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海明:如何運用《道德經》哲學智慧解讀當前疫情?

如何運用《道德經》哲學智慧解讀當前疫情?


2020年3月8日(農曆二月十五)是《道德經》的作者老子誕辰2591週年紀念日。相傳《道德經》已問世2511年。為了紀念偉大哲學家老子,我們推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溫海明教授運用《道德經》哲學智慧對當前疫情的解讀。溫教授於2019年出版了《道德經明意》(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書,對《道德經》作了意本論的解讀。疫情期間,他從道家哲學智慧角度帶給我們新的哲學思考。


溫海明:如何運用《道德經》哲學智慧解讀當前疫情?

溫海明(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山東省泰山學者特聘專家,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夏威夷大學比較哲學博士,北京大學中國哲學碩士。現任國際易學聯合會秘書長兼學術部部長,孔學堂書局、《孔學堂》雜誌副總編輯。兼任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北京中國學中心(TBC)客座教授等。出版中英文《周易明意》、《道德經明意》、《儒家實意倫理學》、Chinese Philosophy、Confucian Pragmatism as the Art of Contextualizing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World等論著。在國內外哲學期刊發表中英文論文數十篇,其《中國哲學思想》被譯為多種語言並在國外出版。)

溫海明:如何運用《道德經》哲學智慧解讀當前疫情?

《道德經明意》是對《道德經》的哲學解讀,傳統道家哲學的智慧,對於今天思考疫情可以給我們什麼啟發呢?

溫海明:如何運用《道德經》哲學智慧解讀當前疫情?

《道德經》的作者老子傳說是位兩千多年前歷經滄桑,騎牛西行的老人,他出關之前留下的《道德經》,被認為是道家哲學的源泉,其中留下的道家哲學智慧,今天還能啟發我們思考疫情嗎?請看溫海明教授對《道德經》哲學智慧的解讀和思考。



眾所周知,道家哲學智慧首先體現在《道德經》這部經典著作當中。疫情期間,很多師友們問我,兩千多年前的老子思想過時了嗎?如果不過時,那麼老子在今天,會如何思考和麵對當下的疫情?下面我嘗試給疫情中的讀者們一些道家哲學智慧的啟發。


1. 天地不仁——從傳統天道看疫情


要從道家哲學創始人老子的角度理解疫情,首先要思考,老子會怎麼理解疫情與傳統天道的關係。老子認為: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道德經》第五章《意守無中》)


在老子看來,天地之道無所謂仁慈,也沒有偏向,我們不可以用仁或者不仁這種對待的語言來判斷和描述。疫情的發生,從人道的角度來看,當然是一場天災人禍,但從天道的眼光來看,應該說還是自然過程的一部分,只是這種"自然",不是我們一般意義上的"自然而然"的那種"自然"。

"自然"不是說是自生自發的,而是說天道既能生養萬物,同時也殺伐萬物,所以沒有據為私意的得失之感,人學習天道,要順應天道,採取一種自然無為的哲人態度。

溫海明:如何運用《道德經》哲學智慧解讀當前疫情?

驚蟄之前,大疫席捲神州大地,多地電閃雷鳴。從己亥年進入庚子年,亥子之交,天地之氣陰陽交戰,從個人到國家,都要謹慎應對,因為: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道德經》第七十九章《天與善人》)


在老子看來,天地之間物來物往,變化萬千,卻絲毫沒有人間仁愛他人時表現出來的那種情感性的執著。天地自然之意去留無意,好像更古時代的人對芻狗(祭祀時用的、用草紮成的狗)沒有"留意",祭祀之後即不留其跡,燒掉或扔掉之後,不再在意念上起意,也就度化了祭祀開始之前使用草狗的意念。

這種對草狗"去留無意"之心,不是"始用終棄"的棄心,因為天地自然之意自然發動,而不會有意地放棄或拋棄,只是順其自然而不留心於此而已。


2. 蔽而新成——從陰極陽生看多難興邦


在道家看來,人身好比一個小的陰陽系統,國家好比一個大的陰陽系統,天地本來就是陰極陽生,陽極陰生,而身國一體,身體修煉的道理,運用於拯救國難,重振陽道,完全一脈相承。

