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合影?

圖影觀史


歷史老照片,難得有的是從清朝慈禧時代開始,它帶著厚重的滄桑,像一部另類的史書,見證著歷史風雲突變,訴說著道不盡的人事更迭!我們一起來看看由滿清末期,到民主救亡時代,老照片合影裡的服飾變遷。

歷史老照片合影:滿清末期的慈禧時代

■ 老照片:雪景中擺拍的慈禧太后

■ 老照片:慈禧太后和她的後宮佳麗們

慈禧太后,晚清的政治風雲人物,滿清政權的實際掌控者,也算得上是我國曆史上繼武則天之後的第二女強人,可惜她所處的歷史時代沒有武則天那麼幸運,不是類似於李世民“貞觀之治”之後的繁榮盛世,而是一個被西方諸多列強覬覦的搖搖欲墜的舊中國。

歷史老照片合影:滿清末期的政治外交

■ 老照片:李鴻章訪問英國時與英國首相的合影

看看服飾的鮮明對比,他們服飾存在的巨大差異,長辮、長袍,在西方人眼裡,其實這是代表了落後不開化的中國封建社會滿清守舊政權。

歷史老照片合影:尋求救國的“洋務運動”時代

■ 老照片:中國歷史上第一批留美幼童

這一批拖著長長的辮子,身穿緞袍的孩子們,他們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學生。也是大文豪馬克·吐溫的朋友們,他們曾受到美國總統格蘭特的接見。據不完全統計,到1880年,這些留美幼童中有50多人進入美國的大學學習,其中22人進入耶魯大學,8名進入麻省理工學院,3名進入哥倫比亞大學,1人進入哈佛大學。

■ 老照片:美國各大運動賽場上脫去長袍的他們表現十分奪目

中國人在外國人眼裡,一直被視為“東亞病夫”,然而,送到美國的中國首批的留學幼童們,他們在體育的表現上實際並不差。尤其是,以中國留學生為主組織的耶魯大學划船隊,曾多次在比賽中擊敗哈佛大學隊。另外,由詹天佑等人組織的棒球隊,在多次比賽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 老照片:1936年,留美幼童最後一次聚會。

為了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來改變清政府落後的社會面貌,洋務派提倡“科教興國”。從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發起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洋務運動,由容閎倡議,在曾國藩、李鴻章支持下,清政府分批派遣了120名10歲到16歲的幼童赴美國留學。原計劃,這批幼童留學15年,由於中西方文化差異,9年後他們中途撤回。以失敗告終。其中的酸甜苦辣十分耐人尋味。像我國傑出的愛國鐵路工程師詹天佑正出自於這些孩童中間。

歷史老照片合影:滿清末期與新時代在服飾上格格不入的官員們

■ 老照片:1899年,山東巡撫袁世凱與德國官員的合影

■ 老照片:山東巡撫周馥與英國駐威海衛軍官合影

■ 老照片:1904年,美國聖路易斯世博會上農工商大臣溥倫的參會留影

■ 老照片:載洵(光緒弟弟)在海外考察

時擔任海軍大臣的光緒弟弟載洵,他在海外考察回國後,切身體會到滿族衣冠與時代的落伍,他對光緒的另一個弟弟載濤發出了這樣的感慨:“非剪髮易服,不足振起全國之精神。”

歷史老照片合影:20世紀初滿清軍隊的洋化服飾

■ 老照片:清末陸軍貴胄學堂同學與王公大臣合影

20世紀初,隨著大家思想的逐步開化,滿清軍隊的服飾已經開始了不小的變化,所謂不破不立,從老照片可以看出,除了官員的服飾保持原樣外,這時候的軍隊已經有了巨大的改變,他們剪去辮子,穿上了洋服。這已經是滿清政府追隨時代迫不得已所做出的改變。然而,服飾可以改變,卻改變不了危如累卵的大清即將衰亡的國運。

辛亥革命後的“剪辮易服 ”

■ 老照片:1912年1月,孫中山和總統府職員合影。

在以孫中山為領導的尋求民主解放的辛亥革命取得勝利後,封建君主制度徹底結束,民主共和理念深入人心,這時候,孫中山頒發了一道又一道移風易俗令,曉示全國剪辮易服:“今者滿廷已覆,民國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滌舊汙之染,作新國之民。”這也正是“新文化運動”醞釀的開端!

