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能力卓越的謀士?

歷史小懷錶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歷經二十多個朝代,幾乎每一個朝代都有典型的謀士,如果要把算得上名號的謀士加起來,估計得有一個加強連那麼多人,而且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不知各位看官是否留意,越是亂世紛爭,越盛產謀士,這也足以說明,亂世不止造英雄,還造謀士唻!那我們就挑選幾個典型代表簡單聊聊,不足之處,多多見諒!

姜太公,此人我們都知道,直鉤釣魚,釣到西伯侯,最後輔佐周武王完成統一大業,滅商建周。姜太公號稱歷史上最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謀略家。


春秋五霸時期,管仲,齊國人臣,而且是法家代表人物,又稱“法家先驅”,“華夏第一相”,此人輔佐齊桓公,助其稱霸,無論是政治、外交、軍事、經濟、哲學等領域,均有極深的造詣。


戰國七雄,秦國李斯,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書法家。統一文字,廢除分封制,改為郡縣制,統一度量衡,貨幣統一等舉措。為後世做出了規劃,也算是厲害的角色。

西漢開國元勳張良、蕭何,這兩人都是高祖劉邦的得力謀士,為高祖統一西漢大業奠定了基。西漢中期,漢武帝謀士董仲舒、東方朔。東漢末年謀士荀彧、荀攸。


三國時期,我們都很熟悉了,郭嘉、徐庶、諸葛亮、司馬懿、周瑜、魯肅、法正、龐統等等,各位發現了吧,亂世,盛產人才哇。

唐朝第一謀士,魏徵,唐朝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學家。敢於進諫,李世民見了都怵頭,正是有魏徵不怕死的進諫精神,才成就了唐太宗千古一帝的稱謂。

宋朝第一謀士,不能不說趙匡胤的謀士,也就是趙普,號稱“半部論語治天下”,哈哈,能幹出來“杯酒釋兵權”的事,這就不是一般人能幹出來的事,又被後世稱為“中國十大傑出謀士”。

不行,太多了,我不一一介紹了,直接點名吧,元朝謀士劉秉忠,明朝多了徐達、劉伯溫,到了清朝,基本上是在走下坡路了,再說謀士意義不大,都是皇帝自己打怪。

縱觀古今,哪一個君主身邊都會有幾個謀士,但是,能助君王成大事者,不得不說,確實少之又少哇!


蘭陵郡主


中國歷史上的謀士不勝枚舉,三天三夜也說不完,我們先以三國為例挑出十大頂尖謀士:

第十名 李儒

李儒被稱為“毒士”,是董卓的首席謀士,為董卓所親信,大小事宜均與之參謀,董卓趁亂進京、說降呂布、廢立皇帝、遷都長安均離不開李儒的參謀之功。

第九名 荀攸

提起荀攸,就一定會有人說荀彧。荀彧確實是曹操麾下的重臣,但卻勝在政治,比起侄子荀攸差了不是一星半點。荀攸出身士族家庭,但卻為人端正,足智多謀,郭嘉死後,他就成了曹軍裡挑大樑的人物了。

第八名 徐庶

與博陵人崔州平、汝南人孟公威和本郡人石廣元合稱四大名士,與諸葛亮、司馬徽、龐統等人朋友相稱。徐庶先效力於劉備,並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曹操久聞其名,知道他是個孝子,便設計擄走徐庶的母親迫使徐庶歸順曹操。

第七名 陸遜

陸遜是呂蒙死後東吳的中流砥柱,年僅二十一便被召入孫權幕府,成為孫權統治集團的重要謀士。陸遜協助呂蒙分道攻取荊州,斬殺了威震華夏的關羽,採取火攻,火燒連營40餘寨,蜀軍死傷慘重,劉備大病不起,白帝城託孤。

第六名 賈詡

賈詡奇謀百出,算無遺策,而且懂得明哲保身,被人稱為“老狐狸”。賈詡為曹操屢出奇謀,但卻懂得保持低調,不結交權貴,這也使得他得以善始善終。

第五名 郭嘉

曹操最器重和痛惜的謀士。郭嘉死的早,但是他對曹操的貢獻確實很大,所謂謀人謀城,謀國,他哪一樣沒做過呢,到死給曹操出的一條計策都讓曹操受用終身。

第四名 周瑜

周瑜美姿容,精音律,多謀善斷,英勇果敢,是個不可多得的完美之人,他與孫策是莫逆之交,受孫策的委託又輔佐孫權,替孫家開疆拓土,立下了汗馬功勞,可惜積勞成疾,英年早逝。

第三名 龐統

臥龍鳳雛,得一而可安天下,龐統就是二人中的鳳雛。最早龐統被魯肅推薦給周瑜,周瑜死後,魯肅又將龐統推薦給孫權,但因龐統容貌醜陋、態度傲慢而未被重用。後來龐統投靠劉備,剛準備大展拳腳,卻在落鳳坡中箭身亡。

第二名 司馬懿

司馬懿被稱為冢虎,是輔佐了魏國三代的重臣。司馬懿少有奇節,聰明多謀,博學洽聞,而且善用奇兵,多次親率大軍對抗諸葛亮的北伐,最後把諸葛亮耗死在五丈原。可惜他晚年野心膨脹,後人又篡魏稱帝,留下了得國不正的話柄。

第一名 諸葛亮

諸葛亮是臥龍鳳雛中的臥龍,有經天緯地之才,安邦定國之術。諸葛亮不但足智多謀,而且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集忠、孝、義、謀於一身,是三國時期的最強謀士,也是歷代臣子的表率,後人評價他“ 智多而近妖”。


十八街亂麻花


說到歷史上最著名的謀士,其實有很多,在這給你說幾位歷史上能力比較卓越的謀士。

三國賈詡

賈詡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謀士,由於賈詡善於揣測人心,對人性窺探很精準,所以他的謀略往往切中要害。由於賈詡謀略太過於險毒,所以後世又把賈詡稱為毒士。

在東漢末年董卓被王允聯合呂布誅殺之後,賈詡為了自保,為董卓部將李傕郭汜出謀劃策,李傕郭汜被準備向王允投降受死,結果聽了賈詡之策,李傕郭汜順利攻克長安,打跑呂布,殺死王允為董卓復仇,順道把控了漢獻帝。

李傕郭汜後期驕傲自滿,不聽賈詡之謀,於是賈詡再度轉投董卓部將張濟之侄張繡旗下,張繡在賈詡的謀劃下,順利稱霸割據宛城,成為一方諸侯。

後來張繡在賈詡勸說下投降曹操,第一次投降曹操時,曹操睡了張繡的嬸嬸張濟遺孀鄒夫人,張繡忍無可忍反叛曹操,聽從賈詡之言打的曹操丟盔卸甲,長子曹昂、大將典韋死於張繡亂軍之中,後來賈詡再度看透曹操性格,再度勸說張繡投降曹操,果然曹操不計前嫌大度接納了張繡。

