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朝重鎮、四國故都」——圖說明末遼北「開原老城」邊防態勢

遼北開原古城,又稱鹹州古城,距今有3000多年的歷史,被稱為“四國故都”、“五朝重鎮”,素有“遼北古城”之稱。

“五朝重鎮、四國故都”——圖說明末遼北“開原老城”邊防態勢

開原老城“應恩門”

四國故都”即扶余、大金、東遼、東夏四國都城。

扶餘國,始建於西漢末年,公元346年扶餘國為躲避高句麗兵鋒,將其都城“西遷近燕”,遷至開原的黃龍古城;(對此似乎還有爭議,故一般稱“三朝古都”)

大金國,遼代末年,女真完顏部分佈在以鹹州為中心的周邊廣大地區,隸屬於鹹州兵馬司。遼天慶四年(1114年)九月,阿骨打起兵伐遼,首戰告捷。當年十月攻克寧江城,十二月攻克鹹州。隨後,阿骨打於公元1115年在鹹州建國稱帝,年號為收國元年;

東遼國,金末,成吉思汗興兵,耶律留哥1212年在韓州(今梨樹縣偏臉城)、隆安(吉林農安)一帶扯旗聚集契丹人與金對抗。1213年,耶律留哥乘勢攻下鹹平,進而稱遼王,“遂都鹹平(今開原),號為中京”;

東夏國

,建東夏國的蒲鮮萬奴是金末大將,1214年他受命率數十萬大軍攻打耶律留哥戰敗。不久留哥內訌,萬奴趁機收復鹹平。同年,金迫於元軍攻勢遷都,北方諸路鞭長莫及,1215年,萬奴見金已無希望,叛金裂地自立,在鹹平登基,稱天王,國號大夏﹐年號天泰。幾年後,迫於壓力遷都至今吉林延吉。

五朝重鎮”,即遼、金、元、明、清五朝重鎮,是遼金文化的發祥地。遼為鹹州城,金為鹹平府城,元為開元路城,明為遼東地區的北路屯兵城,清為遼北駐防城。在這五朝,開原城一直是遼北的政治中心、軍事重鎮。許多重大的歷史事件都在這裡上演,曾對中華民族的文明史起到了重要作用,是全國遼金歷史文化保存最為完好的城市。

清代開原尚陽堡,是全國著名的流放之地;明代開原三萬衛,是全國著名的流放之地;金代鹹平,是金國著名的流放之地。開原,古往今來就是流人文化發祥地,在流人文化研究上,有著寧古塔、卜奎等地無可比擬的重要地位,是全國乃至世界流人文化研究的重要基地。

是目前世界上五條絲綢之路中唯一的一座

絲關,是絲綢之路的活化石。開原是絲綢之路上的中轉站和集匯地,是中國、朝鮮、韓國、日本、俄羅斯和蒙古等東北亞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最重要的節點——絲關

開原還是東北眾多少數民族的交融點和聚居地,開原以東長白山區是滿族及其祖先女真族直到肅慎族的祖居地,開原以西蒙古科爾沁大草原是蒙古族、錫伯族及其祖先契丹族、鮮卑族直至東胡族的活動區,開原以北是朝鮮族及其祖先穢貊族、韓穢族、夫餘族、高句麗族聚居區,開原以南是華夏族系的漢族的生活區,東北四大民族族系交匯於此,東西向的萬里長城和南北向的大遼河的交匯點就是開原,開原成了東北各民族的地標式城市。今天,開原這裡生活著粗獷豪放、能歌善舞的滿族、朝鮮族、蒙古族、錫伯族、回族等28個少數民族,其中滿族人口占總人口的51.36%。

