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努爾哈赤”生死存亡之戰,四十七萬明軍,為何全軍覆滅?

縱觀古往今來戰例,凡是大規模兵團交戰,兵家都傾向於"四面圍殲"或"分進合擊的作戰方式。

一般而言,交戰兵力較弱的一方,則會巧妙地運用有利的地形,靈活機動作戰,分頭並進穿插迂迴於敵軍諸部之間的空隙,集結所部的優勢兵力,逐個打擊或殲滅。

明朝萬曆年間,後金政權與大明已是明顯的敵對者,雙方在遼東地區頻繁發生戰爭,各有勝敗。

而發生於大明王朝萬曆後期的薩爾滸之戰,就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

決定“努爾哈赤”生死存亡之戰,四十七萬明軍,為何全軍覆滅?

薩爾滸之戰,發生在公元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間,明朝與後金政權為了奪取遼東地區的實際控制權,而發生的一場關鍵性的戰役。

此戰中,後金政權的統帥努爾哈赤集結全部的軍事力量,將明軍逐個擊破,最後一舉打敗了明軍四路圍攻的戰略。

人盡皆知,努爾哈赤在東北地區創建後金政權後,也就意味著其成為明朝統治者的頗為重要的一個競爭對手,也是一個最致命的威脅。

公元1618年(明萬曆四十六年)間,努爾哈赤揮師南下,先後攻陷了撫順、清河(遼寧撫順附近)等地,大明王朝舉國震撼。

所以,明神宗皇帝朱翊鈞經過深思熟慮,委派楊鎬出任左侍郎兼僉都御史經略遼東,全面負責遼東地區的一切軍政事務,同時,為以絕後患,決意傾舉國之力消滅後金政權,併力求一戰而殲滅之。

決定“努爾哈赤”生死存亡之戰,四十七萬明軍,為何全軍覆滅?

公元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間,明朝大軍戰備籌備工作一切就緒,遂以金朝政權的都城"黑禿阿喇"(遼寧新賓滿族自治縣)為核心打擊目標,四路大軍一起進攻、合擊圍殲,妄想一舉圍殲後金。

明朝大軍的戰略計劃是:

1、明軍左翼中路軍,由杜松軍團的三萬人為主攻部隊,經由遼寧瀋陽走撫順東,沿著蘇子河谷自西面殺向努爾哈赤的大本營,杜松軍團的西路大軍則是明朝滅金的作戰主力,戰鬥力最盛。

2、明軍右翼中路軍,由李如柏軍團的二萬五千人,經由清河堡(遼寧本溪縣北部清河城))走鴉鶻關(遼寧新賓附近的三道關),由西南面進攻,主攻努爾哈赤大本營興京老城為目標,又稱之為南路軍;

3、明軍左翼北路軍,由馬林軍團的一萬五千人會合葉赫兵,經由遼寧開原走三岔兒堡(遼寧撫順北),一直沿著渾河上游地區北上,形成南北夾擊之勢,又稱謂北路軍;

4、明軍右翼南路軍,由劉鋌軍團的二萬人與朝鮮兵會合之後,經由遼寧寬甸口走董家江(吉林渾江)一路北上,向後金大本營的東南面發動攻擊,按照作戰總指揮楊鎬的部署,劉鋌軍團則是誘敵之軍。

同時,又命令延綏總兵官秉忠統御所部屯駐於遼陽,為滅金之戰的預備力量,李光榮率所部明軍守禦在廣寧,以保障後方及糧道的暢通。

決定“努爾哈赤”生死存亡之戰,四十七萬明軍,為何全軍覆滅?

左侍郎兼僉都御史楊鎬則親自鎮守於瀋陽為思路攻擊明軍的軍事總指揮。

得知明軍兵分四路來攻的消息後,努爾哈赤的決策是:

"南北兩路皆山險,且遠敵不能即至,宜先敗其中路之兵。"

由此,努爾哈赤明確地判斷出杜松軍團是進攻的主力部隊,因而採取了"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逐路擊破的戰略部署。

據此,努爾哈赤集中八旗主力於赫圖阿拉附近,準備伺機殲滅來犯之敵。  

杜松軍團於同年二月二十九日,出撫順關,一路急進,三月初一大軍到達薩爾滸山附近,杜松將大軍一分為二,以精銳主力兩萬屯駐於薩爾滸山大營,自己則親率萬餘人渡河強攻地勢險峻的吉林崖。