曹操佔據荊州後,在發動赤壁之戰前,賈詡力勸曹操不可發動赤壁之戰,先安撫荊州百姓和士紳為主,再徐圖東吳,結果曹操不聽賈詡之言,堅持發動赤壁之戰,最終戰敗。

之後賈詡幫助曹操順利的擊潰兵勢強盛一時的馬超、韓遂西涼軍團,又幫助曹丕鞏固了繼承人的位置,所以曹丕篡漢後,賈詡官至太尉,位列三公之中。

賈詡一生為人善於審時度勢,對於人性和局勢的窺測十分精準到位,而且賈詡為人非常聰明,歸順曹操之後,由於其非曹操舊部,所以賈詡一直韜光養晦,掩其鋒芒,就怕惹起曹操猜忌,易中天先生曾經評論,他認為賈詡是三國時期最聰明的人,在亂世之中以大智慧保全自身保全家人,並且得享天年。

三國郭嘉

三國時期亂世紛紛,群英輩出,謀士更是多不勝數,很多人都認為諸葛亮、司馬懿都算是謀士,實際來說諸葛亮和司馬懿更像是政治家和戰略家,他們更注重宏觀,而真正的謀士都是善於謀劃細緻事物。

郭嘉就是三國時期最為優秀的謀士,他在輔佐曹操之前,曹操並不是很順利,雖然之前有戲志才為其謀劃,但是戲志才英年早逝,而曹操本人更像是諸葛亮、司馬懿這類人,屬於善於謀劃宏觀大局戰略,在具體細緻的事務上曹操反而不是很擅長,所以郭嘉的出現正好完美補充了曹操所不足。

曹操在郭嘉的幫助下順利統一北方,從這就可以看出郭嘉對於曹操的重要性,但是郭嘉在曹操統一北方後不幸英年早逝。如果郭嘉不死,曹操未必會有赤壁之敗,極有可能順利的統一荊州地區。

史書上評價郭嘉為“才策謀略,世之奇士”。

西漢張良

張良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謀略家,在秦末天下大亂之時,張良果斷選擇了劉邦,隨後張良輔佐劉邦統一天下,在楚漢爭霸中勝出,張良和蕭何以及韓信也被後世並稱為西漢初年“三傑”。

張良不止精通謀略,更身具大智慧,懂得明哲保身,不戀權位,在劉邦統一天下之後,張良便急流勇退,從此隱居謝客,雲遊四方。

在劉邦和呂后大肆殺戮開國功臣之時,唯獨張良最為懂得功成身退的道理,所以以大智慧讓自己得享天年,保全了家人。

漢高祖劉邦評價張良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北周、隋、唐時期三朝謀臣裴矩

裴矩是隋唐時期最著名的戰略家、謀略家、政治家、外交家、地理學家,裴矩早在北齊和北周時代就入仕為官,但是真正讓裴矩成名的還是在隋文帝時期,在隋文帝時期突厥強盛一時,是對中國政權最大的威脅。

隋文帝派裴矩經略西域,裴矩籌劃多年,順利的分裂了突厥,將強大的突厥分裂成為東西突厥,從此解決突厥人對中原政權的威脅。

裴矩在隋煬帝時期也深受重用,他窺測出隋煬帝有兼併西域的野心,便立即為隋煬帝謀劃了《西域圖記》為隋煬帝吞併西域做準備。

後來隋煬帝亡國,隋末天下大亂,裴矩更是身具大智慧,明哲保身,先後為宇文化及和竇建德等勢利所虜,但是都受到尊重和禮遇,最後歸順大唐,更是受到唐高祖李淵器重,身居大唐高位。

裴矩其實有些類似於賈詡似的人物,擅長應對各種局面,而且懂得明哲保身的道理,同時他的才能也受到多個朝代帝王讚譽,裴矩才能非常全面,從謀略到戰略再到外交地理以及政治無所不能。

裴矩在國內名聲不顯,但是由於其卓越的外交戰略,所以裴矩在國外反而深受學者喜愛,很多國外學者都在專門深入研究裴矩的生平歷史。

明朝劉伯溫

劉伯溫是歷史上著名謀士,明太祖朱元璋得天下,大部分謀略皆出自李善長和劉伯溫之手,劉伯溫被朱元璋厚禮請出山後,便盡心竭力輔佐朱元璋的義軍。

在劉伯溫的輔佐下,朱元璋先後攻滅陳友諒和張士誠義軍,統一江南,然後揮軍北上擊垮了蒙元王朝。

劉伯溫所學知識淵博,才華全能,在文學、謀略、軍事等各方面均有建樹,除了謀略家的身份以外,他還是文學家,他與宋濂、高啟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

寫在最後

這其中沒有寫諸葛亮和司馬懿,這主要是個人認為,諸葛亮和司馬懿他們的境界比謀士都更高一籌,他們不是單純的謀士,他們可以算作是宏觀戰略家,諸葛亮的《隆中對》更像是一份宏觀戰略規劃書;司馬懿苦心孤詣謀劃半生,無非為了後世竊國做準備,這說明司馬懿對後世的走向宏觀戰略很清楚,所以諸葛亮和司馬懿都算是戰略家,他們所站角度和所思考的問題要比謀略家更高一個境界,因此個人認為把他們算作謀士有些把他們小瞧了。

其實真正的謀士是像賈詡這樣有大智慧,他可能沒有太宏偉太遠大的志向,但是他對時局的審勢非常清楚,他們都是明哲保身,明得失,知進退,知道急流勇退,知道什麼叫退讓。


小島知風


我國上下五千年文明歷史,光改朝換代就二十多次,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謀士,而且越是戰爭頻繁,就越盛產謀士,比如說三國時期魏蜀吳三足鼎立,是一個亂世,俗話說亂世造英雄,我們耳熟能詳的
諸葛亮就是三國時期,曹操的謀士郭嘉陳宮,許攸,賈詡都是三國時期能力卓越的謀士。接下來我們就挑幾個曆書上典型的幾個來介紹一下。

諸葛亮(181年—234年)

諸葛亮,字孔明,是三國時期劉備的丞相,中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政治家,197年諸葛亮隱居隆中,207年—208年劉備三次到襄陽拜訪諸葛亮,直到第三次才得以見到。

孫劉聯手抗曹的赤壁之戰就是諸葛亮出使江東協議的結盟,此戰役是三國時期最著名的戰役。幫助劉備奪取漢中,率軍南征,七擒孟獲,使得孟獲心服口服。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歷史長河裡智者與忠誠的代表。

三國時能力卓越的謀士較多隻簡單列舉一下:董卓部將賈詡,曹操部下郭嘉。司馬懿,字仲達,周瑜在赤壁之戰大放異彩。


秦朝李斯(前284年—前208年)

李斯字通古出國上楚人,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他曾任秦朝左丞相。

李斯師從苟子學習帝王之術,回來成為諸子百家法家學說的代表人物。輔助嬴政後勸說勸秦王滅諸候,成帝業,後被任命為別駕(相當於今天的秘書長一職)。他把全國分為三十六個郡,郡以下為縣。郡縣制比分封制更加有利於國家統一。這一制度在之後的王朝一直沿用了兩千年之久。秦朝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也都是李斯向秦王上奏的奏摺,所以說李斯也算是能力卓越的謀士。


漢朝 張良(前250年—前185年)