日內瓦會議上的中國身影 從此中國人民在國際舞臺有了分量

■ 老照片:周恩來抵達日內瓦

■ 老照片:1954年日內瓦會議上的周恩來,第一次亮相國際舞臺

■ 老照片:周恩來總理在日內瓦會議上

可以看出,在日內瓦會議上,中國人服飾的變化已與世界接軌。這也昭示著新中國的大國崛起時代,周恩來總理以大國總理的氣度受邀參會。中華人民共和國首次以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參加討論了國際問題。由此看到了在處理國際問題當中,新中國的分量。這也是中國人民從此在國際政治舞臺上獲得世界尊重的歷史開端。


文/淳幀通安,筆名宏羅,歡迎各位點評、探討,分享更多有興趣的歷史話題!感恩!


淳幀通安


偉大領袖毛主席和家人的合影,不是很著名,但卻很珍貴,他記錄了毛澤東主席的親人情結,留下了美好的瞬間。

△毛澤東兄弟與母親的合影。毛澤東的母親文七妹,湘鄉縣唐家坨(後改為棠佳閣)人,勤勞、勇敢、賢惠。她是毛澤東人生的第一任老師,毛澤東是這樣稱讚自己的母親:“我母親是個仁慈的婦女,為人慷慨厚道,隨時都願意接濟別人。她同情窮人,並且當他們在荒年裡前來討米的時候,常常送米給他們。”,

毛澤東胸懷天下,大愛無疆,和他母親的影響是分不開的。1919年春,他們兄弟三人與母親合影,留下了這唯一的一張照片。毛澤東曾經說:“世界上共有三種人:損人利己的人,利己而不損人的人,可以損己而利人的人。我的母親就是這後一種人。”

△毛澤東與賀子珍的合影。賀子珍是毛澤東主席的第二任妻子,江西永新人,早年參加革命,是一名驍勇善戰的女紅軍,能騎馬,使雙槍。1928年與毛澤東結婚。1934年參加長征,在長征途中為掩護戰友,頭、背、肺部被炸入彈片,終生沒有取出。1937年她去蘇聯治病。是她伴隨毛澤東一起度過了中國革命歷史上最艱難的階段,這是1936年紅軍長征到達延安後,她們倆人的合影。

△毛澤東與毛岸英的合影。毛岸英是毛澤東與楊開慧夫婦的長子,8歲就和母親坐過牢,後帶著弟弟流浪街頭,在黨組織關懷下,他們兄弟被送到了蘇聯幼稚園,他參加過蘇聯的衛國戰爭,斯大林曾專門送給他一支手槍。回國後,到農村鍛鍊勞動過,進工廠任黨委副書記,抗美援朝時,他主動要求參戰。當毛主席得知岸英犧牲在朝鮮戰場時,強忍痛苦,只輕輕地說了一句:誰讓他是毛澤東的兒子呢?毛澤東與毛岸英的合影也成了永恆的記憶和懷念。

一張合影,一個故事,永恆的記憶,彌足珍貴,讓我們再一次領略了毛澤東主席的偉大和無私,從而更加熱愛他、懷念他。


zj史海拾貝


自己的移動硬盤裡存了很多歷史照片,其中有很多合影,今天分享幾張。

圖:1931年毛澤東(左)和警衛員在一起

圖:六屆六中全會主席團成員合影。前排左起:康生、毛澤東、王稼祥、朱德、項英、王明;後排左起:陳雲、博古、彭德懷、劉少奇、周恩來、張聞天。

圖:1945年,毛澤東和朱德在大反攻前夕研究戰略計劃

圖: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合影。左起:譚平山、周恩來、章伯鈞、黃炎培、林伯渠、朱德、馬寅初、蔡暢、毛澤東、張奚若、陳叔通、沈鈞儒、馬敘倫、郭沫若、李濟深、李立三、蔡廷鍇、陳嘉庚、烏蘭夫、沈雁冰。

