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泰岩:我们具有显著优势维持长期向好经济基本面

中国财富网讯 怎样看待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如何化危为机?近日,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黄泰岩谈了他的观点。

疫情的冲击改变不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

问:分析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首先要看其基本面。什么是经济的基本面?哪些因素决定着经济的基本面?

黄泰岩:经济发展的长短期影响因素,也可以理解为驱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分为需求拉动和供给推动两个方面。需求拉动,即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拉动的经济增长;供给推动,就是通过要素投入、结构优化、制度变革推动的经济增长。通常情况下,短期因素会影响需求侧的变化,引起经济增长的短期变化;供给侧一般属于长期因素,表现为要素投入的总量是否巨大、供给体系的结构是否优化,决定了经济增长的基本面。

问:如何看待我国经济的基本面?

黄泰岩: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长期向好的趋势,集中表现为经济的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首先,内需的增长空间巨大。一是消费总量大,随着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增长,消费总量会继续快速增长,形成拉动经济的巨大市场潜力;二是消费结构发生巨变,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形成了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巨大需求;三是我国尚未完成工业化、城市化,存在城乡、区域差距,仍然具有巨大的投资增长空间。

其次,供给侧推动经济增长的潜力巨大。一是技术、知识、数据等要素投入不断增加,并且还有很大增长空间;二是新旧动能转化持续推进,新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断提高;三是攻坚改革持续深化,“四梁八柱”制度框架基本成型,制度红利加快释放。

问:为什么说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不会影响到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

黄泰岩:维持长期向好的经济基本面,我们具有以下显著优势:一是有党的领导,能够做到全国一盘棋,统一指挥,统一行动,迅速阻断突发事件影响经济基本面的传导机制,把疫情对经济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二是有基本经济制度的显著优势,既发挥公有制的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又依靠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既通过按劳分配守住公平底线,又通过多种分配方式形成有效激励;既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三是有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经济实力,使我们有底气抵御短期的意外冲击。

短期来看,如果疫情防控的主要任务在一季度基本完成,那么后面三个季度将会有较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采取有效措施,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疫情防控将为相关产业如健康产业等带来巨大需求,从而带动这些产业及其相关产业链投资和生产的爆发性增长,这也是对整体经济增长的一个有力支撑。此外,由于国家积极采取各项有效措施保民生、稳就业,特别是有效推进企业复工复产,因而一旦疫情结束,消费的收入基础还在,消费会快速恢复,从而带动服务业等的快速恢复。

变压力为动力,化危为机

问:从历史经验来看,短期因素和意外因素如果处置不当,也会引起经济断崖式下跌,或陷入比较长期的困难境地。如何变压力为动力,有效化解此次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化危为机?

黄泰岩:疫情虽然是短期冲击,但它对经济的影响面广,涉及全产业链。化解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一是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大力支持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等的发展,确保高端产业的高速增长;支持传统产业通过加大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改造升级,向产业高端发展;通过市场优胜劣汰,淘汰落后产能。二是加快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通过一系列重要制度的完善和体制机制的健全,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巨大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包括:推进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增强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影响力、控制力和防风险能力;建立和完善一批鼓励、支持、引导非公经济发展的重要制度,为非公经济发展提供良好预期;推进产权制度改革,特别是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形成创新的产权激励;推进要素市场改革,建设现代化市场体系,让创造财富的一切源泉充分涌流等等。三是整合和完善全球产业链,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不断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中央提出要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稳定国际市场份额。我们要加快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扩大开放,保护外资合法权益,促进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拓展对外贸易多元化。

强化“六稳”举措,充分释放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

问:中央提出进一步强化“六稳”举措,充分释放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实现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对此有哪些政策建议?

黄泰岩:加大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对疫情结束后消费和服务业的快速恢复具有重要作用。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就要借鉴国内外应对重大意外冲击的历史经验,按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的工作思路,加大那些见效快、带动性强的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尤其是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样做既有利于推动长期经济增长,也有利于提高全社会防范和抵御新的危机冲击的能力。

做好“六稳”工作,充分释放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一是要采取坚决果断有力措施快速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二是坚决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推进高质量发展不动摇,为经济发展创造强大的新动能。三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建设、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的完善,把基本经济制度的显著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经济发展创造坚强的制度和体制机制基础。四是坚持和完善稳中求进的总思路,切实把防范系统性风险放在重要位置,增强经济运行的抗风险能力,为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的条件。五是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强化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为经济发展创造出更大的增长空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