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靈甫的“整編74師”是個什麼樣編制?與軍有何區別?

天藍海藍542


整編的74師,其實就是抗日戰爭時期的74軍,只不過因為抗日戰爭結束之後,國共關係開始緊張起來。為了避免內戰,國共在重慶進行了重慶談判簽訂了《雙十協定》以期盼和平的到來。後來在1946年1月又簽訂《整軍方案》。



通過這個方案,實質性地來約束國民黨和共產黨雙方軍隊的數量,以儘量降低戰爭爆發造成的傷亡。蔣介石當然不甘於與共產黨平分這天下,於是動了一下歪腦筋,把大部分軍整改成了師。但是軍隊的內容基本沒變,甚至由於抗日戰爭的勝利,這些軍隊的裝備還更上了一層樓。

74軍是抗日戰爭時期號稱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首。1937年7月全面抗戰爆發之後,由於一次戰爭參與的師眾多,有時有達到10個師以上,安排協通極不方便。於是在國民政府的號召下,把多個師整合成一個軍。

1937年51師與58師率先整合成74軍,1938年57師也加入到74軍。這支軍隊是抗戰八年期間戰績最為輝煌的一支軍隊。1938年參與萬家嶺戰役,成為首次幾乎全體殲滅日本一個師團的軍隊,此時還是團長的張靈甫在戰爭中取得了巨大作用,甚至一時名聲大噪。


74軍在8年抗戰期間,幾乎毫無休息地在活躍在每一場重要的硬仗之中,從南到北,從上海打到雪峰山,參加了淞滬會戰、徐州會戰、長沙會戰、常德會戰等多場極重要的戰役。它的鐵血之名,使日軍聞名喪膽,更是被日軍稱為“虎部隊”。

後來還有過美國顧問對其評價為“中國只有74軍能打”。在武漢會戰之後,蔣介石親自將74軍定為軍委會總預備軍,是華中三大戰區的前衛。整編74師(74軍)經歷過五任主官,分別為俞濟時、王耀武、施中誠、張靈甫、邱維達。

在還是74軍的時候,分別由俞濟時(原58師師長)、王耀武(原51師師長)、施中誠擔任過主官。在抗日戰爭結束之後,整編成了74師,裝備全部更換成了美國的機械,此時由張靈甫擔任主官。


在內戰爆發之後,張靈甫帶領的74師也繼承了74軍的勇武和鐵血,瘋狂地打壓著中國人民解放軍,不可一世地攻擊著中國人民解放軍。但最終還是逃不開命運被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殲滅於孟良崮戰役之中。

不得不說74軍的失敗和張靈甫本身有著一定的關係。張靈甫是一個特別優秀的將領,可是因為妻子的舅舅可能是一名共產黨員,極有可能威脅到他的國民政府的政治生命,因此就殺死妻子,表現出他無比堅定的忠誠。

他不缺勇武,不缺謀略,帶的兵也有鐵血,有幹勁,但也高傲到不在乎人情關係。在孟良崮戰役中因為急速前進想要快點結束戰鬥,即使隊友落後也不去等,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而不在乎對手的強弱。


因此在最後,其實友軍在已經達到的情況下也因為小人之心(張靈甫不在意人情關係),也沒有給到足夠的援助,戰敗於孟良崮。不過也因為整改成師的原因,有三個團還處於萌芽之中,沒有能參與孟良崮戰役,從而倖存了下來。

蔣介石為了緬懷74軍的威武,在此之後重建了74師。只不過重建的74師也只是一個空殼子而已,只有名頭,沒有和真正的74師一起經歷過戰鬥,沒有74師裡面那些優秀的軍人,很快也再次被中國人民解放軍給殲滅完全。


史之策


(整編74師)

整編74師是“重慶談判”的產物,是個地道的“面子”工程。當時談判的約定是,國共兩黨進行軍隊縮編,解放軍整編為24個師,國軍計劃整編為90個整編師(實際上整編了58個師,其它沒來及)。

那麼整編後的74師是個什麼樣的編制,與“軍”到底有何區別呢?