庚子大疫初始,國家要求民眾居家隔離,好比國家的呼吸和運行系統都氣斷脈息。疫情初始,氾濫成災,可謂無限痛苦的深層海底一般。各省成立醫療隊,紛紛奔赴前線,好比調動全國之陽氣,來拯救陰氣過重之地。如今經過一個多月的搶救,基本上看到一陽來複,全國逐漸復工,只要繼續溫養陽氣,讓氣息通暢,好比運轉周天河車,慢慢讓民生之氣舒緩恢復,國立家興而脫胎換骨,生民各族返老還童,還丹九轉而恢復純陽國體。老子認為: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道德經》第十五章《玄通道境》)


可以把疫情比作國家的濁氣,那麼動用舉國之力就是為了使其"濁以靜之","清"代表國家的動員能力所期望達到的目標,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奮戰,目前國內形勢已經漸漸澄澈下來。可是國際疫情卻開始越來越渾濁起來。當然,在老子看來,恢復天地之間的清淨,才是天下本來的正道。老子說:


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道德經》第四十五章《清淨正平》)


毫無疑問,我們人身的陰陽,也要法天而動。既然疫情時刻變化,如何於變化不居的現象之中領會運動之道,老子給出清淨之方,正是反其動而靜之。要清靜地應對疫情的變化,修煉達到太清化境,最後的境界就好像一面鏡子,能夠映照出沖虛化境:浩蕩無邊,玄蕩無垠,道通無限,直達天地。

老子告訴我們,修行悟道的人,起心動念之處有著讓萬千波浪風平浪靜的力量。意念發動的瞬間,即可讓渾濁的現象世界漸漸澄明;也可讓看似靜止而內在有力的自然之力,緩緩發動而點滴滋生。因為意念皆順道而發動,所以能夠行雲流水而不滿溢,隨同萬千物化並自然更新。能夠悟道的人,心意發動隨物而起,隨物賦形,隨物而生,隨物而明。他們意念發動之處即含大智慧,念念與道融通,心念境界難以捉摸,與道一樣深不可識。


3. 道法自然——人要效法天地自然之道


正如一日子時、一年子月之時,陰極陽生,一陽來複,這次大疫當前,正好是從己亥年到庚子年的過渡時期,正應亥子之交的多事之秋。隨著陽氣漸升,疫情肯定逐步消退。老子認為,人在自然之中,要順應天地自然之道而為。道本身是自然而然如此呈現出來的: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第二十五章《意在道先》)


"道法自然"指"道"自動自發,純任自然,本來如此;道在自然之中,道與自然本不可分。這裡的"自然"不是客觀實有之"自然界",一方面如果"自然"成為一物,則是"五大"而不是"四大",與上文不合;另一方面,因自然界是道所生物構成的,道不可能法一切具體物,人的自然之意既然可以同於道、天與地,自然可以法地、法天、法道,進而法天地大道本然的自然之意(力)。

在老子看來,人應該順從大道,順應自然本來的那個樣子。"然"可譯為"so-thus","自然"可譯為"that-which-is-so-of-itself" "self-soing(自我如此)","self-deriving(自我生成著)",較能夠傳達"自己如此這般生成變化"的意思。"道法自然"劉殿爵譯為"the way on that which is naturally so." 安樂哲譯為"way-making emulates what is spontaneously so." 陳漢生譯為"ways follows what is so of itself"。

這些譯法,都傳達出大道的"自然"狀態。道法自然,就是要順應自然陰極陽生的大道而行。目前看來,大疫最難的時期,也就是陰氣最盛的時期已經過去,隨著天地之間的陽氣復甦,走出疫情為時不遠。



最近經常和師友們聊起的話題是,從救災層面怎麼運用古老的道家智慧,道家哲學智慧對救治這場大疫可以有什麼樣的貢獻?因為道家和道教思想和傳統的中醫哲學思想相通,所以我覺得可以從道家哲學智慧當中,跟中醫哲學思想相通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

《道德經》的智慧與傳統中醫天人合一、陰陽相生轉化的哲學基礎是相通的。傳統道教醫學把人看作有生氣的機體,五臟六腑依賴真炁運行,經絡基於有生氣的活人,所以傳統中國醫學致力於延續機體的生機。

在如何運用道家哲學思想來救災方面,我覺得首先表現在傳統醫學的"陰平陽秘"(《黃帝內經•素問三•生氣通天論》),就是把病人機體氣血被打亂的陰陽平衡想方設法用最簡單的方式調整回去。


1. 絕聖棄智——人命關天,超過一切現實利益


傳統中醫其實遵守老子啟蒙的道家哲理,主動"絕聖棄智",也就是不需要過多的聰明和智術,最重要的是直接恢復人身陰陽之氣的平衡,具體落實到五臟六腑之氣的運行,無論何種方術方式,只要能夠救人,就應該採納嘗試。這個過程當中,要減少利益的考量。老子說: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見(xiàn)素抱朴,少私寡慾。(《道德經》第十九章《絕文抱朴》)


