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谷幽蘭》:一場中國隱士的尋覓之旅,一位美國學者的痴漢之情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在歐美傳播的重要橋樑,比爾·波特是當之無愧的“痴漢”第一人。

1972年比爾定居臺灣,在一座寺廟裡過起了暮鼓晨鐘的修道生活——

一日三餐素食,一個房間,一張床,一頂蚊帳,沒有鈔票。如果我的腿太痛了,或者對禪墊感到‘深惡痛絕’的時候,我就讀書。

三年後,比爾離開寺廟隱居竹子湖邊,潛心研究中國古代隱士的遺作,翻譯出版了《寒山詩集》、《石屋山居詩集》和《菩提達摩禪法》等英文著作。十多年後,不安僅於紙本中攝取精神能量的比爾,踏上了親身探訪中國當代隱士之路,這本在歐美掀起中國傳統文化熱潮的《空谷幽蘭》便隨之誕生。

書如其名,《空谷幽蘭》不僅尋覓了山中幽居隱士的足跡,也宛若闃靜山谷中的幽香蘭花般,給浮華的世人帶去了百般撫慰,更展示了在世界文化中獨樹一幟的中國隱逸文化的全貌。接下來,我將從創作背景、語境基調、行文結構這三個角度全面探討此書的魅力所在。

《空谷幽蘭》:一場中國隱士的尋覓之旅,一位美國學者的痴漢之情

艱苦卓絕的創作背景,溢出紙背的痴漢之情

①時代變遷的困境

《空谷幽蘭》嚴格來說是一本遊記,其創作背景建立在比爾的行旅紀實之上。20世紀80年代末,比爾與攝影師好友史蒂芬踏進了終南山系列山脈。

彼時的中國,一面處於“文革”浩劫後百廢待興的文化困境裡,另一面又處於受經濟全球化衝擊的快速發展中。時代鉅變,在文化斷層與經濟發展的夾縫中,隱逸文化的生命力究竟存在與否,實難判斷。一位佛協會長甚至直接告訴比爾:“中國已經沒有任何隱士了。”在可能一無所獲的前提下,比爾依然義無反顧地上路了。

時代變遷的困境,亦在書中可見一斑。一方面是修行人數的銳減。“文革”期間,紅衛兵摧毀了道觀、燒燬了經書,甚至對出家人拳腳相向,致使道教徒人數迅速銳減。而佛教同是損失慘重:香積寺的主持表示,當年紅衛兵把舍利塔砸成瓦礫,強迫和尚們參加當地的生產小組,許多人都被迫還俗了。

目標群體的銳減註定加大了尋找的困難,另一方面,修行人的生存困境亦迫使比爾不得不走得更遠更深。華山的謝道長說:“過去華山有很多隱士,但現在這裡發展了旅遊業,寧靜不再,隱士也不在了”。敬業寺的和尚寬明也表示,很多寺廟已淪為了“動物園”。

大師們隱居到山的更深處,拒絕在這個物質時代教化人。


比爾曾跋山涉水抵達名師之處,卻發現茅蓬早已破敗,隱士也已不見蹤跡。種種證據表明,比爾尋覓真正修行的隱士猶如大海撈針。時代變遷促使隱逸文化陷入困境,但比爾的“痴漢”之情卻促使他走進困境。在這場力量懸殊的抗衡下,比爾的一片赤忱之心便是展露無疑了。