整編74師的編制

整編74師,前身是國民黨五大主力軍之一的74軍。這是抗日戰爭時期著名的“抗日鐵軍”,成立於抗戰初始,下轄51師、58師、57師,人數總計三萬七千多人。

在抗日戰爭中,參加了淞滬會戰、徐州會戰、長沙會戰、常德會戰等多項戰役,表現極其出色,被日本人稱為“恐怖的三五部隊”,被美國顧問團稱為“最能打的中國軍隊”。

74軍的第一任軍長是俞濟時,第二任軍長是王耀武,第三任軍長是施中誠,第四任軍長是張靈甫。其中,軍事指揮能力最強的是王耀武,打仗最勇猛的是張靈甫,和上層關係最好的是俞濟時,作為過渡的軍長是施中誠。

幾任軍長中,最為傳奇的就是張靈甫了,因為張靈甫是個“高材生”,1936年槍殺了自己的妻子。抗戰開始後,張靈甫從監獄出來,開始“戴罪立功”,在戰爭中非常勇敢,多次輕傷不下火線,在萬家嶺戰役中,張靈甫帶領敢死隊佔領了張古山,切斷了日本人的後退之路,導致日本106師團幾乎全軍覆沒。

張靈甫深受王耀武地欣賞,抗戰結束後,張靈甫成了74軍的軍長,並且成了蔣介石南京的警備司令,深得蔣介石地喜歡。

1946年5月4日,74軍整編為74師,但人數還是保持在三萬多人,從人數上來說,和74軍基本沒什麼變化,下轄“三旅六團”,不過這些旅是加強旅,人員在萬人左右;團是加強團,人員在五千左右。

整編74師和“軍”的區別

從人數上來說,74師和“軍”確實沒什麼區別,都是三萬多人;從裝備上來說,整編74師“清一水”的美式裝備,比一般普通的“軍”都要強。


全師共裝備75毫米山炮24門,37毫米戰防炮34門,八二迫擊炮29門,美式八一迫擊炮22門,美式六零迫擊炮251門,火箭筒46具,二八式槍榴彈94具,美式槍榴筒546具,英式五五戰防槍45支,勃朗寧重機槍143挺,七九重機槍34挺,勃朗寧輕機槍992挺,美式衝鋒槍2963支,美式步槍14472支,七九式步槍1682支,共有機動車23輛,馬3559匹。

從名稱上來說,級別降低了,軍長成了師長,師長成了旅長,旅長成了團長。

綜合來看,好像74軍整編進行了調整,其實是一次精英化的過程,淘汰了一些實力較弱的士兵,又引進了一些精英。如此下來,整編74師相比74軍而言,戰鬥力不降反升,被譽為“天下第一師”。

在沒有開赴前線前,整編74師在南京是守備部隊,被譽為“御林軍”。

整編74師的覆滅

頭上頂著“天下第一師”的光環,74師在那個“勇敢”的師長張靈甫的帶領下,開赴瞭解放戰爭前線。由於武器太先進,精英又多,一路所向披靡。

在和解放軍的對戰中,74師攻下兩淮地區,後又佔了漣水。這種局面下,蘇皖解放區絕大部分被國軍佔領了。華中野戰軍主力很無奈,北撤到了山東。自此,華東地區的主要戰場就到了山東。形勢很嚴峻,怎麼辦?

1947年1月山野、華野兩野戰軍進行了整編,合併成了“華東野戰軍”,共約27.5萬人。在當月下旬,在山東臨沂召開了師以上幹部會議。這次會議非常重要,叫“魯南會議”,這是一個轉折點。

2月,顧祝同組織兵力45萬,準備在山東一舉殲滅“華東野戰軍”。鑑於此情況,中央軍委發來指示:不要分兵,要靈活應對,要誘敵深入,要有耐心,要集中優勢兵力,要逐一突破。

於是,解放軍放棄了很多城市,而是進行靈活的迂迴作戰。看似解放軍“四處逃竄”,實際上是在尋找戰機。而國民黨軍隊自然是跟得很緊,深怕錯過機會。1947年5月,國軍以為解放軍會繼續東撤,所以顧祝同和湯恩伯做了錯誤判斷。

而粟裕和陳毅是看中了“執行機動任務的74師”。看到74師比較高調,而且和其它軍團沒有形成一個有效的聯合和協作時,粟裕和陳毅商量殲滅74師,給予國軍重創。

74師在我解放軍的引誘下,到了孟良崮,被我軍以5:1的比例合圍。其實,張靈甫也知道解放軍的意圖,可是他想以74師為誘餌,希望深入解放軍其中,造成全面開花的效果,如果友軍能及時跟得上,可能這支解放軍隊伍就會全軍覆沒。