開原舊日八景

清河夜月

古塔朝霞

仙石雲屏

線河煙柳

蓮渚薰風

龍崗北枕

榴城簇錦

嵩山象笏

“五朝重鎮、四國故都”——圖說明末遼北“開原老城”邊防態勢

我以為老城是這樣的

“五朝重鎮、四國故都”——圖說明末遼北“開原老城”邊防態勢

“開原老城”實際是這樣的

“五朝重鎮、四國故都”——圖說明末遼北“開原老城”邊防態勢

“開原老城”實際是這樣的

“五朝重鎮、四國故都”——圖說明末遼北“開原老城”邊防態勢

“開原老城”實際是這樣的

“五朝重鎮、四國故都”——圖說明末遼北“開原老城”邊防態勢

“開原老城”實際是這樣的

“五朝重鎮、四國故都”——圖說明末遼北“開原老城”邊防態勢

“開原老城”實際是這樣的

“五朝重鎮、四國故都”——圖說明末遼北“開原老城”邊防態勢

“開原老城”實際是這樣的

“五朝重鎮、四國故都”——圖說明末遼北“開原老城”邊防態勢

“開原老城”實際是這樣的

開原老城是明代興建最早的古城。洪武二十一年,把元時的開元路治所移到這裡,為了避皇帝朱元璋的名諱,改元為原,這是“開原”名稱由來。

歷史上,作為絲關的開原,有“三關三市

”的記載。三關為新安關、鎮北關、廣順關。分別與海西、建州、毛憐等女真部落及蒙古部落互市。貨物進出市場,有指定的關口。

老城曾為明代三萬衛、遼海衛、安樂州的治所。明太祖一度規劃將三萬衛設在今天的依蘭縣馬大屯,三萬衛頭領實地考察認為糧草不好運輸,所以後縮了600多公里,把衛所設在了開原。開原糧草好運輸,得益於發達的漕運。

永樂六年(1408)四月有詔稱:“朕登位以來東北諸胡來朝者多願留居京師,以南方炎熱,特命於開原置快活、自在兩城居之。安樂州、自在州,設知州和吏目各一,成為專“領新附夷人”的機構。(正統八年自在州移置遼陽城)

“五朝重鎮、四國故都”——圖說明末遼北“開原老城”邊防態勢

明代遼東形勢圖

開原是明代的軍事重鎮,遼東鎮三座屯兵城之一,開原做為明朝防禦夷人的前哨陣地 ,除了南線一路通於遼瀋外 ,“以彈丸之地 ,孤懸諸虜穴中 ,九邊危地 ,此其最乎! ”同時應對著女真和蒙古的威脅,《開原圖說》比較詳細的記載了開原防區虎視眈眈的各路敵人:

開原面臨女真蒙古兩股勢力,廣順關有哈達部女真、鎮北關有葉赫部,這就是女真“扈倫四部”其中三部,這兩個部落後來都被努爾哈赤的建州女真吞併。自鎮北關開始開原邊外一路向西分別被蒙古內喀爾喀的札魯特、翁吉刺特和巴嶽特三部包圍,這些蒙古部落平時在幾百裡外的老巢,每到春暖花開之際就紛紛南下來到開原邊外,一邊與明朝進行交易活動,一邊伺機擄掠,成為邊患。

“五朝重鎮、四國故都”——圖說明末遼北“開原老城”邊防態勢

開原防禦示意圖

一、南關:也稱廣順關,《奉天通志》記載:(清河)“又屈折西北逕貂皮屯村北,村為廣順關舊址”。關城在開原東清河鎮清河水庫南側,已為水淹沒,附近墩臺猶存”。,廣順關外標註有“猛骨孛羅故巢” ,亦即哈達部 ,故哈達部又稱南關。最早這裡是哈達部落前往開原進行貢市的關口。1582年(萬曆十年)哈達部落首領王臺死,諸子爭權,至子孟格布祿(蒙骨孛羅)主部事時,眾子不服,骨肉相殘。時葉赫部與建州崛起,哈達部失去昔日霸主地位,終於1599年(萬曆二十七年)被努爾哈赤兼併。

