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蜀國北伐的不是諸葛亮,而是韓信,北伐能否成功?

半生熱愛y


答:韓信北伐一定能成功。韓信的軍事指揮藝術,別說被後人瞎吹的諸葛亮了,就是曹操劉備也只能提鞋。咱比比戰例:

1、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這是韓信面對強大對手,衝出巴蜀的第一戰,可比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

公園前206年5月,韓信派樊噲修棧道,做出大軍要進攻的姿態,吸引項羽主力。自己率軍出陳倉,就是現在的寶雞西,一戰定三秦八百里。可謂直指咽喉,氣吞萬里。

公元228年,諸葛亮趁曹睿剛登基,率大軍出祁山閥魏,祁山在今甘肅禮縣東,位於蜀國的西北,而魏國在蜀東北。這種打法明情的就是零敲碎打,勝,也就是佔點小便宜罷了。

兩戰的格局,戰略目標不可同日而語,說北伐是吹噓諸葛亮了。

2、井徑之戰,歷史上以弱勝強的扛鼎之作。

和曹操的官渡之戰比比。

公元前204年,韓信和趙軍統帥陳餘,李左車決戰於井徑,就是今天的河北井徑縣西,太行山的一個關口——土木關。

趙軍有十萬之眾,又是主場,守關者。韓信有兩萬人,都是新募軍士,沒打過仗,還是客場,進攻的一方。任務艱鉅,幾乎是不可完成之事。

但韓信卻自信滿滿的主動進攻,用背水一戰,置之死地而後生,激勵新兵奮勇殺敵,結局是完勝。

而在官渡之戰中,曹操的條件比韓信好多了,訓練有素的士卒,還是防禦戰,卻是苦戰袁紹,煎熬中沒有任何辦法。若不是許攸來投這個不可控因素,曹操必敗。

兩戰相比,水平立見高下,別聽後人廣告做的好,咱看療效。

三國時徐晃曾學過韓信的背水一戰,在漢中和劉備幹架時的事,結果是徐晃大敗,大多數士卒都被趕到河裡餵了魚,副將王平投降。就是後來和馬謖一起守街亭那個人。

說三國,基本沒有光輝典範的戰例,赤壁之戰就是假大空,欺世盜名的吹牛。夷陵之戰的陸孫勉強算,諸葛亮就不提了,人家都不吹牛,改吹木流馬了。司馬懿那叫打仗嗎?純粹的是比健康。別說三國英雄多,在韓信面前都是紙糊的。

若韓信北伐,他大概率不會出祁山,他會直接攻打長安,或者順江而下,先滅了孫權。走關羽走過的路線。諸葛亮可以保障個後勤供應,這個活他應該稱職,就像蕭何的角色。不過,他也比不過蕭何,蕭何能推薦個韓信,他連一個魏延都不能容。








五嶽十八


劉邦之所以能統一天下,就是因為他得到了韓信。而且當年韓信帶領劉邦殺出漢中的時候,和諸葛亮面臨的情況都是一樣的。

無論是韓信還是諸葛亮,他們必須要通過北伐,走出漢中,到達關中,然後出關中之後到達中原,才能統一中原奪取天下。

我們看看當年韓信是如何帶領劉邦殺到關中,衝到中原去的。

首先第一步就是如何出漢中,這是比較難的一步。

因為漢中四周都是山,真的是被崇山峻嶺所包圍了,想要走漢中到關中,只有一條崎嶇的山路可行。但是,當時那個山路上鋪的木板,還被劉邦進漢中的時候給燒了。

這時候韓信想要出漢中,必須要讓人把棧道重新給鋪墊好才行。

韓信一鋪墊木板,關中那邊項羽的人就知道了,當時關中之地的雍王,章邯正好奉了項羽的命令在防守劉邦。

所以,章邯就帶了大軍到了棧道的盡頭,來等著韓信和劉邦殺出來呢。

章邯相信,只要他們走這條棧道,就能讓他們有來無回。

因為這條路太窄了,一次走不了多少人,可以說來多少就能殺多少。

那麼韓信有沒有走這條路呢?

沒有,因為這是一條死路。

問題來了,那麼韓信不走這條路,為何又要修棧道呢?