算盤打得好,但是哪裡有粟裕將軍精?張靈甫被合圍後,突圍困難,而友軍支援上不來。當然友軍支援不上來,和粟裕安排的阻擊部隊有很大的關係,粟裕就是要你“張靈甫和74師的命”,而且不惜代價。張靈甫堅持了幾天,最後沒糧沒水,就此被全殲,張靈甫也被擊斃。

孟良崮戰役,74師幾乎全軍覆沒,後面再建,再被打散,從此徹底消失了。74師的覆滅,讓國民黨部隊大受影響,最精良的部隊,都被全殲,其它將官面對解放軍時,開始信心不足,開始謀劃後路了。

總體來說,整編74師和“軍”相比,戰鬥能力有過之而無不及,只是名稱不同而已。但是,他們的對手太厲害,最後倒在了“華東野戰軍”的合圍下。


藍風破曉


張靈甫的整編74師,是比原74軍更強大的一支國民黨主力,看似降低了編制,在原74軍的基礎上,有了更大的補充。主帥張靈甫,作為蔣經國的結拜兄弟,終於成為國民黨的頭號主力,是蔣氏集團的心腹鐵桿。

張靈甫的整編74師,主戰力4萬3千人,下轄3個整編師,七個獨立旅。當時的74師,武器裝備代表國民黨部隊的最新,最現代化的配置,擁有美國大口徑火炮489門,裝甲車218輛。士兵清一色美式裝備。張靈甫提拔大量有才華的中青年軍事人才帶兵,作風硬朗,作戰頑強。

抗日戰爭中,74軍立下汗馬功勞,在原軍長王耀武的帶領下,與日軍發生無數次硬戰,惡戰。張靈甫作為74軍的一線指揮員,所帶領的部隊被日軍稱為【張天師】,聞風喪膽。張靈甫在對日作戰中,身先士卒,衝在第一線,十一次受傷,其中五次重傷。蔣介石曾經派專機把昏迷之中的張靈甫直接送往國外治療,而在傷勢還未全愈的狀態下,偷偷又回到戰場。不能不說張靈甫是個勇敢的抗日英雄。在抗戰統計中,74軍共殲日軍十二萬餘人,是名副其實的抗日鐵軍。

張靈甫接替74軍後,蔣介石作了大量的補充完善。成為他的御林軍。雖然稱74師,實力遠超集團軍。張靈甫的74師,作戰主力,加上後勤保障,已經達到5萬多人。張靈甫從74師選送860人去美國特訓,不同程度地把先進國家的軍隊管理進行了引進。

當然在解放戰爭中,張靈甫作為將氏集團的鐵桿主力,也躲不開歷史的惡運,最後終於為蔣氏集團做了犧牲品。張靈甫是個可悲的人物,銷聲匿跡在歷史的潮流中。


白這個顏色


相信很多學過歷史的朋友對國民黨王牌“整編74師”和孟良崮戰役都不陌生,但是有很多人也非常疑惑,我軍為了圍殲該師,竟然出動了幾乎所有主力,計9個縱隊(軍),其中五個縱隊用於直接進攻74師,國民黨軍一個“師”何以如此強悍?今天就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我們先來說說74師的由來,其前身是由國民黨軍著名將領王耀武率領的74軍,其在長期的抗戰烽火中英勇頑強,戰功卓著,打了很多惡仗硬仗,併成為國民黨軍中的“五大主力”之一,因此,抗日戰爭勝利後,雖然根據蔣的授意,縮小了編制,但是它是“整編師”,而不是普通師,整編師是國共和談蔣介石為了掩人耳目研究出來的,即把所轄部隊精簡整編,把軍壓縮為師的編制,師轄旅,旅轄團,其實兵力裝備並未受到多大影響,相反去除了老弱病殘後,部隊進一步增加了戰鬥力。而普通的軍一級單位一般轄三個師,每師轄三個團,所以,整編74師相當於軍的編制,兵力達到三萬餘人,它已經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普通師編制了。


