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公幫助康熙平定三藩立下戰功,為何不得善終?真實歷史如何?

王事情


周昌,字培公,湖北荊門人,康熙時代的重要謀臣。周培公在平定三藩之戰中成功勸降陝西提督王輔臣,以此剪除了吳三桂的西北羽翼,確體了京師的安全。因此大功,周培公升任為山東登萊道,父親被朝廷封贈為朝烈大夫,母親被追封貞烈恭人,加贈夫人銜。周培公在家守孝三年,後到山東任職,因與總兵官意見不合,難以繼續共事,僅在任三年,便辭官回到荊門家鄉。噶爾丹率眾反清後,康熙帝起用周培公為盛京提督,負責戍邊,最終周培公病死在任上。

周培公幼年喪父,十歲時,李自成進攻荊郢間,其母孫夫人殉難而死,周培公落魄無依。不久周培公依附顯赫者進入京城,在清朝擔任內閣供奉。吳三桂發動三藩之亂,策動陝西提督王輔臣在北方反叛呼應,王輔臣手下參將黃九疇、布政使龔榮遇與周培公均是同鄉,曾屢勸王輔臣歸降,王輔臣舉棋不定。

周培公根據同鄉黃九疇、龔榮遇提供的消息,認為清軍與王輔臣血戰,不如招降王輔臣,就樣可以兵不血刃剪除吳三桂的羽翼。大將軍圖海支持周培公的意見,將招降一事報告給康熙帝,康熙帝招見周培公,嘉封周培公為參議道臺、銜一品,賜穿黃馬褂,攜帶諭降詔書,前往平涼招撫。周培公成功勸降王輔臣,解決了西北之患,因此大功受封山東登萊道,父母皆受到清廷追封。

周培公守孝滿後,去山東就任,因他清高不合眾,因此跟上下級關係並不好,當了三年官後,周培公辭官回家。周培公善於寫詩,他當時在文壇也有一席之位,曾寫詩曰:青山作障水環洲,遙念名園花事稠。別後孤舟對明月,歸來臥病又新秋。門無剝啄皆因懶,邑有流亡徒抱愁。何會與君重會面,晚風同上仲宣樓。噶爾丹跟清朝打仗的時候,周培公給康熙寫了平盤策略,獲康熙賞識,起用其為盛京提督,負責戍邊,最終病死於任上。


大秦鐵鷹劍士


題主所問的其實是兩個周培公的結局。一個就是《康熙王朝》虛構的周培公,另一個則就是真實歷史上的周培公。

這裡我先回答下題主所問的第一個問題,那就是《康熙王朝》中周培公為何不得善終。

其實嚴格意義上來說,《康熙王朝》中的周培公並非不是善終,他是因病而亡,既然是正常死亡,自然也就是善終。當然周培公雖是自然死亡,但他的死卻是與康熙有著直接的關係。



影視劇中的周培公可以說是康熙最為倚重的朝中重臣,若不是他“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率領著一支由八旗家奴、傭人組成的雜牌軍擊潰了當時對京城威脅最大的察哈爾叛軍。若不是他冒著生命的危險,隻身一人前往西涼 ,用三寸不爛之舌勸降了清廷西北最大的威脅王輔臣。若不是他親率大軍一路南下,並屢次重創吳三桂大軍。恐怕三藩之亂時,清朝就已然灰飛煙滅了。

可以這麼說,在《康熙王朝》中周培公就是康熙朝的第一功臣,是擁有“再造社稷”之功的不世之功臣。

但就是擁有如此大功的周培公,在平定三藩之亂後,卻落了個“被貶盛京,客死異鄉”的下場。想想看,讓一個南方人前往冰天雪地,常年處於零下的盛京,試問誰受得了,周培公身體本來就差,此時被貶到盛京,在嚴寒的衝擊下,周培公的身體自然也就垮了,並最終因病而亡。其實,如果周培公不被貶往盛京,而是貶往南方,周培公斷然不會那麼早就去世,只是可惜自古就是無情帝王家。



那這裡很多人都不明白,為何在影視劇中如此英明的康熙會將這麼一位勞苦功高的周培公不升反降,更是貶往盛京這樣的苦寒之地呢?

