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风雨阅读社


大圣人孔子有无宣扬“愚民政策”的嫌疑?是造成这句话根本争议的原因。

孔子,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生于春秋年间,公元前551年。算起来,已经距今两千五百多年了,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而儒学,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下,一直是支撑封建统治的根本基础。

封建社会好不好?和今天的现代制度比起来,封建制度毫无疑问落后而迂腐。但是在十四世纪之前,封建制度是全世界最先进的社会制度,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在十四世纪之前一直领先于世界文明的原因。

所以那些推崇西方社会制度的人,大可不必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但是封建制度也有它的局限性,所以民国一声炮响,宣告了封建制度的终结。

到了汉朝独尊儒术,以及宋朝程朱理学的推波助澜,甚至出现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荒唐说法。在今天鼓吹“儒家文化”如何神通广大,反而显得不合时宜了。

《论语》到底能不能治理天下?答案是否定的。但是作为儒家经典,对人民教化,还有个人思想的提升,的确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论语·泰伯篇》。要正确理解孔子要表达的思想,我们应该看一下这句话的上下文——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为什么“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会造成争议,因为古代的文字没有句读,也就是标点符号。

为什么没有标点符号呢?这就和春秋时期物质文明太匮乏的缘故分不开关系了。我们都知道纸张是蔡伦发明的,蔡伦生于东汉,公元88年,距离孔夫子的春秋时代有六百多年。据传说,毛笔是秦国的大将蒙恬发明的,蒙恬是秦国人,生于战国末期,公元前259年,距离孔夫子的春秋时代,还是差了三百多年。

所以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非常不幸地生在了一个“没有纸也没有笔”的时代。但是孔子有很强的创作欲望,没有笔没有纸,他的文章写在哪里呢?只能是通过弟子之间的口口相传来延续。也就是说,只能通过讲学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创作欲望。孔夫子坐下三千子弟,七十二贤人,都是他靠一张嘴巴讲授儒家思想培养出来的。

孔子去世之后,他的弟子们将他的语录辑录成集子,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论语》。“论语”的意思,就是在课堂上临场发挥,师生之间的对话。

但是孔子的弟子们还是面临同样的问题——没有纸,没有笔,老师的经典语录写在哪里呢?答案是——用刀刻在竹简上。

想象一下,一个人拿着小刀在一片长不满尺,宽不盈寸的竹简上刻字,累得满头大汗,他还有什么心情去把标点符号刻上去?所以《论语》的初稿,是一大堆竹简上面没有断句的古文字。而且为了节省竹片和精力,让《论语》变得更加轻便易于传播携带,越是能够用越少的字表达越复杂的思想,就越好。我们读到的《论语》,已经到了“减一个字都不行”的精简程度,往往两三个字表达很多意思。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用今天不同的断句方式,就有不同意思的理解。

第一种也是比较流行的一种: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简单说,就是老百姓很傻很天真,只能听从统治者的驱使,不能让他们有所开化,知道那些御人有术的大道理。这不是在宣扬“愚民政策”吗?欺骗老百姓,孔子因为这句话,在后世遭受了很多的攻击和谩骂。但是这样的理解,其实是有历史背景的。

要知道在春秋时期,奴隶制度还存在,因为没有纸和笔,教育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普通平民都是大字不识一个的大老粗,谈什么教化于民?虽然“愚民”的思想不值得提倡,但是情况就是这么一个情况。

第二种,是我比较认可的一种: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简单讲,老百姓能够服从统治者的命名,让去打仗就打仗,让去修城墙就修城墙,让去种庄稼就种庄稼,很听话,就由着他们;要是老百姓不服从命令怎么办?讲道理,让他们知道种的是谁的地,吃的是谁的粮。天下之大,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老百姓对于君王,要绝对地服从。

这一种理解,也更加接近于孔子的本意。孔子周游历国,到处讲学,为的是什么?就是推广自己的“仁政”学说——做君王的,要体恤百姓,做来百姓的,要服从君王。

第三种,就有点剑走偏锋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一种理解,其实和第二种理解差不多,但是角度不同。简单讲,君王认可人民的行为,就放任他们,要是民风不好,就教化他们。这种理解,有些脱离了社会现实,也和孔子的本意不符合,只是一种字句上的推敲而已。

民“可”与“不可”,判断标准是什么呢?没有,只能是以君王的个人意志为转移。换句话说,君王就是唯一的准则,万一君王很蠢呢?这和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相冲突。

当然,还有其他的断句方式,意义不大,在此不赘述。综合以上三种分析,很显然第二种理解更接近于孔子的本意。也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本句上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以及下文,“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结合上下文,这样的划分方式也是更加合理的,即以“三言”和“二言”为主。



END.