在抗戰期間,74軍
(整編74師的前身)結構一直比較合理,老兵比例達到驚人的90%,部隊戰鬥力有了極可靠的保證。抗戰勝利後,國民黨軍改編了74軍,將該軍3師9團制改為3旅6團制,壓縮了編制,減少了部分人員,精簡了人員機構,進一步充實戰鬥兵員。同時抗戰勝利後,一部分老兵退伍,使得整個74師編制結構中,老兵比例下降到80%,但即便這樣,該師戰鬥力依然非常強。
1947年初,由於戰爭的需要,整編74師又開始回覆3旅9團編制,在孟良崮戰役開始前,已經開始在後方安徽地區整訓,沒有參加孟良崮戰役,後來成為重新組建的74師的骨幹。解放戰爭開始後,74師一直充當進攻解放區的急先鋒,先後參加了睢寧,宿遷,漣水,兩淮等戰役,傷亡過萬人。其中,兩淮雖然取勝,但是該師傷亡3000餘人,兩戰漣水傷亡8000餘人,總計超過一萬人,超過了該師兵員的三分之一,可以說,孟良崮之前,74師已經傷了元氣。後來張靈甫雖然要求補充兵員,但是一直都有缺口,甚至把300名解放軍俘虜直接補充進74師,後來安排守垛莊,為後來垛莊失守埋下了伏筆。所以說,74師不是普通師,而是軍經過精簡整編後的“整編師”,但是其無論是編制還是人數,該師都是軍的實力。整編師的出現,不過是蔣為了應付和談上演的一種手段而已。最後還是被解放軍集中優勢兵力聚殲。


軍情大家談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其實,這也是敏感話題。

整編師就是以前的軍縮編而來。整編師是重慶談判的結果。

也就是抗戰打完了,不需要這麼多軍隊了,開始縮編部隊,復員大量軍人。

在美國傻佬馬歇爾的調停下,國軍許諾將部隊縮減到90個師,這就是所謂的《整軍方案》。

大體是這樣,將除了共軍外現有的國軍89個軍,239個師,騎兵2個軍,13個師,在1947年2月以前,縮編為30個軍工90個師。

縮編的官兵,分別退伍或轉業。

縮編大體是這樣,每個軍最終縮編為師,也就是整編師,縮減三分之一官兵。

以74軍為例,本來1個軍是3個師,每個師下屬3個團。

現在取消軍的編制,74軍變為74師,每個師下屬3個旅,但每個旅只下屬2個團,多出的1個團就裁掉。

到了1946年7月內戰全面爆發,國軍已經完成54個軍的縮編,變成了54個整編師,僅僅復員退伍的現役軍官就高達144,608人。

另外計劃要縮編的36個軍,因為內戰爆發只能中止。

此時,國軍還解散了原有遊擊部隊203個單位,官兵72萬餘人,自新部隊(即偽軍)51個單位,約60餘萬人。

以上總計,復員軍官14萬,士兵200多萬。

抗戰結束時,國軍有400多萬規模,此時只剩下180多萬,減少了一半還多。

被裁掉的200多萬官兵中,很多並不是自願。這些人很多是職業軍人,除了打仗並不會幹其他的營生。回到家鄉後他們生存不下去,就轉而投靠了解放軍。

對此,連身為雜牌軍的白崇禧也看不下去,認為這是老蔣昏了頭。

國防部長白崇禧認為這樣整編部隊將會嚴重打擊士氣,“整了軍,遊雜部隊都投了共,被裁的沒戰意,即沒被裁的情緒也受影響。”

蔣緯國說:“當時國軍被編余之各地軍官總隊,曾經流傳一些順口溜:‘此處不養爺,還有養爺處;處處不養爺,爺去當八路!’;‘老蔣不要,老毛要;歡迎你們整批來投效!’”;“當年由於這批龐大數目的編遣官兵一時未及加以妥善安排處理,亦無法還鄉復員,結果都投向共軍。”

至於74軍縮編為整編74師以後,兵力從3萬多人銳減到2萬人。

全師裝備計有

12門105毫米榴彈炮(卡車牽引):×6人=72人;

36門75毫米山炮(吉普車牽引):×5人=180人;

108門105毫米迫擊炮(騾馬牽引):×3人=324人;

108門81毫米迫擊炮(騾馬牽引):×3人=324人;

108門37毫米戰防炮(吉普車牽引):×4人=432人;

486門60毫米迫擊炮:×3人=1458人;

255具火焰噴射器:×2人=510人;

324具M1“巴祖卡”火箭筒:×2人=648人;

324挺7.62毫米勃郎寧M1917水冷式重機槍:×3人=972人;

1080挺7.62毫米1918A2輕機槍:×2人=2160人;

2400支9毫米美製M1湯姆森衝鋒槍和加拿大斯太令卡賓槍:×1人=2400人;

4800支(估計有錯) 7.62毫米M1903A1春田步槍:×1人=4800人;