《空谷幽蘭》:一場中國隱士的尋覓之旅,一位美國學者的痴漢之情

②尋隱之旅的艱辛

從本趟旅途實際來看,此書的創作背景亦是充滿不易。

一方面是路途本身的艱辛。隱士多幽居深山老林,常需驅車於蜿蜒曲折的險路,再徒步幾十公里才能找到,甚至要“走”不算路的路——

這條路的開頭是一段鐵鏈,順著崖面垂下來,大概有三十米長。下一段路就更嚇人了:人得手腳並用地扒住傾斜度達七十度的崖壁,壁上還有泉水滲出,溼滑且沒有鐵鏈。

山路除了險峻,還處處暗藏危機。比爾和夥伴曾沾染了有毒的植物,身上冒出了巨大的水泡。染毒不止,他們甚至遇到了熊,性命堪憂。

另一方面,粗曠的歐美面孔成了此行的又一阻力。在終南山尋王維遺蹟時,比爾一行被警察逮捕,直接被押到了西安外事局。局裡懷疑比爾是間諜,並扣留了他們的護照。

在在並未十分開放的90年代,一個外國人對中國傳統文化如此執著,免不了要遭受警察的刨根問底和阻撓。

除此,修行者也對他們懷有戒備之心。在千辛萬苦找到大師蘇道長時,蘇道長開口便說他找錯人了,徑直走開,甩著長長的袖子“好像馬上要飛走了一樣”。碰壁之事,不在少數。

但好在比爾的堅定不移終究相抵了此中不易,為他打開了諸多隱士的家門。當他二次探訪比丘尼圓照時,她說:“現在我們可以聊聊了。上一次我還不能肯定,現在我知道你是為法而來了。”

尋隱之旅的艱辛,於字裡行間處處滲透,同時更將比爾的“痴漢”之情一舉襯出,使其溢滿紙背,愈顯深刻。

《空谷幽蘭》:一場中國隱士的尋覓之旅,一位美國學者的痴漢之情

尋隱訪道

褪去繁縟的語境基調,宛若修行的文本之淨

①簡潔有力的白描敘述

在文學創作上,“白描”即指用最簡練的筆墨,不加渲染地描畫出鮮明生動的形象。在本書中,比爾將白描手法運用得淋漓盡致。

他七十歲了。像謝道長一樣,薛道長也有關節炎,可是他站起來給我倒茶的時候,行動卻非常優雅。

短短一句,比爾就輕描淡寫出了薛道長的修行之苦,同時又展現出了修道之人的儒雅風範,二者形成的強烈對比,直接描繪出當代隱士的群體畫像。

傳福拎著一大袋四十斤重的核桃在那裡等我們。剛才我給了她足夠的錢讓她修繕屋頂,因此她堅持要我收下核桃。她總共只有這些東西了。

此段白描不僅道出了隱士的清貧,同時傳遞出了他們知恩圖報的善意,也展現了作者的一片慈悲之心。

作為對漢語言研究頗深的學者,比爾本可用來華麗的修辭來渲染人物的形象,藉此烘托出隱士的種種特性,但他卻如修行般選擇了極簡的語言,將全文的語境基調置於一種柔和的平淡之中,令人如浴春風,又如觸法道。

②字字精妙的詩意之境

在此書中,山水意境必不可缺。比爾用寥寥數語向讀者展示出隱士的形象和特性外,亦描繪出了他們生活之所的悠然詩意。在比爾的想象中,隱士的日子是這樣的——

在雲中,在松下,在塵廛外,靠著月光、芋頭和大麻過活,除了山之外,他們所需不多:一些泥土,幾把茅草,一塊瓜田,數株茶樹,一籬菊花,風雨晦瞑之時的片刻小憩。

現實也誠如此景,隱士們依偎著自然,過著常人所不能洞悉的清貧生活,卻擁有著詩意無限的精神世界,正如隱士聖賢陶淵明所吟: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比爾以褪去繁縟的精妙字句,將詩意勾勒成畫,構成此書唯美的語境基調。

在我看來,簡潔有力的白描與字字精妙的詩意,正是比爾作為修行之人的佐證。尋道本就意味著去除雜念,迴歸純淨。比爾用如此樸素卻唯美的文字將隱士的形象與生活呈現給讀者,輕柔卻極具張力,令人無法不感受到其中的透淨與悠遠,同時也完成了他文本上的自我修行。

《空谷幽蘭》:一場中國隱士的尋覓之旅,一位美國學者的痴漢之情

宏微交織的行文結構,隱逸文化的全面探討

①宏觀上的文史背景

在此書的行文結構中,我們不難看出,比爾是以大量的文史背景為宏觀框架的。一開篇,比爾就以華夏文明之初的堯讓位給隱士舜開始,引出了中國隱逸文化的淵源。此後,他引經據典,將道教、佛教在中國千百年來的演變逐一道出,同時又分析對照了佛道異同,並敲出了其中的重要節點,包括老子的出現、釋迦摩尼的故事等等。