其實,這個原因在《康熙王朝》就能找尋到答案。當年康熙巡視盛京,去看望已病入膏肓的周培公時,他曾給周培公說過一句話:“只可惜你是個漢人”,是的這句話就已然可以說明一切,統治清朝的始終是滿人。

雖然,順治入關後,清朝的皇帝一直都在講“滿漢平等”,但是試問這可能實現嗎?清朝的統治者其實一直都在防著漢人,畢竟此時到康熙朝,滿人的人口不過百萬,而漢人卻早已過億,如此懸殊的比例,自然是讓清朝的統治者憂心忡忡,更是忌憚不已,他們深怕漢人會再次崛起,從而奪走滿人的天下。再加上一場由吳三桂、王輔臣、尚可喜、耿精忠等漢人所引起的“三藩之亂”又險些讓清朝亡了國。如此,清朝的上層統治者對漢人就更是忌憚不已,防範更甚從前。



因此,即使此時周培公是拯救清朝的大功臣,但漢人的身份就註定他不會再受到重用。最初,因清廷無人可用,再加上形勢嚴峻,所以他們不得不依靠周培公這個漢人去平叛,可是在三藩之亂即將平定,清廷已經不再需要周培公之時,他們自然就不會再重用他,畢竟此時的周培公可是手握二十多萬雄兵,且多數為綠營,而非八旗,如此清廷更是懼怕。

如此,就在清廷快平定三藩之亂時,周培公被火速的調回京師,而那二十餘王雄兵也被滿人圖海所控。 當然,失去兵權的周培公依然被滿人所忌憚,正如康熙所說“滿朝上下,蜚聲不斷,都擔心你會成為第二個吳三桂”,那些滿臣有了恐懼之心,深怕他會成為第二個吳三桂,再次起兵反抗清朝的統治。因此,在當時滿臣的領袖明珠、索額圖暗地裡都預謀要參周培公,欲置他於死地,以絕後患。



而對於康熙來說,他雖知道周培公對他,對清朝的忠心,但是正如他自己所說“滿朝文武和八旗將士的團結,比你周培公來,在朕的眼裡要重要的多,所以不得不犧牲你”,是的,作為一國之君的康熙,他要考慮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雖他明知周培公對他的忠心,但為了大清,為了祖宗基業,他還是毅然的決定犧牲掉周培公,藉此以保清朝內部的團結與穩定。

但是,康熙實在是捨不得殺掉這麼一位勞苦功高,又忠心耿耿的臣子,於是他退而求其次,最終決定將其貶往盛京,這樣既可維護八旗內部的穩定,又可保全周培公的安全。而至於為何將他貶往盛京,在劇中康熙自己也給出了答案,那就是“盛京是滿人的老家,朕把你撂在這兒,也是為了監視你”,是的盛京是滿人的龍興之地,地處東北的腹地,周邊都是滿人,把周培公放在這裡,既方便監視,又可避免他造反。



如此,就這樣一位忠心耿耿的臣子,就因為他漢人的身份,他就得不被重用,就得被貶。而後,康熙雖然想再次啟用周培公,去幫助自己收復臺灣,但可惜的是數十年在盛京這一冰天雪地中的生活,早已讓作為南方人的周培公傷病累累,在康熙到來時,他早已是時日無多。

可就是這樣被康熙、清朝如此對待的周培公,在生命接近枯竭時,他依然對清朝是忠心耿耿的,心裡想得還是清朝的基業。臨終前,康熙問他想要什麼,他一句為自己的話都沒有說,而是在得知康熙欲收復臺灣時,他反而是向康熙推薦了姚啟聖,而後還殫心竭慮的為康熙提出了噶爾丹之禍的解決之策。直到臨死的那刻,周培公對清朝都是那樣的忠心耿耿。

當然以上僅僅只是《康熙王朝》虛構的劇情,真正歷史上周培公的功勞沒那麼大,而且死的也沒有那樣的動人與悲壯。真實歷史上,周培公唯一有跡可循的功勞就只有一件,那就是“勸降王輔臣”。



1674年,三藩之亂爆發。吳三桂兵出三貴,耿精忠兵出福建,孫延齡叛於廣西,羅森、鄭蛟麟、吳之茂叛於福建,臺灣鄭經兵出福建漳州、泉州等地,王輔臣叛於寧羌,與此同時四川土司、察哈爾蒙古布爾尼、青海墨爾根臺吉等少數民族亦舉兵發清。

而後在不到二年的時間,清朝就喪失了半壁江山,形勢可謂是萬分危急,應對稍微不利,清朝就會分崩離析。因此當時的康熙為了擺脫這一不利的局面,遂在1676年任命圖海為大將軍,統轄陝甘征討大軍,征討西北叛臣王輔臣,藉此也調回駐紮在西北的重兵,然後前往南方平叛。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周培公出現了,周培公向圖海建議道:“王輔臣謀反是情勢所逼,是捨不得高官厚祿,這好比眼盲者渴望重見光明,又好比癱瘓者渴望重新站立。所以如果朝廷派個能說會道的人前去勸誡,王輔臣必然會懸崖勒馬,投降朝廷”。