軍官配9毫米勃郎寧M1911A1手槍:1×324人=324人;

無線電報話機配備到連:324×2人=648人;

共有機動車約300輛:×2人=600人;

騾馬1000匹:×2人=2000人;

後勤務:648×2人=1296人;

合計:19148人。

內戰打響半年以後,張靈甫深感兵力太少,不夠使用,要求回覆以往編制。

得到批准後,1947年4月下旬,整編74師擴編、恢復為3旅9團制,51旅增加1個團,即153團;57旅增加1個團,即169團;58旅增加1個團,即173團。

但是,這個擴編還沒有完成,3個團沒有到位,74師就在孟良崮被解放軍10多萬人殲滅了。

戰役後重建74軍時,這3個新編團成為重建的骨幹力量。


薩沙


74軍是三個師9個團,加上軍直屬隊最多時有3萬7千人。整編74師是3個旅6個團,加上師直屬隊,總共26000人,但是編餘人員,收容俘虜等等,後來又編三個補充團,加上如私編的緇重團等,合計仍然有三萬七左右。在孟良崮戰役時,扣除少量留守部隊,共26000人參戰,(國民黨方面數據是22000人參戰,由此可以知道,其合法編制就是26000人上下)。

整編74師恢復為74軍後,一度只有2個師,兵員還不如整編師時期多。雖然恢復為軍後,每軍定編可以達到35000人,但是多數軍都達不到這一標準,很多軍實際戰鬥人員人數還不如整編師初期,戰鬥力當然也就更不行。



國民黨標準的整編師就是,三個旅六個步兵團的,總計26000人。兩個旅四個團的,20000到22000人。至於說,整編到1萬5的,那是和平後的遠期目標,取消了旅之後的情況。所以,國民黨的整編師和軍更接近,基本上就是一個軍壓成一個整編師,連序號都不變。

由於內戰全面爆發時,只整編了路南的部隊,路北部隊仍然使用軍的番號,每師下轄3個團。後來,這部分部隊繼續參加後續整編,雖然番號改稱整編師,但是下屬旅並未壓縮掉一個團。究其原因,這個時候,改回三團制的呼聲,已經很高了,所以就直接保留了三團制。第五軍,第八軍都是這種情況。如第八軍在第二期魯中會戰開始時,還是稱第八軍,到會戰結束時,已經稱整8師了。這個番號持續時間不長,1948年,又改稱第八軍了。



(這是一師三團時期的編制,可以看到全師一萬多人,每團三千多人,後來壓縮到全師9000多人,再壓縮成兩團制整編旅,約7500到8500人,由於少了一個團,剩下的兩個團反而更充實了,當然有的部隊一直不滿編,那別是一回事兒)

74師,雖然號稱全美械,但是到孟良崮戰役時,已經是一隻國,美,日械都有的部隊。其中重火力,衝鋒槍,主要是美械,步槍已經換為國械,同時還有少量日械,這些日械可能繳獲自日軍,也可能從解放軍那裡得到的,私下截留給補充人員和後勤輔助人員使用,也有用來加強分隊火力的,比如華野就在孟良崮繳獲不少歪把子機槍。



特別需要說明的是,雖然74師,國,美,日重機槍都有,但從1947年大眾日報照片上看,還是以美式1919風冷機槍為主,因此不存在重機槍缺水普遍打不響的問題。



然而,國軍74師在孟良崮的覆滅也非毫無意義。國軍通過此戰大體摸清了華野主力的位置,為國軍魯中會戰的勝利鋪平了壕溝,隨後,國軍成功進佔魯中,膠東。3


吳林寶1


74師的前身是在抗日戰爭中立下輝煌戰績的74軍,74軍之所以能馳騁在抗日的戰場上,立下不世的抗日功勞,主要得益於兩個人。

這兩個人分別是俞濟時和王耀武,俞濟時領兵打仗並沒有太過於出色的地方、也沒有太過於強悍的戰績,但是他卻有一個特點是別的國民黨將領無法比擬的,那就是他蔣介石心腹的身份,這個身份使他受到了無數的照顧,也使74軍獲得了發展的資本。


俞濟時是74軍的第一任軍長,在此之前他只是第58師的師長,在和王耀武的第51師聯合之後就成立了最開始的74軍。

開始的時候,74軍只有兩支師,後來在擴編之下才擁有了第三支強力的師,王耀武在74軍剛開始成立的時候雖然只擔任著俞濟時的副手,但實際上74軍一開始的硬仗以及名聲都是王耀武親手打下來的。

