,傳達出梅派藝術高雅浪漫的舞臺神韻,身上全是戲!

悲愁題材加入喜劇手法《廉錦楓》描述市井俚俗的仁義禮信唯善為寶

最精彩的重頭戲就是“刺蚌”一場,其中的反二黃板式“為孃親哪顧得微軀薄命”是首次在旦角唱腔中出現,在雙人舞高潮中運用了加入海笛的“將軍令”伴奏,這是徐蘭沅、王少卿演奏藝術與梅蘭芳表演藝術的完美結合。忽而如行雲流水,忽而又激情澎湃,處處體現著京劇虛擬藝術的高深奧妙之美!二十多年前的青京賽上,李勝素和她的老師——梅蘭芳入室弟子劉元彤先生,曾把這段劇中精華挖掘整理,呈現在首都舞臺。她那甜美的扮相,俏麗的身姿,脆亮的嗓音,深深打動了觀眾,也讓觀眾記住了“李勝素”三個字。至今活靈活現,歷歷在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