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諸葛丞相要那麼著急討伐魏國呢?

pi15131788784


從內政外交上來說,北伐其實是種“以攻為守”的政策。因為,西蜀人才少,如果不趕快北伐,這些原來劉備,劉璋手下的,益州,荊州人才都會相繼死去,得到各種大小戰爭鍛鍊的文臣,武將,還有士兵,都會相繼死去,沒有了人才,蜀國就等於“坐而待亡”,可以參見諸葛亮的後出師表。而且魏國一直對蜀國虎視眈眈。所以說,北伐是一種被動的,但是是一種以多年來積累下的人才和經歷“賭一把”的“以攻為守”的“戰略”。戰爭消耗國力,是不可避免的,本身戰爭就是兩個國家之間的“賭博”,肯定有代價的。

再者公元223年蜀國被東吳大敗。在劉備死後蜀國國力國威大減,經過諸葛亮幾年的整治蜀漢國力慢慢回覆,同時派出陳震、鄧芝與東吳重新修好。225年,諸葛亮南征,平定蜀漢南方亂事(既七擒孟獲之事)。

另外公元226年,曹魏文帝曹丕病死,曹睿即位,諸葛亮認為是北伐曹魏的機會。227年春天,諸葛亮將大軍進駐漢中,開始籌備北伐曹魏。諸葛亮上書《出師表》給劉禪,陳述出師的原因,表明統一中原的希望,開始五次北伐的序幕。

從諸葛亮這一方面來看在隆中對的三分天下之時就已經闡明的政治思想在這時也是將其一一實施,聯吳攻魏是最好的辦法。

所以綜合內政外交以及策略上來看魏是不得不伐。



揮別的手再多的溫柔


因為伐魏是季漢的政治正確,是恢復漢室的必然要求。是他們這一代人畢生努力的方向。不伐魏,季漢甚至連蜀地的統治都有可能不穩固。

01、季漢的立國合法性來源於恢復漢室,還於舊都

事實上我們大家都知道,劉備入蜀取代劉璋是做的很不仗義的,蜀中百姓在劉璋父子統治下相對全國的混亂來說日子過得蠻安逸的。劉備進了益州,需要構建自己統治的合法性。而他自己稱帝的合法性來自於他是漢室宗親,東漢已經被漢賊曹操父子篡了。

而他劉備作為正宗漢室宗親,要像劉秀一樣重建大漢,這才是季漢統治的合法性來源。古人講究名正則言順。如果劉備諸葛亮他們這一批人,放下了恢復漢室的理想,不再北伐魏氏,滿足於割據蜀中,以張松等為代表的蜀中百姓憑什麼支持你們。畢竟人家在劉璋手下日子好過很多。

時間不等人

這裡的時間不等人,包括兩個層面,一是諸葛丞相等人的自然生命。二是越往後拖,形式會對季漢更加不利。


劉備去世那一年諸葛亮已經41歲,再過幾年,等搞定南中,準備好了之後,228年諸葛丞相開始第一次北伐。諸葛丞相不知道他會在6年之後死去。但古人40知天命,依據常識他都知道他的壽命剩不了多少年了。當時跟隨劉備創業的功臣了。關羽張飛不在了,法正龐統也死了幾年了,黃忠趙雲等老了。肉眼可見的蜀漢人才越來越少。有著恢復之志的老人如果不開啟北伐事業,後續下一代人肯定會忘記這個使命(參見今天的灣灣年輕人)。

而且魏國佔據天下十三週的九州,人口資源是季漢的10倍,時間越往後,這種體量之間的差距導致後面不是北伐魏國,恢復漢室。肯定是等著魏國來滅亡蜀中。君不見後續所有在蜀中割據的政權。那一個會長久?