但是,由於杜松軍團行軍進展過快,已成孤軍深入之勢,成了努爾哈赤囊中之物。

看到杜松軍團這種孤軍深入的超常規戰法,努爾哈赤命令調大貝勒代善、四貝勒皇太極等大將帶著所部旗兵增援僅有百餘女真士兵駐守的吉林崖,令二旗兵迂迴迎戰,不可力戰,自己則親自率領剩餘的六部旗之兵力全力圍攻薩爾滸山的明軍大營,結果就是明朝大軍慘敗。

決定“努爾哈赤”生死存亡之戰,四十七萬明軍,為何全軍覆滅?

努爾哈赤在圍殲薩爾滸山的明軍大營後,隨即率大軍回師與二旗兵合而為一,集結八旗之優勢兵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前後夾攻杜松軍團,這種攻其不備的打法,竟然將杜松軍團的三萬人一網打盡。

明朝左翼的馬林軍團於三月二日夜,行軍至尚間崖(遼寧撫順哈達)附近,在獲悉杜松軍團失利的情報後,縮手縮腳、懼敵不前,故分兵駐守。

馬林軍團將所部兵力分別駐守三地:一處駐紮在斡琿鄂謨(遼寧撫順大夥房水庫)一帶;一處安營紮寨於斐芬山;自己親率明軍主力屯駐尚間崖(遼寧撫順富爾哈附近),並命令環繞大營挖掘內外三層壕溝,將火器火炮置於壕外,又以騎兵殿後,部署了就地防禦的戰術安排。

三日晨,努爾哈赤集結優勢兵力,移兵北進,一路向尚間崖(遼寧撫順富爾哈附近)襲來。

努爾哈赤將八旗兵一分為二,一路則由四貝勒皇太極帶領,直逼斡琿鄂謨;一路以自己統帥,大貝勒代善為前軍先鋒殺向尚間崖。

女真大軍乘馬林軍團分兵駐守防禦所遺留的空隙,則實施了逐點圍擊、前後合圍的打法,擊潰以逸待勞的馬林軍團,馬林孤身逃遁開原,葉赫兵見勢不妙,也不戰後撤。

後金政權隨後又在斐芬山圍殲了駐守於此地的明軍,至此,馬林軍團也步入了杜松軍團全軍覆沒的後塵。

決定“努爾哈赤”生死存亡之戰,四十七萬明軍,為何全軍覆滅?

努爾哈赤在徹底殲滅杜松、馬林軍團後,遂將劉綎軍團作為下一個重點打擊目標,親自統御八旗兵主力,快馬加鞭南下奔襲赫圖阿拉(遼寧新賓老城)。

劉蜓軍團於二月二十五日,自寬甸出發,向赫圖阿拉行軍,因為沿線山路凹凸陡峭,加上努爾哈赤又設置三道路障,分兵阻險,行軍十分困難。

雖說,沿途擊潰了屯守於諸邊寨的女真兵,但是,在劉綎軍團抵達富察(遼寧寬甸附近)時,已是三月初四。

由於,劉鋌軍團尚未獲悉馬林軍團與杜松軍團以全軍覆滅,依舊按照既定的計劃行軍。

所以,努爾哈赤在圍殺馬林軍團後,馬不停蹄地揮兵南下。

同時,命令八旗的優勢兵力在阿布達裡岡(赫圖阿拉以南)埋伏靜待明軍深入;

又命降將手持令信向劉鋌詐稱杜松軍團已兵臨赫圖阿拉(遼寧新賓),請劉鋌軍團加速行軍,誘惑其進入女金的埋伏圈。

劉鋌不辨真假,急命部隊輕裝速進,隔日即抵達阿布達裡岡,設伏於此的女真伏兵如急風暴雨般襲來,劉鋌殉國,餘部悉數被殲。

劉鋌軍團殘餘兵力後撤到富察時,又遭到了努爾哈赤八旗軍的全面剿殺。

不得不說,在明朝滅金之戰中肩負著戰場誘敵的劉鋌軍團,非但沒有起到誘敵的作用,反而還是最後一個抵達戰略集結點的,讓努爾哈赤的八旗兵給包了餃子。

決定“努爾哈赤”生死存亡之戰,四十七萬明軍,為何全軍覆滅?

