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現在的運輸機,飛越「駝峯航線」還有難度嗎?

沒有什麼不同


“駝峰航線”是1942年美國人開闢的一條從印度阿薩姆邦到我國西南地區的一條空中運輸線路,整條航線距離約800餘公里,平均海拔高度在5000米之間。正是因為平均海拔高,所以航線上的氣流也特別強而亂,當時在這條航線上發生很多墜機事故。據二戰後美國人統計的數據顯示,截至1945年,美軍在“駝峰航線”上損失的飛機約460多架,事件中失蹤的機組人員超過1500人,“駝峰航線”因此也被很多國家的媒體稱之為死亡航線。







當時美國人跑“駝峰航線”的運輸機型主要為C-46、C-47、DC-2、DC-3還有C-87及C-109這幾種,這些運輸機在當時也算很先進的飛機,平均的飛行高度也能夠達到5000米以上。但是因為航線處於雪山高峰等高原高海拔地區之間,所以通常飛機在3000米的高度就出現空氣含氧量不足導致發動機功率下降,以及結冰現象;為了保持正常飛行狀態,飛機會降低高度,可以說是穿梭在連綿的崇山峻嶺的,此時如果遭遇亂流,就會導致嚴重的撞山事故。





現代的很多大型運輸機的升限已經超過10000米,理論上飛躍“駝峰航線”當然沒有問題。不過一些中小型運輸機即使在飛行高度上不怕限制,也會對高原雪峰上的氣流這些有所顧忌。舉個例子,像橫斷山脈南向是印度洋暖溼氣流進入我國的通道,北面是北方高壓被壓迫轉向,所以此處的氣流狀況非常險惡。當年我國黑鷹曾從鳳凰山機場起飛,經甘肅天水、蘭州、青海格爾木、西藏那曲、拉薩、林芝,然後以林芝為基地對墨脫進行補給,事故中就墜毀過四架。





綜上可見,“駝峰航線”對大型運輸機沒有難度或壓力,但是中小型運輸機,乃至直升機對此仍是禁區。另外再說一下這個“駝峰航線”,當時時任美軍駐中國戰區統帥部參謀長的史迪威和陳納德爭,史迪威傾向要運輸陸軍物質,陳納德傾向要運輸空軍物資。結果蔣蓋十支持陳納德,一心指望美國人去轟炸日本,自己可以坐著等受降。結果1944年的時候一堆機場被鬼子拔掉,簡直和甲午時候比一點進步都沒有,所以說駝峰航線大體就是為了美國空軍而存在的。





梁無咎


沒有難度。

與二戰時期相比,目前的技術差異是巨大的。駝峰航線當時的困難點在於:海拔高,氣象條件複雜,沒有完善的導航設備,以及當時飛機的性能相對低下所致. 以經典的C-47為例,起實用升限才8000m左右,而現在的大型運輸機的使用升限基本在10000m以上,以C-17為例,實用升限達到13000m以上.這樣的話,完全可以在平流層飛行.而且現在的氣象預報及導航設備都非常先進,所以完全沒問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