而後,圖海聽從了周培公的建議,並讓他前往前往勸降,之後周培公不辱使命,王輔臣再次歸降清朝,如此清廷不費一兵一卒就解決了西北的問題。之後在平定王輔臣叛亂有大功的周培公被康熙親自接見,而後被任命為參議道臺、銜一品,賜穿黃馬褂。

同年,周培公升任為山東登萊道,但由於其母孫氏病逝,他回鄉丁憂三年。1679年,周培公正式前往山東上任。但在山東登萊道的任上週培公只做了三年,之後因與山東總兵官政見不和,又因漢人的身份並人打壓,於是在1682年索性就辭官回鄉。1690年,噶爾丹舉兵反清,賦閒在家的周培公立刻向康熙上奏平叛噶爾丹的計策。康熙看後十分滿意,遂任命周培公為盛京提督,負責防範噶爾丹。 1701年,周培公病逝於盛京任上。


澳古說歷史


周培公自幼父母雙亡,落魄無依成為州卒小吏,依附顯赫者進入京城,後逐漸高升。他參與了康熙平定三藩之亂,平定三藩後,不僅解除了朝廷的重大威脅,而且掐死了吳三桂的羽翼。朝廷對參戰的漢將分別論功行賞,委以重任,多方鼓勵和獎賞,使他們忠心耿耿為朝廷效力。周培公對獎賞只有一個要求:母親孫氏以父死殉節,望皇上能為母請旌。圖海奏請康熙皇帝升任周培公為山東登萊道,並對周培公母親孫氏予以嘉封。



康熙十八年周培公到山東任職,因與總兵官意見不合,難以繼續共事,僅在任三年,便辭官回到荊門家鄉。康熙二十九年,西北蒙古族首領噶爾丹率眾反清。賦閒在家的周培公仍不時關注朝廷政事,希望復起,聞訊後連忙趕寫平叛“條呈”送到京城,亦被康熙帝採納,任命周培公為盛京提督,負責戍邊。康熙四十年,卒於任上。

在當時他是康熙皇帝身邊重要的一個謀臣,康熙也十分看重他,而他也沒有辜負康熙帝的重視,一直為清朝奉獻著,根據史料記載,他直到死之前都在為清朝效力,他文才也有武才,也適合當一個將軍,嫉惡如仇、足智多謀。有人說他晚年很悽慘,而小編認為最多可說是順其自然,順心老人吧,沒落個監下囚已經不錯了。如果真要說他個缺點,為什麼晚年會覺得悽慘呢?他只懂用兵打仗,出謀劃策,但不懂得為官之道,以至於和很多人都不合。其次從小父母早亡,缺失家庭感,最後得病憂鬱而死。


老小魚


你好,我是淵源歷史小課堂,很高興可以回答你這個問題。按照電視劇裡的說法是因為他是漢人,得不到康熙的信任。最後被貶盛京,悽慘而死。

周培公是隨著電視劇《康熙王朝》熱播而大火的,劇中周培公平定三藩之亂,和圖海一塊逼迫王輔臣投降,率領一幫八旗子弟打敗察哈爾叛軍。可以說是康熙前期一員大將,為大清立下汗馬功勞。臨死的時候還送給康熙一副大清地圖,把康熙感動的不行不行的。電視劇中康熙的行為可以說是卸磨殺驢,但是也變相保護了周培公。畢竟朝中大多數滿人對他是不滿的,因為他功勞太大,遭人嫉妒。但是康熙也有自己的算盤,畢竟周培公由於才能出眾,要知道周培公既有功績,又有兵權,這樣的情況肯定是康熙帝忌憚的,總的來說,不排除康熙想要周培公死在盛京。

但是電視劇為了節目效果,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杜撰的,不可信。歷史上真正的周培公沒有那麼玄乎。周培公(1632年—1701年),本名昌,字培公,湖北荊門人,是康熙帝身邊的重要謀臣之一。不管是《清史稿》還是《康熙王朝》都有,關於周培公招降王輔臣的事,說明這件事是事實存在。歷史上周培公說服王輔臣投降後,便在山東登萊地區做了登萊道(今天的煙臺青島地區),幹了三年後便辭職回家。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西北蒙古族首領噶爾丹率眾反清。賦閒在家的周培公仍不時關注朝廷政事,希望復起,聞訊後連忙趕寫平叛"條呈"送到京城,亦被康熙帝採納,任命周培公為盛京(今瀋陽)提督,負責戍邊。康熙四十年(1701年),卒於任上。

所以說周培公算是殫精竭慮死在了工作崗位上,並不是電視劇中所寫周培公被貶黜盛京後客死他鄉。


淵源歷史小課堂


電視劇和小說傳播的越廣,往往越會改變真正的歷史。周培公這個人是在二月河老師寫得《康熙王朝》中被無限拔高的,比如說他在平定三藩中被提拔為大將軍,又比如說他平定了王輔臣的叛亂,又比如說他在盛京做盛京將軍,比如說他繪製了大清地圖,,並向康熙推薦了收復臺灣的姚啟勝。但真正歷史上周培公的閃光點只有一個:那就是隻身勸王輔臣投降,就這一個功勞沒別的。