而與劉鋌軍團合兵一處的朝鮮兵,在看到劉鋌以亡,明軍一戰擊潰之後,驚慌萬分,也就棄戰投降了。

面對明朝大軍基本被殲,協同作戰的朝鮮兵又臨陣倒戈於努爾哈赤的後金政權。

作為明軍討伐後金最高統帥的楊鎬,雖屯守於大本營瀋陽,對前線戰況卻是一無所知,在獲悉明三路軍團一敗再敗後,又無計可施,既沒有針對努爾哈赤的戰略部署反擊,也沒有合理有效地徵調明軍各部前往馳援,更沒有及時調整亡羊補牢之略,來完善分頭並進、合擊圍殲的方案,明朝四大軍團就這樣被努爾哈赤逐個擊破了。

薩爾滸之戰,努爾哈赤所領導的女金政權取得了全面的勝利,自此以後,女金政權的實力日趨增強。

後金政權自薩爾滸之戰後,再遼東戰場上取得了絕對的主動權,反觀明朝大軍付出的代價則是非常慘重,繼而又陷入了被動局面,處於時時被揍捱打的不利局面。

決定“努爾哈赤”生死存亡之戰,四十七萬明軍,為何全軍覆滅?

明朝與後金之間爆發的薩爾滸之戰,則充分地體現了努爾哈赤異於常人的軍事潛能。

明朝大軍兵分四路深入後金腹地,本意迫使努爾哈赤諸部族之間的八旗兵彼此自顧不暇。

可是,明朝統治者卻忽略了一個至關重要的一個因素,那就是遼東地區繁複的地形令他們措手不及。

因而,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干擾了明朝四大軍團既定的進軍計劃。

值得一說的是,明朝大軍運用的是四大軍團分進合擊的戰略。

但是,這種軍事佈陣本是具有先天性的缺陷,由於四路大軍之間缺乏及時有效的溝通,作為明軍主帥既沒有掌握實際戰況,又沒能全面掌控四路軍團,更無預備力量的增援,以至於伐金各部陷入各自為戰的局面,由此也看出明朝大軍統帥者的懦弱。

女金政權的領導者努爾哈赤在察覺到明軍戰略部署的失誤後,就擬定了客隨主便的戰術計劃。

史籍《臺灣文獻叢刊235 倖存錄》記載:

"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

努爾哈赤則牢牢地掌握了這場戰爭的主動權。

後金政權除了一部分兵力據守險要關隘外,八旗兵的主要兵力,自始至終都悉數投入在主要戰場上,因而,在兵力數量上處於劣勢境況下的女金政權,一直能夠佔據著局部戰場的優勢地位。

決定“努爾哈赤”生死存亡之戰,四十七萬明軍,為何全軍覆滅?

努爾哈赤非常瞭解明軍的進展情況,從而能夠把握戰機,正確決定岀擊的方向。

在雙方交戰的過程中,努爾哈赤又充分地發揮出了騎兵快速機動迂迴的特點,及時調遣八旗騎兵,以急速行軍,也是出奇制勝的關鍵。

另外,努爾哈赤又很好地採用了離間計、詐降計等諸多變化多端的智謀。可以說,這些戰術合理的實施與戰略上的迎面決策互相集合,為後金政權取得最終的勝利是分不開的。

薩爾滸之戰是明朝末期與女金政權之間戰爭逆轉的關鍵,努爾哈赤大獲全勝之後,後金政權由弱勢轉為攻勢。

不得不說,競爭對手固然很強大,但如果將其分拆來看待,針對其虛弱的部分,發揮自己的優勢,說不定就能取勝,當然,前提的關鍵要素就是要快、準、狠。

補充說明:薩爾滸之戰,女真投入的八旗兵力大致六萬人,明朝由楊鎬所部明軍約18萬,葉赫兵兩萬(女真部族的一個支系,與努爾哈赤屬於是的世仇),朝鮮兵兩萬(明朝時期的藩屬國)。總計兵力約二十萬左右,則稱四十七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