韓信的目的就是想要吸引敵人的目光,給他們造成一種假象,讓他們誤以為自己會從這裡出去,好牽制住敵人的主力。

結果章邯真的上當了。

韓信又是如何出漢中到達關中的呢?

說實話韓信走的不是尋常路,他挑了一支比較精壯的部隊,直接翻越秦嶺,到達關中之地的陳倉去了。

要知道翻越秦嶺去打仗,這是韓信的首創呀。能幹這種事的不是瘋子就是天才,因為誰都知道,翻山越嶺容易消耗體力,沒有體力了還打個毛的仗。

沒錯,這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戰。

等到韓信到達陳倉,把陳倉給拿下了後,章邯才得到的消息,但是,這時候已經晚了,因為韓信已經佔領大部分關中之地了。

你肯定會問此刻的項羽為何沒有來救援呢?

因為項羽也陷入到了戰爭之中,他正在齊地和田榮打仗呢。

所以根本無暇東顧。

這就給了韓信佔領關中,衝出關中的機會。最後,韓信帶領劉邦佔領了中原,打敗了項羽。

那麼當時的諸葛亮也是想要北伐,出漢中到關中,為何就沒有成功,若是換為韓信,他能實現第二次逆襲嗎?

當時的蜀國有兩個強大的敵人,一個是北方強大的曹魏,另一個是半敵半友的東吳。

我們可以把來自東吳的威脅忽略不計,只說曹魏。

這時候北方的曹魏是統一的,他們可以提前佈局擋住諸葛亮的出路,無論是陳倉還是棧道,都用重兵把守住。

這樣就能保證漢中的人殺不出來。

這就是諸葛亮為何北伐不成功的原因。

所以即使諸葛亮換為了韓信,能殺出漢中的希望也不大。

畢竟這時候和當年劉邦時代不同,劉邦和韓信那時候衝出漢中的時候,中原是大亂的時代。而諸葛亮的時候,北方是統一且強大的。

所以即使換為韓信,也只能是束手無策。


史學達人


答案是:能!兵仙可不是浪得虛名的。翻看中國歷史,打仗能超過韓信的恐怕只有寫孫子兵法的孫武兵聖了。韓信一生用兵的歷程闡釋了一個精髓:兵者,詭道也。

韓信是兵家奇才,屬於給點陽光就燦爛,給點露水就氾濫,給個雞框就能下蛋的類型。劉邦的漢中和劉備的蜀漢其實局勢一樣,劉邦被章邯堵在了漢中,想出去就得打敗章邯這個厲害角色。而劉備是被雍涼兵馬堵在了漢中,要出去就得打敗雍涼的魏兵。劉邦用的是韓信,蜀漢選擇的是諸葛亮(劉備死了,只能諸葛亮上陣)。

韓信和諸葛亮都選擇了暗度陳倉,只不過不同的是——韓信讓章邯相信自己要修棧道出漢中,自己帶兵暗度陳倉,一次成功。諸葛亮讓曹魏相信自己要出斜谷,自己帶兵攻取了天水秦州等三郡,可惜丟了街亭,糧道咽喉被斷,第一次北伐失敗。所以後來才有了四次北伐,拼消耗。

人才,韓信方面又諸多大將可用,兵力充足,後方有蕭何源源不斷的輸送糧草供給。而諸葛亮就比較可憐,所有事都是自己一個人操辦。又要治國,又要打仗,還得教育劉禪這敗家玩意。

韓信用兵的才能客觀來講高於諸葛亮,韓信作戰除了垓下之圍,兵力大多數都是以少打多。而且從無敗績。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街亭,毛主席的一個評價是:初戰,亮宜自臨陣。像韓信這種,如果是街亭知道司馬懿前來,他一定會親自去,還要打司馬懿一個措手不及。

諸葛亮北伐失敗並不能原諸葛亮不行,畢竟拖後腿的太多了。


嘟嘟讀讀


且不論把諸葛亮換成韓信,蜀漢的北伐是否能成功,但就各自北伐的難度上來說,後期的諸葛亮面對的難度相對於前期的韓信而言確實是有很大的提升的,而這種增加的難度也就給本就艱難的北伐帶來了更多的變數和不確定性,那麼二者北伐所增加的難度又體現在哪些方面呢?又有哪些不同呢?

