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強迫害羞的孩子交朋友?尊重孩子的社交特性才是最重要的

元旦期間,帶孩子外出就餐。隔壁座位的一個媽媽看見我們這邊有好幾個孩子,一直再催促她孩子:“快,去跟那幾個小哥哥玩,不要妨礙媽媽吃飯,你看!有人玩多好啊。”

孩子磨磨蹭蹭不願意過來,嘀咕著:“我也不認識哥哥他們,我不想跟他們玩,媽媽我想玩手機。”

只見媽媽不耐煩的說:“玩什麼手機,一天到晚就知道玩手機,也不跟其他小朋友玩。”

媽媽當然不願意把手機給他。因為那個媽媽一邊吃的飯,一邊還在刷著手機。

孩子還在那哼哼唧唧的,媽媽可能不耐煩了,說道:“不認識就不玩了呀,怪不得在學校也沒多少朋友。”說完,還一把拖起孩子拉到兒子的旁邊:“小朋友,你們一起帶他玩吧,他就跟著你後面。”

面對不合群、不願意交朋友的孩子,有些父母總是斥責孩子不主動,太沉默。總是強求孩子參與別人的活動,彷彿孩子和別人呆一起了就變的合群了。可事實上,孩子不合群背後的原因,家長卻不願意細細探究。

其實每一個孩子天生都有社交的技能,但由於每個孩子的性格不大相同,有些天性活潑外向,有些天性安靜內斂,如果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合群而強迫和孩子改變,那就相當於在抹殺孩子的特性,最終讓孩子產生迷失。

還在強迫害羞的孩子交朋友?尊重孩子的社交特性才是最重要的


  • 01喜歡獨處不等於不合群

在紀律片《00 後》裡有一個主人公,她叫一一

三歲的一一不愛交朋友,就喜歡一個人玩,是個很有個性很有想法的小姑娘。幼兒園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遊戲的時候,她就在那安安靜靜的看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

若是你問他:“為什麼不喜歡和小朋友一起玩?”

三歲的她回答:“我就喜歡一個人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我有權利這樣做。”

還在強迫害羞的孩子交朋友?尊重孩子的社交特性才是最重要的


還在強迫害羞的孩子交朋友?尊重孩子的社交特性才是最重要的

一一是個喜歡獨處的女孩,但是這不妨礙她的社交能力的發展,到了十三歲,一一變得很開朗很喜歡交朋友。

喜歡獨處的孩子都是非常有想法的孩子,在他的內心是需要很大的勇氣支撐的。不是人人都有這樣的決心和勇氣。如果這時家長在旁邊顯得焦慮,強迫孩子交往,卻是像孩子傳達一種錯誤的方式,給了孩子雙重的壓力。

所以喜歡獨處的孩子,家長一定要及時跟孩子溝通,瞭解孩子心理的想法,表示支持和理解。

  • 02害羞是正常,太害羞才需要干預

有一些孩子,天生性格就比較內向,害怕與人交往。看到這種情況,我們不需要太發愁,一定要多觀察孩子的情況再做打算。

  • 之前,我們班級就有這樣的一個孩子,每次我和她一講話就臉紅,聲音也小小的,幾乎聽不見。如果讓她聲音再大些,就會急的哭了。很多次懷疑,這樣的女生在班級會有人和她玩嗎?
  • 後來,在體育課上,完全改變了我的看法。害羞的姑娘運動起來生龍活虎,還特別厲害。班級好多孩子都特別崇拜她,自然也願意跟她玩。

害羞是正常的事,面對老師,孩子感到壓力,感到侷促不安,這才是她害羞,不願意說的原因。弄清背後的原因才能更好的對症下藥。

有時候是因為內心恐懼,有時候是因為害怕公眾場合,亦或是遺傳的因素。我們不需要著急,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心理承受能力也日漸成熟,到那時候,他們就自然而然的克服害羞了。

還在強迫害羞的孩子交朋友?尊重孩子的社交特性才是最重要的

  • 03打擊和強迫並不能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

看到孩子不願與別人交往,很多父母心理都急得不行,想推一把。

“和小朋友一起玩才好玩呀。”

“你要和他們一起玩,才能交到好朋友啊。”

“玩具要輪流玩,才能有更多小朋友和你玩呀。”

家長焦慮的不行,苦口婆心的勸說孩子,甚至還轉化成一系列的實際行動:給他報個主持人班、口才班。總想方設法地讓孩子變成社交小達人。

而這些往往產生南轅北轍的效果。孩子因為被強迫參加,心理更加不情願,結果更加不願意交朋友。

面對這樣的孩子,父母把焦慮演變成了指責:“就你這個一天到晚不說話的樣子,怪不得沒朋友。”

聽了家長們的指責,孩子幼小的心靈受到打擊,自尊受到傷害。父母越是著急、指責,孩子越是不敢說,到最後只剩下沉默不語。

還在強迫害羞的孩子交朋友?尊重孩子的社交特性才是最重要的


  • 04正確看待孩子的社交能力

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擺正心態,接納和理解孩子的這種性格特點。

性格是天生的,並無好壞之分。孩子的性格內向,並不說明孩子的社交能力差。內向和外向只是性格的兩個方面,沒有必要強迫孩子社交。

其次,不要強迫孩子改變自己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發展規律。父母要做的就是遵循孩子發展特點。

  • 如果孩子不喜歡和很多人交朋友,那麼只要有1-2個朋友也無妨。
  • 如果真的不喜歡打招呼、問好,那麼施予微笑、點個頭也是有禮貌的表現。
  • 如果孩子太害羞,更不能逼迫孩子,這樣只會讓孩子越來越恐懼社交。

此外,鼓勵比打擊更能提高孩子的自信,多給孩子一些正向的鼓勵。比如:“今天,寶寶主動打招呼了,表現真不錯。”

幫助孩子克服害羞的問題,嘗試邁出勇敢的第一步。

最後,要做的就是耐心的等待,相信成長的力量。

你有沒有聽人說過:“我從小很害羞。”現在卻變得健談起來了。

沒有人總是一成不變的。這些特點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改變。

就像大腦科學家魏則說的:“父母不妨等一等,等到孩子大腦發育足夠了,孩子會願意社交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