當前醫療系統應該儘量恢復救死扶傷的醫學精神本色,抱守淳樸,減少私心,降低慾望。如果醫生們都能夠保持純潔樸實的本性,減少私慾雜念,拋棄聖智禮法的浮文,那樣或許可以減弱醫患矛盾,讓醫生們免於憂患。

道教醫學促使人們把自己的心意迴歸自然之意的運作,心同於自然,從大自然之中重新找回生命的力量。讓心迴歸自然之意,沒有其他特殊的捷徑,就是放下慾望,放下人心的造作,讓心意與自然之意的發動相通。

在這次救災過程當中,傳統中國醫學(國醫)發揮了很大的保障作用,所以今後應該把"中醫"提高到"國醫"的戰略高度來認識。


2. 聖人常善救人——一個都不能少


傳統道家道教醫學認為要順性來醫治病人,因為每個病人的本性不同,症狀各異,所以要善於使人盡順其性。也正是從這個角度出發,才能儘量搶救所有的病人,力圖做到沒有被遺棄的人。老子指出: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道德經》第二十七章 《道意結心》)


天地生出各種藥物,正是人(醫生)的意識和意識所帶來的能量,能夠使物盡其用。"醫者意也",只有善於救死扶傷的醫生,才能儘量做到沒有被遺棄的物。

大疫當前,人命關天,救死扶傷才是真正的醫者仁心。民間中醫李醫生公開了他的治療方法,用少量苯酚注射四個穴位,效果明顯。他呼籲更多人理解中醫對於治療冠狀病毒的效力。

在疫情中間,全國各地馳援武漢的醫護人員,還有很多逆行者,他們自告奮勇衝向武漢去做志願者,好像"組局人"、快遞小哥汪勇一樣,他們不顧個人安危,把生死置之度外,自覺以一線醫生的需求為自己的命令,想方設法為醫護人員服務,為他們節省時間和精力,幫助醫護人員救助更多人的生命。這種偉大的情懷,就是老子所說的"聖人常善救人",把病人的生命看得高於一切,竭盡所能不放棄救助任何一個人。


3. 善攝生者——以其無死地


《道德經》告訴我們,通達陰陽之道的醫生應該是真正善於養護自己生命的人,他們雖然在養生方面無所用心,但在陸地上行走不會被兇惡的犀牛和猛虎所遇傷,在戰爭中也不會受到利器的傷害。犀牛無法用尖角來傷害他,老虎無法用利爪來傷害他,手持利器的人也無法用鋒刃來傷害他。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他在養生方面無所用心,反而既沒有致命的要害,也不會進入致死的處境。老子說: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sì)虎,入軍不被(p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zhǎo),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道德經》第五十章《攝生無死》)


民間李醫生的經歷正是這樣的寫照,他不戴口罩治療冠狀病毒感染者,時刻面對生死之地,而不被病毒感染,核酸檢測多次呈陰性,正應了老子對得道之人的描述。

道家道教注重養生,治病之方能夠幫助病人提升陽氣,讓生命的生機當下得以保全,延續病人的生命。我們也看到中醫治療確實有效,說明通於道家哲學思想的中醫治療方案確實有助於病人戰勝病毒的折磨。在疫情施虐、人命關天的關鍵時刻,有效的中醫治療方案應該能夠得到合理平等的看待和考察。



談完了治病救人,那麼,從個人層面,古老的道家智慧是否也可以幫助當代人面對疫情?答案當然是肯定的。疫情從天而降,因為沒有特效藥,所以從一開始對抗疫情最好的方法,只能採用最原始的方法,那就是居家隔離,儘量減少跟他人接觸的機會。而這恰好應證了《道德經》最著名的"無為而治""小國寡民"等思想,讓我們看看這些思想今天還可以產生何種效力吧。


1.