張良,字子房,是漢高祖劉邦的謀臣,漢朝的開國元勳之一,與韓信,蕭何同為漢初三傑。是哪個朝代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前218年,秦始皇東巡張良伏擊行刺秦皇,秦始皇因多次遭遇行刺,所以每次出行都時常換馬車乘坐,因此張良行刺失敗。秦皇下令全國通緝刺客,張良更名改姓得以逃脫。之前刺殺秦王的荊軻,高漸離都已失身亡,張良能掏出追捕可見其謀劃能力十分厲害。公元前207年為劉邦攻取宛城提出計策助劉邦輕取宛城。公元前207年幫助劉邦滅秦,報秦滅韓之仇,同年張良隨劉邦赴宴(史稱鴻門宴)助劉邦鴻門宴脫險。公元前203年,劉邦慘敗後躲在固陵的壁壘中,十分焦慮張良向劉邦獻計,劉備以“四面楚歌”之計打敗了項羽逼迫其於烏江自刎。


明朝劉伯溫(1311年7月—1375年5月16日)

原名劉基,字伯溫,劉基天資聰明好學,聰明過人,12歲考中秀才,十七歲師從鄭復初。

至正十九年,助朱元璋開國(1359年,劉基48歲)。1362年因喪母還鄉,劉基趕到衢州,首先為守將夏毅安撫諸屬城,在於參與安撫,平定叛亂。

1363年潘陽湖之戰爆發,朱元璋在劉基幫助下取得勝利,後又按照劉基謀劃打敗張士誠。


愛笑笑影影


鬼谷子

姓王名於詡,又名王禪,王通,號玄微子,春秋戰國衛國朝歌人,今河南省鶴壁市淇縣,他通天徹底,最為神秘被譽為千古奇人,人所不能及,弟子個個成就非凡,孫臏.龐涓.蘇秦.張儀,這幾位也是當時攪弄風雲的人物,兵家法家尊他為兵聖,縱橫家尊他為始祖,後世謀略家,軍事家都深受他影響。

張良

字子房,穎川城父人,今安徽亳州,漢初三傑之一,曾在鴻門宴中與范增博弈,並疏通項羽之叔父項伯,使劉邦得以脫身,後以出色的謀略,輔助漢高祖劉邦在楚漢爭霸中勝出,助劉邦奪得天下,劉邦曾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

姜子牙

姜姓,呂氏,名尚字子牙,也稱呂尚,別號飛熊,河內汲人,今河南省衛輝市,相傳姜子牙在渭水之濱直鉤釣魚,遇到求賢若渴的周文王,請去輔佐大周,周武王尊為“師尚父”,在武王伐紂中,他是軍事最高統帥,助武王取得勝利,建立大周,齊文化的創始人,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儒、法、兵、縱橫諸家皆尊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之師”

諸葛亮

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琅琊陽都人,今山東省臨沂沂南縣,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還未出山提出隆中對的作戰方針,助當時弱小的劉備,有了與曹操、孫權、抗衡的實力,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勢,劉備死後更是嘔心瀝血輔助教育劉禪,其為人心胸寬廣、足智多謀、忠心耿耿其所著“出師表”,流芳百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忠臣與智者的代表。

劉基

字伯溫、青田縣南田鄉人,今浙江文成縣,他已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明朝軍事家,政治家,他通經史,知天文,精兵法,他輔助朱元璋成就大業,建立大明王朝,而馳名天下,朱元璋時常對他說“吾之子房也”,你就是我的張良,朱元璋很多重大決策都出自劉伯溫,明史中所言“遂成帝業,略如基謀”,嘉靖皇帝念其豐功偉績,劉伯溫死後156年讓他配享太廟,追贈他為太師,諡號文成。

李斯

字通古,戰國時期楚國上蔡人,今河南上蔡,李斯求學時跟隨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勸說秦王政既秦始皇,滅諸侯,成帝業,秦王採取了他的政策,派遣人持金玉遊說六國,離間各國君臣,破了六國合縱連橫抗秦的盟約,在秦始皇完成統一大業的過程中,功不可沒,後秦統一後又提出一系列的改革和發展方針政治主張,李斯對後來歷史的影響深遠,他的政治主張,奠定了中國二千多年的政治制度和基本格局。

范蠡

字少伯,又名鴟夷子皮或陶朱公,春秋楚國宛地三戶邑人,今河南南陽淅川縣,雖然出身貧賤,但天資聰穎,博學多才,文韜武略,無所不精,不滿當時楚國的政治黑暗,非貴族不能入仕,空有一身本事,卻不得所用,轉而投奔越國,輔助越王勾踐,幫助勾踐振興越國,滅掉吳國,他也是道商鼻祖,被後人尊稱為“商聖”。

徐茂公

名世勣,字懋功,後賜帝姓李,因避諱李世民名諱改名為李勣,曹州離狐人,今山東菏澤東明縣,深受李淵、李世民父子重用,跟隨李世民,降王世充,敗竇建德,劉黑闥等各路反王,李世民繼位後,徐茂公率軍大破東突厥軍於白道,後與李靖合謀,趁東突頡利可汗放鬆警惕,殲其部於陰山,後又敗薛延陀,解除了東突厥,薛延陀對大唐的威脅,晉封英國公,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渾然—天成


Top1 韜略鼻祖、兵家之宗——呂尚(姜子牙)

【人物簡介】姜子牙(公元前1156-公元前1017年),姜姓,呂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單呼牙,也稱呂尚。

漢族,先後輔佐了六位周王,因是齊國始祖而稱“太公望”,俗稱姜太公。

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為“太師”(武官名),被尊為“師尚父”,輔佐文王,與謀“翦商”。後輔佐周武王滅商。

姜子牙是齊國的締造者,因功封於齊,成為周代齊國的始祖。周文王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勳,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

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儒、道、法、兵、縱橫諸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

【主要功績】姜子牙在世的年代,正是殷商走向衰亡、地處商朝西的一個屬國周逐漸上升的時期。

姜子牙用了幾十年的功夫,勤學苦讀,孜孜不倦地研究探索,可謂上通天文,下通地理,學識淵博,尤其對歷史和時勢的研究更是駕輕就熟。如今當了姬昌的太師,可以說是厚積薄發,運籌帷幄而遊刃有餘。對內,他幫助姬昌制定了一系列發展經濟的政策,如:實行“九一租稅制”,即農人租用公田,只繳納九分之一租稅的低稅制度;給大大小小的官吏“分地”,作為官吏的奉祿,而且子孫可以承襲等。這樣,就調動了農人在官田上努力生產、官吏們自覺地搞好本人分地生產的極性,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為有朝一日興兵伐紂奠定了穩固的經濟基礎。對外,姜子牙協助姬昌實行韜光養晦,孤立瓦解的政策。對商王他表面上表現得謙和恭順,一心事殷,使商王誤以為周是最可靠的屬國,姬昌是位忠心的伯。而在暗中卻採取種種手段,拉攏爭取殷商王朝的其他屬國,使殷商越來越孤立,結果許多諸侯國和部落陸陸續續地棄殷而投周。

