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法國香檳酒的前世今生:新書推薦《尋找香檳》

我去年翻譯的美國華裔葡萄酒專家彼得·林(Peter Liem)的香檳專著《尋找香檳》(社科文獻出版社引進),歷經特殊時期磨難,終於下廠印刷,本月即將與讀者見面了。此書對法國曆史悠久的國寶香檳前世今生有著完整介紹,並提供了完整酒莊、香檳推薦以及葡園地圖——即使是個門外漢,基本也能借此書找到一款心儀的法國香檳了。

本書為特種紙全綵印刷、磁吸式禮盒、7張古董地圖,原版復刻,內含世界著名攝影師組合Gentl& Hyers拍攝的上百張照片。

以下內容來自我為本書所作譯序。


探索法國香檳酒的前世今生:新書推薦《尋找香檳》


香檳區曾經是香檳伯爵領地和古老的行省,在法國曆史上曾經留下濃墨重彩的印記。中世紀時期,香檳位於意大利與佛蘭德斯、德意志與西班牙兩條商路的交匯之處,曾為歐洲重要的國際貿易區,“香檳集市”(Foires de Champagne)一度譽滿天下,甚至金衡制也因香檳伯國首府特魯瓦(Troyes)而得名。香檳伯爵中亦不乏名人。例如,亨利二世便在第三次十字軍東征大放異彩,最終成了耶路撒冷國王(1192—1197年在位)。香檳區的另一名城蘭斯(Reims)傳統上則為法國國王加冕之地,共有25位國王於蘭斯主教座堂(Notre-Dame de Reims)塗油登基……當然,如今提到香檳,國人首先想起的恐怕並非其輝煌歷史,而是當地的起泡葡萄酒。世界各地起泡葡萄酒種類繁多,但根據法國法律,唯有在法國香檳產區,選用指定葡萄品種,根據指定的生產方法釀造的起泡酒,才有資格冠以“香檳”之名——法國人對這一品牌的珍視可見一斑。香檳為何獨特?香檳於何時何地誕生?香檳的品種、風格如何歸類?風土對香檳有著怎樣的影響?如何挑選一支稱心如意的香檳?針對困擾國內愛好者的難題,相信彼得·林《香檳》一書,會帶給讀者一份滿意的答卷。

彼得·林,著名美國華裔葡萄酒專家、“香檳指南網”創始人,與其他許多職業鑑酒師不同,他離開繁華都市紐約,長年定居於香檳鄉間。本書凝聚了十餘年間彼得·林與香檳當地酒農、酒商乃至釀酒師交流、實踐的心得,可謂第一手資料,彌足珍貴。同時,作為來自大洋彼岸的“外人”,他往往能跳出法國本土鑑酒師的窠臼,提供更為客觀、中立的視角與見解。值得一提的是,在一次媒體訪談中,彼得·林曾提到自己在家最偏愛的飲食依然為東方的中餐及日本料理——這或許能打消某些讀者“香檳難與本土美食搭配”的疑慮。“定居法國香檳區的美籍華裔專業鑑酒師”,獨特的三重身份也賦予本書以某種高屋建瓴的特點。


探索法國香檳酒的前世今生:新書推薦《尋找香檳》

彼得·林


《香檳》一書可謂雅俗共賞。對幾乎零起點的讀者而言,能通過本書瞭解香檳歷史的來龍去脈,香檳製作的工藝步驟,能夠直面香檳區複雜迷人的風土並結識一批極具個性的酒農;而對於香檳愛好者來說,本書不啻於一本“香檳精品指南”,它附送了極為詳盡的香檳地區“拉瑪地圖”,幾乎標出了每座知名葡園,而全書第三部分則是香檳地區全部知名酒農、酒商的介紹——倘若讀者能前往法國,按圖索驥,想必會收穫頗豐。

彼得·林擁有自己的香檳哲學。在他看來,一款優秀的香檳必須要能夠承載當地的風土特色,能夠透過感官令人領悟其原產地的精髓。他甚至舉例說,兩座相隔僅500米的葡園,釀造的香檳便已截然不同。因此,他在書中毫不掩飾自己對單一村、單一園香檳的偏愛。而傳統香檳大多采用混釀的方式,以多個來源、不同品種甚至不同年份的葡萄為素材,有些類似於調配香水。在每個重要產區的文末,彼得·林所推薦的皆為單一村、單一園香檳,正是基於以上哲學——但這並不意味著傳統多產地混釀香檳乏善可陳,敬請讀者留意。


探索法國香檳酒的前世今生:新書推薦《尋找香檳》


本書涉及時空範圍較廣,書中出現了大量人名地名和術語,且多為法語,可謂翻譯的難點。譯者在力所能及範圍,對各專有名詞進行了考證,儘可能按照我國葡萄酒業內約定俗成的譯名及《世界地名大詞典》《世界人名大詞典》等工具書的規範予以翻譯。專有名詞第一次出現時在括號中附上原文拼寫,以方便讀者查詢。原書中相關歷史背景和某些香檳知識,國內讀者可能頗為陌生,對此譯者儘量在譯註中作了介紹。

譯者不自量力翻譯專業香檳著作,譯文、註釋難免有謬誤、欠妥之處,還望讀者不吝指正。


探索法國香檳酒的前世今生:新書推薦《尋找香檳》


探索法國香檳酒的前世今生:新書推薦《尋找香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