小國寡民——安然居家就是為國奉獻


國家高速發展了很多年,沒想到過去的一個多月能夠重溫《道德經》"小國寡民"的智慧。疫情期間,由於封城引發各地封路封村的情形層出不窮,這種應對之方看似幽默可笑,但其實非常合乎老子的智慧。正如老子所言: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shí bǎi)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zhèn)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道德經》第八十章《小國寡民》)


封城閉戶之後,大家基本都足不出戶,好像國土一下子小下來了,街上的人也幾乎不見了。即使今天我們有高鐵、飛機這些非常迅捷的交通工具,可以說都是超過古代何止十倍百倍的高科技器具,但大家都自覺不再去使用它們,甚至因此引發國際旅遊業大受影響。疫情使得人民愛惜生命,為了保護自己和他人,都不輕易向遠方遷徙;雖然船隻和車輛都還在那裡,但卻真的感覺沒有必要、也儘量避免去乘坐;國家之間,沒有比處理疫情更加緊急的事情了,所以即使有軍事衝突和外交紛爭,也都暫時放到一邊,大家都不去排兵佈陣,畢竟救人要緊。


溫海明:如何運用《道德經》哲學智慧解讀當前疫情?


疫情期間,人們幾乎互不往來,好像回覆到遠古結繩記事的自然狀態之中。大家都儘量宅在家裡,自得其樂,在微信微博上曬自己香甜可口的飯菜,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數迅速提升:感覺到自己穿的衣飾美觀,自己住的房子安適,自己過的風俗喜樂。當然,老子非常著名的治國理想,是鄰國接壤相互望得見,雞鳴狗叫的聲音相互聽得到,但人民從生到死,一輩子不必互相往來。畢竟這樣的理想今天實在是回不去了,不過,疫情確實讓我們暫時慢下來,正好思考體會一下傳統哲學思想的深邃和力度。

確實,現代社會的節奏太快了,慢下來正好讓人民的精神更加強固,讓大家有機會體會到無欲則剛的境界。從國家層面上,疫情讓人民與領導人同呼吸共命運,同生共死,增進人民和領導人之間的溝通和理解。而老子認為,只有真正實現全民眾志成城的時候,才是國家真正強大和強盛之時。

在老子看來,一個有道的社會,因有良好的基於自然之意的公共秩序,每個人都安分守己,社會風尚醇美和平,當然也就沒有交流和交往的必要。可見,老子的理想社會恬淡安適,不僅很有審美的韻味,還有救人於慾望之水火的深慈大悲之心。

大疫當前,封路封城,到處都有體溫檢測,而嚴格的社會管理,居然有一個附帶的收穫,那就是最近報道抓住了很多在逃犯罪分子。正好應了老子的話: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道德經》第七十三章《天網不失》)


天道的羅網廣大無邊,網眼雖然寬廣稀疏,但什麼也不會漏失。疫情好像一張從天而降的大網,讓很多犯罪分子無處可逃。

今天大家都居家隔離,犯罪率肯定迅速下降,這又何嘗不是理想社會的標誌之一?在老子看來,達到善治的國家,因為統治者順應天道自然之意來治國,不僅自己的國民甘俗美服樂俗,而且能夠吸引他國人民風聞而至,爭相親比。這一思想,對於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還是很有借鑑意義的。可見,人心順乎天道,則天下歸之,可以跨越天險地阻,甚至可以成為治世之楷模,跨越歷史時空,引萬世之民敬仰不窮。


2. 載營魄抱一——封城閉戶正好自我修煉


中國的疫情正在慢慢消退,可是世界的疫情正在慢慢興起。很多國家也採取了封城閉戶的舉措,各國之間又繼續著彼此封閉的交往模式。有人擔心很多國家可能錯過了最佳隔離期,導致人民瘋狂搶購。據報道,最近多國人民都開始"深挖洞廣積糧"的搶購模式。大疫當前,搶購之後,應該居家養生,畢竟是考驗大家靜心能力的好時機。如果大家要居家修身養性,就看老子怎麼說: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tuán)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lǎn),能無疵(cī)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道德經》第十章《抱柔雌明》)


道家道教的修身養性,非常強調讓附在形體上的陽魂陰魄抱合為一,不相分離。要專心致志地持守天真元氣保持柔和的心境,好像嬰兒一樣。要滌除清掃玄妙的心鏡(以玄觀妙有),儘量做到澄澈無瑕。關愛人民治理國政,儘量做到不用機心智謀。

"抱一"是抱元陽真一,一說抱道,一說合一(合於道),但意都指陽魂與陰魄合而為一,即精神與身體合而為一。古人認為,人有三魂七魄,神魂(陽氣之聚)與氣魄(陰氣之集)構成活的機體,元陽之"一"(神魂)不能離開身體(體魄),而是否歸一不離(道)依賴於意念的調控。"專"通"摶",結聚純氣(元陽純一之真炁)的意思,所以可以理解為專心致志地"集中生氣",此狀態如嬰兒一般柔弱,而生機充沛,元陽真炁充沛飽滿之後,運行周身,氣機流轉,使得全身柔軟調和(煉精化炁)。要修到返本歸真,如嬰兒般陽氣充沛的純陽之體狀。


溫海明:如何運用《道德經》哲學智慧解讀當前疫情?


