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魯迅故鄉的救災範本:擔當、責任、能力、情懷一個都不能少

在古代,“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是人們的美好願望。但是總有些年頭不遂人願。

1075年(熙寧八年)秋天,浙江紹興一帶連遭旱災、蝗災,隨後又暴發瘟疫。嚴重的災情震驚全國。天災處理不好就會引發動亂,宋神宗趙頊緊急委派浙江衢州人資政殿大學士趙抃,趕赴紹興救災。

來自魯迅故鄉的救災範本:擔當、責任、能力、情懷一個都不能少

趙抃(1008年——1084年)浙江衢州人。為政清廉不避權勢,人稱鐵面御史。赴紹興救災時已67歲高齡

趙抃勇於擔當,規劃得當,策略有方,執行得力,特事特辦不拘泥於程序,救災中注重人文關懷,把災情的負面影響降到了最低,民心也得到安撫。

01 未雨綢繆,早作準備

1075年春天開始,紹興一帶滴雨未下,乾旱十有八九要發生。乾旱必定造成糧食減產從而帶來饑荒,趙抃敏銳地意識到了這一點。

為了摸清相關情況,他向下面各縣提了七個問題,讓他們以書面形式回答上報,並做好隨時救災準備。

1.本縣是否遭災,遭災的是哪幾個鄉

2.本縣有多少戶人家能養活自己

3.本縣有多少戶人家需要官府救濟

4.本縣有多少公共建築需要僱人修建

5.本縣官庫裡有多少能動用的錢糧

6.本縣能從富者那裡徵收募捐多少錢糧

7.本縣道觀寺廟學校吃剩的糧食實際庫存是多少

來自魯迅故鄉的救災範本:擔當、責任、能力、情懷一個都不能少

趙抃七問

多少人需要救濟,他們分佈在哪裡,需要多少糧食,糧食從哪裡來,以工代賑能救濟多少人……這七個問題都涉及到一個詞:數字。精準的數字統計,是救災行動的前提。

02 饑荒之下從容應對

根據各縣報上來的情況統計,家裡無糧需要政府救濟的災民一共有21900多人,趙抃從府庫、寺廟、道觀、學校和富戶那裡一共徵調募集了48000多擔糧食賑災。趙抃還特事特辦,將法定的發放3個月救濟糧延長到5個月,並表示若問責由他一人承擔。

在救濟糧的分發上趙抃也是悉心謀劃,既保證災民能安全方便快捷地領到必要的救濟糧,又要避免哄搶浪費難民逃亡的現象發生,還要儘快恢復生產。一環套一環,使得賑災行動落到實處持續長久地進行。

我們來看看具體措施:

首先,直接發糧,定時定量領取。每個成年人每天領一升,兒童領半升。

其次,男女分開領救濟糧,一天男,一天女,每次可以領兩天的。既避免了混亂又保證了人多的家庭的糧食供應,細微之處見溫情。

第三,在前期統計的災民分佈情況指導下,一共設置了57個發放點,遍佈城鎮鄉村,確保每一個受災點都能就近領糧。

第四,動員在紹興的外地官員、本地等候任命的官員參與到救災中來,解決人員短缺的問題。

來自魯迅故鄉的救災範本:擔當、責任、能力、情懷一個都不能少

救濟糧來源、分發、領取規則示意圖

第五,發起修補城牆等以工代賑的工程,解決了部分災民吃飯問題。

第六、官府出面為願意借錢付息的災民擔保,出面向富人借錢,讓他們儘快恢復生產,等災情過去再監督他們還錢付息。

對於有錢無糧的這批人,趙抃一方面調撥52000擔官糧,設了18個銷售點低價出售,另一方面要求各糧食經營戶不得囤糧不售哄抬糧價。

來自魯迅故鄉的救災範本:擔當、責任、能力、情懷一個都不能少

古時人們買賣大米的情形

但總有見利忘義的糧戶囤糧抬價趁機發國難財。為了整治這些糧商,趙抃利用需求和供給的經濟學原理設了一計。《大宅門》裡白景琦第一次跟塗二爺去安國買黃蓮就是如此。

來自魯迅故鄉的救災範本:擔當、責任、能力、情懷一個都不能少

《大宅門》安國辦藥買黃連劇照

趙抃發佈了一則告示:即日起,在紹興境內,糧食價格隨行就市,官府不再限價。消息一出,各地糧商是紛紛調糧運米,短時間內紹興境內糧米成山,糧價猛跌,甚至比災前還低。

03 瘟疫來臨鎮定自若

大災之後有大疫。所以趙抃也提前為可能來臨的瘟疫做了準備。

經過多方勘察,他選定一塊地方。接著便籌集錢糧調撥人員修建官辦的醫療機構——病坊。病坊跟今天武漢雷神山、火神山醫院類似,都是為了集中收治病人,防止更多的感染。病坊建好之後,趙抃劃撥了一批專款,儲備了一批糧食草藥,還招募了一批略懂中醫常識的人待命。

1076年春天,瘟疫發生。官府鎮定自若,病坊很快就有條不紊地運轉起來。有固定居所的人在家裡自行喝藥醫治,不得隨便外出。那些無家可歸的病患被送進病坊。專門有人每天定時給病人餵食喂藥,給予病患生活的照料和心裡的安慰。

來自魯迅故鄉的救災範本:擔當、責任、能力、情懷一個都不能少

古代病坊壁畫

饑荒加上瘟疫,很多老者和本身有疾病的人在這場災難中失去了生命。趙抃下令對死去的人要及時妥善地收殮,給予逝者最後的尊重。對於那些被拋棄的小孩子,他都想盡辦法為他們找到願意收養的人家。

災情過去,又是一派生機勃勃安居樂業的景象。沒有慶功會表彰會,也沒有歌功頌德溜鬚拍馬的宣傳。唯獨一篇,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寫的《越州趙公救災記》。文章全篇都是枯燥的救災措施,毫無吹捧讚美之詞,更像是一篇工作手記。

臨危不亂勇於擔當,全局謀劃細緻實施,執行得力,懷仁慈心行果斷事。“其事雖行於一時,其法足以傳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