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戰勝方和戰敗方都很憋屈的戰爭----一戰

歐洲大陸是一片非常神奇的大陸,神奇在於這片大陸上的領導人,上午還能和和氣氣的坐在一起吃飯,下午就能拼得你死我活。一戰就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形成,由於歐洲大陸上的國家都是由多個民族和政治集團分分合合組成,所以各個國家之間都有點相互看著不高興又不至於打起來的矛盾。這其中還是有很多脾氣比較暴躁的人經常會在中間搞點小摩擦,但是都不足。但是1914年,塞爾維亞的一個暴躁小年輕開了一槍,這一槍開得就叔叔能忍,嬸嬸不能忍了。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王儲費南茨.費蘭迪大公攜妻子在波斯尼亞首府薩拉熱窩做特別訪問,這位大公完全忘了這片土地上的人都對奧匈帝國充滿了仇恨,一位年僅十九歲的學生衝上街頭,一個沒忍住就槍擊了這位奧匈大公和他妻子。這就是著名的“薩拉熱窩事件”,這個小夥子的沒忍住也拉開了一場涉及6500萬人,十多個國家的世界大戰,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場莫名其妙開始又莫名其妙結束的戰爭。

一戰參與國家眾多,篇幅有限就不一一列舉,總體來說分兩大陣營,由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給代表的的同盟國和由英國,法國,俄羅斯組成的協約國。

導語中有提到一戰前各個國家都有點矛盾,都是一些歷史遺留問題和經濟上的小摩擦,都不至於打起來。導致真的戰爭打起來後,所有參戰國都不知道這場戰爭會打出個怎麼樣的結果。也不知道是要打到什麼樣子才算完。戰爭沒有信仰,沒有目的,導致戰後清算只剩下了貪婪和報復。

這場戰爭中有很多有意思的的地方有很多,比如由於工業革命剛剛起步,一戰期間都沒有可移動的重型設備,所以防禦方有很多重型裝備可以防守,但是攻擊方衝鋒就全靠兩條腿。正因如此,這場戰爭中大多數時間都對峙,雙方都在戰壕來回過招。雙方士兵也不知道為什麼要打,就在戰壕裡相互看著,看了好幾年。沒命令衝鋒的時候兩家關係還挺好,甚至可以一起過年,在2005年的電影《聖誕快樂》中,有一幕就是英法聯軍和德國軍隊在聖誕節一起唱聖誕歌喝酒的場景,根據記載,這一幕是真實發生的。

一場戰勝方和戰敗方都很憋屈的戰爭----一戰


還有一個特別有趣的點,直到德國投降,德國的領土上都沒有一個敵軍的士兵。不同於二戰,一戰到戰爭結束前兩個月,德國都還一直認為這場仗自己應該是贏定了。同樣英法聯軍也以為自己輸定了。這點主要是因為戰爭期間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俄國為了鞏固新政權,放棄了與德國的戰爭,並且割讓了一大片工業區和農業區給德國,既解放了德國東線戰場的部隊,又為了德國的經濟上提供了支持。德國大量的部隊可以投入西線對抗英法的戰爭。就這樣德國心裡美滋滋,相信自己已經勝券在握。

有句話說的好,世界大舞臺上,唱歌可以沒有美國,跳舞可以沒有美國,但是打架不可以沒有美國。坐在一旁當吃瓜群眾的美國,本來在安安靜靜的吃瓜,時不時的喊喊加油,突然一艘軍艦莫名其妙的被德國炸了。美國坐不住了,直接加入協約國,以每月25萬的兵力支援英法聯軍。德國本來還不當回事,只要自己軍隊先到戰場收拾掉英法聯軍,等美國來了早就打完了。但是明天和意外不知道誰來的更快,西班牙流感爆發了,這下德國懵了,仗還沒打德軍死於流感就接近兩百萬人。英法聯軍正在戰壕裡睡著覺,突然聽到德國投降了。美國大兵到達戰場屁股還沒坐熱,就通知可以回家了。一戰就這樣在兩方都一臉懵逼的情況下結束了。

這場戰爭的結束,協約國的軍隊都沒有踏入德國的領土,就留下一個問題,戰勝國無法控制德國,這讓英法聯軍失去了很多談判的籌碼,這就導致戰後戰勝國和戰敗國之間戰後協約足足談了半年才結束。

一場資本大國之間討價還價---巴黎和會。

戰後會議在巴黎凡賽爾宮舉行,史稱“巴黎和會”。法國選在這裡是有原因的,法國對德國非常仇恨,普法戰爭就結束這裡,1871年普魯士帝國軍團進入巴黎,普魯士國王在凡賽爾宮加冕為德意志國王,德意志國也就是後來的德國。法國選在這裡也就是為了羞辱德國,把當年恥辱還給德國。

