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泰巖:我們具有顯著優勢維持長期向好經濟基本面

中國財富網訊 怎樣看待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如何化危為機?近日,中央民族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黃泰巖談了他的觀點。

疫情的衝擊改變不了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

問:分析一個國家的經濟狀況,首先要看其基本面。什麼是經濟的基本面?哪些因素決定著經濟的基本面?

黃泰巖:經濟發展的長短期影響因素,也可以理解為驅動經濟增長的動力,分為需求拉動和供給推動兩個方面。需求拉動,即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拉動的經濟增長;供給推動,就是通過要素投入、結構優化、制度變革推動的經濟增長。通常情況下,短期因素會影響需求側的變化,引起經濟增長的短期變化;供給側一般屬於長期因素,表現為要素投入的總量是否巨大、供給體系的結構是否優化,決定了經濟增長的基本面。

問:如何看待我國經濟的基本面?

黃泰巖:我國經濟發展呈現出長期向好的趨勢,集中表現為經濟的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的不斷優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首先,內需的增長空間巨大。一是消費總量大,隨著中等收入群體規模的增長,消費總量會繼續快速增長,形成拉動經濟的巨大市場潛力;二是消費結構發生鉅變,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形成了對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巨大需求;三是我國尚未完成工業化、城市化,存在城鄉、區域差距,仍然具有巨大的投資增長空間。

其次,供給側推動經濟增長的潛力巨大。一是技術、知識、數據等要素投入不斷增加,並且還有很大增長空間;二是新舊動能轉化持續推進,新經濟保持較快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不斷提高;三是攻堅改革持續深化,“四梁八柱”制度框架基本成型,制度紅利加快釋放。

問:為什麼說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不會影響到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

黃泰巖:維持長期向好的經濟基本面,我們具有以下顯著優勢:一是有黨的領導,能夠做到全國一盤棋,統一指揮,統一行動,迅速阻斷突發事件影響經濟基本面的傳導機制,把疫情對經濟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二是有基本經濟制度的顯著優勢,既發揮公有制的控制力、影響力和抗風險能力,又依靠非公有制經濟的活力和競爭力;既通過按勞分配守住公平底線,又通過多種分配方式形成有效激勵;既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又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三是有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積累的經濟實力,使我們有底氣抵禦短期的意外衝擊。

短期來看,如果疫情防控的主要任務在一季度基本完成,那麼後面三個季度將會有較為充足的時間和空間採取有效措施,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目標任務。疫情防控將為相關產業如健康產業等帶來巨大需求,從而帶動這些產業及其相關產業鏈投資和生產的爆發性增長,這也是對整體經濟增長的一個有力支撐。此外,由於國家積極採取各項有效措施保民生、穩就業,特別是有效推進企業復工復產,因而一旦疫情結束,消費的收入基礎還在,消費會快速恢復,從而帶動服務業等的快速恢復。

變壓力為動力,化危為機

問:從歷史經驗來看,短期因素和意外因素如果處置不當,也會引起經濟斷崖式下跌,或陷入比較長期的困難境地。如何變壓力為動力,有效化解此次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化危為機?

黃泰巖:疫情雖然是短期衝擊,但它對經濟的影響面廣,涉及全產業鏈。化解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一是促進新舊動能轉換,大力支持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等的發展,確保高端產業的高速增長;支持傳統產業通過加大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實現改造升級,向產業高端發展;通過市場優勝劣汰,淘汰落後產能。二是加快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通過一系列重要制度的完善和體制機制的健全,把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巨大優勢更好轉化為治理效能。包括:推進國有企業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增強國有企業的競爭力、影響力、控制力和防風險能力;建立和完善一批鼓勵、支持、引導非公經濟發展的重要制度,為非公經濟發展提供良好預期;推進產權制度改革,特別是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形成創新的產權激勵;推進要素市場改革,建設現代化市場體系,讓創造財富的一切源泉充分湧流等等。三是整合和完善全球產業鏈,構建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不斷提升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位置。中央提出要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保障外貿產業鏈、供應鏈暢通運轉,穩定國際市場份額。我們要加快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全面開放,推動製造業、服務業、農業擴大開放,保護外資合法權益,促進內外資企業公平競爭,拓展對外貿易多元化。

強化“六穩”舉措,充分釋放經濟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強大動能

問:中央提出進一步強化“六穩”舉措,充分釋放經濟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強大動能,實現今年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對此有哪些政策建議?

黃泰巖:加大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對疫情結束後消費和服務業的快速恢復具有重要作用。統籌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就要借鑑國內外應對重大意外衝擊的歷史經驗,按照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的工作思路,加大那些見效快、帶動性強的基礎設施重大項目建設,尤其是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的建設,這樣做既有利於推動長期經濟增長,也有利於提高全社會防範和抵禦新的危機衝擊的能力。

做好“六穩”工作,充分釋放經濟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強大動能,一是要採取堅決果斷有力措施快速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為經濟發展創造有利的社會條件。二是堅決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堅持推進高質量發展不動搖,為經濟發展創造強大的新動能。三是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通過一系列的制度建設、體制改革和運行機制的完善,把基本經濟制度的顯著優勢更好轉化為治理效能,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為經濟發展創造堅強的制度和體制機制基礎。四是堅持和完善穩中求進的總思路,切實把防範系統性風險放在重要位置,增強經濟運行的抗風險能力,為經濟發展創造寬鬆的條件。五是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強化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為經濟發展創造出更大的增長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