縱觀全文,歷史上諸多著名的隱士人物是行文結構中的重要骨架比爾以他們的作品或生平事蹟為背書,將隱逸文化的文史背景鋪陳開來。其中即有不食周祿、寧願餓死首陽山的伯夷與叔齊,也有因出世輔佐劉備而名揚天下的諸葛亮;即有終南山上的王維,也有太白山上的李白與孫思邈;即有遠古被視為道教創始人的黃帝,也有當代革新禪宗的虛雲大師。

不僅如此,比爾還在行文中穿插著大量著名的文史故事,增加了全文的可讀性與趣味性,幫助讀者更好地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全貌。其中便包括君王將相的烽火戲諸侯、安史之亂等,同時也有王寶釧與薛平貴這樣的平民故事。

比爾於此書中繪出了宏大的歷史隱逸文化圖鑑,他那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儲備之深,令許多國人都自嘆不如。

《空谷幽蘭》:一場中國隱士的尋覓之旅,一位美國學者的痴漢之情

比爾與中國學者

②微觀下的尋隱足跡

在以上述文史背景為宏觀框架的前提下,書中所記錄的點滴足跡便是重要的血肉填充了。比爾以時間線為橫軸,以足跡所至為縱軸,細緻地記錄下了尋隱的全過程。

首先,最為重要的便是比爾與隱士們的如實對話。比爾傾盡全力想要的,正是想聽聽隱士們的心聲。

生命是短暫的,就像一道閃電,或者一個夢。——和尚志誠

你不可能一蹴而就,你也不能強求,悟是自然發生的。——薛道長

願意清心寡慾或習經的人,在現在這個年頭實在太少了。——任道長

比爾以隱士理解修行的原話,最為直觀地向讀者展示了中國當代隱士的思想概況。

其次是尋隱之旅中的所見所聞。

比爾詳細記錄了尋隱路途的險峻艱辛、過程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以及山野的自然樣貌和隱士們清寒貧苦的居住環境。這些記錄紛紛從不同的角度充實了隱士們生存現狀的面貌,使讀者更易從紙本中走進山野,能對隱士生活一探究竟。

最後則是比爾自身於尋隱中產生的看法。通過上述分析,比爾作為一個“痴漢”學者,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嚮往與懷戀自是不必多說了,但真正見到隱士,比爾依舊寫下了如下感嘆:

他們大部分上了年紀,但也有很多年輕人。他們都很清貧,但是他們的微笑,是我們覺得自己遇見了中國最幸福、最有智慧的人。

可以說,《空谷幽蘭》是一本遊記,卻又不止是一本單純的遊記。對中國文化有著深度研究的比爾,是以大量文史背景為宏觀框架,以點滴尋隱足跡為微觀填充,相互交織輔佐,形成宏微交織的行文結構,再加以個人的理解和分析,從而盡展了中國隱逸文化的全貌,對其進行了深刻且全面的探討。

《空谷幽蘭》:一場中國隱士的尋覓之旅,一位美國學者的痴漢之情

結語

比爾認為,中國的隱士是攻讀精神覺醒的“博士”,這些人使中國社會受益匪淺,過去如此,現在亦然。

我想讓西方各種宗教的修行者知道,儘管中國大陸曾經歷戰爭、革命,但修行者仍然堅持修行,我希望藉此給西方修行者鼓勵。他們怎會無動於衷?

《空谷幽蘭》以溫和柔美的語境基調,向世人盡展中國隱逸文化的全貌。它雜糅著一位美國學者的智慧與遠大理想,亦承載著他的一片“痴漢”之情,同時也督促著人們反思自身的浮華與功利,給予了全世界人一種內在精神力量的鼓舞。

因此,有學者評價此書是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的“希望之旅”,也便不足為奇了。


作者簡介: ,90後自由職業者。願以文字的綿薄之力,與你共享一束思考的暖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