到了後來,殷商雖名為天子,而真正附屬於他的屬國、部落卻連三分之一都不足了。

這樣,就又為最後消滅紂王,創造了有利的外部條件。

可惜的是,姬昌未能實現滅紂的願望,便撒手歸西了。

姬昌死後,他的兒子姬發繼位,這就是周武王(姬昌死後被追封為周文王)。姬發繼位亦繼志,繼續為興周滅商而努力。他拜姜子牙為國師,並號稱為師尚父。姜子牙也不改初衷,繼續全力輔佐姬發以圖大業。武王姬發慎於刑賞,力求令行禁止,使周朝的政治更加清明。背叛殷商而依附周室外的人越來越多,出師伐紂的日子已經指日可待了。

這時周朝已羽翼豐滿,國勢日隆,而殷商王朝已出現了土崩瓦解之勢。特別是殷商王朝統治集團內部發生了忠臣良將被殺的被殺、被囚的被囚、外逃的外逃、降周的降周,姜子牙審時度勢,認為伐紂的時機已到,便親任主帥統領大軍,以弔民伐罪為號召,聯合諸侯各國出兵直取商都。經過牧野一戰,大敗商軍,迫使商紂王連夜出逃,與妃子妲已投火自焚於鹿臺。

中國歷史上的殷商王朝至此也便宣告滅亡了,姜子牙終於完成了扶周滅商的宏圖大業。

由於姜子牙在興周滅商中建有殊功,武王姬發把姜子牙封到了齊地,成為周代齊國的始祖。

姜子牙勵精圖治,終將齊國治理成為春秋戰國時期五霸七雄中的強國之一。而由於姜太公的雄才偉略,更被後人稱為中國謀略家的開山鼻祖。司馬遷就曾說“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史記·齊太公世家》)

Top2 春秋第一霸的主謀者——管仲

【人物簡介】管仲(公元前723-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諡敬,被稱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

漢族,潁上(今安徽省潁上縣)人,東周春秋時代齊國的政治家,哲學家,周穆王的後代。

管仲少時喪父,老母在堂,生活貧苦,不得不過早地挑起家庭重擔,為維持生計,與鮑叔牙合夥經商。後從軍,到齊國,幾經曲折,經鮑叔牙力薦,為齊國上卿(即丞相),有“春秋第一相”之譽。對內政外交政策進行全面的改革,制定了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方針策略,被齊恆公任為上卿,尊稱“仲父”。執政四十年,因勢制宜,分設各級官吏,選拔士子,賞勤罰惰,徵賦稅,統一鑄造、管理錢幣,制定捕魚、煮鹽之法;對外採取“尊王攘夷”的外交策略,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代的第一個霸主,所以又說“管夷吾舉於士”。他秉政三年,齊國大治,成為“五霸之首”。

【主要功績】

管仲出身於破落名門之後。青年時期的管仲,一方面受其曾顯赫輝煌一時的家族史的影響,超凡脫俗,志存高遠,具有幹一番轟轟烈烈大事業的意識。另一方面家境的貧困,謀生的坎坷,使管仲具有了堅韌不拔的進取精神;亂世的紛爭,時局的動盪,鍛鍊、鑄就了管仲明察世態、洞悉時局的能力。他為了實現功名顯於天下的志向,學先賢、習武藝、交友共勉、調查實踐,多方吸納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為其後來能成為治齊賢相、稱霸諸侯、建立偉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管仲早期的個人奮鬥是不順的:經商賠本、做官被逐、打仗敗北、輔佐公子糾淪為階下囚。但是這些磨難正豐富了他的閱歷,磨練了他的意志,積累了他的處世經驗,提高了他的政治素質,於是才有了他後來的抓住機遇,一舉功成。

管仲從階下死囚犯一躍而為齊相的直接原因是其知心好友鮑叔牙的推薦。

當齊桓公欲委相於鮑叔牙時,鮑叔牙以國家社稷為重,力薦管仲:“治理國家的大事,不是我能勝任的,只有管夷吾才行。我有五個方面不如管夷吾:寬厚惠民,我不如他;治國不失權柄,我不如他;忠信以交諸侯,我不如他;制定禮儀示範於四方,我不如他;披甲擊鼓,立於軍門,使士氣倍增,我不如他。管夷吾猶如人民的父母,治理兒子,不能不用他們的父母。”(《管子·小匡》下注只書篇名。)然而到後來管仲與齊桓公臨終論相的時候卻沒有推薦鮑叔牙,而是推薦了隰朋,這同樣是體現了以國家社稷為重。可見,被世人稱頌的管鮑之交是建立在以國家社稷為重的共同志向基礎上的友誼。

管仲是位思想家,他主張法治。全國上下貴賤都要守法,賞罰功過都要以法辦事。

他認為國家治理的好與壞,根本在於能否以法治國。

管仲非常重視發展經濟,他認為“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也就是國家的安定與不安定,人民的守法與不守法,與經濟發展關係十分密切。

管仲思想中有不少可貴的地方,如他主張尊重民意。

他說“順民心為本”,“政之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管仲的思想對後代影響很大。

Top3 奇謀成霸業、經商成鉅富——范蠡

【人物簡介】范蠡(lǐ),字少伯,漢族,春秋時期楚國宛地三戶邑(今河南淅川縣)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謀士和實業家,後人尊稱“商聖”。他出身貧賤,但博學多才,與楚宛令文種相識、相交甚深。因不滿當時楚國政治黑暗、非貴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國,輔佐越國勾踐二十餘年。幫助勾踐興越國,滅吳國,一雪會稽之恥。功成名就之後激流勇退,化名姓為鴟夷子皮,變官服為一襲白衣,與西施西出姑蘇,泛一葉扁舟於五湖之中,遨遊於七十二峰之間。

後至齊,父子戮力耕作,致產數十萬。齊人聞其賢,使為相。范蠡辭而不受,後遷往陶地(今山東肥城湖屯鎮陶山,幽棲寺本名“陶公幽棲寺”,俗稱西幽寺,始建於宋代,緊鄰范蠡墓。)經商積資鉅萬,世稱“陶朱公”。

【主要功績】

范蠡出身卑寒,但其年少時便顯露才華,無所不精,可惜在當時政治混亂的楚國不為世人所賞識。

在吳國與越國連年征戰之時,范蠡把目光瞄準了越國的勾踐。

在夫椒之戰,勾踐戰敗,率殘兵敗將約5000逃入會稽山。此時,時年25歲的范蠡趁機說服當時為宛令的好友文種一起投奔了窮途末路的勾踐。可惜在17年之後范蠡42歲時勾踐才識其才,一起重用了范蠡與文種,並聽取范蠡的建議,到吳國為奴,乞吳存越,以圖轉機。於是,在范蠡的陪伴下,與勾踐夫婦“屈身以事吳王”三年,力盡艱辛。歸國後,范蠡與文種一起擬定滅吳“九術”,建議“十年生聚”,最後滅掉了吳國。為了表彰范蠡滅吳的功績,勾踐封范蠡為“上將軍”。范蠡在輔助勾踐的過程中,知勾踐“為人可與同患,難與處安”,便修書辭職,與家人及弟子“乘舟浮海以行,終不反”。

范蠡知趣離開越國之前,寫信告誡文種:“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後文種被人巫告作亂,勾踐賜劍,被迫自殺,果然像范蠡所言。