圖:毛澤東和周恩來在西柏坡

圖:1949年12月21日,在莫斯科舉行的斯大林70壽辰宴會上,毛澤東和斯大林在一起

圖:1951年6月,毛澤東和金日成會談朝鮮問題

圖:1951年11月1日,在全國政協一屆三次會議閉幕宴會上,毛澤東與工商界代表榮毅仁(左一)和上海醫學院教授黃家駟在一起

圖:1962年2月,毛澤東(右二)、劉少奇(右三)、周恩來(左二)、朱德(左一)、陳雲(左三)、鄧小平(右一)在擴大的中共中央工作會議上

圖:1963年毛澤東同周恩來、鄧小平等、譚震林、薄一波、李富春,接見農業、財貿會議的代表

圖:毛澤東會見尼克松

圖:毛澤東在中南海會見田中角榮

圖:毛澤東和宋慶齡、周恩來合影


鄭國柱


1.宋家三姐妹合影:提起民國時期的宋氏三姐妹應該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她們曾經影響了一個時代的走向。這是三姐妹年輕時的合影,怎麼也看不出來這三個女孩在未來能對近代中國產生如此影響。 2.蔣介石和孫中山:蔣介石一身戎裝,站在孫中山身後,這張是蔣介石耍政治手段的一個重要工具,用來表達自己是中山先生合法接班人。


3.蔣介石、閻錫山、馮玉祥合影:北伐戰爭雖然推翻了北洋舊軍閥的統治,可是又產生了一批新軍閥,為了爭奪利益,中原大戰爆發。蔣介石的南京國民政府獲勝後,三位巨頭拍了這張合影。

4.孔祥熙和希特勒:1930年以後,為了提高國家的軍事力量,以抵抗日本的壓力,蔣介石的南京國民政府與德國的希特勒開展了大規模的軍事合作,獲取了德國的軍事援助。孔祥熙正是這個項目的負責人。
5.蔣介石和李宗仁:內戰後期,也就是最後一次民國總統的選舉,蔣介石不願意讓李宗仁競選副總統。於是欺騙李宗仁,說自己屆時會和李一起穿軍裝,因為蔣介石知道軍人當總統會被說成是軍政府而不是民主政府,而李宗仁則不知。這幅合影抓拍了穿著傳統長袍的蔣介石和一身戎裝的李宗仁宣誓就職民國總統。

6.日本投降儀式合影:1945年,日本向中國投降。合影二人分別是國民政府二號人物何應欽和日方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岡村寧次彎腰向何應欽遞交降書,對中國的政治和外交影響深遠。而且,中國並沒有過多的懲罰日本,彰顯了中國的儒家禮儀文化的傳統。7.尼克松訪華與周總理握手:這是一場劃時代的握手,這幅照片恰當地顯示了當時的對美關係。當時,周總理周圍遍佈“四人幫”及其爪牙,他私下叮囑拍攝者,務必要拍出尼克松主動和自己握手的感覺,其目的就是不被“四人幫”抓住“倒向美帝國主義”的政治把柄。


最新思維k


重慶談判留下歷史上唯一一張蔣介石與毛澤東的合影。

1945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中國抗戰勝利後僅僅兩個月,當時全國各界代表對於國共和談的呼聲很高,民主黨派及無黨派人士也紛紛建議組建由國共兩黨為主的民主聯合政府來實現國內和平,同時美國出於穩定遠東局勢的考慮在美國大使司徒雷登的斡旋下,重慶國民政府兼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三次向延安發電,請求毛澤東前往重慶共商國事。應蔣介石的邀請毛澤東於8月28日攜中共代表團乘飛機前往,同機的還有國民政府代表張治中等人。國共兩黨代表經43天的艱苦談判最終達成了《雙十協定》並在會後的晚宴留下了這張珍貴的合影。