參與巴黎和會的國家有十多個,但是起到主要作用的英法美三個國家。可以說持續半年的會議大多數都是這三個國家在討價還價。這三個國家各懷目的,造成了這場會議分贓不均,也給二戰留下了隱患。

首先是美國,時任美國總統威爾遜作為戰勝國參加了會議,如果說一戰最大的受益方,那就非美國莫屬。一戰期間美國參戰的時間並不長。在戰爭前期,美國搞起了軍火了生意,給雙方賣武器。賣完武器,又怕雙方糧草不足,又買起了農產品。賣完農產品,又怕雙方軍費不足,搞起了貸款,把送雙方賺的錢又借給戰爭雙方,成為歐洲最大的債主。完了還加入勝利方成為戰勝國。美國可以說賺的盆滿缽滿。

威爾遜抵達巴黎後,發表了美方的十四點建議。每一條都宣揚著,種族自由,主權獨立,維護和平等等。像極了一個和平使者。當然美國這麼做有原因,第一點,威爾遜是個知識分子,充滿了浪漫的理想主義情懷,希望能建立一個長期和平的世界。第二點,美國是雙方的債主,協約國已經打成了窮鬼,對德國太過分的話,把德國也搞成窮鬼的話,債就不好收了。

一場戰勝方和戰敗方都很憋屈的戰爭----一戰


這裡挑14點中幾點來說一下:第一點、簽訂公開協議,杜絕秘密外交。就光這一點,英法就不答應了,因為英法在聯合之前就有很多秘密協議,一答應協議就作廢了。第二點、維護海上自由航向。這一點對德國沒有任何影響,甚至還有點好處,因為德國海軍本來就被困在港口了。不同意的是英國,英國不答應了,因為英國是最強大的海軍。第五點、公正對待殖民地,考慮殖民地當地政府的正當要求。這點又讓英國難受了,通過了英國的殖民地就失去了合法性。簡單的說就是美國對德國說:“你主動惹事,把佔別人的東西還給人家再賠點醫藥費,大家都還是好朋友。”回頭又對英法說:“人家也知道錯了,咱們也別趕盡殺絕,以後大家低頭不見抬頭見就算了。”總之美國全程站在道德制高點的和稀泥。這主要是因為,美國沒有什麼損失,還賺了一大坨。同時跟俄國不接壤,也不怕革命影響。所以他才能站在上帝角度。

一場戰勝方和戰敗方都很憋屈的戰爭----一戰

美國總統威爾遜


這聽起來像不像中國的一句古話“站著說話不腰疼。”是的,法國也這麼認為。法國總統克萊蒙梭,號稱“老虎總統”。這位老虎總統強烈嚴格懲罰德國,當然法國這麼要求不是沒有原因,一戰中損失最大的就是法國,法國損失了全國4%的人口,而且都是青壯年的男性,在法國的記載中,法國幾乎每一個家庭都有人在戰場上犧牲。而且主戰場一直在法國領土上,所以法國非常仇恨德國,當然這裡面還有普法戰爭的因素在裡面。法國相當於100年內兩次受到了德國的侵略,而且每次都損失慘重。所以法國的懲罰慾望相當強,這位老虎總統恨不得直接肢解掉德國,讓德國在這個世界上不再存在。

如果說美國方在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和稀泥,那英國就是在美法之間和稀泥,英國反覆勸解法國不能肢解德國,又同時要求德國必須為戰爭負全部責任。當時的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是位非常有政治見解的政治家,他在演講中提到:“如果過分懲罰德國,將會迎來德國下一代人民強烈的復仇慾望,和平都難以得到維持。”英國作為海上貿易大國,他明白,如果肢解德國,法國將吞併德國大量的工業區和經濟命脈,法國就會成為歐洲大陸上新一任的霸主,這會對英國造成巨大的威脅。所以英國無論如何也不能肢解德國。

憋屈的協定--《凡賽爾協約》

這裡有一個小插曲,巴黎和會的三巨頭產生了強烈的分歧,法國堅決不同意英美兩國的意見。因為法國的歷史傷痛,他絕對不允許德國人有捲土重來的機會。由此美國提出建議,他們三方簽訂協約,一旦德國再次進軍法國,英美兩國將無條件支持德國。法國在英美的軟磨硬泡下,勉為其難的接受了這條協約。但是反轉又發生了,主張這份協議美國總統威爾遜拿著這份合約回到美國國會,美國的議員們不通過這份協議。當然這裡是因為美國的黨派爭鬥,當時美國的政治結構裡面,參眾兩會都是共和黨的,但是威爾遜是民主黨。這下法國就不答應了,本來法國就接受的就是一個明天不確定的承諾,現在主動承諾的是你,通不過的也是你。戰勝國的三巨頭,再一次掐起來,這讓巴黎和會再一次陷入了僵局。