諸葛亮劇照


首先我們看到的最為直接的一點,那就是所面對的勢力不同,雖說韓信出川面對的是強大的西楚霸王,但是整體而言還是一個軍閥混戰的亂世中原,即便楚霸王很強大,但是也有很多牽制,使得韓信有很多喘息的時間,而諸葛亮面對的則是一個強大一統的北方政權,絲毫不給他任何喘息之機,而且無論從人力物力,軍隊實力,還是人才儲備都遠遠強過自己,畢竟韓信面對的強敵,強在楚霸王一人,而諸葛亮面對的強敵,強在一個整體,所以面對的對手的強弱是有區別的。

其次便是軍需後期壓力不同,我們可以看到的是諸葛亮的每次北伐,大多都是因為缺少軍糧而不得已告終,實際上蜀漢的北伐大多都是一兩個月的持久度,時間久了便無法持續,而這也正是二者不同之處,因為由於地殼運動以及地震影響,原本可以藉助漢江水運運輸糧草的水上通道到了後世的蜀漢已經是行不通的了,只有靠陸上運輸,不僅成本更大,消耗更多,而且時間還長,運抵目的地十存一二已經算好的了,而三軍未動糧草先行,沒了糧草,戰爭的勝算自然大打折扣。

第三,內部傾軋程度不同,相對於韓信時期的蜀漢,諸葛亮時期的蜀漢由於內部人員構成複雜,派系眾多,導致本就孱弱的蜀漢還無法集中全部實力進行北伐,經常性的受到後方牽制,這也是諸葛亮北伐失敗的一大內因所在。

所以說,即便把諸葛亮換成韓信,他也不一定能夠成功北伐,當然成功的可能是有的,畢竟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其實成功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只不過意外永遠是存在的。


歷史微探索


雖然韓信的用兵能力,確實到了出神入化地步,但換成他來打“諸葛亮北伐”這一仗?實事求是說,幾乎沒有成功的可能。

因為,雖然是與他當年“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類似的戰鬥任務,但拋開韓信與諸葛亮孰優孰劣這個話題,當年能夠幫助韓信成功的兩大用兵條件,已經不存在了。

首先一個條件,就是戰場地理形勢的變化。

楚漢戰爭時期的蜀地,地理條件也十分惡劣,劉邦燒掉了棧道後,更基本斷了外出的通道。而且就算能快速搶修棧道,沿著這崎嶇道路打出去,基本就是給據險防守的敵人送大禮。這才逼著韓信腦洞大開,祭出“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妙筆。但這妙筆,卻也得益於當時蜀地一個特殊的地理條件:古漢水河道。

作為中國一條歷史悠久的河流,西漢前的古漢水,是從陝西寶雞出發,其中一條支流要進入蜀地,流經廣元南充等地後注入長江。其水流量更以充沛著稱,運兵運糧都毫無問題。戰國時代秦國取巴蜀,乃至供應長平之戰的軍糧物資,都走的這條水路。

待到楚漢戰爭開打時,韓信的巧妙謀劃,更是以這條水路做文章:漢軍所謂的“暗度陳倉”,就是在擺出修棧道架勢後,主力部隊迅速沿古漢水北上,對猝不及防的陳倉形成突然打擊,這才一舉衝破三秦防線,為劉邦爭天下打出開門紅。但待到諸葛亮艱難北伐時,這曾有強大助攻效果的古漢水河道,卻早就沒用了。

因為就是在韓信“暗度陳倉”妙筆二十年後,即西漢呂后二年(公元前186年),陝西略陽爆發空前大地震,之後的餘震更持續八個月之久,範圍波及陝甘交界處,整個陝甘地區的山川地貌,竟因此發生鉅變,曾經水量澎湃的古漢水河道,河床礁石也都大變樣,流入四川的支流,水量也嚴重打折,竟只成了潺潺細流。昔日的運輸效用,自然也沒了影。