我們今天不說真實的歷史,因為真實的歷史上,周培公沒什麼可說的。只說康熙王朝中的周培公的形象

1.《康熙王朝》中,周培公被提拔為平定三藩的大將軍,滿人圖海是他的副手。

大將軍預示著軍權。康熙平定三番就是因為漢人掌握了軍權。在真正的歷史中,他怎麼會讓漢人做軍隊的一把手呢?歷史上大將軍是圖海,周培公只是圖海眾多幕僚中的一位。唯一的功績就是隻身去說服王輔臣投降。

而在康熙王朝中,周培公卻能夠練兵以及帶兵打仗。做到了文可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是一員不可多得的儒將。


小說寫提拔周培功的目的。應該是為了顯示康熙帝胸懷天下,滿漢一家這樣一種胸懷。而周培公出身貧寒,康熙帝卻能破格錄用。這就突出了一個帝王的胸襟。



2.《康熙王朝》中,周培公在平定三藩後,被髮配到了盛京(今瀋陽),做盛京提督將軍。

周培公是湖北荊門人,在小說中平定三番,這是一份天大的功勞,康熙帝雖然可以平等對待滿臣和漢臣,但卻不得不防漢臣。

把周培公發配到東北瀋陽,這個天寒地凍的地方。目的只有一個,盛京是滿人的老家。周培公在這裡一可以受到監視,二可以保衛盛京。但監視他,變相囚禁他的目的是主要的,畢竟周培公太有才了,能文能武。而且是個漢人。



3.《康熙王朝》中,面對臺灣省得叛亂,康熙帝準備收復臺灣,這時他又想起了周培公。可惜這個時候周培公已經油盡燈枯。

常年的水土不服,再加上心懷憂鬱,周培公病倒了,一病不起。當康熙帝準備啟用他的時候,卻發現已不堪重用。但周培公依然胸懷天下,用幾十年的時間畫了一幅大清地圖,並將後來收復臺灣的姚啟勝推薦給了康熙。

而在真正的歷史中:周培公說服王輔臣投降後,便在山東登萊地區做了登萊道(今天的煙臺青島地區),幹了三年後便辭職回家。


過了十幾年,一直到康熙29年,葛爾丹叛亂,周培公給康熙寫了一封如何平叛葛爾丹的信,康熙帝才重新啟用了周培公,讓他做了盛京將軍。直到康熙40年死於任上。

小說中說的周培公畫大清地圖以及其推薦姚啟勝都是虛構的。



4.《康熙王朝》中,周培公是病死,算是善終。

在小說中,周培公病死於任上。但在最後依然對康熙帝忠心耿耿,不但畫了大清的地圖,還推薦了姚啟勝。而在他死後,康熙帝也為此輟朝了一天。這對於一個大臣(特別是漢臣)是極大的榮譽。

這樣的一個情節描寫,將康熙帝的重情重義,和周培公的一心為公都表現得淋漓盡致。所以小說永遠是來源於生活,但高於生活。



我是少校柳下惠,撥開迷霧,帶您去看真正的歷史。


少校柳下惠


你好你的問題是:周培公幫助康熙平定三藩之亂,為何不得善終?我們先看一下週培公的生平記錄。

周培公(1632年-1701年),本名昌,字培公,湖北荊門人,是康熙帝身邊的重要謀臣之一,官至參議道臺、山東登萊道、盛京提督。他的一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發跡

他自幼喪父,隨母親一起生活,家境貧寒,勉強度日。但好景不長,周培公十歲時,母親在李自成作亂時喪命,自此周培公無依無靠,在衙門做一名小吏。清軍入關,周培公開始為朝廷效力。康熙十三年,吳三桂起兵反清,陝西提督王輔臣在北方起兵呼應。康熙十五年,康熙帝任命圖海為大將軍,統轄陝甘征討大軍,周培公隨軍出征。

第二階段:勸降王輔臣

康熙十五年(1676年),康熙帝任命圖海為大將軍,統轄陝甘征討大軍。王輔臣擁兵自重,以驍勇善戰聞名,周培公向圖海上取平涼策,被召為幕僚,建議朝廷派個能說會道的人前去勸誡,王輔臣必然會懸崖勒馬,投降朝廷。周培公利用王輔臣手下都是自己的同鄉這一有利條件,自告奮勇,主動請纓,願冒死進城勸降。被康熙封為參議道臺、銜一品,賜穿黃馬褂,攜帶諭降詔書,前往平涼招撫。平定王輔臣陝甘叛亂後升為山東登萊道,誥封其母孫氏為貞烈恭人,加贈夫人銜。其父封贈為朝烈大夫。周培公在家守孝三年,後因與上司政見不和,辭官回到荊門家鄉。