所以,諸葛丞相急於北伐,可以說是他們這一代季漢人的使命,是理想,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為了那千萬分之一的成功可能。

面對如此理想,併為之付諸行動的諸葛丞相等人。我等只有敬佩。


丁強888


諸葛丞相為什麼著急伐曹魏。我覺得有三點:

第一:為報先帝,以完遺願

諸葛亮一直在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而劉備的夙願就是興復漢室。

諸葛亮在《出師表》裡寫道:"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可看出諸葛亮北伐是為了報答先帝劉備對他的知遇之恩,完成先帝光復漢室的遺願。

二、蜀國所佔的位置,難有發展。

對於蜀國來說,山峻之險無疑是一道天然的屏障。這有相對性,曹魏攻不進來,但蜀漢也殺不出去。

天下大亂,佔據蜀地。可以發展自己的經濟,擴充自己的軍隊,意圖天下,進可攻退可守。但是天下將要一統,那麼蜀地絕對是一個死牢房,因為你自己打不出去。而且險山峻嶺不適合大規模作戰。不能大規模作戰,別人傷不了你,你也傷不了別人。

兩軍只有僵持,但是你的後方絕對會被活活拖死。最終結局是你無兵源、無財力、無民心只有投降一條路可以走。

諸葛亮的北伐其目的是想佔領長安,這樣蜀地就活了,才有希望一統天下。

三、漢獻帝劉協還在當陽活的好好的。

還有一個原因,我覺得就是漢獻帝還活著。漢獻帝被曹丕強迫篡位,給放到當陽縣。

劉備一生要興復漢室,登基不到兩年就掛了。如果北伐成功,在接回漢獻帝,劉能佔據大意,能起到收服人心的作用,有助於天下一統。

我覺得以上三點,就是諸葛亮積極北伐的目的。希望我的答案能給你幫助。


閒吃土豆看三國


諸葛亮急於北伐,這裡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為了牢固地掌握兵權。蜀國內部有很多派別,最主要的兩個是荊州集團和益州集團,軍權一直是掌握在荊州集團手裡的。然而關羽荊州失守、劉備夷陵之敗後,荊州集團的力量大受影響,此時益州集團很有可能壓過荊州集團,造成朝廷內部的動盪。諸葛亮想要繼續掌握兵權,就必須對外發動戰爭,以次轉移內部矛盾,所以他選擇了北伐。

第二,諸葛亮認為“以攻為守”是北拒曹操的上上之策。三國鼎立時,有這樣一個現象:東吳的國力居於其他兩國之間,孫權又是一個守成之君,並不怎麼對外發動攻擊,卻顰顰遭到曹魏的攻擊;而實力最小的西蜀,常常挑戰實力最強大的曹魏,反而能讓曹魏疲於招架。因此諸葛亮覺得要想不捱打,就主動去打敵人,運氣好的話,還可以擴大勢力。

第三,三國鼎立的時間越長,對西蜀的未來越不利。西蜀的國力與曹魏相差太大,發展的速度也遠遠不及,如果任由曹魏發展,用不了多長時間就會將西蜀遠遠甩在後面,到那個時候曹魏要滅西蜀將不費吹灰之力。諸葛亮為了避免坐以待斃,必須儘早對曹魏發動進攻,以影響曹魏的發展。

基於以上三個原因,我覺得諸葛亮的決策是完全科學的,不失為偉大軍事家的長遠目光。


秦曰漢雲


一、報答先帝劉備知遇之恩、三顧之情

自諸葛亮被劉備三顧茅廬之情打動答應為其效力之後,諸葛亮對劉備一直忠心耿耿,竭盡全力輔佐劉備,使劉備終於三分天下有其一。而北伐中原,一統天下,是劉備臨終之遺願,為了完成先帝的這一遺願,報答先帝的知遇之恩,諸葛亮唯有以北伐曹魏、統一天下才能報答。

二、實現自己當初隆中對的戰略規劃

諸葛亮未出山之時,就已經預料天下三分,並且設計了由益州、荊州兩路出兵北伐,會師中原的戰略設想。只是後來由於東吳用計偷襲荊州,使得兩路大軍會師中原的戰略破產。然而諸葛亮對此是心有不甘的,所以,即使只剩益州一路兵馬,他還是想要北伐,以期能夠實現自己當初的戰略設想。