持續了半年,進行了一場又一場政治博弈,期間領導人憤然離席無次數,在美國的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下,最終法國還是妥協了,三方正式簽訂了歷史有名的《凡賽爾條約》。當然英法兩國也不得不妥協,因為當時還有一件事情是英法雙方所擔憂的:在俄國革命中勝出的布爾什維克--由列寧創建的俄國無產階級,這場革命的傳染性,是英法不能確定的。如果真的肢解了德國,俄國就會直接英法接壤,留下德國還可以作為英法的天壤屏障。所以法國最終還是倔不過現實問題。

一場戰勝方和戰敗方都很憋屈的戰爭----一戰

巴黎和會合影


最終《凡賽爾條約》在巴黎正式簽訂。主要決定的內容有:德國撤出比利時,法國,盧森堡等佔領區;法國收回洛林和阿爾薩斯,德國薩爾區的煤礦由法國開採;德國裁軍到是以下;德國向協約國繳納軍事裝備;協約國軍隊佔領萊茵河的左岸,建立軍事防禦區;同時德國需要支付戰勝國1320億德國馬克,約等於330億美金。這讓德國陷入了絕望,拒絕簽字。當時法國擺出了最後的底牌,德國不籤就繼續打,打成肢解德國為止,德國不得不屈服。

最終德國損失了10%的領土,12.5%的人口,最重要的是損失大量殖民地的礦場開採權和工業收益權。德國不僅僅是欠了一屁股債,還找不到地方還,這裡就是給二次世界大戰埋下了一顆復仇的種子。

整個會議下來,法國沒能肢解德國,很憋屈。英國的賠償少於法國太多,英國憋屈。德國賠了夫人又折兵,德國當然更憋屈。還有同期包括中國和日本在內的很多國家,都很憋屈。總結一戰,就是一場毫無意義的戰爭,大家都莫名其妙的損失了一大坨。法國元帥福煦事後評論說:"這不是和平,這是二十年休戰。"果然,時隔二十年,1939年德國再次發動了二次世界大戰。

奇蹟般的富國---波蘭

一戰結束了以後,由於美國提出的民族自決以及大小國一律平等的思想。分裂出很多小國家。其中有一個非常特別的國家:波蘭。

波蘭這個國家為什麼特別,因為在威爾遜提出的十四點中,有一條指名道姓的建議就是建立波蘭,而且是要求建立一個有港口的強大波蘭。

波蘭在18世紀末,當時歐洲的三大帝國:普魯士帝國,奧地利帝國,沙俄帝國在戰爭中把波蘭肢解了,三大帝國分別佔去了三分之一的土地。這裡就可以想象波蘭帝國復國的難度有多難,波蘭要想復國必須同時推翻三個歐洲最強大的國家。這個概率大概就是,一個人買了一注雙色球,一注七星彩,一注六合彩同時中了的概率。波蘭這個國家出現過很多偉人,有偉大的鋼琴家肖邦,政治家鋼琴家帕德雷夫斯基,獲得兩次諾貝獎的居里夫人等等,這些非常偉大的愛國者。在這幾代愛國偉人的奮鬥下,得到了美國政府的支持,又在二戰這個契機下終於復國了。當然波蘭的復國有很多政治因素,最直接的因素就是因為不能肢解德國,但是又必須控制德國,所以建立一個國家控制德國非常有必要,剛好遇到這群愛國偉人生生不息的奮鬥,波蘭具備了天時地利人和三大條件,於是在這麼難的情況下復國了。

一場戰勝方和戰敗方都很憋屈的戰爭----一戰


當然波蘭的建立也有帶來一些反面因素,在法國的要求下,德國的軍隊裁剪到十萬人以下,並且工業沒有,經濟又窮。而波蘭又是一個十分仇視德國的國家,所以建立起來的強大波蘭隨時可以對德國落井下石。但是又不去過度控制波蘭,因為波蘭的部分土地是跟俄國接壤的。波蘭太弱,俄國戰火隨時可以撲過來。就這樣,波蘭有大國庇護,有意無意的騷擾德國,也是二戰爆發的重要原因。

結語:

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世界帶來了沉重的災難,總共參加了6500多萬人,戰死1500多萬人,傷殘2000多萬人。給正在工業革命中冉冉升起的歐洲各國一朝打回瞭解放前。當然也有正面影響:推動科技上的進步;加強了各國政治,文化,軍事;最重要的是開啟了民族意識,給後續的無產階級革命提供了好的環境,進一步推進了人權平等的實現。

我是希胤,一個歷史文化的愛好者,希胤的文章除去歷史數據盡最大可能追求原創,如果大家覺得還不錯請大家點點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