范蠡向勾踐辭官後,隱名埋姓在齊國從商,自謂“鴟夷子皮”。

范蠡父子及其弟子致富能力實在令人驚奇,又得到齊國人垂青,聘為相。

在齊國做相不久,范蠡又掛相印而去,並把他的財產分給了親朋好友及鄰居們,攜帶家人及弟子到了一個名叫“陶”的地方,繼續置產從商。過了不久,“則致貲累鉅萬”,可見范蠡的經商才華實在高超,於是被人稱為“陶朱公”。

Top4 計關秦王朝興衰成敗——李斯

【人物簡介】李斯(約前280年-前208年),秦朝丞相,河南駐馬店上蔡縣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千古一相。李斯協助秦始皇統一天下;秦統一之後,李斯參與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和完善了秦朝的制度,力排眾議主張實行郡縣制、廢除分封制,提出並且主持了文字、車軌、貨幣、度量衡的統一。李斯政治主張的實施對中國和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李斯貢獻巨大,但是害死了韓非,後被趙高所害。

【主要功績】

李斯生於戰國末年,年輕時做過掌管文書的小吏。李斯想幹出一番事業來,到齊國求學,拜荀卿為師。

李斯學完之後,經過對各國情況的分析和比較,他認為楚王無所作為,各國也在走下坡路,決定到秦國去。

李斯到了秦國以後,很快就得到秦相呂不韋的器重,當上了秦國的小官,後得到了秦王的賞識,因而被提拔為長吏。

李斯勸秦王派人持金玉去各國收買、賄賂,離間六國的君臣,果然也收到了效果,他又被封為客卿。

一、富有遠見的傑出政治家和軍事戰略家

一是上《諫逐客書》,為秦留住了大量人才。李斯寫了他那篇傳世名作《諫逐客書》:“……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一語中矢,道出逐客之誤,等於是把武器借給了敵寇,把糧食送給了盜賊,減少自己的人民來增加敵人的力量。

逢此歷史轉折的關健,其蘊含的深刻政治意義,為秦以後統一六國起到了具有決定性的主導作用。

二是在軍事戰略上,李斯進一步推動並深化了呂不韋等人的“武力統一論”。

他早在呂不韋舍下“任以為郎”時,就向秦王闡明瞭自己的戰略主張:“……夫以秦之強,大王之賢,由灶上騷除,足以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此萬世之一時也。今怠而不就,諸侯復強,相聚約從,雖有黃帝之賢,不能並也。”

遂又向秦王獻策“陰遣謀士齎持金玉以遊說諸侯。諸侯名士可下以財者,厚遺結之;不肯者,利劍刺之。離其君臣之計,秦王乃使其良將隨其後。”加劇了各國的內部矛盾,為加速統一步伐的進程做了良好的鋪墊。在統一策略上,著名的軍事戰略家尉繚曾向秦王提出過:“毋愛財物,賂其豪臣,以亂其謀,不過亡三十萬金,則諸侯可盡”的計策,並被秦王採納。需要說明的是,這一策略雖為尉繚所出,秦王採用,實則“李斯方主持國政,一切決大疑、辨大難,皆須斯從中參贊擘劃,方能成為國事,因此……以明茲事之實行,全系斯用事之力。”至於頓弱的“王資臣萬金而遊,聽之韓魏,入其社稷之臣於秦,即韓、魏從,韓、魏從,而天下可圖也”云云(《戰國策。秦策四》);也與李斯的支持有著莫大關係。

三是在秦王朝建立了封建的中央集權之後,為使帝國版圖得以拓寬“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

在他的出謀劃策下,歷三載而定百越。但對於秦始皇“務戰不休,欲攻匈奴”的軍事方針,李斯出於“匈奴無城郭之居,委積之守,遷徙鳥舉,難得而制也”的實際考慮,是否認“輕兵深入”的。實事證明,李斯的“備胡利越”之策,在當時是務實之舉。其後,在李斯的積極匡扶下,大秦帝國達到了中國歷史上絕無前例的版圖。疆域之廣袤,東至東海,西到隴西,北至長城,南至南海,人口達兩千餘萬。不僅是我國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在當時,也是罕見的世界大國。

二、創立帝業體制,全謀帝業發展

秦統一後,先是在李斯等人的建議下,奉王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朕”(秦始皇改“泰皇”為皇帝)確定了帝制。為了秦王朝的萬世基業,李斯又以強烈的歷史使命感,高瞻遠矚,駁斥了以王綰為首諸大臣的師古“分封”之說。認為“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之,請立諸子”的看法是荒謬的。

由始廢除分封,確立了“使秦無尺土之封不立子弟為王,功臣為諸侯者”的郡縣制。

隨後,為全面鞏固帝業體制,保障社會穩定“使後無戰攻之患”,李斯建議“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於宮中。”並全力協助秦始皇“勤勞本事,上農除末,黔首是富;”進一步推行了“百姓當家則力農工”的重農政策。以新興的“土地私有制”,改革了奴隸社會的舊禮制,在當時極大的促進了農業生產和農業發展。

限於戰國之亂,秦統伊始,錢幣異常混亂。為了鞏固政權,李斯奏請秦始皇廢除諸幣。規定幣分二等:黃金以“溢”為名,上幣;銅錢質如周錢,文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諸如其它“珠、玉、龜、貝、銀、錫”之舊幣,僅為“器飾寶藏”所用,不得為幣。經過貨幣的統一和流通,有力增強了各地的經濟聯繫,對全國各民族的融合起了很大的紐帶和橋樑作用。為了在全國建立統一的賦稅標準,便於官吏的俸祿制度管理,更有效的防禁官場上的尋私舞弊,李斯擬議並主持了度量衡的統一完善工作。取秦為準,餘者盡廢。緊接著李斯還建議秦始皇興修水利,車塗同軌,在全國範圍內修築起了“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瀕海之觀畢至。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築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漢書。賈山傳》)的大規模馳道工程。被後人認為“是現代高速公路的先驅,是中國交通史上的偉大創舉。”

三、彪炳千古的“李斯文化”

一是《諫逐客書》的文學價值及社會意義。李斯的《諫逐客書》,無論是思想性還是藝術性,都有著較高的文學價值和借鑑意義。時至今日,仍膾炙人口,廣為傳誦。“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的“惜用人才論”,既為哲理,又是真理。對後世社會如何全方位的引入、留住和促進人才,都有著深刻的涵蓋性。

二、書同文字,舉創小篆的先河人物。秦始皇初兼天下,和貸幣、度量衡一樣,當時以大篆為範疇的文字亦甚繁亂。

李斯倡議,首創並主持的文字統一工作,史稱“書同文字”,故小篆又名“秦篆”。

小篆的問世,意義極為深遠。它以一種簡單化、定型化、省略和改換偏旁的新格局,為“方塊字”的形成奠定基礎。

四、功逾其過,“千古一相”永耀青史

應當承認,在人類發展史上,任何一個偉大的人物,都或多或少存在著所處時代的歷史侷限。

說起李斯之過,不外有四:一、妒嫉同窗,陷殺韓非;二、惑主焚書,首導浩劫;三、貪居爵祿,廢嫡立庶;四、邀媚取寵,上《論督責書》。針對其一,凡閱史人皆知,韓非入秦“實為弱秦”,“因其與李斯、姚賈之計劃,針鋒相對,故斯、賈不得已而共請殺之。此事關係秦之統一事業,至為巨大,非尋常嫉賢害能者可比。其二之焚書,也重在禁,而不在焚,是在“五帝不相復,三代不相襲”的前提下,才對儒家“復古分封”採取的打擊。第三點沙丘之變,一定程度上是因李斯私慾之故,算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敗筆和歷史汙點。至於《論督責書》斥其“阿意求容”之說,對李斯未免苟求過甚。