第三階段:重新啟用

在家休養生息八年的周培公並沒有閒著,名副其實的人在曹營心在漢,一直默默關注著大清。這次,機會來了, 噶爾丹剛一造反,周培公的秘密奏摺就送進康熙的殿內,這即是一張請願條,也是一封錦囊妙計,周培公獻上呈條後,立刻被康熙採納,緊接著周培公便被命為盛京提督,(盛京提督由皇帝直接管理,不受巡撫的支配,能夠調配盛京兵權的只有皇上, 且受秘折專奏之權。清朝設有五個將軍府,分別是黑龍江、吉林、盛京、烏里雅蘇臺和伊犁,而這五處以盛京為首,最為重要。在以前的清朝歷史上,盛京提督都是八旗將軍承擔,而周培公作為一個漢人能夠得此重任,可見康熙的信任。)奉命戍守邊疆。一呆就是十一年。直到臺灣鄭經不斷侵擾東南沿海,朝廷再遇危機之時,康熙才又想到了周培公,想重用周培公攻打臺灣。此時的周培公已經病重,卻依然忠心耿耿,向康熙推薦了姚啟聖,並獻上自己繪製的《皇輿全覽圖》康熙四十年(1701年),卒於任上。

至於大家周培公為何得不到重用,可能是受電視劇的影響,當然也有歷史淵源。

第一:朝廷一直防範著漢人。

周培公雖然為康熙盛世做出了巨大貢獻,但終究還是漢人。像勸降王輔臣,瓦解吳三桂叛軍聯盟的頭功本來就是周培公的,卻被讓圖海搶了去。後來攻打臺灣受挫,才想起周培公,想起漢人。而且周培公性格秉直,很容易受到滿族貴族的排擠。身為清朝皇帝,自然希望滿族更勝一籌,才會對漢人有所防範。

第二:是周培公身上有中國曆來讀書人的骨氣、硬氣、傲氣。

他骨子裡看不起像明珠和索額圖這樣的權臣,羞於與他們為伍,以致康熙也是既愛他又恨他。也不止一次批評他。可是周培公依然我行我素。致使朝中大臣對周培公在盛京挨凍十一年一事無人問津。

謝謝。



弱國無外交


周培公幫助康熙平定三藩立下了戰功,為何不得善終?真實歷史如何?

1.電視中的周培公立也戰功,為何不得善終?

電視劇中的周培公忠誠勇敢、治軍有方,在三藩作亂的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率軍平定叛亂,親自到敵營勸降,為大清立下了汗馬功勞,就他的表現可以說是位完美無缺的軍政人物,那為何不得善終呢?

這在康熙去看望病入膏肓的周培公時有交待,康熙對纏綿病榻的周培公說:“可惜,你是個漢人!”,癥結在這!清兵入關後,雖然清朝統治都開口閉口“滿漢平等”,但這是收買人心的政治口號,實際上清朝的最高統治者處處對漢人設防。

畢竟,在當時滿人不過百萬,而漢人早已有過億之眾,滿清統治階層生怕漢人中的精英人物登高一呼,引來應者雲集,最終再把他們自己趕出關外;再加上“三藩之亂”就是由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等漢人發起的,所以康熙等就盡力打壓漢人中的能臣,

電視劇中,康熙有這樣的表達:“盛京是滿人的老家,朕把你撂在這兒,也是為了監視你”,盛京是滿人的龍興之地,周邊都是滿人,把周培公放在冰天雪地裡,與漢人隔離開來,能防止他帶漢人造反;如此,周培公不得善終就好理解了!

2.真實的歷史是如何?

1674年,三藩之亂爆發:蓄謀已久的吳三桂兵出雲貴,耿精忠聞風而動兵出福建,孫延齡在廣西興風作浪,羅森、鄭蛟麟、吳之茂在福建積極響應,臺灣的鄭經也蠢蠢欲動、發兵至福建漳州、泉州等地,吳三桂舊部王輔臣叛於寧羌,四川土司、察哈爾蒙古布爾尼、青海墨爾根臺吉等少數民族亦舉兵發難於大清。

在以後不到兩年的時間內,清朝就失去了半壁江山,形勢岌岌可危,可以說清朝已經出現了分崩離析之勢,康熙遂在1676年任命圖海為大將軍,統轄陝甘部隊,征討西北的王輔臣;這個時候,周培公向圖海建議說:“王輔臣謀反是情勢所逼,其實,他捨不得高官厚祿,如果朝廷派個能臣去勸誡,許以美好的前程,王輔臣定會懸崖勒馬,棄暗投明的”。

