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心孩子和“壞小孩”交朋友,父母可不可以插手?可以

01“媽都是為你好,不要和壞孩子交朋友”

等電梯的時候,碰到一位媽媽在訓斥自己的女兒。

“早說了,讓你不要和她玩,你偏不聽,她是個壞孩子,成績不好,還喜歡惹事,老師最討厭這樣的孩子了,你也要跟她一樣變成讓人討厭的壞小孩嗎?”

小姑娘聽到後低著頭擺弄手指,然後用細細的嗓音說了一句:“她不是壞小孩,她還幫過我呢。”

擔心孩子和“壞小孩”交朋友,父母可不可以插手?可以

我悄悄打量了一下這位母女,母親看著很乾練,標準的職場女強人的樣子,而女兒卻和媽媽的氣質完全相反。

“總之,你聽媽媽的,媽媽都是為你好,以後不要和那樣的孩子來往了,媽媽會讓老師幫忙,給你換個同桌,明天媽媽再給你準備些小零食,你帶到學校去,分給其他小朋友,特別是成績好,老師經常表揚的孩子。”

話音未落,電梯就到了她們所在的樓層。

擔心孩子和“壞小孩”交朋友,父母可不可以插手?可以

小女孩低著頭,一臉不情願地跟著媽媽走出了電梯。


02“有毒”的朋友有多可怕?


生活中這樣的事情很常見,有許多父母本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原則,想讓孩子多和成績好,又乖巧懂事的孩子做朋友,甚至有時候,還會私下去拜託老師給孩子換座位。

畢竟,和好的孩子交朋友,耳濡目染,最起碼也能學到三分;但和壞的孩子交朋友,受到侵蝕,學壞可就太容易了。

其實,父母的擔憂不無道理,畢竟孩子年紀還小,還沒有明辨是非的的能力,很容易憑藉個人喜好來交朋友。

擔心孩子和“壞小孩”交朋友,父母可不可以插手?可以

特別是一般的“損友”頂多讓你吃虧,但有些“朋友”能讓你丟命。

近年來讓所謂的“朋友”連累,甚至丟掉性命的時期也不在少數。

前段時間女大學生李心草的遭遇,讓無數人揪心。

和曾經轟動全國的“江歌案”一樣,都是孩子“識人不清,交友不慎”造成的悲劇。

江歌作為劉鑫的朋友,除了日常生活小事方面都她著想,為她提供住處,下班幫她帶飯,還讓劉鑫躲過了幾次陳世峰的糾纏。

但結果換來的是什麼?

是劉鑫在關鍵時刻反鎖了房門,留下江歌一個人面對陳世峰這個“惡魔”。

甚至在江歌去世後,還死皮賴臉地把髒水潑到已經不能為自己開口說話的江歌身上。

“江歌對我有好感,她是自願的。”

這無疑是往江歌媽媽的心上狠狠地捅上幾刀。

擔心孩子和“壞小孩”交朋友,父母可不可以插手?可以

事到如今,江歌永遠地離去了,時過境遷後,劉鑫卻能依然過著自己的生活。

所以,孩子怎麼交朋友,交什麼樣的朋友,怎麼能讓做父母的不操心呢?

03和優秀的人交朋友,自己也會變優秀


優秀的人通常都會“扎堆出現”,曾經有一個有趣的研究表示,想知道你的見識、成績和能力嗎?答案很簡單,看看你身邊最親密的5個朋友的平均水平,就是你的。

近年來,被多次報道的“學霸寢室”就是如此。

前兩天,大連理工大學4名女生火了,因為她們寢室4個人分別被北京大學、天津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和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所擬錄取,成為同學們眼中的名副其實的“學霸寢室”。

擔心孩子和“壞小孩”交朋友,父母可不可以插手?可以

據報道,為了共同努力,一起進步,寢室還制定了“寢室公約”,比如:

上課堅持坐第一排;利用課餘時間開展“寢室小課堂”,為室友答疑解惑……

她們付出的努力沒有白費,不僅在3年間斬獲近7萬元的獎學金,保研加權平均分更是在87.34分。

著名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指出,個體都有歸屬、自尊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擔心孩子和“壞小孩”交朋友,父母可不可以插手?可以

