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中國勞工血淚史,為英法挖戰壕,埋死屍,擋子彈!

昨日驚聞英國發現39具屍體,凍死冷藏車中,其狀甚慘,疑似中國籍偷渡客。

夜不能寐,深感歷史之殤,百年來國人不斷做著歐洲夢,美國夢,期盼在異國他鄉淘金致富,這一百年來的國人夢,讓人不禁思緒萬千,夢迴北洋時代之中國大地!

“一戰”中國勞工血淚史,為英法挖戰壕,埋死屍,擋子彈!

此時的中國,已不復漢唐之風,儼如一個生了瘡的病人,四處流膿,奄奄一息,非得一劑猛藥,方有迴天之術!

1912年在接受了了一系列優待條件後,末代皇帝溥儀退位。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在中國大地上徹底結束。

此後民國成立,袁世凱當選了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一戰”中國勞工血淚史,為英法挖戰壕,埋死屍,擋子彈!

袁世凱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剛成立不久的北洋政府面對這場突然其來的世界變局,只能在列強的夾縫中求生,誰都不敢得罪,於是乎選擇了中立!可隨著戰爭之火越燒越烈,漸漸的戰火蔓延至租界各地,一時間雖身處遠離歐洲戰場的中國,卻也未能倖免於此世界浩劫!

1914年8月8日,日本艦隊出現在膠州灣的海面,向德國宣戰,準備攻打德國在中國的租借地青島,搶奪德國在中國的地盤,迫使北洋政府不得不開始重新考慮戰爭的局勢和中國的未來!

此時一個叫梁士詒的人的出現,在關鍵時刻影響了中國對一戰的態度和立場。

“一戰”中國勞工血淚史,為英法挖戰壕,埋死屍,擋子彈!

梁士詒

梁是中華民國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先效力於袁世凱,後又周旋于于皖系、奉系勢力之中,一度控制北洋政府的交通、財政大權,時人稱其為“二總統”,因慫恿袁世凱稱帝未果,袁死後被視為帝制禍首,遭到全國通緝。但在推動中國參加一戰、從而獲得戰勝國身份這件事上,梁士詒發揮了積極作用。

梁士詒給袁世凱的報告中說,“趁今日本未動兵之前,密與英約……即日與德使磋商,剛柔兼施,一面派兵前往圍守青島,強彼交還,迅雷不及掩耳,使日本無所措手。青島若下,日本又以後何說進兵,此不特防日本之侵略,且以杜將來之後患也。”此時梁建議袁世凱,跟德國宣戰,搶先出兵青島藉此機會收回青島!

可惜袁世凱迫於時局,堅持中立,不敢得罪日本人,導致日本人從德國手裡搶走了青島!

梁失望之餘,依舊沒有放棄,繼續遊說袁世凱。

隨著一戰的深入,協約國方與同盟國方均深陷戰爭泥潭,以梁為首的北洋政府幕僚,在分析國際局勢之後,力主中國此時參戰,以提振中國之國際地位,同時從中獲取戰爭之利!

梁在給袁的報告說到“察看歐洲戰爭情形,條約國(協約國)必操勝算,不如乘此際加入聯盟,一方面借英、俄、法之力以脫日本監視之厄,一方面緩和各方,得收從容佈置之效。”

這次袁世凱同意了梁的參戰建議。

但由於中國的參戰,必然造成日本在華利益受損,日本決心搶奪德國在華地盤,全盤接手德國在華利益,並謀求進一步的勢力擴張,於是堅決反對以袁世凱為代表的北洋政府參戰,而英國也迫於日本在遠東地區的實力而沒有答應中國參戰的請求。

雖然中國參戰的請求被拒,但協約國方迫於戰爭形式不得不改變思路和態度轉而向中國尋求物資和槍支方面的援助。

梁抓住此次機會,通告北洋政府全力協助。

1915年,協約國主要成員法國的駐華公使康悌主動找上門來,與北洋政府秘密談判中國勞工招募事宜。

梁士詒認為:“中國財力兵備,不足以遣兵赴歐,如以工代兵,則中國可省海陸運輸餉械之鉅額費用,而參戰工人反得列國所給工資,中國政府不費分文,可獲戰勝後之種種權利。”於是在梁建議下,袁同意了派勞工赴歐的建議!

“一戰”中國勞工血淚史,為英法挖戰壕,埋死屍,擋子彈!

大批中國勞工準裝待發

1916年5月,天津大經路(今中山路)突然出現了一家叫“惠民公司”的機構。 開始招收勞工,並許以高額報酬,以此吸引了大批中國青壯勞力報名參加,中國人都做著發財的美夢,準備漂洋過海去尋求財富!然而殊不知,在大洋彼岸等待他們的卻是一場噩夢!

“一戰”中國勞工血淚史,為英法挖戰壕,埋死屍,擋子彈!
“一戰”中國勞工血淚史,為英法挖戰壕,埋死屍,擋子彈!
“一戰”中國勞工血淚史,為英法挖戰壕,埋死屍,擋子彈!

赴歐勞工

1916年8月,第一批大約1000名華工,搭乘輪船抵達法國馬賽港。

一艘艘的輪船,漂洋過海,抵達了異國他鄉!

此後先後抵達了14萬之眾的中國勞工,英國分走了十萬,法國人分走了四萬,轉走一萬給後來參戰的美國。

但是英法等國沒有遵守此前中國勞工不上戰場的約定,將中國勞工派遣至戰爭前線,挖掘戰壕,修築工事,掩埋屍體,清掃地雷,修路架橋。不少勞工在抵達大洋彼岸還沒緩過神來,就已經成為機槍下的冤魂!

“一戰”中國勞工血淚史,為英法挖戰壕,埋死屍,擋子彈!
“一戰”中國勞工血淚史,為英法挖戰壕,埋死屍,擋子彈!
“一戰”中國勞工血淚史,為英法挖戰壕,埋死屍,擋子彈!

一戰中的中國勞工身影

1917年2月,運送華工的法國輪船阿陀斯號遭遇德軍潛艇的伏擊,船體被一發魚雷擊中,船上的540名中國勞工全部遇難。

在遭遇了戰爭之後,中國人並沒有臨陣退縮,而是頂著炮火為英法等國繼續修築工事,挖掘戰壕,可換來的卻並沒有當初許諾的酬勞,薪酬被減半,中國勞工的出入自由也被限制,宛如生活在集中營中!

在1917年法國皮卡第的一場戰鬥中,德軍突破了防線,直接衝入了英法聯軍的陣地,正在挖戰壕來不及撤退的華工們,只能用鐵鍬、鎬頭與德軍展開肉搏。當英法援軍趕到時,大部分華工已經戰死。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人吃苦耐勞的精神和聰明的天性,給歐洲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存放在威海檔案館裡的一份英國陸軍1918年的報告顯示:“中國勞工是所有外國勞工中最優秀的……大多數勞工都能熟練地工作或者說能很快掌握工作技能,而且他們一直都在鐵路、兵工廠和坦克車間高效率地工作。”

這場人類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多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1918年戰爭結束,除了300多名勞工留在歐洲與當地人成婚,部分人客死異鄉成為亡魂,大部分人則陸續返回中國。

據統計,從1918年11月1日開始,直至1921年結束。先後約有11萬左右的華工最後回到了中國。除去留在英國和法國的華工,大約有2萬名華工杳無音訊,埋骨他鄉。其中,留下名字的,只有1874個。直到1988年,在紀念一戰勝利70週年之際,法國政府才公佈了有關華工的文獻,讓這段歷史大白於天下。

文獻資料參考《歷史的溫度》

@青雲計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