三、是以攻為守的現實需要

三國時期,南方的經濟與北方相比,雖然較少遭受到戰亂的破壞,但是這一時期,南方的開發也遠較北方為晚,經濟實力遠不及北方。諸葛亮也深知這一點,他知道,如果不北伐,雖然蜀漢的益州經濟可能會得到較好的發展,但是遭受到嚴重戰爭破壞的北方的曹魏也會藉此得到休養生息,而一旦曹魏的經濟得到恢復並且發展,那麼,即使蜀漢和東吳聯合起來,也不是曹魏的對手。所以,諸葛亮想趁曹魏的經濟還未得到恢復,國力還未增強之際,東穩孫權,北伐曹魏,以攻代守,將戰爭引向曹魏統治區,去延緩其國力恢復的時間。這樣,也許會使蜀漢存在的時間更長一些。





太初之道


我很喜歡三國,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公元208年,曹操基本平定北方,曹操準備攻打孫權,劉備就和孫權聯合,在赤壁大戰中大敗曹操大軍,曹操回去後一直休整了幾年,也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形。

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稱帝,定國號為魏國,大家都稱為“曹魏”。公元221年,劉備以延續、興復漢室為名,於成都稱帝,國號漢,大家都稱他為“蜀漢”。公元229年,孫權在武昌稱帝,國號為吳,大家都稱他為“東吳”。他們連續三人稱帝,也拉開了三國曆史的序幕。

三國的實力對比,曹魏佔據了北方,而當時的北方是全國的經濟重心,曹丕立國後經濟得到了迅速的恢復和發展。到了公元236年,曹魏人口就達到了440餘萬,將士就達到了60萬人。而孫權雖然佔地面積比較大,但當時的南方非常的落後,很多都是荒野之地,到了公元236年,人口大約才有240萬,人口還主要集中在江南等地,將士才有20萬。 而蜀漢當時主要佔據益州、漢中以及西南的廣大地區,到了公元236年,人口才有大約100萬,而將士大約才有10多萬。然而在公元223年,劉備就已經去世了,劉備託孤給諸葛亮,讓他輔佐太子劉禪即位。

經過幾年的休養生息,於公元228年,諸葛亮開始北伐曹魏。 而當時曹魏的實力明顯要強於東吳,諸葛亮為什麼不著急去討伐東吳,而要去討伐強大的曹魏呢?那我們就來分析一下:

第一:蜀國是以漢室正統自居,當時的國號就是“漢”,曹丕篡位後,以漢室稱帝,並把漢獻帝貶為山陽公。這一點劉備和諸葛亮就非常的不服氣,因為劉備一直稱自己為漢室的後代,心裡就一直憋著一股氣。

然而公元221年 ,當時又盛傳山陽公劉協被殺,這更激起了劉備的怒氣,劉備便稱帝,諸葛亮每次北伐打的旗號都是匡扶漢室,統一中原。諸葛亮認為,統一了中原,才完成了他們這一輩人的夙願。


第二:我們從當時的局勢來分析,當時三國實力最強的是曹魏,其次是東吳,最後才是蜀漢。而東吳不會對他們發兵,減少了後顧之憂,如果直接去打東吳,曹魏肯定要趁機襲擊他們後方,根據蜀漢當時的能力,諸葛亮是顧及不過來的。諸葛亮這麼聰明,不會想不到,所以他才一味的去攻打強大曹魏。

第三:我們從地理位置上來分析,公元221年,劉備為替關羽報仇,帶領70萬大軍,因為地理位置的原因,最後還是被陸遜大敗,這場戰役就是夷陵之戰。這場戰役以蜀漢慘敗為告終,而蜀國實力也受到了很大的損傷。

東吳雖然打了勝仗,守住了荊州,但國力也受到了很大的損害。從此兩國的邊界也確定了,長江三峽就成了兩國的分界線,也成為兩國的主要通道。

而反觀過來,蜀國和曹魏的地理位置正好相連,如果蜀國打曹魏,進可守,退可攻。進攻曹魏,都是陸戰,沒有水戰,符合蜀國將士的部署,可選很多條路進攻,而且都是平坦的大道,都可以去取曹魏。因此攻打曹魏佔據了天時、地利和人和的優勢。