Top5 輔佐劉邦創建西漢王朝的謀略家——張良

【人物簡介】張良(約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漢族,潁川城父(今河南省寶豐縣李莊鄉古城村)人。

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臣,與韓信、蕭何並列為“漢初三傑”。他以出色的智謀,協助漢高祖劉邦在楚漢戰爭中最終奪得天下,被封為留侯。他精通黃老之道,不留戀權位,晚年據說跟隨赤松子雲遊。張良去世後,諡為文成侯。《史記·留侯世家》專門記載了張良的生平。漢初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評價他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主要功績】

張良的一生可以分為三個重要階段:為韓滅秦、擁劉反項、鞏固漢室。

一、為韓報仇。

一是刺殺秦王。這是張良的亮相之作。

張良祖上五世相韓,秦滅韓國之後,張良國破家亡,對秦恨之入骨,誓言報仇。

他“弟死不葬”,散盡萬貫家財,為的就是報答韓王對他們一家五世之恩。

這次刺秦,張良經過了精心準備,志在必得。最後雖然誤中副車,但是這一次暗殺行動卻使秦始皇無比震驚,“大索天下,求賊甚急,為張良故也”。可以說,是張良這一次的暗殺行動給了秦王朝的統治者一個警告,並且也激勵了後來者。其後十年,陳勝吳廣揭竿而起,起義的烽火瞬間燎原,秦王朝終於結束了它短暫的十五年統治。可以說張良之功,功不可沒。

二是頗具傳奇色彩的圯上受書。張良刺秦不中,反被秦始皇全國通緝。從此他隱姓埋名,靜觀時變。正是在這個時候發生了影響他一生的圯上老父贈書之事。後人對它的真實性多持懷疑態度。不過這段文字裡圯上老父贈書一事對張良的一生產生了重要影響。從此以後,黃老思想在他身上打下了堅實的烙印。張良由一個鹵莽豪俠之士正式轉變為王者師。

後來,張良跟隨沛公一路過關斬將,“下韓十餘城,攻下宛,入武關”,打了無數大仗。

最精彩的一戰就是嶢山、藍田之戰。當時,劉邦本來只想派兩萬人馬去攻打嶢山。張良分析說:“秦軍現在還很強大,不可輕敵。我聽說守關的將軍是一個屠夫的兒子,像這樣的市儈之人最好用利益來引誘他。我們在山頭上多掛旗幟,以為疑兵,然後再派人帶著重金去寶物去收買秦將。”秦將果然反叛了秦朝,並且還提出要和劉邦一起攻打秦朝的首都咸陽。

二、擁劉反項

一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鴻門宴”。

我們來看張良在鴻門宴上的表現。劉邦之所以在鴻門宴上逃過一劫,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張良臨危不亂,處變不驚。從沛公進入項羽大營起,他就始終跟隨左右,觀察著局勢,伺機保護著劉邦。可以說鴻門宴上的一切盡在他的掌握之中。

二是張良推薦了“三傑”,而最終滅項羽的正是這“三傑”。他們就是黥布、彭越和韓信。

韓王成被項羽殺之後,張良終於歸於劉邦。可以說從這時起,兩個人開始了真正的合作。

張良獻的第一計就出手不凡。當時,張良剛剛投奔劉邦,劉邦讓他隨軍一起攻打項羽,結果沒想到在彭城被項羽打得大敗。劉邦就向手下詢問滅項羽之策。張良向劉邦推薦了“三傑”,這三傑就是後來在滅項羽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的黥布、彭越和韓信。黥布是項羽的部下,與項羽有隔閡;彭越不滿項羽,在梁地反了;韓信本來就是劉邦的人。

在後來劉邦和項羽打得難分難解的時候,正是這三支部隊,和劉邦的大軍一起把項羽包圍在該下,最終滅了項羽。

三是勸止了劉邦分封六國後代的事情。

漢三年,項羽大軍把劉邦包圍在滎陽,劉邦非常恐慌,就和手下商量怎麼辦。酈食其說了一個點子。他建議劉邦重立六國的後代,給他們印綬和封地,他們必然對劉邦感恩戴德,俯首稱臣,楚王也會畢恭畢敬地來投降。劉邦一聽,覺得這個計策好,趕緊讓他去刻印,準備出發了。這時,正好張良來見劉邦,劉邦就把酈食其的計策給張良說了。張良馬上就說:“陛下如果真這麼做,那麼陛下的大事就完了。”接著,給劉邦分析利害關係:“天下之士之所以願意跟著你,就是想以後能有一小塊封地,如果你恢復六國的後代,那他們都會去侍奉各自的君主了,誰還會跟著你打天下呢?”

劉邦也是聰明,一聽就明白了,馬上派人銷燬了那些印綬。

三、鞏固漢室

一是安定軍心。漢朝建立,劉邦大封功臣,蕭何、曹參等二十多個大功臣封好了,但其他的將領們日夜爭功,功勞大小一時定不下來。一般來講,國家初立,政權不穩,民心未附,這些都要急於安定下來。但是,更重要的還是要首先安定軍心。兵難帶,將難管,自古皆然。劉邦在張良的勸說下,慎重對待這件事情,很快安定了軍心。

二是安定首都。

關中是指現在的陝西渭水一帶,包括長安、咸陽等地。秦朝就定都在這裡。

但是劉邦滅秦以後,可能是覺得定都前朝的都城不吉利,再加上手下的將領大多是殽山以東的人,他們都主張定都東都洛陽。他們認為洛陽東有成皋之險,西有殽山之固,背靠黃河,面向洛水,地利也不錯。劉邦拿不定主意,就詢問張良的意見。張良毫不猶豫地主張定都關中,並舉了幾個理由。一,洛陽雖然有以上這些優勢,但是面積太狹小,方圓不過幾百里,而且土地貧瘠,四面受敵,不是用武之地。二,關中左有殽山、函谷關天險,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右有隴山、岷山,沃野千里。南有巴蜀的富饒,北有放牧的草原,地利特別好。三,如果天下太平,可以用黃河、渭水來轉運糧食;如果天下不太平,也可以順流而下,一舉蕩平叛亂。這才是真正的“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劉邦聽了張良的建議,最終定都關中,也就是現在的西安一帶。後來還有東漢、魏晉、隋唐等多個朝代定都在這裡,西安成了名副其實的六朝古都。

三是安定太子。

劉邦當初立的太子就是後來的孝惠帝,惠帝是呂后所生,是劉邦的第二子。劉邦的長子是肥,但是因為是庶出,所以不能立為太子。劉邦一開始立孝惠為太子,也自然是因為孝惠是嫡出,當太子名正言順。但後來又想廢太子而另立趙王如意,一方面是趙王如意的母親戚夫人正得劉邦寵幸,但另一方面恐怕也正因為太子是呂后所生,憑著他對呂后的瞭解,他不願意看到他死之後,劉家天下落入呂氏之手,所以動了改立太子的念頭。後來在張良的策劃下,劉邦打消了念頭。

