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9 歷史覆盤“一戰”中的奧斯曼帝國

1914年10月29日,奧斯曼帝國的兩艘戰艦突然炮擊黑海沿岸的俄羅斯港口敖德薩、尼古拉耶夫及塞瓦斯托波爾,擊沉多艘俄羅斯戰艦。這個行動註定了奧斯曼帝國的命運——11月2日,俄羅斯向奧斯曼宣戰,英國與法國隨即也在5日對奧宣戰。11月11日,奧斯曼蘇丹穆罕默德五世向英國、法國及俄羅斯宣戰。兩天後,在伊斯坦布爾皇宮託普卡帕宮聖物殿中,蘇丹親自參加儀式,宣佈發動“聖戰”,有史以來第一次號召全體穆斯林——特別是在被英、法、俄列強殖民統治的領土居住的穆斯林,起而反抗異教徒。

這個號召獲得了阿拉伯穆斯林神職人員的普遍歡迎,但關鍵人物麥加的謝里夫侯賽因卻拒絕配合蘇丹,理由是此舉有可能激怒佔據埃及並控制紅海航運的英國。

聯德抗列強

上述炮擊發生四個月前,即1914年6月28日,哈布斯堡王朝王位繼承人弗朗茨·費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遭到一名塞爾維亞民族主義分子刺殺。7月28日,奧地利向塞爾維亞宣戰,此後大約一週內,俄羅斯、德國、法國、英國等相繼宣戰,加入戰團,一次大戰全面爆發。後來奧斯曼也與德國一方結盟,捲入了這場戰爭。

德國長期以來在軍事及經濟上對奧斯曼有著巨大的影響。早在19世紀30年代,普魯士的軍事專家就開始指導奧斯曼軍隊進行現代化。此後大半個世紀,兩方的軍事交流未曾間斷過,奧斯曼軍官會前往德國接受訓練。這些交流對奧斯曼的軍力提升確實很有效果,對一個生存極度依賴陸軍的國家來說,它的重要性絕非英國對奧斯曼海軍及法國對奧斯曼憲兵部隊的協助所能相提並論的。

德國對奧斯曼的協助也促進了本國工業的發展,特別是軍火及鋼鐵行業。德國在奧斯曼帝國最著名的投資就是柏林至巴格達的鐵路,所使用的車輛和鐵軌幾乎由德國工業包辦。德國分別在1888年和1903年獲得了科尼亞(安納托利亞中南部經濟中心)至巴格達及巴格達至波斯灣兩段的修建鐵路租讓權,樂得協助奧斯曼抵擋英國在波斯灣的侵蝕。德國皇帝威廉二世是奧斯曼蘇丹阿卜杜勒阿米德唯一信任的歐洲元首,他在1889年訪問伊斯坦布爾,1898年再訪伊斯坦布爾及敘利亞。

英國的橫行霸道也是促使奧斯曼帝國倒向德國的因素之一。眼看開戰在即,時任英國海軍大臣的溫斯頓·丘吉爾發覺伊斯坦布爾政府並無意願與英國結盟,在1914年7月28日下令扣押奧斯曼海軍委託英國建造的兩艘戰艦。這兩艘戰艦的款項都以奧斯曼發行的公債付清,已經是屬於奧斯曼的財產,奧斯曼自是舉國憤慨。8月10日,兩艘德國戰艦獲准進入達達尼爾海峽,躲避英國船隻的追逐,並於不久後移交給奧斯曼海軍,補償英國扣留戰艦的損失。

在奧斯曼政治人物眼裡,歐洲迫在眉睫的戰事無疑是帝國採取行動擺脫列強經濟奴役的大好機會。那兩艘德國軍艦被重新以奧斯曼名稱命名,仍由原德國海軍少將威廉·蘇雄統率,他從9月9日起出任奧斯曼海軍司令。正是在他的指揮下,發動了10月29日對敖德薩等港口俄羅斯戰艦的突然襲擊。

鏖戰咽“苦果”

捲入一次大戰的奧斯曼帝國的軍事指揮中心在伊斯坦布爾,它與軍隊的各個作戰地點隔著廣闊的安納托利亞土地。帝國境內的交通狀況在此前的50年中已經大幅改善,但公路與鐵路網仍然不能滿足戰時的需要,軍隊的動員和補給遇到了難以克服的困難。例如,從伊斯坦布爾到敘利亞要花一個多月的時間,到美索不達米亞則要兩個月。鐵路建設正在飛速進行,但鐵路系統總有不可避免的缺口,軍隊及補給不得不依賴船、卡車及駱駝。陸路情況很糟,海路則因地中海有英國海軍、黑海有俄羅斯海軍而充滿危險。奧斯曼帝國是個農業國家,卻把自己丟進了一場工業化的戰爭。組織一支軍隊固然不成問題,但它缺乏支持其行動的能力。

奧斯曼帝國對抗敵人的活動在不同的時間分別集中在四條戰線上:安納托利亞東部與高加索地區、達達尼爾海峽、伊拉克,以及敘利亞與巴勒斯坦。戰爭最初幾個月的情況對奧斯曼來說並不是個好兆頭,因為德國的支持顯然無法保證他們獲得勝利。

1914年11月,英國佔領了巴士拉,向北進入伊拉克。1915年2月,本想將英國逐出埃及的奧斯曼部隊在蘇伊士運河受阻,第二年夏季再度無功而返。另一條戰線上,1915年1月在安納托利亞東北的大雪中,與俄羅斯軍隊交戰的奧斯曼部隊損失將近8萬人。接下來的戰事,奧斯曼獲得的勝利極少,且往往後面會遇到更大的失敗:1917年春,奧斯曼軍將英軍趕出巴勒斯坦,但同年12月,他們又丟了耶路撒冷;1915年12月與1916年4月之間,奧斯曼軍隊包圍並佔領了伊拉克南部的庫特,但6個月後卻丟了巴格達。

本可名留青史的一役是1915年至1916年的達達尼爾戰役,又稱“加里波利之戰”,這確實不僅是奧斯曼一次重大的戰略勝利,有提振民心士氣的作用,同時也令他們的盟邦德國對奧斯曼刮目相看——但奧斯曼在此役中損失極為慘重,按十分保守的估算,死亡者約有9萬人,傷者約16.5萬人。

最終戰敗的奧斯曼,在四年戰爭期間損失的人口數量更加令人震驚。據估計,陣亡的戰士約有32.5萬,傷者約有40至70萬,其中6萬人不治身亡。另有40萬人死於疾病。因此,戰鬥人員死亡總數將近80萬人。1917年3月至1918年3月之間,實際可作戰部隊從40萬降至20萬人,到1918年10月停戰時,人數又再減半。此時武裝部隊人數僅及1916年最大數目80萬人的15%。戰鬥人員的主要來源是安納托利亞的土耳其居民,戰爭剛開始時,他們約佔奧斯曼總人口的40%。人口大量減少的結果之一是土地勞動力短缺。每當軍隊要求優先於民間需求時,留在後方的人通常需要與趕往前線的人經歷同樣多的苦難。

本專題作者為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奧斯曼史博士,奧斯曼研究專家。內容及圖片均選自《奧斯曼帝國1299—1923》一書中文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9年6月版,譯者鄧伯宸、徐大成、於麗),文字略有刪節,標題為本版編者所擬,轉載已獲授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