第四:諸葛亮有劉備託孤,當時曾答應劉備,要保全蜀國的平安,還要輔佐太子劉禪,當時的諸葛亮是蜀國的丞相,一個蜀國基本上就全靠諸葛亮了。

而當時諸葛亮的年齡也不小了,並且打仗是非常的需要時間,有名的將才,在當時隨他們一批的已經死的死,老的老,能用的將士很少,沒有幾個能挑起大梁的。諸葛亮也非常的不容易,只能在有限的生命裡,給蜀國換取一個和魏國抗爭的機會。 綜上所述,從以上幾點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不管是從出師之名,還是以弱蜀伐強魏,更是從年齡、局勢和地理位置來分析,諸葛亮討伐曹魏都是非常明智之舉,諸葛亮的時間不多了,所以諸葛亮才那麼著急的去討伐曹魏。


萍兒文史局


據《資治通鑑》卷二十五魏紀三中描述,公元228年11月,蜀漢諸葛亮聽說曹休戰敗,魏軍東下,關中虛弱,想出兵伐魏,群臣對能否取勝多存懷疑。

諸葛亮對劉阿斗闡述了六點意見,一是魏蜀不能同時並立,儘管蜀國不如魏國強大,但是不討伐敵人,帝業也會滅亡,與其坐等失敗,倒不如主動討伐敵人!所以我只能冒著危難來繼承先帝的遺志。二是今年不打仗,明年不打仗,使得孫策安然地強大起來。三是我才疏力弱,必須在危難時刻平定天下。四是曹操是個英才,還有不少失誤,何況我是庸才,更不能懈怠。五是自從我到了漢中僅一年時間,竟喪亡了趙雲等戰將七十餘人,散騎、武騎等一千多人,如果再等幾年,就要損失三分之二,還能用什麼去打垮敵人呢?六是如今民眾貧困,士兵疲乏,可是國家大事不可停息,原地守衛和出兵進取,所付出的辛勞和廢用正好相等。我只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所以還是主動出擊為好。

《孫子兵法》告訴我們一個真理,知此知彼方能百戰百勝。然而諸葛亮明明知道自己的國家貧困,戰將不足,又沒有劉邦這樣的明主,更沒有張良、蕭何這樣的謀士,卻要一意孤行,通過蜀道攻擊魏國,哪有不敗之理?

儘管諸葛亮六出祁山,屢敗屢戰,還是難以擺脫失敗的命運。所以只為實現目標,而缺乏實現目標的實力,再聰明的人也只能半途而廢。





張越智872


諸葛亮這個人因《三國演義》被太多人理解成了神機妙算,運籌帷幄的形象,但實際上他真正被後世帝王津津樂道的反而是他的鞠躬盡瘁,而這一切都和諸葛亮的北伐分不開,諸葛亮之所以著急北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正統之爭,蜀漢政權的唯一性

諸葛亮受劉備三顧茅廬,出山輔佐劉備,從而有了聞名於世的隆中對,隆中對中有個關於北伐最主要的前提就是“天下有變”,但諸葛亮北伐前,曹魏政權相當穩定,不可能出現“天下有變”得情況,那麼問題就出在蜀漢自身了。

蜀漢政權號稱正統,但是卻偏安一隅,尤其後世陳壽的《三國志》開篇便是《武帝紀》,紀是專門用來寫帝王的,而蜀漢劉備是《先主傳》,陳壽還是蜀漢的官員,陳壽為什麼這麼寫,證明當時民間官方其實都不認為蜀漢是正統政權,而只有北伐才能實現這種政權正統的可能性。

二、兵權之爭

諸葛亮是什麼人?那可是自比管仲樂毅的人物,可是劉備託孤的時候,把軍權分成了兩部分,一部分在諸葛亮手裡,一部分在李嚴手裡,諸葛亮是荊州來的,李嚴是益州本地的,劉備可能是為了平衡這種臣子見的關係,不想看到一家獨大的局面,畢竟江山是留給他兒子的,不能他不在了,任人做大。

如何才能牢牢抓住蜀漢的軍權呢,諸葛亮的辦法就是通過北伐,這樣就可以把丞相和元帥合二為一了,北伐之前為了拿到軍權,諸葛亮做了哪些工作?先是南征,整頓了邊陲少數民族,結果很成功,最主要的是由此組建了一支戰鬥力很強軍隊,就是三國時代鼎鼎大名的無當飛軍。