圖海經深思熟慮後,採納了周培公的建議,並當即立斷派能說會道人周培公去勸降王輔臣,周培公果然不辱使命,使王輔臣再次回心轉意、歸降了朝廷,這樣大清不戰而屈 人之兵,化解了西北的威脅,後來,周培公得到了康熙的親自接見,並被任命為參議道臺、賜穿黃馬褂,領 銜一品。

同年,周培公被升任為山東登萊道,由於母親猝然離世,他回鄉丁憂三年;1679年,周培公到山東上任,周培公在山東登萊道只做了三年,因與山東總兵官有政見分歧,又由於是漢人的身份而屢遭排擠,於是在1682年周培公幹脆辭官回鄉閒居。

1690年,噶爾丹舉兵反清,周培公聞訊後趕寫平叛“條呈”送到京城,被康熙帝採納,康熙遂委任周培公為盛京(今瀋陽)提督,負責防範反覆無常的噶爾丹部。

1701年,周培公病逝於盛京任上,享年69歲,當時“人到七十古來稀”,周培公也算是壽終正寢、生榮死哀了。


希望星晨58298869


“康熙王朝”熱播以後,原本默默無聞的周培公一躍成為新晉網紅,他的才華橫溢,以及忠心赤膽,被無限拔高,甚至有人將其與諸葛亮並列,認為如果康熙重用他,就能開創更加宏偉的盛世。

電視劇為了增加矛盾衝突,提高收視率,刻意美化一些人的歷史功績可以理解, 但真實歷史上的周培公沒有那麼神,也沒有那麼慘。

周是湖北荊門人,《先賢詩佩》記載他幼年喪父,母親也在李闖動亂中死亡,周培公落魄無依,做了“州卒小吏”,後來的到貴人相助,入了京城,做了內閣供奉。

這一記載有很大的誤導性,彷彿周培公只是個身世悲慘的落魄書生,寄人籬下,無依無靠。其實不然,州卒小吏雖不是達官顯貴,卻也非販夫走卒,而貴人相助更是一般人無從談起,清朝的內閣供奉始於順治年間,屬於皇帝的內廷文學侍臣,加內閣中書銜,食正六品俸,雖然沒有納入國家公務人員編制,待遇絲毫不差。除此以外,內閣供奉還有一個意想不到的好處,那便是每天都能見到皇帝,也因此,其升職速度遠超一般外臣。清代史學家高士奇就是內廷供奉出身,最後官至一品。

周培公的名氣始於“三藩之亂”,吳三桂起兵後,耿精忠、尚之信、王輔臣隨之造反,比起位於南方的“三藩”,鎮守陝甘的王輔臣更加危險,手握重兵不說,一旦他與吳三桂連成一片,清廷就要面臨三面包圍的不利局面。

康熙十五年,清廷任命圖海為大將軍,統轄大軍征討王輔臣,周培公被召為幕僚。

圖海出自滿洲正黃旗,早年曾帶兵平定李闖餘部,是一員老將,但王輔臣出身草莽,以軍功升遷,根本不怕這些八旗綠營混雜的清兵,雙方一度僵持。

巧合的是,王輔臣手下參將黃九疇、布政使龔榮遇與周培公是同鄉,龔榮遇的母親還是周培公的奶孃,雙方交情匪淺,兩人都不看好吳三桂,苦勸王輔臣歸順清廷,與此同時,兩人還通過秘密渠道與周培公建立聯繫,密謀裡應外合,勸降王輔臣。

有了同鄉的相助,周培公主動提出前去勸降。圖海大喜過望,當即將周培公的計劃呈交給康熙皇帝,因為戰事不利而焦頭爛額的康熙皇帝十分高興,連夜招周培公進京,加封為參議道臺、銜一品,賜黃馬褂,並讓其攜帶親筆赦詔,前往平涼招撫。

王輔臣在周培公的勸說下,選擇出城投降。就這樣,清廷最大的威脅得以解除,周培公也因此成為康熙眼中的大紅人。三藩平定後,朝廷論功行賞,其他人要錢要官,唯獨周培公例外,他只提了一個要求:母親當年為父死節,望皇帝為母請旌。

如此忠孝的臣子,朝廷自是求之不得,不僅誥封其母孫氏為貞烈恭人,加贈夫人銜,連同其父也一併封贈為朝烈大夫,加贈中奉大夫銜。除此以外,康熙皇帝還親自御筆為孫氏撰寫祭文,在當時,可謂恩寵至極。

