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結束與德國十一月革命

大戰結束

雖然俄羅斯在1917年11月退出戰爭,德國再不用東西兩面受敵,但德國的各盟國奧斯曼土耳其、保加利亞及奧匈帝國卻因持續作戰,致使經濟崩潰,國內各民族發生起義,結果無力再戰,在1918年9月開始相繼向協約國求和。最初與協約國達成停戰協議的是保加利亞,在協約國於瓦爾達爾馬其頓的成功推進後,保加利亞於1918年9月29日簽訂停戰條約。奧斯曼土耳其受英國及其阿拉伯盟友在巴勒斯坦和敘利亞的勝勢所迫,亦於1918年10月30日簽訂停戰條約。11月初,在意大利於維托里奧·維內託取勝及奧匈帝國解體之後,奧地利及匈牙利分別簽訂停戰條約。

1918年8月至11月間,協約國發動所謂“百日攻勢”,德軍再損失15萬人、大炮2,000餘門及機槍13,000餘挺。連續的軍事失利使德國國內動盪加劇。1918年9月興登堡元帥建議在德國議會提出要“結束戰爭”。但德軍的最高統帥部卻仍不死心,意圖利用剩餘的海軍艦隻與英國海軍進行最後決戰。結果德國水兵因不願送死,1918年10月29日至11月3日,基爾港首先發生起義:四萬名海員及船隻認為德國在戰爭中大勢已去,出戰只是自取滅亡,於是抗拒海軍的出兵命令。11月8日時,工人與士兵的議會已佔領了德國西部的大部分,為“議會共和”作準備。

一戰結束與德國十一月革命

基爾港

11月9日德國首都柏林發生德國十一月革命,社會民主黨領袖菲利普·謝德曼宣佈建立共和國、宰相巴登親王馬克西米利安為了維持國內穩定,宣佈廢除威廉二世的德意志皇帝與普魯士國王封號,威廉二世本人則於11月10日流亡荷蘭。

一戰結束與德國十一月革命

德國柏林

由於國內情勢混亂,德軍在11月11日與法國求和,與法國簽訂康邊停戰協定,德國無條件投降,至此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德國十一月革命

與俄國二月革命類似,德國十一月革命並非由一個政黨領導。同時,類似蘇維埃的工人團體亦希望奪權,然而此類事件使得左派分子更分裂,如社會民主黨領導的共和政府曾利用右翼的自由軍團來鎮壓同為左翼的斯巴達克同盟。德軍統帥埃裡希·魯登道夫想領導軍隊在1918年向盟軍投降,結果引起政治危機。威廉二世退位後,雖然巴登親王任命社會民主黨代表領導臨時政府,但仍未能阻止叛亂繼續。

社會民主黨躍升成為領導德國的政黨,與激進的德國獨立社會民主黨共同執政。不過,獨立社民黨認為社民黨想保持資本主義在德國的現狀,便在1918年12月脫離聯合政府。其後,1919年1月,斯巴達克同盟發動第二股革命浪潮,讓它橫掃德國。社民黨主席弗里德里希·阿爾伯塔聘用自由軍團鎮壓起義。1月15日,斯巴達克團兩位領導人卡爾·李卜克內西與羅莎·盧森堡慘遭殺害。4月,巴伐利亞蘇維埃共和國成立,形成革命高潮。5月,巴伐利亞蘇維埃共和國遭社民黨政府血腥鎮壓。

一戰結束與德國十一月革命

魏瑪共和國的硬幣

德國革命促成了魏瑪共和國的成立,同時又促使民族主義的納粹黨崛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