和優秀的人在一起,自己也會不自覺地變得優秀,使自己成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哪怕是為了在群體中獲得歸屬感,和認同感,也會不斷敦促自己。

正如美國波士頓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所言: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歸屬感,需要被歡迎和接納。我們觀察別人,從中得知做什麼、不做什麼。”

這也正是某些學校實行“分級制度”的由來,分級制就是依據學生的考試成績來劃分普通班和加強班。

擔心孩子和“壞小孩”交朋友,父母可不可以插手?可以

我上初三那年,學校開始實行“分級制”,將“好苗子”放在一起,提供最好的師資及其他福利,但同時,人員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每次考試,都會在普通班和加強班之間的學生有輪流。

不可否認的是,這樣的做法,確實讓那一年學校的升學率出現了突飛猛進。

雖然最終“分級制”被叫停,但只不過是換了個名頭,實施的還是原來的那一套做法。

04這三招交友原則要謹記


我們都知道,父母引導孩子在朋友的是非常有必要的,那麼,作為父母,究竟該如何引導孩子交友呢?

  • 1.讓孩子善於發現別人身上的閃光點

在教會孩子“交朋友”時,父母可以干預,但是,具體還是要孩子自己去相處,因此,父母要給孩子提供一個“模板”

值得一提的是,許多父母在教育孩子交朋友的時候,會很想當然地“唯成績論”,是的,成績可以作為參考條件,但與人相處,處的又不是成績,這種簡單粗暴地“貼標籤”的方法對孩子也是不利的。

擔心孩子和“壞小孩”交朋友,父母可不可以插手?可以

因此,父母要在日常教育中,要告訴孩子,可以和成績好的人交朋友,而對於“差生”,也要善於發現他們身上的優點,比如樂於助人、有愛心……等等。

畢竟,一個品德高尚的人,最起碼不會在背後捅刀子。

  • 2.不要讓孩子乞討“友情”,失去“自我”

生活中有不少這樣的孩子,為了融入到某個小團體中,不惜丟掉“自我”,去迎合他人,乞討“友情”。

《名偵探柯南》中有一集,講述了一個原來出身貧苦的女孩,為了可以交到更多的朋友,假裝成一位有錢人家的大小姐,付出金錢,去換取身邊的人對自己的好感。

但其實別人早就發現了她的真實身份,還私下和別人嘲笑說只是把她當成一臺提款機罷了,最終,發現了自己被“好友”背叛的她,選擇殺了“好友”。

擔心孩子和“壞小孩”交朋友,父母可不可以插手?可以

但正如劇中說得那樣:

“這跟自動販賣的飲料機是一樣的,投錢進去便會暫時解渴,如果不投錢就什麼都出不來了。人的心不是用金錢就可以買到的。”

因此,要告訴孩子,真正的友情,不是靠這些外在的東西,與人久處,還是需要“以心換心”,而不是“以物換情”

想要交到優秀的朋友,自己也要變得優秀,與其花心思討好,不如想辦法充實自己,“你若盛開,蝴蝶自來”,就是這個道理。

  • 3.孩子交朋友,父母不要“被害妄想”

曾經諮詢室來了一位焦慮的母親,因為看到社會報道的負性事件,便有些疑神疑鬼,甚至草木皆兵,和孩子女兒走在街上,也要緊緊攥著女兒的手,孩子想和小夥伴去外面玩,也會大聲怒斥孩子。

但這對孩子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

我們可以教會孩子學會分辨,學會自保,但不能本末倒置,限制孩子的“交友”。

畢竟人是社會性的產物,孩子總要離開父母,去獨自面對外面的風雨,過度的“保護”,就是“限制”,父母需要做的是教會孩子能行走在社會上的方法,讓孩子有能力去面對。

擔心孩子和“壞小孩”交朋友,父母可不可以插手?可以

注:心聆護航,專注兒童心理,用心聆聽,為您和孩子保駕護航。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