俞濟時在無形中給74軍帶來了不少的好處,而王耀武則給74軍帶來了無盡的榮耀,在王耀武成為第74軍軍長後,更是通過無數場的硬仗奠定了74軍抗日鐵軍的名號,令不少日本部隊對其膽寒。

換湯不換藥的御林軍74師

在抗日戰爭結束之後,74軍由軍改編為了師,而張靈甫則接任了74師師長的位置。

74師因為在戰後戍守南京的原因,所以被人們稱之為了御林軍,雖然說是由軍改編了師,但是實際上的74師人數上並沒有減少,軍隊人員與74軍時期一樣,都是原班人馬。

甚至在裝備上,還全面替換成了美式裝備,這支抗日鐵軍在裝備全面升級的情況下,戰鬥力陡然間提升了很多,成為了國民黨五大王牌戰鬥力之一。


實際上不止74軍降低編制改編成了師,當時國民黨很多部隊都經歷了編制降低而戰鬥人員以及裝備不變反而提升的情況。

國民黨也不有少的集團軍也被蔣介石改編成了軍,之所以這樣做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蔣介石想通過此舉達到自己混淆視聽的想法,他想通過這種方式來向世人宣告自己期望和平的態度,但實際上他卻在無形中將自己的軍隊實力提升了很多,他開始了積極的備戰,以準備應付接下來的內戰。

孟良崮戰役的大概

74師的主要戰鬥力有兩萬多人,在孟良崮戰役的時候,張靈甫帶領著這兩萬多人想通過將自己當成誘餌,在孟良崮引誘我軍20多萬的大軍圍困他,然後通過部署在孟良崮周圍的40多萬國民黨軍隊團而圍之,將這20多萬的解放軍一舉殲滅。

這就是當時張靈甫的想法,但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他自己給自己立下的目標太過於遠大,以至於他的隊友們都沒有能跟得上他激進的步伐。

雖然當時也有幾支軍隊想過來解救張靈甫,但是都被我軍用非常巧妙的戰術拖延下來了,最重要的還是當時率領著一支強大軍隊的李天霞對74師危急的情況視而不見,導致了74師被歷史的大潮沖垮,最終被歷史所淘汰掉了,而張靈甫也在此戰中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如何正確的對張靈甫本人進行評價

我看到很多人對張靈甫的評價非常極端化,有人說他是戰勳赫赫的抗日名將,同時也有人說他只是一個被吹捧上來的國民黨將領,實際上一無是處。

但實際上我看來,這兩種說法都有點偏頗,並不能十足的評價張靈甫這個人。

首先張靈甫是一個抗日英雄,但卻不是抗日名將,這兩者是有區別的,英雄是不論功績的大小,只要在抗日的戰場上做出了值得人們敬重的事情,那他就可以被稱之為抗日英雄,而抗日名將指的卻是在抗日戰爭中戰勳卓著、立下了不世功勞的領兵大將。

張靈甫在抗日戰爭一開始的時候雖然只是個團長,但在後來他憑藉著自己的戰功,慢慢的被提拔為旅長、師長以及副軍長,抗日戰爭中的張靈甫還說不上是獨當一面的大將,所以自然擔任不上抗日名將這樣的稱號,真正意義上的抗日名將應該指的是他的上司王耀武以及薛嶽將軍這樣影響力極大、立下了巨大的功勞、手握著重兵的大將。

所以我們稱呼張靈甫的時候,抗日英雄這個稱號才是比較合適的。

抗日戰場上英勇萬分的張靈甫

張靈甫在抗日戰場中的表現非常英勇,很值得我們的欽佩,他每次引兵打仗都必定身先士卒,而不是在後面指揮戰鬥,可以說他每次上陣都是將腦袋別在褲腰帶上的,所以這也造就了張靈甫的數次重創。

他在幾次衝擊日軍陣地的時候身體都受到了極大的傷害,他的腿在前期的戰爭中就曾經被機槍掃射過,受到了不小的傷。


在後來的一場大戰中,他先鋒部隊對日本人展開衝擊的時候,之前受過傷害的那條腿再次被日本人的炮彈炸中,受到了重擊,張靈甫的英勇感動了蔣介石。

所以蔣介石專門派了一艘飛機送張靈甫到香港治療,原本張靈甫的腿只要花上一段時間就可以治好的,但是張靈甫在醫院裡面呆過一段時間之後,因為聽聞前線的戰事緊急,顧不上治療,又回到了戰場中指揮起了戰鬥,正是因為張靈甫的英勇導致了他的腿留下了終身的殘疾,他後半生走路一瘸一瘸的,因此獲得了一個瘸子將軍的外號。