如此一來,川陝甘交界的這一片戰場,就成了曹操口中的“天獄”之地,別管運兵運糧,都沒法走水路,只能咬牙翻山越嶺。行軍速度乃至後勤補給,都嚴重拖後腿。諸葛亮幾次北伐戰場上,那嚴重缺糧的窘境,就是這場大自然鉅變惹的禍。就算換成韓信來打,也是一樣的困難。而以當時的科技條件上,這樣的困難,也不是哪種“出奇制勝”的兵法能解決。

比這更重要的另一條是:諸葛亮與韓信,雖然都是北伐,但他們的主帥角色,卻是截然不同。

對於韓信來說,他是漢王劉邦麾下的大將,雖然擁有帶兵大權。但當時的劉邦,已經建立了成熟的團隊:軍隊的後勤建設,大後方的政務操持,有蕭何來忙前忙後,前線的各路軍將們呢?周勃夏侯嬰樊噲們,也都是各司其職。大家早就分工明確,韓信要做的事情,就是用正確的方法把兵練好,然後以高超的謀略,帶領大家正確的打仗。打仗之外的事情?基本不用韓信操心。

也正是因為這靠譜的團隊分工,身為職業軍人的韓信,這才放輕鬆大展拳腳。把昔日給他屈辱的項羽,一口氣打的稀里嘩啦,立下漢王朝開國第一功。可這樣的放輕鬆,對於後來的諸葛亮來說,簡直可遇不可求。

在諸葛亮的北伐戰爭裡,諸葛亮的角色,可不止是大軍統帥。當時的蜀漢皇帝劉禪年幼,日常的政務,也都是作為“相父”的諸葛亮一手操辦,簡直是“事無鉅細,亮皆專之”。換句話說,就是在前線打的最慘烈的時候,調兵遣將的諸葛亮,還要為後方蜀漢王朝的吏治考核操心,還要琢磨今年蜀錦的產量高不高,銷路好不好賣。前線後方的大事,每天都要送到他的案頭。就這樣嘔心瀝血,直到生命的盡頭。

同樣的工作壓力,換到韓信身上?讓一個純正的職業軍人韓信,把蜀漢王朝所有事務扛起來,細到蜀漢王朝的後方運輸國計民生,全都要他燒腦操心。會是什麼後果?可以相信,任何一位牛人,放在當時諸葛亮的位置,給他諸葛亮那樣的壓力,他真的很難做到更好。

以這個意義說,諸葛亮一生的壯志未酬,絕非個人能力問題。一句“生不逢時”,對於很多人,也許是客氣話。對於他,是實在話。

我們愛歷史


提出這個問題的意圖旨在考量韓信與諸葛亮的用兵優劣,可以肯的回答,即使韓信替代諸葛亮也無法使北伐成功,更不可能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主要是韓信與諸葛亮所的時代不同,他二人所面對的對手也不同。秦末的農民起義戰爭與三國諸侯爭霸戰爭大相徑庭,韓信的主要對手是項羽、趙王歇、田廣等。由於項羽坑秦卒二十萬,入咸陽殺子嬰,火焚阿房宮,分封六國貴族等一連串的錯誤決定,失去關中及天下民心。劉邦入秦都約法三章,盡得民心,這個政治上的優勢,為韓信的攻城略地打下了良好基礎。項羽雖有拔山扛鼎之力,也只能算個將才,若披堅執銳,衝鋒陷陣,陣前單挑,摩旗斬將當所向披靡。而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克敵制能的戰略決策方面卻極其低下。其帳下雖有一范增,卻不受重用。因此項羽哪是韓信的對手。再加上張良、陳平輔佐劉邦,彭越、英布襲擊後方,使得項羽疲於奔命,焉能不敗?而諸葛亮的對手是曹操和司馬懿,這二人都是三國中最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且曹魏佔據中原富庶之地,兵多將廣,英才倍出,比之韓信的對手強大得多了。再說韓信擔負的僅僅是軍事方面任務,而諸葛亮軍、政、外交、經濟,賞罰等全權總理,日理萬機事必親躬。只落得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綜合考量,諸葛亮能力遠高於韓信。致於北伐的成敗原因,非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不足,皆因客觀條件的限制,唐代詩人溫庭筠曾對此評論到:"下國臥龍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這大概就是諸葛亮的宿命注立的。


