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谷幽蘭

關於中國隱士的一本書

讀|空谷幽蘭

這本書,沒有集中時間讀,比較零散。讀完感嘆,走訪中國隱士,是一個外國人。

一位美國作家,比爾.波特(號:赤松居士)。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程度,勝過國人。

比爾.波特1972年從美國來到臺灣,開始了佛教寺廟裡的生活:天亮前起來誦經,夜晚聽鐘聲,三餐素食;一間房,一張床,一頂蚊帳,沒有鈔票。讀書,禪坐,佛經、儒家和道家,除此之外,著手翻譯古代隱士的著作:寒山、拾得、豐幹、石屋和菩提達摩。

他嚮往好奇隱士們過著一種簡單的生活:在雲外,在松下,在塵世外,靠著月光、芋頭,或者一個茅棚,幾株茶樹、果樹,或一籬菊花。

比爾.波特對中國隱士產生濃厚的興趣,決定親自一探究竟。

1989年春天,比爾.波特與攝影師史蒂芬前來中國尋找隱士。他們最終把目標鎖定在隱士的天堂終南山一帶。

書中作者對中國隱士的介紹,深刻、深遠,囊括上下五千年,從上古時期的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到皇帝、堯舜禹、老孟孔等;從最初的薩滿演變為隱士;從“山海經”“詩經”到“道德經”“佛經”;從道教徒到佛教徒;道士、道姑、和尚、比丘尼;以及西安古都、終南山一帶的風貌、各個山頭的隱士生活狀態及傳說等等。

比爾.波特寫到:“他們是我見過最幸福、最和善的人”,“他們能夠看到其他人但不到的東西,聽到其他人聽不到的東西。”

隨著走訪的深入,遇見的隱士們,大多清苦、年高、瘦骨嶙峋,或身有疾病,或忍受著喧囂,或做著瑣碎的勞動,但他們精神平和、充盈、飽滿。他們靈魂深處有信仰的火種,純粹而堅定。

讀|空谷幽蘭

在驪山女媧殿遇見一位陳道士,也是這個殿的方丈。“屋內除了一張吊床,一個衣服箱子,一張桌子和兩把椅子,一串鑰匙和掛在牆上的帽子,半掩著一個‘劍’字”,僅此而已。

陳道士的哥哥對道教感興趣,沒有師傅,卻能讀懂道教的書籍,一讀就通,看破紅塵,離家修行。陳道士留家照看父母及哥哥兩個未成年孩子,一直到雙親去世,孩子成年,他也進山修行。

他對道的理解:“一切事物都是‘無’中來的;一切事物又都要回歸於‘無’。道沒有名字,修道就意味著迴歸於無。當人們努力去尋找道的時候,他們就失去了道。我們所做的一切只是修德。德包括我們的精神、心、想法。真正的德會導致真正的道......首先你要修德,道自然就來了。”

讀這一段文字時,深有感觸,“道”是要說的,是要做的,道法自然,遵循自然規律,人道天道,修道修德,也是我們現實生活中首要做的事情,不管自己身在何處,善待身邊的人,善待網絡中的人。尤其善待親近的人,君不見很多對陌生人彬彬有禮,卻對父母、孩子、丈夫或妻子惡言相對。

不管修道信佛,我們確實需要信仰,對天地心存敬畏,“道”博大精深,需要我們學習和傳承。

書的結尾處,作者在西安南門遇見臥龍寺,一個在城市裡的寺廟。“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這是中國名句。

如今生活在城市的人,置身於滾滾紅塵,聒聒喧囂,若能每天有那麼片刻的寧靜。保持著內心的慈悲和良知,滋生蓮花的高潔、蘭花的幽靜,自是活出瀟灑和恩慈。

梅蝶

讀|空谷幽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