“五朝重鎮、四國故都”——圖說明末遼北“開原老城”邊防態勢

南關哈達部傳承圖

二、 北關:鎮北堡外十里為白馬兒山 ,山有關 ,即鎮北關也。 關外即夷人境 ,亦即葉赫部 ,故葉赫又稱北關。《開原圖說》記載:“鎮北堡十里為馬兒山,山有關,既鎮北關也。《奉天通志》記載:“棉花街為明鎮北關故址”,棉花街既為今天的“蓮花街。蓮花街的所在蓮花村。在一處山凹間蓮花村是趙本山的出生地,屯名叫“石嘴子溝”。

葉赫部(也稱葉赫國),分佈於葉赫河(今吉林省梨樹縣一帶)。與明保持密切關係。因靠近明在當地所設的馬市鎮北關(俗稱北關),故明人有時也稱葉赫部為"北關"。

“五朝重鎮、四國故都”——圖說明末遼北“開原老城”邊防態勢

北關“蓮花村”

“五朝重鎮、四國故都”——圖說明末遼北“開原老城”邊防態勢

北關葉赫部傳承圖

三、新安關:《開原圖說》記載:慶雲西北10裡曰關門臺,即新安關。位於現遼寧省開原市慶雲堡鎮西4公里的雙樓臺。

慶雲堡外的新安關 ,為扼制虜騎 (蒙古 )的前哨 ,是開原的西大門。

新安關外附近是蒙古內喀爾喀弘吉剌部的首領暖兔和他的侄子宰賽二十四營的駐牧地。他們通過新安關與明朝進行“乞賞”,賞畢,由新安關西北六十里上遼河西岸的舊開原城址一帶出發,西北行約五百餘里才至其住地。途中北渡演水(西遼河中下游),潢水之北七十餘里為大漢把都樓子,大漢把都樓子北四十里有暖免所建寺廟和板升,宰賽所建寺廟和板升則又在暖免東北六十里。《遼夷略》記翁吉刺特部牧地“地名古路半升戶兒、大漢把都樓子。根據記載的里程在新安關西北500餘里,大致在今天的扎魯特旗和科爾沁左翼之間,具體地方不詳,明末應該曾建有藏傳佛教的廟宇的水草豐美之地。

暖兔是虎喇哈赤的三子兀班的長子,翁吉刺特部首領之一,《遼夷略》記作莽兔,即蒙古文史籍中的鄂木圖達兒罕,宰賽為兀班次子伯言兒之子,是暖兔的侄子。據《開原圖說》記載:開原永寧堡、古城堡邊外是宰賽的遊牧地,慶雲、定遠堡邊外是暖免的遊牧地