博书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译文:孔子说:“老百姓,可以使他们照着我们所指引的道路去走,不可以使他们知道那是为什么。"

这两句话和西门豹说的:“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还有商君列传所说的:“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意思大致相同。
我的看法是:这两句话为什么对老百姓不予知晓国家政策、法令的知情权呢?更不用说和人民共商国是了。孟子的话:“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和儒家经典《礼记.曲礼》所记载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一语道破了天机。在私有制的奴隶制和封建制社会里,野蛮的两极分化,使少数奴隶主贵族和封建地主阶级占有了社会主导与思维的一方,只从事社会活动和脑力劳动,而绝大多数奴隶和贫苦出身的最底层人民,只能被强迫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完全被排斥在社会和思维活动之外,丧失了作为人的社会与思维的本质。他们的劳动产品与人身都不属于自己所有,被剥夺了自身的人的本质与对象化自身本质的产物,仅仅被当作是会说话的牲口,完全剥夺了他们享有法律、道德的权利和义务。旧社会的西藏农奴就是最好的缩影。














飞龙在天231272723


《论语·泰伯》中记载了孔子说过的一句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引起了千古争议。有些人认为,孔子这句话是愚民政策,即只能让百姓顺着统治者规定的道路走,不能让他们知道这是为什么。还有些人认为,这句话的应该断句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老百姓觉悟高,就由着他们去做,觉悟不高,就让他们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那么,这句话的本意是什么呢?如果不是考古上的一次重大发现,可能我们永远也不知道事情的真相了。且听居士我慢慢道来。

首先,把这句话读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肯定是错误的,因为正如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所说,这不符合先秦时代人们的语言习惯。如果要表达这个意思,孔子会说:“民可,则使由之,不可则使知之。”

那么,孔子真的是认同愚民思想吗?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郭店一号楚墓M1发掘出竹简共804枚,包含着有字简730枚,其中有多种古籍。在郭店简中,研究者们发现了一篇战国时期的儒家著作《尊德义》,其中就隐藏着解答这个问题的关键。

《尊德义》中说:“民可使导之,不可使知之。”与《论语》中孔子的话如出一辙,只不过把“由”字改为了“导”字。但接下来的这句话就很耐人寻味了,《尊德义》说:“民可导也,而不可强也。”也就是说,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者用“强”字来解释“知”字,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老百姓可以被引导向正确的方向,但不能强迫他们做事情。

那么,为什么要把“知”解释为“强”呢?其实,在先秦时代,“知”字与“折”字是可以通用的。比如荀子《劝学》中“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这一名句,在《大戴礼记·劝学》篇中写作“锲而舍之,朽木不知”。所以,孔子说的这句话中,“知”通“折”,也就是“强迫”的意思。而“由”字也是一个通假字,通“迪”字。

所以,孔子这句话的本意是:“民可使迪之,不可使折之。”意思是:对于老百姓,统治者可以启迪、教化他们,但不能强迫他们,让他们折腰。

综上所述,孔子向表达的并非愚民思想,恰恰相反,孔子重视对民众的教育。

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


梦露居士


👊👊👊篇首语:网络公知的余毒未消!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解释,作为讨论话题,本身并没有问题,但问题背后并没有那么简单,网络公知的余毒未消,一大批人还在愤世嫉俗,还在蒙蔽中攻击和抹黑传统文化。

👊👊👊第一 反对错误的抹黑逻辑。

👉1 一棒子打死的逻辑。儒家思想是有糟粕,但其忧国忧民的历史责任感,伟大的仁义文化,强大的中庸哲学,先进的民本思想,曾在汉唐盛世,明初强大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2 反对以点否定面的逻辑。脚底板流脓了,人就坏透了!这是典型的抹黑理论。

👉3 反对脱离人物的历史环境、思想体系,单独截取,断章取意的逻辑。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不可能往坏出说,往做好处做!