小王知識堂


邁克爾傑克遜作為全球流行天王,他在中國也有著眾多的粉絲。很多娛樂圈的巨星其實都是邁克爾傑克遜的粉絲,為了能和他拍照,這些明星想盡一切辦法,終於是如願以償,留下了這些珍貴的合影。

邁克爾傑克遜和王祖賢

邁克爾傑克遜在上個世紀曾經拜訪過中國,那一次活動被稱為“邁克爾傑克遜·中國行”。當時娛樂圈很多明星都想要爭取這次機會和邁克爾傑克遜見面,王祖賢就是其中一個。當時她作為中國行的活動嘉賓,在表演後臺一直蹲守等著邁克爾傑克遜,最後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留下了這張合影。

邁克爾傑克遜和李小龍

邁克爾傑克遜一直非常喜歡李小龍,可惜兩個人始終沒能見面。網上一直流傳著一張合影,照片上是邁克爾傑克遜攀著李小龍的肩膀,兩個巨星笑得非常開心,就像是一見如故的朋友。不過後來也有人站出來說在,這張照片是假的,真實情況是這兩人從來沒有見過面。說真的,如果他們兩個人要是拍了合影的話,那一定是震驚世界的。

邁克爾傑克遜和劉德華

劉德華也是邁克爾傑克遜的一個忠實的粉絲。之前邁克爾傑克遜到亞洲舉辦演唱會的時候,劉德華就作為演唱會的嘉賓出現在現場,而在表演開始之前,劉德華在後臺看到邁克爾傑克遜的時候非常羞澀,甚至都不敢直面偶像。如今邁克爾傑克遜已經離去,劉德華也已經快六十歲了,這時間過得真的好快。

邁克爾傑克遜和郭富城

郭富城可謂是邁克爾傑克遜的狂熱粉絲,他從年輕的時候就開始模仿邁克爾傑克遜的舞步,後來成名後還專門去找邁克爾傑克遜的御用舞蹈老師學習過太空舞步。也許是因為太喜歡邁克爾傑克遜了,有人專門給他們兩人p了一張合影,照片看起來毫無違和感,但是實際上邁克爾傑克遜和郭富城是沒見過面的。

關注頭條號“娛樂八卦掌櫃”,看更多精彩點評。

娛樂八卦掌櫃


1.毛澤東與美國總統尼克松: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見到毛澤東主席的尼克松畢恭畢敬。

2.毛澤東與蔣介石:1945年重慶談判

3.毛澤東與斯大林:1950在莫斯科的會面,兩人坐在會議席的最中間

4.毛澤東與朱德:1949年開國大典上的彩色修復照

5.毛澤東與林彪

6.

毛澤東與周恩來、博古

7.毛澤東和家人


歷史有趣兒


1939年周被江騎馬撞傷,圖為傷後周與劉合影。

1944年,美國戰地訊得哈里森·福爾曼和賀將軍合影。

見過敬愛的總理光頭造型麼,1938年,與夫人鄧穎超在武漢合影,帥氣十足。

十大元帥的最後一次合影。

圖為1944年,大領導們的妻子在延安合影,從左至右為:彭總妻子浦安修,周總妻子鄧穎超,朱總妻子康克清。

圖為1946年,北京一車伕給美國女遊客作導遊,講解白鶴銜錢的故事,車伕為鐵帽子王之一的末代克勤郡王晏森。

圖為1949年,出席政協第一屆全國委員會議的代表在中南海合影,你能認出幾個?