《道德經》中多次提及修行保養真氣之方,與後世道教功法原理一致。修行的本質是意念導引氣息之術。人生是一個陽氣消散的旅程,修行人通過意念對氣息出入的調控,不但有能力控制陽氣消散的節奏和分寸,而且能夠採後天的天地自然之真氣來補充先天的元陽之炁。


3. 玄同大道——養心養生


老子認為,人們應該去除紛雜的慾望,方能令元氣在周身運行無礙,使得元神清純無雜,制服雜亂心神的意念,需要做除塵的功夫,努力恢復心如明鏡,即"玄鑑"的狀態,猶如《六祖壇經》中神秀的偈子:"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玄覽"實是於黑暗之中觀覽,即不借助外在光明而反身內視,這是一種道家內修的功夫,可以達到心靈毫無汙染的境界,是用"天眼"觀照內心,讓內心純淨,達到如《繫辭傳》"無思也,無為也"的感而遂通之境,如荀子所謂"大清明"之境界。他寫道:


塞(sāi)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道德經》第五十二章《持道養意》)


居家隔離,正好使自己的意念清淨,正好主動降低慾望,甚至堵住慾望的通道,封閉慾念的門徑,這樣可以減少不少令人煩心的事情。反思平常時期,不能控制自己,隨波逐流,讓自己的慾念奔流,盲目追逐慾望,結果常常心煩意亂。老子認為,激發慾望的社會趨勢是不對的,那樣人心墮落,大家追名逐利,長久以往,整個社會就會不可救藥。老子還說:


塞(sāi)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道德經》第五十六章《玄同大道》)


這段話有點類似,其實說明安居在家正好是自我修煉的好時機。要感通老子的智慧,就要清心寡慾,消磨鋒芒,化解紛擾,含斂光耀,混同塵俗,達到與大道"玄同"的境界。

得"道"之後,可以達到與物混同無分無別的境界。這種"無我"之境把我的一切心思意念化同與其所在之境,內意即通達外境,心物齊同,既無分別,即無紛擾,本真收斂,冥然混同,這是無法言說的玄妙齊同之境,與莊子"齊物"之旨相通,也啟發了後來郭象"獨化於玄冥之境"的化境。


4. 嗇精長生——根深固柢,長生久視


老子認為,治理人民和養護天生氣秉,沒有比愛惜民力和儲存精氣更為重要的了。要愛惜精氣,及早防護;讓根基深厚,本元堅固,才能讓生命不衰,長久存在。他說:


治人事天,莫若嗇。……是謂根深固柢,長生久視之道。(《道德經》第五十九章《嗇精長生》)


人生於世,一陰一陽之和氣而已,養生的根本在於持守和氣,其中最為精華的部分即為精氣,應當細心維護,使之堅固不失,這是相信精神之運化通於天道之神明。人超越有限肉體的努力,不僅在肉體本身的修煉,更在精神能及於宇宙大化,從而修煉到精神可以長生久視的境界。


溫海明:如何運用《道德經》哲學智慧解讀當前疫情?


這首先要求肉體的精氣強固,方能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上下與天地同流,與古今同壽。老子還說: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道德經》)第六十七章《不肖三寶》


在老子來,對父母和祖先的感恩就是對天地的感恩,就是對與生俱來的生命本源的護念和迴向,讓天地因我的心思意念而彰顯。讓順應自然的慈孝之愛實化為人的精神活動與創造,而與天地生生之境連貫融通。

通於天地自然之意的慈愛思想,是對來自天地之生成力和創生力的體察和反饋,這是一種深沉廣博的慈愛,因其沒有任何確定的對象,所以反對有特定對象的刻意和偏私之愛,這種深沉的愛是無反思的,無偏差的。



談完了個人層面,那麼如何從國家層面,藉助古老的道家智慧,來理解和處理這場大疫呢?按照老子的智慧,即使疫情過去了,因為死了幾千人,也要用喪禮和哀傷的禮儀和心情來面對,畢竟它已經成為一個時代的印跡,中華民族的傷痛時刻。