👉4 反对靠自己的猜测和经验,擅自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历史人物的逻辑。论语都没有通读过,还要上窜下跳,或为西方摇旗呐喊,或者受蒙蔽跟着愤世嫉俗。

👊👊👊第二 网络公知已经穷途末路,但余毒尚在。

👉1 彻底否定传统文化和抹黑历史人物的余毒思维还在。网络乱象令人担忧,铺天盖地的都是在攻击历史人物。

👉2 历史人物在天堂和地狱间徘徊,一会儿成了潘仁美,万人唾骂,一会儿成了杨家将万代敬仰。擅自揣测,毫无根据的攻击,丑恶嘴脸尽显。秦桧要翻案,岳飞要打击,这是典型的无耻用心。

👉3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近2500年来,领先2000年的主流文化,认为没有任何先进性的逻辑,就是典型的白痴逻辑。

👉4 一个流行了2500的文化,从逻辑上说,由盛到衰,一是难能可贵的2500年,二是由盛到衰的必然性。

👉5 西方不良文化不过领先了200年,一只不过是科学技术的领先,思想文化上我们从未落后。二是西方文化注定是短命文化,我们不需要妄自菲薄。西方文化提倡自由放纵,自由放纵和毁灭不过一步之遥;西方文化提倡战争和屠戮,战争和灭亡仅仅一墙之隔。他们蹦的越高,跌落的越碎。但强权文化下,拜倒了多少民zei。

👉6 拿美国打压华为来说,他一切的依据不过是他制裁伊朗是合法的,所以其他相关的都是合法的。多么可笑的逻辑,西方的法律只是工具,不要把西方的法律和民主想得那么神圣。但网络公知们就是这样,拿钱办事,不遗余力,美化西方,抹黑国内。好在大老鼠全部抓个差不多了,小老鼠和田鼠们到处乱窜。

👉7 尤其是特朗普宣布中断向海外负责颜色革命的团伙输送资金,网络公知们估计要惨叫了,他们已经穷途末路了。

👊👊👊第三 回归题目,正确解释。

👉 1 我还是坚持认为,一句话的解释必须从文章整体来看,必须从整体的思想体系来看,必须结合所处的历史环境来看,必须从人物的所作所为来看。

👉2 我坚持这样解释更能符合历史:见下图。



听不烦的乡里乡亲


如何理解孔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这要用历史的观点看问题,孔子创立儒家学说是站在谁的立场,是为说话,为谁服务的,从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和基本观点,可以看出孔子创立儒家学说的目的就是为统治阶级出谋划策、效忠服务的。这就不难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意思就是:只要让老百姓按照我们的旨意去做就行了,不必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与林彪所说的"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是异曲同工啊!这对统治阶级是有利的,办事速度快,效率高,不必多费口舌而拖延办事的执行时间。


夕阳红155908541


知识使人痛苦,无知使人满足!

痛苦的不是知识,痛苦的是你想到了改变,却没有能力改变。

幸福的不是无知,幸福的是你想不到改变,所以任由其奴役。

钱钟书先生说:“猪是否能快乐得像人不知道,但人常常容易满足得像猪”。而满足得像猪,却是所有统治阶级梦寐以求的管理模式。

所谓草民,自然是想割就割,想踩就踩。

所谓鹿民,无非是温驯听话,任人宰杀。

尽管这一句话恶毒得要命,但不可否认,这一句是真特么正确!

民主,是以降低效率为代价。让治下的所有百姓都满意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兼顾求全更是自寻死路的管理策略。

为什么要让老百姓有想法?让老百姓有想法有什么好处?他们总是这样想!

所以,八国联军一炮轰碎了京城。所以,岛国一刀划伤了母亲。

这就是“民可使由之”的代价。

民可使由之是需要前提的,前提是自己和敌人的实力相当,前提是生产力千年不变,前提是别人永远也走不到你的前面。

以前的愚民是不让百姓读书,后来的愚民是只允许读某一种书。再后来的愚民是在这个前提下根本不让你看到还有其它的书!

骨子里,其实仍然是“民可使由之”

所以,我们到现在还是东亚病夫!我们仍然是小国寡民!化为灰尽的汉唐盛世更像是回光返照,长久的衰败才是历史主流!

民可使由之,他们喜欢

民可使知之,他们不喜欢!


亦有所思


我的理解是:不可直接生硬地让老百姓知道“大道”,而是春风化雨,让他们感受和体会到。

先说一个真实的故事。

2016年创业的时候,有一天我们把基层员工和管理层叫到会议室,讨论公司的愿景。

我们以为大家会很兴奋,结果被狠狠打脸。

销售员和经理们不但不感兴趣,反而一头雾水。

有个女孩子不耐烦地说:“还要讨论多久,我还有几个客户电话要打呢!”

现场气氛冷到冰点,我们不得不结束会议。

原来除了公司核心层,基层员工和经理们最关心的根本不是愿景和规划,而是这个月该干什么,今天该干什么,甚至上午、下午要完成什么任务?