天山月3


不僅不能北伐成功,反而會過早導致蜀國滅亡。

韓信固然是個軍事天才,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十面埋伏逼得項羽烏江自盡,這是建立在當時天下仍舊戰亂紛爭,後方又有劉邦蕭何全力支持,韓信才得以大顯神威。

諸葛亮所面對的是一個人才濟濟統一的魏國,從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開始,不斷部署重兵,漢國經歷了夷陵之敗後國力大不如前,僅僅靠著諸葛亮一人聲威勉勵維持局面。

縱然換成韓信北伐,出川道路運糧將是韓信首先面對的難題,魏國兵強馬壯打沒了再補充,漢國有多少補充能力??更何況魏國的曹真、司馬懿等人也不是泛泛之輩。

如果諸葛亮韓信兩人配合一人主內一人主外,步步為營,內外齊頭並進說不成漢國還真有復興的希望!





最後的騎兵90


韓信將兵多多益善的故事背後其實就是反應的韓信那出類拔萃的用兵手段,在楚漢爭霸之時,韓信的才能通過一次次大勝利告訴人們他的勝利不是偶然,而是必然,韓信的綽號是兵仙,所謂的兵仙並不是什麼人都能被冠予的。就是因為韓信,才能出眾,所以不少人甚至靠腦洞想出來瞭如果他代替諸葛亮執掌蜀國大軍北伐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雖然這樣確實有點關公戰秦瓊,但我們依舊可以做出一些符合常理的判斷。


提到韓信,人們腦海裡第一反應往往就是蕭何月下追韓信“國士無雙”,他被漢高祖劉邦的品論“戰必勝,攻必取”,以及他與漢高祖劉邦談話過程中自信的自稱自己“多多益善”。

其實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大家不太注意的史料,是這樣子的,當時韓信彭越都已經死了,劉邦也已經老邁了,英布於是自信造反“如今劉邦老了,必然不能御駕親征,我害怕的無非就是劉邦彭越和韓信,而後面這倆人都死了,天下還有人能擋的住我嗎?”由此也依然可以看出韓信的軍事地位究竟有多高,並且在韓信的戰陣歷史上,從來沒有失敗過,一次敗仗都沒打過,還不止於此,他在遇到劉邦被拜為大將軍之前,一次將軍都沒做過,但一旦一步登天后,卻專門將一個又一個名將毀滅掉——章邯、項羽等,而且都是怎麼險怎麼來:比如“置之死地而後生”,這麼一個軍事天才,這麼一個神奇的人,被稱為兵仙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提到諸葛亮,受傳統作品影響人們腦海裡第一反應往往是一個輕搖羽扇的如是風範的人,一個儒雅的用兵極為謹慎的人,謀略無數但都是謀定後動,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中,是一個著名的戰略家,同時也是一個偉大的軍事家,諸葛亮用兵從來不弄險,每次出征總會進行仔細的謀劃,將一切可能的因素都考慮進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自己也成為了中華民族文化史上的一個重要符號。

諸葛亮的北伐如果真的讓韓信來領導,從軍事角度來看,韓信當然並不比諸葛亮差,事實上,韓信極有可能遠遠勝過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但問題是諸葛亮的北伐過程真的是以軍事才能為主嗎?答案是否定的,諸葛亮的北伐所率領的都是經過嚴格訓練過的士兵,而且由於蜀國國小民寡,人才嚴重不足,所以諸葛亮在出徵之後除了操心軍事上的事情,還時常需要擔心後方的許多政務問題——一個經典實例便是當年諸葛亮正在北伐過程中打得激烈呢,後方負責後勤的李嚴傳來消息,說丞相不好了,斷糧了,這可把諸葛亮氣壞了,馬上揮軍撤回,前功盡棄,結果發現是李嚴在謊報軍情,只得將李嚴廢為庶民。你看看這叫什麼事。



對照來看韓信當年領兵打仗,糧草後勤武備給養從來沒有短缺過,為何?而且韓信還是個“多多益善”的怪胎,軍隊開銷極大!那為什麼韓信從來沒有出過後勤的毛病呢?這不是很反常嗎?究其原因其實也很簡單,負責後勤的是名臣蕭何、負責戰略大方向的是名臣張良,所以才會有兵仙打出暗度陳倉、背水一戰、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等精彩戰例。才會有戰後論功時候劉邦發出感慨,“連百萬之眾,攻必取,戰必克”,其實這都是建立在強大有力的後勤與戰略安排基礎之上。


