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某些“中成藥”已經離中醫越來越遠

中醫藥的健康發展分為兩個部分:一是中醫,二是中藥。

這兩個部分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是不能被割裂開來的!

其中:中藥的發展一定要以中醫理論為基礎,這一點非常重要!

為什麼這麼說呢?

比如:我們日常生活中吃的生薑、大棗、山藥等,在廚師眼裡是“食材”,在中醫眼裡是“中藥”。區別在於:只有在中醫理論指導下使用時才是“中藥”!

中醫永遠是中藥發展的根本基礎!

現在的某些“中成藥”已經離中醫越來越遠


但目前隨著商品經濟的蓬勃發展,中醫的發展與中藥的發展已經開始“分道揚鑣”了。

中藥的發展開始遵循著一種“特有的”商品發展脈絡在不斷伸展,像一個“斷了線的風箏”,不知要飄向何處!

比較有代表性的,比如:某些“中成藥”。這些“中成藥”具有以下特徵:

1、廣泛的“通用性”。中醫治病講究的是“辨證論治”,因此在用藥方面必然是“一人一方”,只有這樣中醫中藥的顯著優勢才會發揮出來。但現在的某些“中成藥”並不是在中醫師的指導下用藥,像超市買普通商品一樣,它的“醫藥”功能在下降,商品功能在上升,對中藥的健康發展非常不利。

2、所謂“提純技術”的應用。中藥的“提純”是一個錯誤發展方向。我舉一個郝萬山先生講的一個小故事來說明一下這個問題:

我在另一篇文章《佰草軒雜談(十七):聽了這三個故事,人人都想學中醫》中講過,感興趣的網友可以看一下。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中國華北地區痢疾連年流行,尤其是農村地區兒童得了痢疾,死亡率很高。中藥黃連是治療痢疾很有效的藥,但由於需求量大,致使黃連脫銷,後來有人從三顆針的植物中提取了“小檗鹼”,就是今天所說的“黃連素”,用這種藥治療痢疾效果很好。郝萬山先生的一個鄰居小妹妹一天和同學們到雲龍山上玩,可能喝了不乾淨的山泉水,回來以後開始拉肚子,不到兩三個小時就拉了幾十次,小臉都變黃了,這個小妹妹的媽媽就來找郝萬山的父親看病,可是其父出差不在家,郝萬山的媽媽說這是得了痢疾,就給了幾片黃連素,這個小妹妹吃了以後就奇蹟般的好了,郝萬山當時就覺得很奇妙,這簡直就是“靈丹妙藥”!

可是,過了兩三年以後,得了痢疾再用黃連素就沒有效果了,因為已經產生了耐黃連素的痢疾桿菌,但是對耐黃連素的痢疾桿菌,用中藥黃連仍然有很好的效果!

對青蒿素耐藥的瘧原蟲用世界上所有已知的抗菌藥都沒有效果,可是用黃花青蒿原藥材打汁喝,效果仍然很好!

可見,從原藥植物中提取出來的單品,跟原藥植物絕對不能劃等號!黃連素”不等於“黃連”;“青蒿素”不等於“黃花青蒿“

現在的某些“中成藥”已經離中醫越來越遠

“提純技術”在中藥方面的應用完全背離了中醫理論的指導方向和基礎,必須迴歸“原藥材”用藥。

當然,某些“中成藥”的方便性、安全性及容易獲取的特徵是它的優點,我們不能否認,但在治療疾病方面,孰輕孰重,相信廣大網友自有評判。【原創:佰草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