周培公守孝三年後,出任山東登萊道,因與總兵官不和,三年後辭官回鄉。1690年葛爾丹起兵反叛,不甘寂寞周培公主動上平叛“條呈”,康熙皇帝也沒有忘記他,任命他為盛京提督,負責戍邊,周培公接到詔書後欣然赴任,最終病死任上。

《清史稿》評價周培公:好奇計!這一說法在《史記》中多次出現,例如圍魏救趙的夷門監者侯嬴:年七十餘,好奇計;項羽的謀士范增:素好奇計!由此可以推斷,周培公腦筋比較靈活,為人謹慎,精於計謀,這樣的人通常沒有太大的政治野心,電視劇中將其後半生設定為功高震主,引發康熙的猜忌,最終死於苦寒之地,實則是高估了他的政治野心,歷史上並無此事。

至於讓他戍邊守衛盛京,更像是一種無關緊要的安排,周曾有大功與清廷,既然想為國效命,皇帝多少要給些面子,但緊要關隘又不能委任與他,只能選擇盛京這種看來重要實則悠閒的雞肋地方,讓周冷靜下來,好好思考報效國家。

2016年,湖北省荊門市對周培公家族墓地做了考古發掘,清理出神道、祠堂等祭祀建築牆基和部分構件,對他的家族成員也有了進一步發現,據家譜記載,其父周化龍兄弟四人,分別為:周成龍、周化龍、周從龍、周雲龍,但家族墓地中並沒有尋見周化龍的墓碑,且周培公的墓碑重立於大清道光七年,即公元1827年,周培公卒於1707年,其墓碑於120年後重建,令人生疑,當地學者推斷,可能在其死後,牽連到某些案件,墓碑遭到損壞,家人礙於形勢,不敢妄動,直到百餘年後,時過境遷,又重新修建。

至於其中的真相,恐怕再難考證!



日慕鄉關


死於盛京提督任上,卒年六十九歲,無論如何來說,也可以稱得上是善終,那麼你這不得善終之語從何而來?

周培公,本名周昌,字培公,湖北荊門人,是康熙朝中前期最重要的漢臣之一,也是大清一位非常具有傳奇色彩的漢臣,他官至參議道臺、山東登萊道、盛京提督,後死於任上。




周培公功績

康熙十二年,康熙帝認為吳三桂“蓄謀已久,不早除之,將養癰遺患。現在撤藩他要反,不撤藩他還是遲早要反,還不如先發制人”,於是康熙帝力排眾議,決定“遷三藩于山海關外面,並著員趕赴雲、粵、閩辦理撤藩事宜”。

康熙十二年冬,吳三桂仗著兵強馬壯、地勢險要,於是自封為“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舉起“興明討虜”的旗幟,公開叛亂。而此時的清朝正值文臣武將青黃不結之際,多鐸、多爾袞早已病死,阿濟格、豪格、蘇克薩哈被殺,鰲拜也關押至死,明朝投清的范文程、洪承疇也早已死去,迫不得已啟用了內廷侍衛總管圖海為大將軍,以平定叛亂。

但是此事吳三桂的確實力雄厚,短短時間便攻取貴州、四川、湖南等地,耿精忠、尚之信在廣東、福建也起兵響應,陝西提督王輔臣不甘人後,也加入了叛亂的隊伍,用《清史》的一句話概括就是“東南西北,在在鼎沸”,一時之間,大清王朝岌岌可危。

康熙十四年,蒙古察哈爾王響應吳三桂叛亂,兵鋒直逼京城,七品官員周培公向圖海獻計,招八旗家奴為兵,以察哈爾王金銀誘之,一月內便大破察哈爾王,穩定了蒙古局勢。

康熙十五年,周培公向大將軍圖海獻上《平涼策》,分析了當今天下的形勢,並主動請纓,攜康熙手書赦免詔書前往平涼以一己之力勸降了王輔臣及其子王吉貞,一舉平定陝甘叛亂,解除了朝廷的後顧之憂,周培公以此大功升任山東登萊道。

康熙二十九年,在家賦閒的周培公聽聞蒙古葛爾丹叛亂,他聞訊後寫“平叛條陳”送至康熙處,康熙帝採納他的平叛計劃,並啟用他為盛京提督,負責滿清龍興之地的戍衛,直到康熙四十年死在任上。


其實周培公的下場,在清初算是善終的

二月河《康熙王朝》中對周培公的形象加以藝術加工,使其功績無限擴大,但事實上他的功績只限於獻上平涼策、招降王輔臣以及葛爾丹平叛條陳,書中也寫到周培公的下場並不是太好,不算善終。

那麼真相如何呢?