要是讓韓信頂替諸葛亮,諸葛亮瞬間從歷史中消失,其他不變,那麼韓信一旦沒有一個強大有力的後勤,自己又比不上諸葛亮那妖孽一樣的內政能力,很難說結果會怎麼樣,畢竟置之死地而後生這種事情不能常做,如果非要常做,那麼可以下結論,下場一定不會比同樣置之死地而後生的馬謖好多少。

但若是韓信頂替諸葛亮北伐主帥的身份,有諸葛亮在後方進行調度和後勤支援,中興大漢一定不會是難事——司馬懿再難啃,還難得過當年的項羽和章邯?


夏目歷史君


不同的歷史環境,不同的敵人,不同的實力,不在同一個歷史時期的兩個人物,是很難有可比性的。韓信是秦末漢初的人物,諸葛亮是東漢末年三國鼎立時期的人物。韓信是劉邦手下的大將,是劉邦建大漢的得力人手,諸葛亮是劉備手下的重臣,是劉備能鼎足天下的關鍵人物。那麼蜀漢北伐,如果換成韓信是統帥會不會成功呢?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諸葛亮和韓信處的歷史環境不同。亂世統一易,穩中取國難。韓信處在秦末大亂的亂世,人心浮動,不知所依。經過多年的秦國大統一,山東六國人民對各自國家的認同感已不強烈,誰來就從誰,誰勢力大就附誰,正如鳥獸奔走,居無定所。在這種形勢下,斬將搴旗,攻城拔寨,渾水摸魚,也是很容易成功的。而諸葛亮呢?正處在三國鼎立時期,曹魏久已一統北方,設郡縣,施屯田,招流民,開荒地,與民休養生息,民心穩定,安居樂業。孫吳呢?在江東已歷三世,國險民附,政權穩固,群英效命,兵精糧足。而蜀漢才剛剛起步,歷經幾次大戰,兵疲民弱,要想一統天下,談何容易?其次所擁有實力不同。劉邦與項羽爭天下,蕭何在其後徵備糧草軍需,張良在出謀劃策,天下紛亂,民不聊生,只要插上招兵旗,不愁兵員聚集。韓信所攻諸侯,盡是剛復國不久,人心不穩,國力疲弱。就是項羽,因其剛愎自用,恃強凌弱,不厚恤諸侯,因此一旦劉邦向他們許下封賞諾言,眾諸侯無不倒戈影從。因此,劉邦的漢兵兵多糧足,雖不及項羽兵強精壯,但實力卻是各諸侯中最大的。而諸葛亮所處的蜀漢,在三國中是最弱小的。天下十三州,曹魏有其九州,人口四百多萬,有兵四十萬至五十萬;孫吳佔三州,人口二百餘萬,有兵二十多萬;蜀漢卻只佔一州之地,人口不足百萬,士兵僅有十萬左右。再次與之對陣的人才不同。秦統一天下,推行愚民政策,焚書坑儒,百姓多不識書,能通兵法要策者,更是鳳毛麟角,秦末大起義,領頭的多是些愚夫莽漢,知道什麼兵法戰策,就是楚霸王項羽,也是粗魯有餘,智謀不足,只是一勇之夫罷了。身邊有個亞父范增,也不能用,早早被他氣走。因此與韓信對陣之將,多是愚魯無謀之人,自然很難匹敵韓信的進攻了。而諸葛亮所處的三國時代就不同了,歷經兩漢文教,智略奇士積澱很多,文武人才豐富。與諸葛亮對陣的曹魏將領,像曹真、郭淮、張郃、費曜、司馬懿等人,不是久經戰陣就是飽學之士,其智謀才略都是人中之豪傑。北宋蘇轍曾說過:“以智遇智,則智者不足畏也;以勇遇勇,則勇者不足畏也。”就是說智者遇上智者,智謀就沒了優勢;勇武的人對上勇武的人,勇武也就不足憑恃了。與諸葛亮對陣的,都是當世人傑,自然與韓信對陣的人不可同日而語了。其四二人所擔使命職責不同。韓信打仗從不考慮兵員糧草及治國理政上的事,後勤有蕭何,籌謀有張良,韓信專職打仗。而諸葛亮就不同了,他不但要籌謀軍事攻伐,還要考慮軍需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面的事。