1. 喪禮處之——大疫是凶事


大疫當前,死亡人數已經超過三千,成千上萬個家庭分崩離析,這是非常巨大的傷痛,好像行軍打仗,必然要有死傷,所以即使取勝,最後戰勝了疫情,也要按照兇喪的禮儀來處置。關於這一點,老子是這麼寫的: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蒞之,戰勝以喪禮處之。(《道德經》第三十一章《兵事哀喪》)


疫情期間,很多家庭沒有條件給逝者辦喪事,所以即使疫情過去了,大家仍然要同情曾被病毒感染的同胞和他們的家庭,繼續以悲傷哀悼的心情去對待疫情。老子明確指出,就算戰勝疫情打了勝仗,也要按兇喪的禮儀去處理。

雖然國家已表彰李醫生為抗"疫"先進人物,但每當人們談起他,無不深感哀傷,覺得他命不該絕。全國人民最近傳看方方日記,僅僅因為她身在現場,記錄著一個傷心的旅途中,看到的一路肝腸寸斷的風景。

溫海明:如何運用《道德經》哲學智慧解讀當前疫情?

以老子的眼光來看,疫情是突然降臨的天災人禍,與疫情戰鬥,是人間主動的殺伐,是人的意志去努力改變世間自然之意的進程,也是把人意通過醫藥等救治手段克服病魔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幾千醫護人員感染,很多撒手人寰,雖然戰疫必勝,但這個過程還是非常令人傷心的。

在老子看來,即使最後大家都活著看到自己是戰勝疫情的一方,也要用舉辦喪禮的態度來處理和麵對這件事。老子把對人的死亡的關切提升到國家勝負的更高層面上,而且不是簡單地訴諸個人情感,對於當下的疫情和後續的發展,其實有非常深遠的啟發意義。


2. 弱水勝強——柔弱勝剛強


國難當頭,全國馳援湖北醫療隊的很多護士們在出徵之前剃了光頭,令大家看了深感振撼,她們很多還是花季少女,此刻卻要衝鋒在前,殺進看不見硝煙的戰場,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去為人民祛除病毒之魔。這些奮戰在一線的弱女子們體現出來的英雄氣概,構築了"柔弱勝剛強"的堅實防疫堤壩,正是她們構築起人民的生命安全閥。老子關於這一點是這麼寫的: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道德經》第七十八章《弱水勝強》)


老子認為,管理者都應該學習水德,因為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東西,但攻堅克強的能力卻都無法勝過水,是因為水柔中帶剛,不能被任何東西改變。疫情當前,特別能夠體會到老子說的道理,領導力的剛強就在與民同心,聆聽人民的呼聲,為人民解決實際困難。

老子因此感嘆,公共事務負責人要學習"柔弱勝剛強"的道理,要勇於擔負全國的汙垢和屈辱,才配做社稷的主人。按照老子的智慧,天地把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委託給管理者,那麼管理者就要擔負起照顧民生興亡的責任,用柔弱謙恭居下的心態對待人民的批評,媒體的監督,這樣才能行使為天地代管民生的責任。

疫情對於信息透明化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老子認為,國家信息工作的要點在於實事求是,不可以虛假,隱瞞,不可以華而不實,否則就是背離大道。遇到疫情這樣的大事不需要巧辯,要公開透明。老子寫道: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道德經》第八十一章《天道生生》)


在老子看來,天之道,造福萬物而不傷害它們。管理者要通天而順自然之意,施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結合當前的疫情,救災的捐款物質,應該要第一時間發放到最需要的醫生和民眾手中。之前報道國人捐的很多資金和物質,都沒有分下去,或者被特權者先行瓜分,甚至出售謀利,以及絕大部分上繳財政等現象,按照老子的理解,都是沒有順應疫情時期的人心和天道。

老子認為,只要管理者願意為民承擔一切苦難,引導百姓同仇敵愾,就能建立無堅不摧的心意共同體的力量。換言之,領導力的核心是置之死地而後生,在如水之就下的情境中絕處逢生,這其中涵納了疫情帶來的所有負面能量,管理者只有面對這樣的負面能量,他們才能真正鑄就正面的力量——順應人民的自然之意。老子還說:


治大國,若烹小鮮。(《道德經》第六十章《聖神交澤》)


治理大國就好像煎烹小魚一樣,不可隨意翻動,始終需要保持自然無為的狀態。烹煎小魚並不容易,翻動過勤則糊爛,火候的把控很有講究。不讓正在烹煎的小魚走樣,也就是不要侵擾外物,要鄭重其事,而且小心翼翼,才能幫助外物自然而平穩發展壯大。

當國家走出疫情的低谷,慢慢恢復生產,這個時候,就像烹煮小魚,要特別注意時機與火候,這往往是烹飪藝術的精華,也是政治和管理的藝術,因為它們其實殊途同歸,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走出疫情,個人、家庭和國家,都好像涅槃重生一般。治理大國就像修身,要調控好周身的火候,好象烹炒小魚小蝦,要順著炒。大國出疫,要舉重若輕,如臨深淵,明察秋毫,不可翻來覆去,否則容易把小魚烹煮得四分五裂。


3.