Top6 輔佐二主建立蜀漢霸業——諸葛亮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東晉政權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諸葛亮為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於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諸葛亮在後世受到極大尊崇,成為後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寶雞、漢中、南陽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贊諸葛亮。

Top7 唐太宗的治國媒臣——魏徵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漢族,唐鉅鹿人(今河北邢臺市鉅鹿縣人,又說河北晉州市或河北館陶市)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諡文貞,以直諫敢言著稱,是中國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

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

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其中最著名,並流傳下來的諫文表---《諫太宗十思疏》。

他的重要言論大都收錄在唐時王方慶所編《魏鄭公諫錄》和吳兢所編《貞觀政要》兩書裡。為凌煙閣二十四功之一。

Top8 建立北宋的第一功臣——趙普

趙普(公元922~公元992),字則平,出生於幽州薊縣(今北京),後先後遷居常山(今河北正定)、洛陽(今河南洛陽)。北宋初期的傑出政治家,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謀士。他15歲隨父遷居洛陽,自幼學習吏治,是趙匡胤“黃袍加身”的預謀者、“杯酒釋兵權”的導演者,三度為相,為一代名臣,從政50年,終年71歲。普智謀多,讀書少,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趙普聲名並非顯赫,他並不是常出現在前臺,而只是輔助君主在幕後出謀劃策。

然而,他所參與制訂的重要方針,政策,卻一直影響著宋朝三百年的統治狀況,關係到國運民命的大問題。

Top9 輔佐朱元璋登上皇位的第一謀士——劉基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諡曰文成,元末明初傑出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明朝開國元勳,漢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屬青田)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號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劉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

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

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

劉伯溫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傳奇人物,至今在中國大陸、港澳臺乃至東南亞、日韓等地仍有廣泛深厚的民間影響力。

Top10 兼仕兩朝功勞卓著的謀士——洪承疇

洪承疇(1593~1665年),字彥演,號亨九。先仕明於松山之敗後降清,是明末叛臣之一,但也是清朝定鼎中原的重臣。出生於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二十二日,福建泉州府南安縣二十七都英山霞美鄉(今英都鎮良山村霞美)人。

康熙四年(1665年)去世,享年73歲。贈少師,諡文襄,賜葬京師,立御碑。他的墓地在北京海淀區車道溝。

乾隆因洪承疇為叛明降清的人,列於貳臣甲等列入《清史·貳臣傳》。








歷史的真相l


 謀士這個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謀士,含義比較寬泛,凡事出謀劃策的人都可以叫謀士。狹義的謀士,就是參謀,古代叫軍師、參軍等。

照此來看,古代謀士太多了,個頂個的強。但年代不同,形勢各異,無法排列。有的特點在於軍事,有的在於政治,有的在於民生。其中,越是亂世,越出能臣良相。從古及下,姑且列幾個知名度比較高的看看:

一、姜太公。特長:軍事。七十歲才釣到文王,智謀不減。被認為是百家宗師,以後諸子都從姜子牙處受益良多。輔佐周王,討伐商紂,是興周的最大功臣。堪稱自古兵家第一人。

二、管仲。特長:輔政。管仲打仗不行,但治國很好。輔佐齊桓公稱霸中原,九合諸侯,歷來被推崇為春秋第一卿相。

三、伍子胥。特長:全才。伍子胥文武全才,明招陰招都用。春秋五大刺客,有兩個專諸和要離,都是伍子胥培養的。兵聖孫武,也是伍子胥請來的。輔助公子光執政,千里伐楚,北抗強齊,預言勾踐亡吳,無一不成。後人稱讚:壓盡春秋伍子胥。

四、范蠡。特長:識時務。范蠡甘心陪勾踐,忍辱負重,精心經營,以離間計殺死伍子胥,輔佐勾踐報仇。同時,知道勾踐可共患難不可同富貴,扁舟一葉,急流勇退,瀟瀟灑灑。

五、張良。特長:軍事。漢初三傑,黃石公弟子。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劉邦入秦約法三章、鴻門宴智鬥范增、韓信稱王獻策等等,關鍵時刻張良起到重大作用。但政治上不行,沒有什麼治國良策,也保不了開國功勳。

六、諸葛亮。特長:勤政。臥龍未出茅廬三分天下,目光不同常人,謀略也很出眾。治國、理政等各方面都很出色。但軍事方面並不十分突出,雖然六出祁山,都是無力迴天。最為人稱道的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七、郭嘉。特長:謀人。郭嘉不死,臥龍難出。平呂布、滅袁紹、定烏桓,曹操一統北方,郭嘉有很大貢獻。郭嘉善於察人,對敵方將領瞭如指掌。袁紹、劉備、呂布、孫堅、袁譚、袁尚等等,無一失算。可惜英年早逝,令曹操赤壁長嘆。

八、司馬懿:特長:善忍。司馬懿早年就很鬼,曹操也看出來了,一開始司馬懿出主意,根本不用。後來關羽北伐,嚇得曹操想遷都,用了司馬懿的釜底抽薪之計,取得奇效。司馬懿輔佐曹丕,抵禦諸葛亮,都有很好政績。只是城府太深,過於老奸巨猾。

九、趙普:特長:陰招。趙普善於使用陰謀,策劃趙匡胤陳橋兵變。奪取天下後,策劃杯酒釋兵權。建國後三次為相,半部論語治天下,也算是殫精竭慮的良臣一位。

十、劉伯溫:特長:心算。劉伯溫跟諸葛亮差不多,開始隱居青田,後輔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各個擊破,先後打敗陳友諒、張士誠和元朝,完成史上唯一一次真正成功的北伐。後人稱: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

這些位算是名氣頗大的,另外還有伊尹、周公、百里奚、孫叔敖、藺相如、李悝、徐茂公等等,數不勝數,這些人都是中華智慧的卓越代表。











波波視屏


1,鬼谷子

鬼谷子,姓王名詡,又名王禪,號玄微子。著名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兵法集大成者、縱橫家的鼻祖,精通百家學問, 鬼谷子通天徹地,智慧卓絕,人不能及。二千多年來,兵法家尊他為聖人,縱橫家尊他為始祖,算命占卜的尊他為祖師爺,謀略家尊他為謀聖,名家尊他為師祖,道教尊其為王禪老祖。

2. 姜子牙

姜子牙是周文王滅商,武王克紂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勳,齊國的締造者和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儒、法、兵、縱橫等諸子百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千古武聖”。周朝建立後,姜子牙被封到齊國,成為齊國的創始人,齊文化的開創者。

3. 管仲

管仲,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中國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被譽為“法家先驅”、“聖人之師”、“華夏第一相”.

