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扎嘴儿”说到,老北京“八不语”

从“扎嘴儿”说到,老北京“八不语”


相信大多数人对“扎嘴儿”

是又爱又恨


爱的是,玲珑剔透确实好看

恨的是,叫起来呲啦呲啦,难听的要死!

像过去,走街串巷,磨剪子、戗菜刀的商贩

手中摇晃的大铁片子······


从“扎嘴儿”说到,老北京“八不语”

没有电喇叭的年代,除了吆喝声

磨剪子,戗菜刀的

往往还随身带着一件“法宝”

一串用绳穿起来的大铁片

俗名“挂镰


摇晃起来,呲啦呲啦

在北方夏日,中午的胡同里

伴着,“磨剪子嘞,戗菜刀嗷~”的吆喝声

传的老远·····


从“扎嘴儿”说到,老北京“八不语”

说来也怪!印象中,磨剪子磨刀的手艺人

总是大夏天,睡午觉的时候出来

也许是季节的原因

迷迷瞪瞪,似睡非睡间听到,并不觉得烦躁

反倒是觉得,一切安好,可以继续睡觉


从“扎嘴儿”说到,老北京“八不语”

鼓翅鸣螽、俗称姐儿,吉儿,扎嘴儿

体型娇小娟秀,翅薄宽大呈半透明

翅脉清晰可风,如妇人纱裙,故有“姐儿”之美称

叫声:“喳、喳、喳、喳”北方叫“扎嘴儿”


扎嘴叫,有两大特点:

一、难听

二、太贫

一旦开叫,没日没夜,没完没了!


本叫扎嘴,实在难听的要命


前年弄了只,呲啦呲啦,叫个没完~~

大半夜忍无可忍,逼着我爬起来

连虫带罐,直接扔窗户外头

不叫了,再拿进来

还怕它死灰复燃,只好

贴着窗户根,冻了它一宿~


不管别人喜不喜欢!

我个人,负责任的说

扎嘴不点药,压根没法玩!


点了药的,虽然没出小狗叫,好歹也能听

去年写“黑金钟”的时候,提到了“唤头”


从“扎嘴儿”说到,老北京“八不语”

从“扎嘴儿”说到,老北京“八不语”

唤头,剃头匠手中类似音叉的响器


今天就着扎嘴,说说老北京小商贩手中的“响器”

“响器”指的就是,小商贩代替吆喝的,发声工具

现在有时候,说这把葫芦的型好,型正

也会夸是把“响器”


说到吆喝,估计爱听相声的都很熟悉

香菜、辣青椒、勾葱、嫩芹菜、扁豆、茄子、黄瓜、架冬瓜、卖大海茄、卖萝卜、胡萝卜、扁萝卜、嫩芽的香椿、蒜儿来、好韭菜。


但过去,并不是所有商贩,都吆喝

如:行医的、剃头的、锔碗的、绱鞋的、卖掸子的、劁猪的、修脚的和粘扇子的

这八种行当,俗称“八不语”


齐如山先生编著的《故都市乐图考》

对此有专门记述


从“扎嘴儿”说到,老北京“八不语”

梅兰芳先生与齐如山先生


此书对民国时期北京小商贩使用的

40种响器进行了详细说明


这些响器发出的标志性的叫卖声

形成了特有的老北京,

市井生活交响曲

而且不光是咱北京,全国各地

也都有相应的“响器”


随着时代发展~

游商小贩,越来越少

一方面,足不出户,电商满足了大部分生活需求

另一方面,城管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小贩游商,偷偷摸摸,东躲西藏还来不及

哪还敢?大张旗鼓的叮了当啷的,瞎嘚瑟!


因此这些个响器

也注定要退出历史舞台

只存在于民俗博物馆,或人们的记忆中


接下来,就挑几样有代表性的

跟大家分享分享······


从“扎嘴儿”说到,老北京“八不语”

,理发匠用的簧又称“唤头”

俗名棱子,宋代就有,清代曾被作为乐器记载。

在老北京的胡同里常见到剃头匠手里拿着“唤头”,肩上挑着担子,担子一头是小火炉,另一头是剃头工具,“剃头挑子一头热”就是这么来的。剃头匠手中拿的“唤头”不时发出“嗡嗡”的声响,于黑金钟/马蛉的叫声极为相似~


从“扎嘴儿”说到,老北京“八不语”

(táo)俗语“货郎鼗”

又叫货郎鼓,是卖百货的商贩使用的响器。“货郎鼗”的使用已有2000多年。“货郎鼗”上方的云锣与鼗合奏出的动静非常动听悦耳。

从“扎嘴儿”说到,老北京“八不语”

铁拍板,是磨剪磨刀的商贩使用的响器

俗名“

卦连”。唐书《礼乐志》中记载其作为乐器逐渐不被使用,而作为响器一直传到今天。

从“扎嘴儿”说到,老北京“八不语”

大鼗(táo)俗名“大摇鼓”

是卖布和卖木炭的商贩使用的响器。宋《陈旸乐书》中对大鼗的用途及外形和声音都有描述。上世纪20年代,北京一般人家

冬季取暖多用炭生火。卖炭的商贩木炭筐,边走边吆喝:“约零炭来!”同时还摇晃大摇鼓,发出“砰砰”的声音。

从“扎嘴儿”说到,老北京“八不语”

虎撑子,是卖药游医,使用的响器

来源于西藏,僧人叫它“

引魂铃”,又叫镯子铃铛,北京人有时叫做“镯子”,因其像手镯。此铃是以带有圆孔的铜片翻卷打成的圆环,比镯子略小,环内装几颗铁制小圆珠,外面留有一条缝,也有铁制虎撑子。游医以食指、中指、无名指伸入铃中间的孔内,手臂摇动,小圆珠便发出一连串的铃声,随走随摇。

从“扎嘴儿”说到,老北京“八不语”

铜点俗称“点子”

是民国时期算命占卜者使用的响器。这种响器到今天已经绝迹。

从“扎嘴儿”说到,老北京“八不语”

小鼓是一种常见的乐器

小鼓是收买人家旧物的小贩使用的响器。这种小鼓的商贩,走街串巷入户专门收购古玩珠宝、金银首饰等小件物品,人们称之为“打鼓的”。

从“扎嘴儿”说到,老北京“八不语”

是常见的一种乐器

旧时,京城耍猴人常使用锣,他们用绑布头儿的木棍敲锣沿街招揽观众。胡同里吹糖人的手艺人也使用锣作为叫卖的响器。

从“扎嘴儿”说到,老北京“八不语”

云锣俗名“铃子”

使用这种响器的小贩被称为摇铃子。云锣多为卖针线的小贩所使用。元史《礼乐志》记载:“云袄璈以铜制,为小锣十三面,同一木架。”清朝名曰云锣,以十面为一架,按此推算云锣一面为一架

。民国时期,卖针线的小贩肩背木箱,箱子里放着各种颜色的棉线以及裁缝用的顶针等物品,手摇云锣招揽生意。

从“扎嘴儿”说到,老北京“八不语”

梆子很常见的木制响器

多是卖油、爱窝窝、江米凉糕、甑尔糕等食品的商贩使用,河北一带卖豆腐脑的也用“梆子”招揽生意

。大梆子则用于更夫打更,过去京城夜里钟楼敲了定更禁止行人走路,晚上七时以后,手敲梆子的更夫就出来,边敲边喊:“平安无事喽。”

这两天,朋友圈,和微信群被“武汉”刷屏了

既然大过年,摊上这事,走亲访友,能免则免吧!

好在咱们家里有,花鸟鱼虫相伴,也不寂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