居下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


老子反對一切居高臨下的視角和姿態,認為只有共同的命運感,謙弱處下,才能戰勝疫情,迎來燦爛的明天。老子認為: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zhòng),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道德經》第六十六章《谷王善下》)


在加繆的名著《鼠疫》裡,帕納魯神父在鼠疫剛開始流行的時候,超然地站在上帝視角和道德制高點上,宣揚這是上帝對人們道德敗壞、信仰鬆弛的懲罰。這種高高在上的姿態,是老子明確反對的。可是當帕納魯神父近距離感受到一個無辜的男孩被鼠疫折磨致死,他在第二次佈道中就坦承鼠疫的苦難,甚至質疑信仰永生是否足以抵消這種苦難。因為他意識到,大疫當前,沒有人是局外人,可以置身事外。帕納魯神父後來這種居下的同情感,正是老子要強調的。

大疫當前,上下同情,大家都有共通的命運感,對於戰勝疫情可謂至關重要。就好像老子所指出的,江海所以能夠成為百川歸附的匯聚之所,是因為它善於處在百川的下位,因而能夠成為百川之王。所以當國家走出疫情,管理者就應該與民同心,理解民生疾苦,對人民言辭謙下,退讓於人民之後,才能獲得人民的擁戴。



談過了國家層面,我們再從世界層面品味《道德經》的智慧,雖然這是兩千多年之前的智慧,可只要我們認真品味,就發現仍然鮮活到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今天的世界形勢。我們今天應該活學活用古老的道家智慧,幫助我們展望未來。


1. 禍福相依——好事壞事會相互轉化


疫情爆發固然是壞事,對國計民生都構成了不小的傷害,但也檢驗了社會的動員能力,考察了人民群眾的自制力和配合能力,驗證了中國經濟對世界的影響,所以也可能會變為好事。這樣的道理大家都懂,《道德經》明確指出: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邪?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道德經》第五十八章《方直不迷》)


老子認為,災禍正是幸福所依傍的地方;幸福正是災禍所潛伏的地方。災禍和幸福是會相互轉化的,就好像正直可能忽然轉變為詭詐,善良可能忽然轉變為邪惡,人們對"正奇善妖"迅速轉換的迷惑,由來已久了。所以他認為,領導人在治理天下的時候,行事方正而不生硬勉強,稜角分明而不傷害他人,直率耿介而不恣肆妄為,光明韜晦而不刺眼耀目。這一章還說: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guì),直而不肆,光而不耀。(《道德經》第五十八章《方直不迷》)


老子認為,國家的理想形象,應該好像一個道家的聖人,心中如明鏡一般,但無為而無不為,屹立於世界的東方,利益群生,而不傷人,這樣才能達到天人共護的理想境界。

從無為而無不為的角度來看,老子其實並不完全排斥儒家的有為,只是他強調,要把有為做到"潤物細無聲"的境界,不是刻意的有為,胡亂地折騰,而要順應自然之意而為。放在戰疫之後的世界當中,道家聖人的國家形象,其實也是世界的期待,更是歷史的期待。

可見,老子認為,中國的未來應該是東方的道家聖人形象,應該"光而不耀",大國順應天道自然之意,國運自然昌隆,人民自然興旺發達,世界各國都得到滋養,受益無窮。


2. 以身觀身,以家觀家——理解這個世界的原點,其實還在於理解自己


如今疫情期間,大家響應號召,主動不出門,不去坐交通工具,結果全世界航空業、旅遊業開始全面陷入衰退,連帶全球貿易和金融都受到巨大影響。美國發起了貿易戰,如今貿易大受影響,美股開始狂跌,上週跌幅達到百年來單週跌幅前十名,很可能引發世界性的經濟危機。


溫海明:如何運用《道德經》哲學智慧解讀當前疫情?