因此說,諸葛亮與韓信是不同歷史時期的兩個人物,沒有可比性。如果把根本不懂政治的韓信弄到三國時期蜀漢諸葛亮的位置,單就組織好六出祁山,就會很讓他頭疼了,更別說能取得北伐的成功了。也許會有人說,諸葛亮為什麼不放權,專職北伐呢?從當時蜀漢內部的朝局看,諸葛亮只有集權才能安心北伐,否則,恐怕早被朝中反對勢力給拿下了,還能會有六出祁山嗎?


sunjin72976689


如果,當時主導北伐之人是韓信的話,非常有可能北伐成功,哪怕是北伐不成功,韓信至少也能夠打的下來關中這片土地,將關中土地強行搶奪過來。


諸葛亮儘管在中國歷史上是股肱之臣,可是在軍事方面的能力還是略遜於韓信的,與韓信比起來終究是差了一點。


孫子兵法有云:“兵者,詭道也。”而諸葛亮行軍打仗,太過求穩,缺乏奇詭之機變,所以至始至終,諸葛亮也沒能打下關中地區。那我們來看一下,韓信是如何打下關中地區的。


一、 韓信打的關中,難度比諸葛亮大


首先,我要說的是韓信所打的關中,難度是要遠超諸葛亮的。


根據資治通鑑記載:項羽三分關中,王秦降將,以距塞漢路:章邯為雍王,王咸陽以西,都廢丘;長史欣者,故為櫟陽獄掾。


當時,項羽將關中地區封給了秦朝的降將,這些降將都是秦朝本地人,對於關中的地形可謂是瞭如指掌,而且章邯還是當時秦末第一名將。


而當時諸葛亮所面對的儘管也是魏國的精銳部隊,但是統帥這些部隊的全都是魏國將領,這些將領哪怕能力再出色,但是對於關中的地形也不是瞭如指掌。這時候諸葛亮只要能夠出其不意,很容易擊潰魏將。

二、 行軍克敵,出奇是關鍵


關中,自古以來便是易守難攻之地形,想要打下這片地方,穩紮穩打是不行的,必須出其不意才能夠克敵制勝。韓信攻打關中之地的要點正是在於出其不意,當時漢中到關中只有一條山路可以行走,而且這條山路也因為年久少修,根本支撐不了規模龐大的大軍行軍。


韓信一代名將自然不會選擇這樣的一條路進行進攻。但是,韓信卻派遣士卒進行維修這條路,讓章邯誤以為漢軍將會在這條路上發動進攻,韓信的這種誘敵之計可以說是深入精髓。


在迷惑了敵軍之後,韓信暗自準備了一隊精銳的士卒,翻山而過對陳倉發動了襲擊。章邯軍前後受敵,很快就潰敗了下來。在這一戰當中,韓信可以說是將兵之詭道用到極點。

三、 如果讓韓信主導北伐,韓信會怎麼幹


我覺得韓信很有可能會使用子午谷奇謀的升級版。當時,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是,率領5000名士卒,偷襲長安城,然後之後迅速進攻潼關,將曹魏援軍拒之門外,但是這個計策可行性太低,5000士卒想要打下兩座雄城,基本上不可能。


但是,我覺得如果由韓信來主導的話,同樣會將長安和潼關作為主要目標。韓信可能會率一部分的部隊,裝作蜀軍主力,攻擊岐山,吸引魏軍的眼光。然後,兵分兩路,由蜀國猛將率領分攻長安和潼關。先用士卒吸引敵軍眼光,後盡出將士猛攻關中重城,只要能夠將長安和潼關打下來,那關中就成為囊中之物了。


孫子兵法有云:“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行軍作戰的將領,必須能夠時刻變化,才可立於不變之地。諸葛武侯至始至終,只堅持一種打法,最後豈能不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