繼而諸葛亮寫出千古留名的《出師表》,徹底藉助北伐拿到了蜀漢的全部軍權。

三.身後之名

諸葛亮不知道北伐會失敗嗎?他比誰都清楚自己做的是明知不可為而為的事情,隨著北伐的失利,諸葛亮本應該休養生息了,但是他並沒有,而選擇繼續北伐,這就是諸葛亮開始考慮身後之名的問題了。

之前說了,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但是並沒有達到管仲樂毅的高度,諸葛亮肯定會想,大話已經放出去了,沒當成管仲樂毅後世會怎麼看他,於是他繼續北伐,選擇了不能建功立業也要成為管仲樂毅那樣的忠臣,在這個定位下諸葛亮繼續北伐,並最終留下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後世稱頌。

總結:諸葛亮北伐的主要原因首先是為了保證蜀漢政權的唯一性,合法性;其次獲取蜀漢政權的全部兵權,最後即使北伐失敗,自己也要留下名垂千秋忠臣的名聲。


夢九霄


提起東漢末年,大家都知道那是一個輩出英雄好漢的時代。也是最慌亂的時代天下各地紛紛諸侯紛紛都開始積聚勢力,一個朝代被分成了三個,當時就形成了魏蜀吳。三個國家都是很有實力的,相信很多人對劉備的印象也是十分深刻的,劉備是蜀國的君主,是個重情重義的人,他的手下有很多傑出的人物,他的結拜的兄弟是張飛和關羽,當時還有一個人對他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那個人就是諸葛孔明。

蜀漢雖然比不上魏吳那麼強大,但是他們國家卻有一代大將趙雲,更是收了個這麼有勇有謀的諸葛亮。在當年的動盪時期,劉備是很幸運的因為他有了諸葛亮這個“智多星”,所以統一大業對他來說是很有可能的。但是希望總會給人們潑冷水劉備還沒完成就去世了,劉備死後就由兒子劉禪來繼位了,當年劉備在死之前就告訴諸葛亮一定要好好的輔佐自己的孩子,諸葛亮一直都銘記於心。

但是當年劉禪繼位的時候太年幼了根本就說明都不懂,所以所有的事情都是交給諸葛亮一個人來完成的,從那時候開始蜀漢就走下坡路了。因為諸葛亮也已經不是年輕小夥子了,各方面都不如從前了。

蜀國雖然是不如從前了,但是不能被輕易攻破的,當年諸葛亮要是不去討伐魏國的話,他的晚年生活肯定能平平安安的。那麼既然當初的蜀國都要沒落了,那為何諸葛亮要多次對魏國進行討伐,而不是去攻打一些小的地方呢?

諸葛亮是一個很有才能很有頭腦的人,所以他出徵魏國並不是沒有原因的。其實就是與當年的一個承諾有關係。想當年劉備三顧茅廬這個故事大家都一定非常清楚,劉備那個時候對諸葛亮非常敬重還與他在一起同住同吃,諸葛亮被他的這種誠心所打動了,所以就願意跟隨劉備幫助他完成大業,一定要平定這天下,這個是兩個人當年許下的承諾。

但是還沒等大業完成劉備已經去世了,還把自己幼小的孩子劉禪交給了諸葛亮,讓諸葛亮繼續來輔佐他的兒子。諸葛亮肩上的重任就更加的沉重了,他在短短几年的時間內一直在發展著蜀國並且還多次出征魏國,他也是一個有情有義之人,許下的承諾他想要做到。

除了這個當年的承諾之外,其實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不想看見曾經他付出青春灑過汗水的蜀漢,就這樣慢慢一步步走向末路了。他想給蜀國找到新的希望想讓蜀國重新在振作起來。可以說諸葛亮的大半輩子都花在蜀國上了,很多大臣或者是上了年紀的老百姓可以安度晚年他不能這樣,他還有很重要的事情等著他去做,他要去出征討伐魏國。

在當年那個時候魏國一開始的軍事實力就比蜀國要強,更不要說等到蜀國走向末路了,蜀國是根本比不過魏國的。但是蜀漢的經濟實力是當時繼承來的,魏國在經濟實力是比不過蜀漢的。諸葛亮心裡很明白魏國不攻打蜀漢無非就是因為經濟實力的原因,但是一旦魏國的經濟實力都超過蜀漢的話,蜀漢就生存不下去了,所以諸葛亮必須採取行動必須要出征魏國,諸葛亮這後半輩子都為蜀國盡心盡力!