结合《论语》来看,如果说“由之”是步骤,“知之”是结果的话,他们显然不关心结果,换句话说,员工不关心也无法理解创业者心中的愿景。

老百姓之于“大道”也一样。

但是,儒家终极目的是必须让老百姓也明白和知道“大道”,就好像必须让员工知道公司的愿景一样。

怎么办呢?

要达到这个终极目的,“直接告诉他们”只是众多方法中的一种,而且最没有效果。

我们可以采取更好的办法,比如下面这两个步骤。

步骤一:先不告诉原因,只让他们按部就班去做

基层员工是“民”,创始人是“统治者”,这个案例就是孔子说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所以,告诉老百姓做什么和怎么做,然后让他们照着做即可,不可以也没必要使他们知道为什么。

这不是奴役和愚民,这是由老百姓的特性决定的。

《论语》中把人分为三种,上智、下愚和中人。前两类人“不移”,上智早已入道,态度很坚决,所以不用讲。下愚无论如何都不会入道,讲了也没用。而中人则可上可下,是需要争取的对象。

很显然,在那个时代,绝大部分老百姓属于“下愚”或者“小人”。

既然属于“不移”的群体,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照着做,而不用苦口婆心地去解释,就好像医生不用跟病人讲解手术的原理而直接动刀一样。

说一句题外话,因为“下愚”和“小人”这些带明显歧视意味的概念,很多人对儒家和《论语》嗤之以鼻,口诛笔伐,岂不知这两个概念并没有歧视的意思。

他们自己搞不清楚概念,却对孔子一顿乱批,让人无言以对。

步骤二:将大道内化在按部就班的步骤中

前面说过,必须让老百姓明白“大道”,不过,得换个方法。

回到我的故事。

后来我们改变策略,不再开讨论会,而是将愿景变成可量化的目标,包括年、月、日目标,细分到每个人的工作中。

同时,把“优质服务”的价值观,变成客户回访和满意度调查,并且每月评出“最美服务奖”,给予物质奖励。

结果大家积极性非常高,同时,对于公司的文化和愿景也有了亲身的感受。

这时我们再宣传公司文化和愿景,就水到渠成了。

《论语》也是如此。读《论语》最怕读一章死守一章,不触类旁通。请看下面这段:

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论语 尧曰》

君子不需要讲清楚为什么要这么做,而是先思考清楚,再顺着老百姓的利益,以及每个人的能力大小安排工作,让他们照着做。

这时,我们就会发现,虽然没有告诉老百姓“为什么”,但“为什么”早就内化在事先设计好的事情中了。

老百姓做完了之后,既可以得到实际利益,也能真切地感受到“大道”的存在。

这时,教化的方式由“直接告诉”变成了“让他感受体会到”。

所以孔子说: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就是孔子的做事风格,只要微风吹拂,草就能够感受到风,就会受到好的影响,发生好的改变,并最终领悟到大道,虽然他可能说不出来。

这就是《大学》亲民的做法,而不是站在旁边用喇叭喊:“草啊草,向左倒,草啊草,向右;飘。”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欢迎您给我留言。 我是作者陈桥,坚持原创,传播传统文化。


作者陈桥


孔子说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出自《论语·泰伯第八》,对这句话最常见的理解是: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而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由于这种最常见的理解,几千年来,孔子被人冠以“愚民政策”的鼻祖,因为他们认为,孔子主张对老百姓就是要让他们服从领导、听从指挥就行,而不需要懂得更多、更深的道理。这成为近代人们指责孔子愚民的主要罪证。

实际上,对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可以有四种理解。

其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应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持这种观点的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他们认为这是人们对孔子说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断句不对,应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说:老百姓如果知识水平和能力提高了,有行使民主权利的能力了,就应该要给他们政治自由,也就是要给他们行使民主权利的自由;如果老百姓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还没有提高,还不具备行使民主权利的能力,那就应该要教育他们、训练他们,使他们逐步具备行使民主权利的能力。

其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应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康有为、梁启超也断错了句,他们认为孔子说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应该这样断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说:要看看这个社会形势和老百姓的素质、能力,如果感觉条件成熟了,可以给老百姓民主的时候,就应该给老百姓民主;如果感觉条件还不成熟,还不可以给老百姓民主的时候,就要先教育他们、训练他们。

