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醫的整體觀念和思維方法

中醫的臨床是從兩方面得來的,一方面是是日復一日的理論學習,反覆咀嚼,最終建立中醫的思維框架,另一方面是出診臨證積累的經驗總結。顯然後者在人群中是流行觀點,所以,有人常說,‘’中醫就是經驗醫學‘’,其實這個回答不十分準確,因為,中醫實踐是以理論為前提和基礎,中醫理論早在漢唐時期就已經形成了完整連貫的框架。通過與病人的四診溝通,反覆探索,明確理法,處以方藥,實踐與理論形成了互動和驗證,這樣隨著中醫思維的確立,個人經驗得以形成,我們常說病人是中醫的老師,體現在,醫生與病人問診進行臨床表現的分析歸納,經常有粗懂中醫的病人問我說:‘’醫生,我是腎陰虛啊,我有腰膝痠軟,潮熱盜汗,五心煩熱的表現,可我為什麼還有尿頻,腹部怕冷,便溏的問題呢?這是腎陽虛的症狀啊,難道我是陰陽兩虛嗎?”我回答他陰陽兩虛能有您這樣神采奕奕嗎?你想陰陽都虛了是什麼狀態,或許是重大疾病或許將不久於……

我們相視一笑,因為西醫體檢正常,中醫這裡僅表現出這些症狀,實際上他沒什麼大問題,原因是那些“對號入座”的陰虛,陽虛症狀影響了他,坦白講,也影響了很多畢業剛走向臨床的中醫朋友,那麼,接下來咱們就討論一下:

淺談中醫的整體觀念和思維方法


中醫整體觀指導下的五臟一體論

讀過《傷寒雜病論》的朋友不難發現,傷寒方劑的藥物配伍,大多是在同一張方子裡存在寒熱互用,升降同調,開闔並存,散收平衡的情況。例如,寒熱互用的生薑瀉心湯類,升降同調的柴胡湯類,開闔並存的青龍湯類,散收平衡的桂枝湯類,為什麼要這樣用呢?因為中醫整體觀念講“道本陰陽,源同一氣”,臟腑各有陰陽屬性,如果分開講這屬於病理狀態,合在一起才是正常的生理活動,宋明之後許多醫家深入研究‘’一氣運動‘’的理論,陳士鐸心腎相交論,心不交腎,心火獨亢,腎不交心,腎水寒涼,出現上熱下寒,寒熱錯雜的症狀,心火被熱煎熬,陰分受熱,常出現陰虧症狀,腎水寒涼,下焦陽氣不足,水寒陽不藏則龍火飛騰,加重了潮熱盜汗,五心煩熱的症狀,這種情況舌脈往往提示病本,舌淡苔白或者舌紅苔少水滑,脈數但虛大無力。

黃元御的理論則更加系統,他認為脾溼腎寒,少陽相火不降,直接上逆沖剋心肺,故出現口舌乾燥異常,潮熱口苦,而下部往往怕冷,尿頻,治則上還是要暖腎燥脾,收斂相火。所以,理論實踐證明沒有典型的教科書“陰虛證,陽虛證”。

淺談中醫的整體觀念和思維方法


中醫的思維要做到“提掣天地,把握陰陽”,這是思維框架,永遠丟不得,在這條路上專研探索,就不會偏離中醫之正途。

淺談中醫的整體觀念和思維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