“五朝重鎮、四國故都”——圖說明末遼北“開原老城”邊防態勢

翁吉刺特部暖兔駐牧地示意圖

“五朝重鎮、四國故都”——圖說明末遼北“開原老城”邊防態勢

內喀爾喀弘吉剌部暖兔和侄子宰賽傳承圖

四、鎮北關附近是札魯特部的朱身、脫卜戶、脫退、小老思、火把台州和奴臺哈屯等六營,三月時節,牧草發青,他們就移牧至此。他們的平時的駐牧地應該宰賽駐牧地東面。

“五朝重鎮、四國故都”——圖說明末遼北“開原老城”邊防態勢

札魯特部的朱身、脫卜戶、脫退、小老思、火把台州和奴臺哈屯駐牧開原示意圖

青陽堡邊外為舍剌把拜的六營:哈喇把拜、舍剌把拜、果丙兔、粧兔、粧南、昂革哈屯

“五朝重鎮、四國故都”——圖說明末遼北“開原老城”邊防態勢

哈喇把拜、舍剌把拜、果丙兔、粧兔、粧南、昂革哈屯駐牧開原示意圖

上述十二營都屬於虎剌哈赤的長子烏巴什(偉徵諾顏)的後代,這一支是扎魯特部的前身。

“五朝重鎮、四國故都”——圖說明末遼北“開原老城”邊防態勢

扎魯特部傳承圖

五、鎮西堡和曾遲堡、宋家泊堡、十方寺堡一線是索寧岱青領有之巴嶽特部七營,南移駐牧時其長子卜兒亥,駐牧於境外的馬鞍山一帶。

巴嶽特部之額孫大、卜答赤二營,駐牧殷家莊窩堡(在今遼寧省鐵嶺縣西北境外之雕背山一帶);耳只革一營,駐牧宋家泊堡(在今遼寧省鐵嶺縣西南)境外之流星塔一帶。這裡均為水草便利的廣闊草原;索寧岱青之第四子卜兒罕谷同其侄歹安兒和伯要兒三營,駐牧於丁字泊堡(在今遼寧省新臺子一帶)境外九十里處之大長山一帶,北為宋家泊堡,東距菇路城三十里,西至明朝大邊五里.丁字泊堡瀕臨遼河,河岸淤泥形成泥灘,灘上林木兼霞翁薈,附近無可耕之地,人們難以謀生,故明朝防禦力量薄弱,

是蒙古人經常出沒的地方。總之,巴嶽特部各營駐牧於明朝鐵嶺衛之鎮西、殷家莊窩、宋家泊和丁字泊等堡的西邊牆外一帶,這裡地處上遼河南端,蒙古人稱這一帶為南頭子營。

“五朝重鎮、四國故都”——圖說明末遼北“開原老城”邊防態勢

巴嶽特部開原駐牧示意圖

“五朝重鎮、四國故都”——圖說明末遼北“開原老城”邊防態勢

巴嶽特部傳承圖

喀爾喀五部的札魯特、翁吉刺特和巴嶽特三部,分佈於西遼河以北.他們實際上據有了原來福餘衛的領地.“每假託太寧衛人”同明朝互市.《開原圖說》稱他們“雖冒名福餘,實北虜枝派.”札魯特部十三營,翁吉刺特部二營,巴嶽特部七營.他們出身於成吉思汗黃金家族,是達延汗那力不剌臺吉的長子虎剌哈赤的後代,分別是虎剌哈赤長子烏巴什(扎魯特部)、三子兀班(烏班貝穆多克新)(弘吉剌部)、四子索寧岱青(巴嶽特部)這三個部落明末活躍於遼北開、鐵、遼、沈之間或歀或掠,與女真愛新國也是時和時戰,更多的是聽命於蒙古共汗虎墩兔(林丹汗)的號令,成為明軍遼東鎮又愛又恨的存在。

“五朝重鎮、四國故都”——圖說明末遼北“開原老城”邊防態勢

內喀爾喀三部遊牧開原示意圖

1619年,後金大軍攻克明朝鐵嶺衛.當時,翁吉刺特部的宰賽同其二子色特希爾和克什克圖並札魯特部之色本、巴克等人“以兵萬餘助明”,而被後金俘虜.努爾哈赤將他們囚禁起來.

翁吉刺特部是喀爾喀中最雄強的一部,宰賽又是五部封建主中舉足輕重的人物.努爾哈赤遂以宰賽為人質,要喀爾喀五部援助其對明朝的戰爭,並表示只有在喀爾喀五部派兵助其玫克明朝廣寧衛之後,才考慮釋放宰賽.

喀爾喀五部於是年派遣了一個龐大的使團赴後金,同努爾哈赤獻血為盟.他們表示:雙方“與明國修怨,務同心合謀”

1621年八月,喀爾喀五部以宰賽二子一女為人質,並以一萬頭牲畜為代價贖回宰賽。從此,翁吉刺特部歸附後金.

1623年四月,後金出兵消滅了札魯特部昂安及其屬眾.1626年,努爾哈赤派次子代善率大軍出征札魯特部,俘獲巴克等十四人,“盡獲其子女、人民、牲畜而還.”I627年,札魯特部又受到來自蒙古林丹汗的攻擊,部分封建主奔往科爾沁部避難,1629年最終歸附後金。

1617年,努爾哈赤將侄女遜戴嫁與巴嶽特部達爾漢巴圖魯之子恩格德爾,恩格德爾於1624年攜其弟並屬下舉部遷居後金境內。努爾哈赤“以平虜堡人民賜之"。

這三個部落只剩扎魯特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