其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孔子说的这句话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就是:对老百姓,就是只要叫他们照做就行了,而不需要让他们知道理由,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这句话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并不是人人都能站到很高的层次去理解一件事情或者一个问题,如果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对任何人都要交代清楚所有的来龙去脉,都要告诉他为什么这么做,往往会会把事情越弄越复杂,适得其反。事实上本来就不需要每个人都弄明白做一件事情的理由和所有的来龙去脉。就好比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只要知道“1+1=2”就行,至于为什么会“1+1=2”则是极少数像华罗庚、陈景润这样的数学家去研究的课题,我们绝大多数人压根没必要去弄明白其中的道理和奥妙。

其四,应该鼓励和提倡“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很多时候,我们应该鼓励和提倡“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要做一件事情之前,你先就苦口婆心、费劲口舌告诉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的好处是什么、坏处是什么,诸如此类的说了一大篇的大道理,或许坏处更明显,反而给他增加了额外的、不必要的思想负担,让他对不可预料的结果赶到害怕,吓得不敢行动了,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那不是更加糟糕了吗?的确,有的事情就是如同“小马过河”一般,要凭着一股子年轻气盛的冲劲去试、去闯、去做;而不能事情还没做,却先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论证、去求证这件事到底值不值得做、可不可以做。否则,天下什么事情都干不成,什么机会都会消失殆尽了!


乔鞅


还是毛主席说的好:“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值得我们尊敬,纪念,值得研究,因为他的思想实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他这个人都值得我们尊重。”但他的那套理论是不行的,忽悠老百姓的。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是孔子的为政理论,显然将自己摘出来,放在道德上帝上了,管理阶层了。

孔子讲:和为贵。引起矛盾,处理不了,和的起来吗?

毛主席还说,中国没有一个真正能够占统治地位的宗教,不象西方。西方有上帝,中国思想家太多,各种派别都有。在中国,大家信奉的是实用主义。家人有病了,生不下孩子就想神来了,孩子生下来病好了,早把她忘了。

其实,我们应该学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思想,做事实事求是,孔夫子这一套,虽然话都很好听,拿出哪一句话你也不能说他错,但他不能解决问题,而且很片面。

中国传统文化那一套挺有意思:墨家架设水车,砌灶铸锅,生火做饭;兵家披坚执锐,血透重甲,据敌于国门之外、伤痕累累;道家劝人从善,恬淡寡欲,顺应四时,安心种田;法家等饭做好了,口中吹哨,令人排队领饭,前后飞跑尽职尽责;这时候儒家干干净净,白白嫩嫩,斯斯文文登场,说:等一下,我给大家讲一下仁的道理。然后顺势抄起饭勺,就把打饭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

所以,毛主席反孔反儒的理论是对的,历朝历代的王公国戚个个都在打儒家和孔子的“仁义道德”旗号,而真正为民谋福利和与民同甘共苦者,少之又少。就是这样,在封建社会竟被捧为“圣人”,那些读了点“圣人”书籍的学子们,竟可以摇头晃脑,把尾巴翘到天上去。

如今我们国家发展进入平稳,更加适用于我们的是自然科学的知识,法制来约束大家公平竞争。

但所有文化的前提都是以爱这个国家为前提,愿意为之努力奋斗为榜样。

儒学不是民主,孔子的理论,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就是它存在的价值,学这个就那个了!



作家猫步旅人


很多古字的多音与多意,今人不知,也不必多疑曲解。就是按现代理解,也没多少毛病。像有些重大决策、乃致军事行动,都需要保密。比如“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如若让修陈仓的士兵都知道宣扬出去,怎生得了?就现代的军事密秘、战时的奇谋胜敌,也要保密,有时看似搞了些劳民伤财的傻事,但却从别一方面赚取了更大利益和胜利,这些就应该只有上层知道,甚至只有决策人一人知道,等事后才告诉下属,像过去抗日战争时,如把指示下达团级知道,营级就不知道,团长老婆都不能知道,这是铁的纪律!

生活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任何政党,都有不可公开地战略决策,这是铁的事实,有些事,人不可越级越格地知道一切,能做好个人份内的事就不错了。只要一个好领导从内心让人民过好日子,就足够了。

现代人越来越离不开社会生活,把每一个人的劳动贡献加起来,就是—个强大的团体,每个国家是个团体,在这之间,又有联合互助,又有勾心斗角,甚至是你死我活地战争,这就要求有自己的智慧仁德之君,又有顺从善良之民,才能天下昌盛,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几十年前刚建国之际,经多年战争,国家一穷二白,人们就是喊着“跟共产党走,听毛主席话”的口号,干社会主义,国家逐渐发展起来的。人之理解程度不同,那就有待慢慢觉悟了就会明白。仅个人愚见,勿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