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脈”,真的是中醫的“絕招”嗎?


在人們的常識裡,看中醫就是把脈,然後開方子抓中藥吃。


在中醫醫生的眼裡看來,至少我是這麼認為,中醫診治疾病是以“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相結合,而不僅僅是把脈。中醫是世界上唯一存在且延續了數千年的、並擁有獨特系統理論的醫學,它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把脈”,真的是中醫的“絕招”嗎?

中醫建立在“陰陽”、“五行”、“經絡”、“氣相”、“血相”等學說之上,“陰陽”與“五行”屬中國哲學的範疇;“經絡”、“穴位”、“氣相”、“血相”又是觀察不到的,因而中醫顯得十分“神秘”。


正是因為它的神秘,因而很多人對中醫一知半解。在很多人眼裡,基本認為把脈是萬能的,認為只要醫生把手往患者的手腕上一搭,似乎就對患者的病情瞭如指掌了。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景,只要我到了一個閒聊的場合,在場的不論是年輕人還是老年人,他們都會伸出手來,紛紛要求我給把把脈,查看身體狀況,然後說出諸如會不會“上火”、“陰虛”、“陽虛”看似專業的名詞,殊不知這是很不科學的做法。


“把脈”,真的是中醫的“絕招”嗎?

其實,“整體觀念、辨證論治”是中醫基礎理論的兩大思想觀念,沒有哪個中醫醫生可以單憑把脈就能對病人的病情詳細瞭解。


把脈即是脈診,是中醫“望、聞、問、切”診病要素中重要的一環,也是最後一環,是中醫辨證論治的重要依據。


中醫看病是“望、聞、問、切”四診的結合,從整體上來診治疾病,單用一種診斷方法的思想是片面的,不可取的。人體的信息不僅僅表現在脈象上,有的還反映在膚色、聲音、氣味上等,僅憑脈象是單一的、不全面的,容易產生誤差。

四診各有各的特點和獨特的功能,不能以脈診取代其他的診法,而應四診結合來參考,進而提高中醫診斷疾病的準確性。


“把脈”,真的是中醫的“絕招”嗎?

人體大致有28種常見的脈象,每一種脈象都是對人體機能的反映,都有所對應的病症。


脈診可以發現高血壓,但測不出血壓值,若說脈診可以測出高壓180mm/hg是不科學的。天冷了,血管會收縮變細,血流會減慢;天熱了,血管會舒張變寬,血流會加快,脈象就出現了相應的變化。哪怕是外界環境微不足道的變化,在脈象上可能會出現明顯的變化,這些變化都會導致脈象不準確不可靠。


所以,哪怕經驗豐富的老中醫,也不可能單從脈象就確認一個人的詳細病情,必須以整體觀念,與“望、聞、問”結合起來,綜合分析,才能得出結論。


中醫最大的閃亮點是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自古以來,只有辨證論治,而無辨脈論治!


因此,把脈只是中醫“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最後一環,絕不是中醫診斷的“絕招”,過於信奉把脈的神力,不僅會對病情產生錯誤的判斷,在理論上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行為, 把脈必須與“望、聞、問”結合起來,整體辨證論治。


因為“把脈”在我看來,它只是中醫診治的“絕招”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