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扎嘴兒”說到,老北京“八不語”

從“扎嘴兒”說到,老北京“八不語”


相信大多數人對“扎嘴兒”

是又愛又恨


愛的是,玲瓏剔透確實好看

恨的是,叫起來呲啦呲啦,難聽的要死!

像過去,走街串巷,磨剪子、戧菜刀的商販

手中搖晃的大鐵片子······


從“扎嘴兒”說到,老北京“八不語”

沒有電喇叭的年代,除了吆喝聲

磨剪子,戧菜刀的

往往還隨身帶著一件“法寶”

一串用繩穿起來的大鐵片

俗名“掛鐮


搖晃起來,呲啦呲啦

在北方夏日,中午的衚衕裡

伴著,“磨剪子嘞,戧菜刀嗷~”的吆喝聲

傳的老遠·····


從“扎嘴兒”說到,老北京“八不語”

說來也怪!印象中,磨剪子磨刀的手藝人

總是大夏天,睡午覺的時候出來

也許是季節的原因

迷迷瞪瞪,似睡非睡間聽到,並不覺得煩躁

反倒是覺得,一切安好,可以繼續睡覺


從“扎嘴兒”說到,老北京“八不語”

鼓翅鳴螽、俗稱姐兒,吉兒,扎嘴兒

體型嬌小娟秀,翅薄寬大呈半透明

翅脈清晰可風,如婦人紗裙,故有“姐兒”之美稱

叫聲:“喳、喳、喳、喳”北方叫“扎嘴兒”


扎嘴叫,有兩大特點:

一、難聽

二、太貧

一旦開叫,沒日沒夜,沒完沒了!


本叫扎嘴,實在難聽的要命


前年弄了只,呲啦呲啦,叫個沒完~~

大半夜忍無可忍,逼著我爬起來

連蟲帶罐,直接扔窗戶外頭

不叫了,再拿進來

還怕它死灰復燃,只好

貼著窗戶根,凍了它一宿~


不管別人喜不喜歡!

我個人,負責任的說

扎嘴不點藥,壓根沒法玩!


點了藥的,雖然沒出小狗叫,好歹也能聽

去年寫“黑金鐘”的時候,提到了“喚頭”


從“扎嘴兒”說到,老北京“八不語”

從“扎嘴兒”說到,老北京“八不語”

喚頭,剃頭匠手中類似音叉的響器


今天就著扎嘴,說說老北京小商販手中的“響器”

“響器”指的就是,小商販代替吆喝的,發聲工具

現在有時候,說這把葫蘆的型好,型正

也會誇是把“響器”


說到吆喝,估計愛聽相聲的都很熟悉

香菜、辣青椒、勾蔥、嫩芹菜、扁豆、茄子、黃瓜、架冬瓜、賣大海茄、賣蘿蔔、胡蘿蔔、扁蘿蔔、嫩芽的香椿、蒜兒來、好韭菜。


但過去,並不是所有商販,都吆喝

如:行醫的、剃頭的、鋦碗的、鞝鞋的、賣撣子的、劁豬的、修腳的和粘扇子的

這八種行當,俗稱“八不語”


齊如山先生編著的《故都市樂圖考》

對此有專門記述


從“扎嘴兒”說到,老北京“八不語”

梅蘭芳先生與齊如山先生


此書對民國時期北京小商販使用的

40種響器進行了詳細說明


這些響器發出的標誌性的叫賣聲

形成了特有的老北京,

市井生活交響曲

而且不光是咱北京,全國各地

也都有相應的“響器”


隨著時代發展~

遊商小販,越來越少

一方面,足不出戶,電商滿足了大部分生活需求

另一方面,城管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小販遊商,偷偷摸摸,東躲西藏還來不及

哪還敢?大張旗鼓的叮了當啷的,瞎嘚瑟!