  • 盛京提督職位很重要,康熙帝把他放在滿清龍興之地,一是器重他,二是為了限制他,這是帝王心術,不用解釋。
  • 盛京提督官居一品,並非無關緊要的小官,這對一個就在平定三藩中立過戰功的人來說,可謂是重用。
  • 周培公死時已經六十九歲,在清朝時期可以算得上是高壽,可見周培公並非不得善終。

在小說中,周培公因漢臣身份被滿人多有排擠,後因功高蓋主之下,康熙不得已將其貶為盛京提督,最終導致周培公死於盛京。


但在《清史稿》中卻是因“昌(周培公)復參蔡毓榮軍事,事平,授山東登萊道,攝布政使。以與總兵互訐罷”。八年後,因葛爾丹反叛啟用為盛京提督,後卒於任上。

如果要證明周培公是善始善終,我們很有必要來了解一下週培公被重新啟用後的盛京總督這個職位。

先說盛京,即現在的瀋陽,是滿清入關之前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滿清定都北京後,盛京便成為陪都,這裡的重要性相當於明朝的鳳陽,重要性不言而喻。

再說提督職位,盛京提督與其他省份提督不同,不受督撫節制,有著密摺專奏之權,調兵權與督撫相同,由皇帝直接調派。而在周培公之前,這個職位一直是由八旗將軍擔任,可見他擔任盛京提督是康熙帝的重用。


結語

周培公作為清朝中前期大臣,雖然不像陳廷敬、張廷玉之流成為大清肱骨之臣,但也是倍受重用,以一漢臣身份掌陪都之兵十幾年,官居一品,又屢獲康熙帝信任,恐怕真沒幾個人能辦得到,因而由此可見,周培公在康熙一朝絕對是禮遇有加,善始善終的。


望風瑟瑟


周培公這個角色只有在康熙王朝中出現過,本來流落街頭的書生,意外之下碰上了微服出巡的康熙,兩個人一見如故,皇上認為他是個能人,就帶回宮中重用,在平定吳三桂的時候,周培公可以說是立了大功的,要不是周培公,可能大清王朝可能就被滅了,但是不管周培公再怎麼表現,康熙皇帝就是不信任他,最後說是當瀋陽的提督,其實就是監視他,最後還病死在了任上,那麼康熙為何不信任他。

周培公通過電視劇可以看出非常的有才,能夠敏銳的分析出天下大勢,知道朝廷的弱點和吳三桂的長出,在撤番的時候給康熙提的意見可以說是一針見血,如果真要是一般的草包沒準真被他給繞進去了,撤番說來容易,其實非常難的,吳三桂本來也不想撤番,只是試探一下康熙,沒想到康熙這麼實在,就坡下驢的把番給撤了,吳三桂沒有辦法只好拖延時間,整軍作戰,還實在大張嘴給朝廷要幾億兩白銀,這其實就是在出難題。

這時候周培公站出來給皇帝除了一個非常刁鑽的主義,就是先拿出來幾百萬兩銀子,只要吳三桂下山,來到內陸就可以分而化之,從這個手段來看,周培公的韜略真的不是吹噓出來,準備只用幾百萬兩銀子先騙吳三桂進內地,但是吳三桂什麼大風大浪沒有見過,反正撤不撤藩自己最後都美譽好下場,就起兵反了他孃的,由於清朝根本就沒有準備這一手,前期就被吳三桂打的暈頭轉向的,就連康熙這時候都不知道怎麼辦了。

康熙最後從察哈爾調來了兩萬精兵,沒想到這勤王之師一下子變成了逼宮之師,最後還是周培公出來繼續為康熙獻計策,只要能夠再組建一支幾千人的軍隊先打敗察哈爾王,然後在揮師西進澆滅盤踞在陝西的王輔臣,就可以和吳三桂一決高低了,組建軍隊容易,但是想要得一員良將就很難得,最後康熙把周培公這個文官提拔上來當將軍,沒想到幾天就平叛了察哈爾亡。

得勝得周培公沒有歇息就率領著新組建得幾十萬漢人組成的軍隊殺向王輔臣,周培公審時度勢採用勸降的辦法,成功的收復了王輔臣,這時候手下可以說是兵強馬壯,在準備和吳三桂決一死戰的時候,康熙罷了他的兵權,把這個大功勞讓給了別人,最後回到京城中繼續當大臣,最後的下場就是發配到了盛京當提督,看似有兵權其實是降了他的職務,最後由於水土不服死在了瀋陽。

很多人都認為對於滿人來說是不可能讓漢人執掌大權的,天生的排斥漢人,其實這只是其中的一點原因,更重要的原因就是,當時的朝廷已經形成了明珠一派和索額圖一派,而周培公不屬於任何一派,如果拉攏不過來,以他的才幹最後很可能自成一派,這是兩個人都不願意看到的,所以一瞬間周培公就成了眾矢之的的,連皇上也保不了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