這張圖片是1955年,我們的劉主席、朱老總、董老、林老在考古學家裴文中的陪同下,一起參觀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


圖文繪歷史


這是一張52人的大合影,出自1931年6月10日,上海灘三大亨之一,一代梟雄杜月笙的杜家祠堂落成儀式上,招待北平各名劇家合影一幀。據說這張照片價值連城,已經成為歷史文物。

這張照片也是杜月笙一生最輝煌時刻的見證,這52人當中除了京劇名伶之外,就是工商驕子,金融大咖和上海灘各界名流。1931年5月,杜月笙花巨資修建的杜家祠堂終於竣工,6月10日,杜月笙舉行了杜家祠堂落成大典,規模之大,場面恢宏,堪稱歷史之最。當時民國政要包括蔣介石在內的社會名流,紛紛送去了賀匾,並委託親信到現場祝賀,據說當時少帥張學良也派人送了匾額。杜家祠堂落成大典成了轟動上海灘的一件大事,杜月笙也因此成了民國曆史上的一個極具傳奇色彩的人物。


從這張照片的佈局來看,杜月笙所在地位置是最不顯眼的地方,他沒有以東道主的資格坐在最中間的位置,而是站在了一個角落靠邊的位置,由此可見,杜月笙的為人是多麼謙遜,他把德高望重的前輩和位高尊貴的名人都安排在了全面,這就是杜月笙的做人之道 二戰三巨頭照 這張合影也是超級有名,丘吉爾、羅斯福、斯大林的合影。
經歷了二戰這場浩劫,世界勢力重新劃分,而其中最具發言權的三位巨頭坐在一起,制定了二戰後的國際秩序。 雖然在開羅會議上,蔣光頭也被推舉為四強之一,但是真正能決定世界走向的還是這三位


空白3983


▲1984年9月,昆明軍區司令員張銍秀為越戰中的一級戰鬥英雄史光柱佩戴軍功章時的合影

這張照片,記錄的是一個現代版 “夏侯惇拔矢啖睛”的英雄事蹟,也被譽為中國的保爾·柯察金,承載著一個時代的英勇精神,英雄的事蹟更是在祖國的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廣為傳唱。

收復老山,是我軍對越自衛還擊作戰中極為慘烈的一戰。1984年4月28日,史光柱攻打老山50號高地時,英勇戰鬥,4次負傷、8處重傷、在雙目失明的情況下,帶領全排收復兩個高地,勝利完成了戰鬥任務。面對被彈片炸落的眼珠掛於臉頰,他猶如三國名將夏侯惇復生,強忍劇痛將眼珠塞進眼眶繼續衝鋒。

戰前,他曾立下這樣的誓言:“寧可前進一步死,決不後退半步生;寧可死在山頂,也不死在山腳。”

▲史光柱和戰友們一同作戰時的合影

▲史光柱在護士幫助下學習盲文時的合影

雖然,年僅20歲的史光柱失去了雙眼,成為“特等殘疾”之軀,但他在戰場上是一位令人敬仰的戰鬥英雄,在生活中還是一位令人敬仰的精神英雄。他靠一支筆、一張嘴、一雙腿,給“英雄”注入了更加豐富的內涵。創造了當代中國的“五個第一”,即:中國第一個獲得學士學位的盲人軍人;第一個演講超過2500多場次的當代英雄;中國第一個英模作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個盲人詩人、作家;第一個對中華民族思想文化有卓越影響的新中國英雄。

1985年,在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上首唱歌曲《小草》,迅速走進千家萬戶,感染了無數的國人;2000年,在“對中華民族千年思想文化有卓越影響的人物”評選中,成為唯一入選的新中國英模,被譽為中國的“保爾·柯察金”;2009年8月10日,經全國近1億群眾投票評選,史光柱榮獲全國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期間,多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同時,出版《眼睛》、《黑色的河流》等6部詩文集,其中540餘篇發表在國內外各種知名刊物上,17次榮獲國家級文學獎,還有無數作品被俄、法、英等國翻譯傳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