所以說我們將張靈甫稱之為抗日英雄是完全沒有錯的,戰爭中的英勇表現使他完全能承受得起這個榮耀稱號,不管張靈甫後來做了什麼,我覺得至少在抗日戰爭時期他都是一個值得我們敬重的英雄,他個人上的英勇值得我們敬重,如王耀武這樣統籌全局的抗日名將同樣值得我們的敬重,所以這是沒有什麼好爭論的。


孤客生


國共重慶談判後,開始重組軍隊,改軍為整編師,第一階段計劃全國軍隊的編制為90個整編師,每個整編師有2個旅4個團。1946年1月10日馬歇爾、張群、周恩來三人軍事小組簽定了整編軍隊方案,預計在1946年7月完成第一階段的軍隊整編工作。整編74師由原來的第74軍改編而成,原74軍下轄的51師、57師、58師分別改編成旅,每個旅下面有2個團,全部美式裝備。整編74師由於有輝煌的戰日戰績,故能擁有3個旅6個團的編制,屬於整編師中的加強師!

整編師跟軍的區別在於編制上的不同,軍的編制是:軍-師-團-營-連-排-班,且符合三三制的原則;整編師的編制為:師-旅-團-營-連-排-班,且符合二二制的原則。從編制上看,整編師的總人數比軍少,但是裝備要更好一些,可以看作是減少士兵人數進而提高武器裝備。原74軍約有3萬餘人,改編後的整編第74師仍然有3萬餘人,全系美式裝備,戰鬥力強大!作為天下第一師的整編74師跟其它整編師不一樣,人數基本沒有減少,裝備卻大幅度提高。

國民革命軍74軍組建於1937年7月,由51師、57師、58師三個師組成,該軍剛組建完成,就開赴淞滬戰役前線,與日寇血戰。淞滬會戰中51師鎮定自若與日寇血戰,全師傷亡一半以上,受到政府嘉獎。之後74軍參加了南京保衛戰,徐州會戰、蘭封會戰,其中在蘭封會戰中重創日寇第14師團。萬家嶺戰役中74軍傷亡十分慘重,但是寧死不退,日寇第106師團幾乎被全殲,取得了重大勝利。上高會戰中74軍重創日寇第34、33兩個師團,34師團長巖永少將被當場擊斃。

上高會戰後第74軍獲得飛虎旗,被譽為抗日鐵軍,併成為首批接受蘇式裝備的國軍之一。1943年11月常德會戰中,74軍57師8000人堅守常德城16天,頑強抗擊了日軍陸、空、坦的協同攻擊。74軍57師在日軍猛烈炮火甚至釋放毒氣情況下仍死戰不退,日軍不得不圍三闕一,放74軍一條生路,此時全師不足600人只有師長餘程萬率180人突圍,其餘官兵自願與常德共存亡,與突入城內的日軍逐屋爭奪,全部壯烈殉國。

國共內戰時期,整編74師作為國民黨五大王牌主力,在師長張靈甫的帶領下積極進攻解放區。整編74師全師有三萬餘人,裝備全部是美系裝備,火力充足,戰鬥意志高昂,氣焰十分囂張。張靈甫率74師孤軍深入,一路上攻城掠地,所向披靡;解放軍大步後退,74師則大步前進,最終被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合圍在孟良崮。國民黨其它軍隊救援不力,解放軍攻勢既猛也快,最終將74師全殲,張靈甫被解放軍戰士現場擊斃!後來74師又重建了,不過戰鬥力低下,很快又被我解放軍全殲了。


大秦鐵鷹劍士


看了一些回答,重複的就不囉嗦了,不浪費讀者時間,說一點沒人說過的。

1946年元旦,整編第74師還叫第74軍(同年3月,“軍”改編為“整編師”),擔任首都南京的衛戍部隊,號稱御林軍。這一天新年,蔣介石帶著一眾軍政大佬(包括何應欽、陳誠、白崇禧和全國各綏靖區的頭頭腦腦們),前往第74軍觀摩學習。在這裡,蔣介石講了一句話,算是為國軍“五大主力”的大部分正名分:“新一軍、新六軍、第18軍、第74軍作風頑強,功勳卓著,最為國人欽佩,而74軍又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