因此這些個響器

也註定要退出歷史舞臺

只存在於民俗博物館,或人們的記憶中


接下來,就挑幾樣有代表性的

跟大家分享分享······


從“扎嘴兒”說到,老北京“八不語”

,理髮匠用的簧又稱“喚頭”

俗名稜子,宋代就有,清代曾被作為樂器記載。

在老北京的衚衕裡常見到剃頭匠手裡拿著“喚頭”,肩上挑著擔子,擔子一頭是小火爐,另一頭是剃頭工具,“剃頭挑子一頭熱”就是這麼來的。剃頭匠手中拿的“喚頭”不時發出“嗡嗡”的聲響,於黑金鐘/馬蛉的叫聲極為相似~


從“扎嘴兒”說到,老北京“八不語”

(táo)俗語“貨郎鼗”

又叫貨郎鼓,是賣百貨的商販使用的響器。“貨郎鼗”的使用已有2000多年。“貨郎鼗”上方的雲鑼與鼗合奏出的動靜非常動聽悅耳。

從“扎嘴兒”說到,老北京“八不語”

鐵拍板,是磨剪磨刀的商販使用的響器

俗名“

卦連”。唐書《禮樂志》中記載其作為樂器逐漸不被使用,而作為響器一直傳到今天。

從“扎嘴兒”說到,老北京“八不語”

大鼗(táo)俗名“大搖鼓”

是賣布和賣木炭的商販使用的響器。宋《陳暘樂書》中對大鼗的用途及外形和聲音都有描述。上世紀20年代,北京一般人家

冬季取暖多用炭生火。賣炭的商販木炭筐,邊走邊吆喝:“約零炭來!”同時還搖晃大搖鼓,發出“砰砰”的聲音。

從“扎嘴兒”說到,老北京“八不語”

虎撐子,是賣藥遊醫,使用的響器

來源於西藏,僧人叫它“

引魂鈴”,又叫鐲子鈴鐺,北京人有時叫做“鐲子”,因其像手鐲。此鈴是以帶有圓孔的銅片翻卷打成的圓環,比鐲子略小,環內裝幾顆鐵製小圓珠,外面留有一條縫,也有鐵製虎撐子。遊醫以食指、中指、無名指伸入鈴中間的孔內,手臂搖動,小圓珠便發出一連串的鈴聲,隨走隨搖。

從“扎嘴兒”說到,老北京“八不語”

銅點俗稱“點子”

是民國時期算命占卜者使用的響器。這種響器到今天已經絕跡。

從“扎嘴兒”說到,老北京“八不語”

小鼓是一種常見的樂器

小鼓是收買人家舊物的小販使用的響器。這種小鼓的商販,走街串巷入戶專門收購古玩珠寶、金銀首飾等小件物品,人們稱之為“打鼓的”。

從“扎嘴兒”說到,老北京“八不語”

是常見的一種樂器

舊時,京城耍猴人常使用鑼,他們用綁布頭兒的木棍敲鑼沿街招攬觀眾。衚衕裡吹糖人的手藝人也使用鑼作為叫賣的響器。

從“扎嘴兒”說到,老北京“八不語”

雲鑼俗名“鈴子”

使用這種響器的小販被稱為搖鈴子。雲鑼多為賣針線的小販所使用。元史《禮樂志》記載:“雲襖璈以銅製,為小鑼十三面,同一木架。”清朝名曰云鑼,以十面為一架,按此推算雲鑼一面為一架

。民國時期,賣針線的小販肩背木箱,箱子裡放著各種顏色的棉線以及裁縫用的頂針等物品,手搖雲鑼招攬生意。

從“扎嘴兒”說到,老北京“八不語”

梆子很常見的木製響器

多是賣油、愛窩窩、江米涼糕、甑爾糕等食品的商販使用,河北一帶賣豆腐腦的也用“梆子”招攬生意

。大梆子則用於更夫打更,過去京城夜裡鐘樓敲了定更禁止行人走路,晚上七時以後,手敲梆子的更夫就出來,邊敲邊喊:“平安無事嘍。”

這兩天,朋友圈,和微信群被“武漢”刷屏了

既然大過年,攤上這事,走親訪友,能免則免吧!

好在咱們家裡有,花鳥魚蟲相伴,也不寂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