受疫情影響,全球股市已經開啟了跌跌不休的下行模式。這次疫情,對於古老的自我、家庭、社群、國家和世界觀念,都是一場大考察。人們重新思考自己和家人、和社會、和國家甚至和全世界的關係。老子認為: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道德經》第五十四章《抱道觀德》)


老子指出,要從我自身的修身之"道"來觀照別人;以修"道"之家來觀照他家;以修"道"之鄉來觀照他鄉;以修"道"之國來觀照他國;以修"道"之天下來觀照古今天下。所以理解這個世界的原點,其實還在於理解自己。

剛開始國內疫情嚴重的時候,國內出現了歧視某些地區的人的情況,國際上出現了歧視華人的情況,隨著疫情逐漸被控制住,歧視的情況漸漸消退了,但其他國家爆發起來之後,又出現了反過去歧視其他國家的情況,這種歧視的原因,都是沒有把握好對自我的理解,沒有意識到自己和他人、國家,本質上是一個共同體,很難分開。

老子認為,理解自己的身體,就能觀察天下之人;理解自己的家庭,就可以觀察天下之家。一旦身心條暢,家和萬事興,鄉里善俗,就容易達到國富民實,天下大同。可見,天下一家的智慧雖然古老,可是永不過時。疫情當前,世界越來越象一個小村莊,一個小小的生機共同體。


3. 大國小國——人類命運共同體


疫情的全球化,說明這個世界已經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地球村越來越小,疫情之下,一損俱損。從疫情蔓延到全世界來看,韓國民眾和軍隊、伊朗政府決策層、意大利很多社區已被感染,美國目前還不重視,病毒蔓延開來的結果仍然是個未知數。國家很多年無法解決的問題,似乎病毒來了就輕易搞定了,比如我們國家學生學業負擔過重問題,病毒一來大家停課,校外培訓也基本停止了。而且很多國家也停課封城,大家都感到面對疫情難以置身事外。

疫情的迅速發展,可能深刻地改變世界現有的國際秩序。某國處處以自己優先的論調,顯然已經嚴重背離老子順應天道的教誨,而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才是老子期待中的王道。老子這麼教導: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xù)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道德經》第六十一章《國之謙下》)


冠狀病毒的迅速全球化已經證明,當今世界,無論大國小國,關係都在變得越來越緊密。長期以來,美國與中國既彼此幫助,又相互傷害,中國和其他很多國家之間的關係,其實也是比較複雜的,很難一概而論都是有利還是不利。雖然國家之間的利益至上很難改變,但一國在關鍵時刻的表現,是以鄰為壑,還是美美與共,就和人心一樣,其實是稍微一動就能夠感知出來的。在疫情初期,日本捐助的物質上面寫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感動了很多國人,在日本出現疫情之後,國人也儘量幫助他們。日本還傳承著我們古老傳統文化的友善內涵,而這些內涵與《道德經》對大國和小國關係的理解"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其實是一脈相承的。

溫海明:如何運用《道德經》哲學智慧解讀當前疫情?

從疫情爆發以來,關於疫情的起源,就有著各種各樣的爭議,可以說莫衷一是。無論病毒起源於哪裡,一個負責任的大國都不應以鄰為壑。老子認為,大國地廣民眾,國勢強大,自然就居於雄強的狀態,越是雄強的大國,越要吸取雌靜守弱的智慧,才能以虛擊實,以無勝有,以卑克高,才可能越發強大。

疫情也讓我們理解老子對於強國的真正含義。在老子眼中,強國就是君民一體,上下一心,民眾可以為君王赴湯蹈火,共進共退,如此一來,他國不戰而退,不戰而降。越是巨大的邦國,治理者的心思意念就越要謙虛卑下,因為只有謙恭處下才能與大國的臣民心意相通,這跟自然界當中雌性常以安心、寂靜的姿態贏得雄性的關注一樣,越是低微、謙卑越是可以收攝全局。

老子認為,在大國與小國的關係中,越大的邦國其治理者越應該表現得謙柔處下,這樣結果對雙方都好。放在今天的世界上,大國越自然,越低下,越平和,越能夠促進地球村各國之間的互信、互動和互助。可見,老子的思想是非暴力主義。

可見,古老的《道德經》哲學智慧,今天仍然這麼鮮活,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疫情,理解未來。正如老子所言,地球村的未來也是這樣,大國作為世界領袖,只有隨順自然,採取謙柔居下的姿態,好像江海在百川之下那般謙遜柔順,才配稱得上大國風範。如果從今往後世界各國領袖都能夠吸收採納老子治國理政的智慧,那麼疫情之後,我們可能有望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


溫海明:如何運用《道德經》哲學智慧解讀當前疫情?

前中國道教協會會長任法融道長為《道德經明意》題寫書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