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真“恨”麼?清太祖努爾哈赤的“七大恨”

《康熙王朝》裡周培公去世,在大清地圖下,千古一帝愛新覺羅·玄燁為其守靈,而後在眾臣面前講解回憶太祖皇帝努爾哈赤的“七大恨”,其用意不言自明,稱沒有先祖爺的七大恨詔書,就沒有大清今天局面。

是真“恨”麼?清太祖努爾哈赤的“七大恨”

呈上七恨詔書:

我之祖父,未嘗損明邊一草寸土,明無端起釁邊陲,害我祖父,此恨一也;

明雖起釁,我尚修好,設碑立誓,凡滿漢人等,無越疆土,敢有越者,見即誅之,見而顧縱,殃及縱者,詎明覆渝誓言,逞兵越界,衛助葉赫,此恨二也;

明人於清河以南,江岸以北,每歲竊逾疆場,肆其攘奪,我遵誓行誅,明負前盟,責我擅殺,拘我廣寧使臣綱古裡方吉納,脅取十人,殺之邊境,此恨三也;

明越境以兵助葉赫,俾我已聘之女,改適蒙古,此恨四也;

是真“恨”麼?清太祖努爾哈赤的“七大恨”

柴河三岔撫安三路,我累世分守,疆土之眾,耕田藝谷,明不容留獲,遣兵驅逐,此恨五也;

邊外葉赫,獲罪於天,明乃偏信其言,特遣使遺書詬言,肆行凌辱,此恨六也;

昔哈達助葉赫二次來侵,我自報之,天既授我哈達之人矣,明又擋之,脅我還其國,己以哈達之人,數被葉赫侵掠,夫列國之相征伐也,順天心者勝而存,逆天意者敗而亡,豈能使死於兵者更生,得其人者更還乎?天建大國之君,即為天下共主,何獨構怨於我國也?今助天譴之葉赫,抗天意,倒置是非,妄為剖斷,此恨七也!

是真“恨”麼?清太祖努爾哈赤的“七大恨”

簡單的說七大恨:

(1)害祖父

明朝無故殺害努爾哈赤父、祖;

(2)發兵挑釁

明朝偏袒葉赫、哈達,欺壓建州;

(3)負盟約

明朝違反雙方劃定的範圍,強令努爾哈赤抵償所殺越境人命;

(4)搶女

葉赫由於得明朝的支持,背棄盟誓,將其“老女”轉嫁蒙古;

(5)逐百姓

明當局逼迫努爾哈赤退出已墾種之柴河、三岔、撫安之地,不許收穫莊稼;

(6)侮辱

明朝就信任外賊他們所說的,特地派來使臣送信給我,信中對我們大肆辱罵,挑釁這是第六恨。

(7)阻擋還擊

明朝不但不幫助我們抵擋外敵,反而是阻擋我們抵擋外敵,讓我們的領地被其侵佔。

先說第一恨。殺其父、祖是事實,但是戰亂中之中的誤殺,不是蓄意殺害,事後明廷即承認是誤殺,並送還屍體,給予敕書三十道。

第二恨為明朝違誓出邊“護衛葉赫”,難以成立。建州與明遼東守臣立碑刻誓,僅僅是指雙方不要越界,並不是規定明兵不能越過邊境一步,須知,努爾哈赤管轄的建州地區,也是大明的轄地,明兵當然可以進入女真地區,明朝為什麼要出兵邊外,援助葉赫?顯然,明朝政府介入是為了平衡雙方勢力,並非是存心偏袒葉赫。

第三恨,明朝有負自己定下的盟約,他們捉了我們得人,在邊境將他們殺死,這這件事確實是明朝理虧,確係欺人太甚,實為大恨。

第四恨,明遣兵出助葉赫,致使努爾哈赤已聘之女轉嫁與蒙古。已聘之女,不能迎娶到家,反而被悔婚,這當然是一大恨事。但是這怪不得明朝。葉赫納林布祿之所以悔婚,是因為殺父之仇。九部聯軍失敗時,葉赫索要遺體,努爾哈赤竟將屍體剖為兩半,僅歸還一半與葉赫,如此不共戴天之仇,焉能不報?因此,這一恨,也是努爾哈赤強加給明朝的。

第五恨為明朝不許收割柴河、三岔口、撫安三路莊稼,此恨與事實出入也很大。所謂柴河等地,原來都是哈達王臺、蒙格布祿轄區,努爾哈赤滅哈達後,就遣派耕種哈達舊地。但是,明朝不承認建州滅哈達的行動,認為這是叛逆不法行為,而且因為這些地方鄰近葉赫,易起爭端,威脅葉赫安全,威脅明境安全,故一直不許建州人員往種收割。就此而論,這個不許收谷的第五恨,又是強詞奪理,缺乏根據,難以成立。

第六恨為偏聽葉赫之言,遣人侮辱建州,此事指的萬曆帝責令建州退地退兵,不要耕墾哈達之地,不要攻打葉赫。努爾哈赤將此事列為明朝對他欺凌侮辱的切齒大恨,其理由似乎不太充分。

第七很為明朝責令建州退還哈達,恢復其國,偏袒葉赫,此事前面已經講過,根本談不上什麼恨。

是真“恨”麼?清太祖努爾哈赤的“七大恨”

總之,努爾哈赤所謂明帝欺人太甚的“七大恨”,只有第三恨,明朝全無道理,第一恨殺、祖之仇,明朝應負其責,但不是無故蓄意殺害,而是誤殺,並且明朝也承認其過,有所撫卹和封賞。其他五恨,理由都不充分。

1618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祭告天地,宣佈不承認於明朝的附屬關係,起兵反明。

這七大恨先不說哪條是真哪條是假,但它每一恨直指明朝,又拉起了建州女真對葉赫的仇恨。可以算是非常振奮人心的誓師大會發言了,對於鼓動士兵,提高士氣有很好的幫助。每一恨都是對明朝的指責。也將自己放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弱化他臣子反叛君主的色彩。

名正則言順,封建社會歷朝歷代更換迭代,總要找好理由,出兵也得師出有因。怎耐大明王朝衰敗,氣數將盡,也就有了努爾哈赤的七恨詔書。

強者王,敗者寇,面對蒼生,我得有個出兵伐明的藉口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