1946年3月改編完成後,張靈甫(前排左二)與同僚合影(圖注)

很多人根據蔣介石這句話,認為國軍五大主力,第74師最厲害,是主力中的主力。有這種看法的人,估計涉世未深,閱歷不足。如果蔣介石視察的是五大主力之一的其他部隊,也會說對面那支部隊厲害,這是“政客語言”。試想,當著第74軍官兵的面,最高領袖卻說其他的部隊最厲害,第74軍全體上下作何感想?蔣介石說話很講究藝術——一方面把第74軍排在幾大主力最後,另一方面又說第74軍最棒,既沒有得罪其他幾大主力,又單獨表揚了第74軍。

順便說一句,整編第74師就是由第74軍改編而來,這支部隊非常狡猾,在孟良崮覆滅之戰中,還有幾千人差點漏網——躲在山谷裡。要不是粟裕“數學好”明朝秋毫,這幾千漏網之魚很可能逃脫,成為重組第74師的種子。後來,儘管第74師重組,但幾乎沒有老74師的底子了,在濟南戰役中再次被殲幾個連,最後在淮海戰役中徹底玩完。


腦洞大開的歷史


據爸爸的回憶(解放戰爭一直擔任陳毅粟裕華東野戰軍司令部警衛負責)張靈甫整編74師在漣水一戰,使我軍嚴重受挫,失去蘇中蘇北戰略要地,被迫向山東根據地退縮,幾次欲殲該敵,均挫,唯華野心腹大患!該敵驕狂,竟以一營之兵深入我根據地縱深。陳粟首長高度重視,急令一個主力師十個營的優勢兵力緊緊包圍,務求全殲!並親臨前線觀察全程戰鬥,尋求敵軍作戰戰術,尋求其弱點,為最後殲滅張靈甫。槍聲一響,該營迅速集合到村頭打麥埸列隊聽令,我軍乘勢借附近墳頭小高地架起十幾部輕重機槍猛掃,就營長傳令一會間,己被消滅近半,卻無一人怯躲,剩下的迅速散開構起防禦陣勢,依然使我軍付出了相當犧牲代價才殲滅了該敵,特別是犧牲了我軍一位付師長,在衝鋒中被敵軍機槍齊腰打斷!陳毅粟裕面面相覷。張靈甫突然搶佔戰略要地孟良崮,陳粟兩首長苦思不得良策,認為如果久攻不下,極易被四周國軍大部隊包餃子,風險太大,向中央軍委毛主席發請示電,請求轉移,另尋戰機,主席覆電,同意。部隊在夜間行軍轉移了。誰知深夜緊鎖眉頭凝視地圖的毛主席突然發來4A急電,向陳粟兩首長下死命令,不惜一切代價,堅決消滅張靈甫!陳粟首長也急了,行軍中的部隊電臺無法聯繫,急令爸讓警衛戰士騎上兩首長紅黑二馬分頭急令各縱隊緊急調頭包圍張靈甫。張靈甫疏忽了,開始便認為我軍攻打可能性不大,當部下彙報我軍遠去,他便放心睡了,並沒有構築任何有效防禦陣地,而這個大意恰恰帶來其喪命!天剛亮,陳粟兩首長又親臨前線,我軍數百門重炮齊射,爸說那炮彈的密度,像蔽天的黑雲,迅速飛向孟良崮,頓時山頭火海一片,蔣軍血肉槍械橫飛,陣勢大亂,瘋狂逃命,蔣軍集密擁向東面,我軍炮火就橫掃東面,逃避西面,炮火就覆蓋西邊,幾個來回,該敵基本上失去戰鬥力…張靈甫此刻敗局己定,悔之不及…我炮兵超級發揮,命中率幾乎百分之百,不得不說,迅速順利全殲張靈甫,炮兵立了奇功。激戰中有一件事令人難忘,張靈甫的警衛營營長張小甫,見我軍優侍俘虜,受傷的搶治,熱茶熱飯,深為感動,求見陳毅首長,親書一信,欲勸張靈甫,飯桌上陳毅粟裕堅不同意,認為會造成張先生生命危險,誰知張小甫泣淚而下,懇求說自己是張師長救命恩人,抗戰戰埸,從死人堆裡扛回重傷的張師長,飯局是爸爸主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