齊僖公三十三年,管仲開始輔助公子糾,隨後被拜為齊國宰相。管仲在位期間,大興改革,齊國的實力日益強盛,最後成為春秋時期公認的霸主。

4. 張良

張良,字子房,楚漢時期著名的謀士,張良本是韓國的貴族後裔,在韓國被秦國滅亡後,張良開始遊歷於各國之間,偶然的機會下成為劉邦的謀士。劉邦在張良的幫助下,打敗了項羽,贏得了楚漢戰爭的勝利,並建立了西漢政權。漢初三傑之一,後又以出色的智謀,助呂后扶持劉盈登上太子之位。張良精通黃老之道,不留戀權位,據說晚年跟隨赤松子雲遊。漢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評價他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5.范蠡

范蠡是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謀士和實業家。越國被吳國滅後,范蠡幫助越王勾踐打敗了吳國,復興了越國,而且還幫助勾踐成為了春秋時期最後的一位霸主。在功成名就之後,范蠡抵禦住了功名利祿的誘惑,急流勇退。隨後范蠡開始經商,不久後成為當時的鉅富,三散家財,自號陶朱公,范蠡也因此被人們稱為“商聖”。

6.諸葛亮

諸葛亮,三國時期蜀漢謀士,宰相,是蜀國的策略擔當,雖然其能力更側重於政治,但是其謀略依然將落魄官二代劉備輔佐到蜀國帝王的地位,與曹操孫權三足鼎立。其智謀配合其機關術奇門遁甲等奇術,也有莫測之力。他是自古不爭的忠臣楷模兼智慧的化身,世稱其為“智聖”,雖然在同時期謀略方面,周瑜司馬懿與之不相伯仲.

7.劉伯溫

劉伯溫,明朝開國元勳,輔佐乞丐朱元璋登頂大寶,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

8. 王猛

王猛,字景略,十六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王猛出生於貧窮的農村家庭,常年隱居山中。王猛非常喜歡學習和讀書,尤其是在兵法上面深有造詣。王猛在前秦任職十八年間,王猛綜合儒法,選拔廉明,講求實效,政績斐然。在政治上抵制氐、羌權貴,整肅吏治,強化中央集權。王猛最大的功勞就是幫助苻堅掃平群雄,完成對北方的統一,因此,王猛也被稱為“賽諸葛”。

9. 趙普

趙普字則平,出生於幽州薊縣北宋初期的傑出政治家,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謀士。他15歲隨父遷居洛陽,自幼學習吏治,是趙匡胤“黃袍加身”的預謀者、“杯酒釋兵權”的導演者,三度為相,曾協助趙匡胤籌劃削奪藩鎮,罷禁軍宿將兵權,實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邊防遼等許多重大措施。為一代名臣,從政50年,終年71歲。

10. 李斯

李斯秦朝丞相,河南駐馬店上蔡縣人,師從於荀子,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千古一相。李斯協助秦始皇統一天下;參與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和完善了秦朝的制度,主張實行郡縣制、廢除分封制,提出文字、車軌、貨幣、度量衡的統一。李斯政治主張的實施對中國和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青雲R


我心中的十大謀士:

一、韜略鼻祖、兵家之宗呂尚

姜太公巧遇周文王

獻謀策滅商做準備

輔武王孟津會諸侯

成大業滅商建西周

定社稷太公首封齊

就封國太公謀治齊

二、春秋第一霸的主謀者管仲

管仲論國事,勸鮑傅小白

襄公政暴虐,齊國需明主

小白登君位,管仲重返齊

中原需霸主,管仲拜齊相

圖霸先修內,管仲治齊國

以德兼以武,桓公始稱霸

管仲運籌策,霸業大發展

臨終留遺教,管仲功未泯

三、奇謀成霸業、經商成鉅富的范蠡

楚地狂生,壯志人越

吳越交戰,一計存國

陪君為奴,謀計返越

節事圖強,良策興國

助越滅吳,勾踐稱霸

功成身退,陶朱經商

逝者如斯,千古流名

風景名勝,皆因范蠡

四、計關秦王朝興衰成敗的李斯

起自閭閻遊諸侯

進獻奇策助帝業

政壇變幻風雲急

雄文一篇諫“逐客”

牛刀初試滅韓國

厲聲嚴辭斥分封

千古之罪焚《詩》《書》

利令智昏謀廢嫡

求容苟上督責術

上蔡黃犬不復牽

五、輔佐劉邦創建西漢王著的謀略家張良

遇下邳結識劉邦

助劉邦徑取關中

為劉邦鴻門解難

資劉邦還定關中

說劉邦統用三將

諫劉邦停止分封

順時局穩定韓信

餌韓、彭垓下滅楚

陳利害議都關中

阻易儲為漢固本

六、輔佐二主建立蜀漢霸業的諸葛亮

流寓荊州,隱居待時

草廬獻策,謀劃大業

擴充軍隊,削弱劉表

出使江東,聯吳抗曹

謀取益州,勸進稱帝

受託輔孤,重結東吳

攻心為上,率眾南征

勸諫劉禪,出師北伐

七、文韜武略之“杜武庫”杜預

謀臣世家出名門

撰修《晉律》黜陟法

多次獻計安邊境

度支尚書“杜武庫”

以計代戰一當萬

治理荊州為“杜父”

熟讀經書“《左傳》癖”

智謀遺囑永安眠

八、唐太宗的治國媒臣魏徵

多年漂泊,待機脫穎

劫後再生,平穩磨合

謀劃國策,“偃革興文”

敢批逆鱗,君臣契合

輕徭薄賦,與民休息

監督太宗,慎終如始

哲人雖逝,風範長存

九、輔佐朱元璋登上皇位的第一謀士劉基

聰穎善學,為官清正

輔佐元璋,戰勝群雄

輔明建國,建樹頗多

小心謹慎,仍遭暗算

十、兼仕兩朝功勞卓著的謀士洪承疇

出身清貧,學業優異

剿滅義軍,嶄露頭角

全力清剿,以剿堅撫

困難環境,盡責盡職

松錦戰敗,被俘降清

剿撫並用,平定江南

年逾六旬,再定江南

鞠躬盡瘁,評說紛紜


唐明國亮


大家好,我是一名95後精彩影視剪輯創造者,很高興能夠回來悟空邀請的問提,以下就是我的個人見解:以下重點是三國時期能力卓越的謀士,因為中華上下五千年,經歷了許多風風雨雨,謀士自然也很多,小編就不為大家細說了

諸葛亮 ,臥龍,蜀漢開國丞相

司馬懿 ,冢虎,曹魏重要謀臣

郭嘉 ,鬼才,曹操五大謀臣之首

龐統 ,鳳雛,與諸葛亮齊名的名士

周瑜 ,周郎,赤壁之戰的功臣

陸遜 ,夷陵之戰的功臣

荀彧 ,荀令君,曹操五大謀臣之一

賈詡 ,毒士,曹操五大謀臣之一

徐庶 ,荊州名士

姜維 ,幼麟,諸葛亮傳人

法正,西川第一謀士

荀攸 ,荀軍師,曹操五大謀臣之一

沮授,袁紹首席謀士

張紘,孫策的謀士

鄧艾 ,攻滅蜀國的第一功臣

楊修 ,太尉楊彪的幼子

田豐 ,幫助袁紹消滅公孫瓚的名士

魯肅 ,湘水劃界的締造者

程昱 ,曹操五大謀臣之一

陳群 ,九品中正制創立者

諸葛恪 ,孫權託孤之臣

賈充 , 司馬昭的謀士

李儒 , 董卓的智囊

司馬師,司馬懿的長子

非常感謝大家對我的支持與厚愛,回答的好與不好請在屏幕下方留言,請關注《偉哥看影視》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