如果諸葛亮不這樣做的話那麼蜀漢就真的一點辦法都沒有了,也只有這樣做才能為自己的蜀漢帶來一絲希望他也想把魏國給攻破,但是這個願望一直等到諸葛亮死了之後也沒有完成,出征魏國去北伐也沒有成功,而且當時還加快了蜀漢的滅亡。

之所以他北伐不成功其實面臨的問題有很多,蜀漢的經濟還有人口都是很嚴重的問題,而且更不用說軍事實力了這些都是比不過人家魏國。蜀漢在出徵的時候損失慘重,失去了很多的能人大將。

蜀國的滅亡是真的非常可惜的了,當年劉禪太小年幼無知,不懂得政治上的事情而且他也不配合諸葛亮。更重要的是劉禪還聽信了小人的話,導致了自己蜀國的滅亡。在劉禪繼位期間蜀漢內部都太混亂了,當年很多人都是不滿劉禪的,心裡充滿著怨恨,所以這些種種原因堆積在一起,哪怕是諸葛亮再厲害,也是拯救不了蜀國了啊!


曾經的阿楚


諸葛亮堅持北伐的原因如下:

1、繼承劉備遺志

北伐這幾次戰爭都是在劉備去世之後,諸葛亮掌握了兵權,可以這麼說,沒有當時的劉備就沒有現在的諸葛亮。諸葛亮做的一切其實就是圍繞劉備前期的一些指導思想來做的。

劉備的理念就是恢復漢朝的統治,關羽這些大將都是因為劉備的這些口號才跟在了他身邊,當劉備死後,那邊諸葛亮掌握大權後也必須跟著這個思想一直做下去,這是諸葛亮堅持北化的第一個動機。

2、調和蜀漢內部的矛盾

蜀漢這些軍隊有兩部分組成,一部分就是劉備自己帶的軍隊,稱外來人,客人。一部分是本地人,諸葛亮就利用北伐戰爭慢慢的提升外部人的地位,這樣下來外來人實力就會慢慢壓倒本地人。

3、充分利用現有人才

當諸葛亮接收蜀漢的時候算個爛攤子,人才呢也在慢慢的流失,現在大將要不老去,要不死去,要不走了,如果在等過幾年或者十多年,那個時候拿什麼戰爭,連大將都沒有了。現在魏國已經佔領了大半個江山了,在不北伐就來不及了。

4、政治正確

在劉備稱帝之前,實際上整個中國還是在漢朝民意之下維持的這麼一個統治,但是自從曹丕串漢之後,這個漢朝整個中原地區實際上分劃成兩派的,一派忠心曹魏,另一派還是向著大漢朝的子民,所以諸葛亮北伐還是向著民心的。

如果諸葛亮不北伐那麼十年二十年以後,那麼這部分向著大漢朝的子民都老去死去後,再去北伐,就沒有民意支持了,也不能打著當初劉備的口號匡扶漢室。這樣諸葛亮的戰爭就不叫討伐戰爭了,應該叫侵略戰爭了。

5、現實所迫

不攻曹魏,蜀漢必亡。自從曹魏皇帝曹睿同意大臣孫資的建議,對蜀國採取據守要塞,大力恢復魏國實力。諸葛亮已經意識到,如果讓曹魏有時間發展國力,那麼漢魏兩國之間的差距將會越來越大。

一旦等到曹魏國力強大,蜀國只能坐以待斃。只有出蜀,佔領雍州、涼州,一來可以獲得秦川駿馬,組織騎兵、二來作戰之時有迂迴空間,發動大規模作戰、三來可以大大削弱曹魏的騎軍部隊實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